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与风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中国风格溯源

《诗经》中的“国风”分为: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诗经》是在距今三千至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周代产生的诗歌集。这些“风”名是由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时代留下的。他们分封天下,这些名称基本就是那个时代各诸侯国与方位的名称,诸侯国与周王相关方位土地上产生的《诗经》被称为“国风”。

从西周起,产生了与不同地域有关的音乐、诗歌、舞蹈等的记载。“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来自于周晚期,既表示了一首“诗”欣赏者的多寡,又表示了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存在。“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诸如此类的表达让后人相信古人已有区域、环境的概念。

如何描述这些不同呢?“士有行己高简,风格峻峭,啸傲偃蹇,凌侪慢俗。”这是晋葛洪《抱朴子·行品》中的论述。晋时,风格一词主要指人的风度、品格,是魏晋时期九品论人的门阀制度开展选拔官员时所用的方法。刘劭的《人物志》是我国第一部以人为研究考察对象的专著。从魏晋时期起,中国开始了从理论上对风格的探索,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晋代陆机在《文赋》中,都表达了他们的思索与观点。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三十多种文章体裁的构思与风格。

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第五辨骚”一节为例:“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艳而采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到“骚体”诗构成的方法与品评的内容。

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人的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气息、脸色、仪表、容貌、语言等外在的表现概括为九征,将仁、义、礼、智、信概括为五常,而九征与五常呈现为表里关系。

魏晋以后,有关风格的学说与理论历代也多有著述与补充,其内容涉及诗歌、文学、音乐、戏曲、绘画、人品、物品等生活的诸多方面。李伯超先生在《中国风格学源流》中,以典籍为依据,以诗歌为对象,梳理了中国风格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将与风格相关的术语分为三类:一是历史上我们祖先曾用于表达“风格”这个概念本身的词语,如体、味、品、格、趣向、兴味等;二是跟风格形成有关的词语,如气、意、神、韵、精、志、理等;三是用来表述各种风格的词语,如典雅、绮丽、繁缛、新奇、清新、雄浑、高古、豪放、含蓄、旷达、飘逸等。

以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三、纤秾”为例:“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从中可以看到“纤秾”景象的表达与呈现,可谓“一意多形”,即一个意象、一个题材有多个形态、多个景象可以呈现与表达。

几千年来,无论是主题思想的创意,还是形态的创新,先辈将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象等相结合,形成了我国风格的理论与方法。本书立足于设计,立足于古代的器物,解析与凝练古代中国器物上呈现的中国设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