第三章 良渚诸文化风格与设计—渚风玄朴
幽玄 秀丽 雄奇 稚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描述着西湖迷人的景致。
四千多年以前,这里是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中下游及周边的湖泊为人们的往来提供了便利,河姆渡文化考古出土的船,曾荡漾在这里的江湖上。沿着长江考古学文化,可看到与良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诸多文化:巢湖凌家滩文化(公元前3600年~前3300年)、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600年~前2000年)及钱塘江两岸的诸多文化。钱塘江两岸有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200年)、马家浜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崧泽文化(公元前3800~前3300年)等。
良渚文化(公元前3200~前2200年)时期的良渚,是一个区域性的国家权力与信仰中心。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葬、祭坛及一系列与信仰、制度相关的玉器。
良渚有长达5千米的大型防护土垣,由草裹泥堆筑而成;有东西长670米,南北宽450米,高10米的土台,彰显出良渚人的工程能力与组织能力。良渚人汇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稻驯化的成果,可以开展大规模的犁耕水稻。
良渚出土了大量的琮、钺、璧、璜等玉器,比良渚晚1000年~2000年的周朝用器物、文字等证实了其用途与意义。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良渚人所创造的玉器显示出祖先对礼仪制度的探索在周代之前就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良渚玉器显示出了国家的信仰与制度,彰显着社会的权力结构(图3-1、图3-2)。几乎所有的器物上都有“神人兽面纹”,也被称为“天帝骑猪巡天图”,这应是良渚人的神徽或图腾。玉器有环、镯、梳背、带钩、匕、勺、纺轮、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半圆形器、月牙形器、圆牌、柄形器、条形饰、半瓣形饰、管、珠、坠、串饰等四十余种生活用品。女性以璜、纺轮为主,男性以钺、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冠状器为主。良渚人以玉器的形态与多寡来显现着身份、权力与财富。琮是神权的代表,钺是军权的代表,璧是财富的代表,呈现了一个等级分明、分工明确、有统一信仰的文明。
图3-1 神像纹琮(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图3-2 兽面纹柱形器(收藏于杭州市余杭博物馆)
良渚玉器的加工与琢纹方法很多,有浅浮雕、透雕、阴刻线等,具有切割、抛光、琢刻、钻孔等制作工艺,矿物学研究显示,良渚玉器最主要的原料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几乎都以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为外观特征,即俗称的“鸡骨白”或“象牙黄”。半透明的淡湖绿色或青绿色玉器也比较多。
良渚玉器的造型与纹饰丰富,幽玄、秀丽、雄奇、稚萌的良渚诸文化风格透着玄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