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防御性驾驶谋略篇
第一章 防御性驾驶概述
第一节 • 防御性驾驶的产生及概念
一、防御性驾驶的产生及在我国的推广
1.防御性驾驶的产生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了防御性驾驶理念。1952年美国人哈罗德·史密斯(Harold Smith)根据防御性驾驶理念,创办了全美首个防御性驾驶人培训机构,开设了防御性驾驶培训课程。此后,数以百万计的汽车驾驶人在防御性驾驶培训中受益,交通安全状况明显好转,总的交通事故率下降40%左右,有些经过防御性驾驶培训的公司,交通事故率甚至下降了70%以上。哈罗德·史密斯的防御性汽车驾驶培训获得了成功,因而被许多国家关注,防御性驾驶培训课程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球近60个国家推广应用。
2.防御性驾驶在我国的推广
在我国,防御性驾驶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1997年我国的有关专业期刊出现了防御性驾驶的文章,2010年出现了有关防御性驾驶的专业书籍。
2011年9月5日交通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继续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要在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中进行“防御性驾驶方法及不安全驾驶习惯纠正”的培训教育,并且把防御性驾驶的通用规则及防御性驾驶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将防御性驾驶技术列入职业驾驶员再教育的必修项目。
2012年5月9日福建省交警总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要求,决定在汽车驾驶证的科目一考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驾驶安全理论知识考试)、科目三考试(道路驾驶技能考试)中增加防御性驾驶技术考试内容,该规定于201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具体的考试内容,科目一新增了40道单选题、20道判断题;科目三增加了10项防御性驾驶技术考试评判标准。这标志着防御性驾驶理论和技能首次纳入我国部分地区的汽车驾驶证考试之中。
2014年7月4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大客车驾驶人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大客车驾驶人培养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决定在江苏、安徽、云南三省各选取1~2所具备资质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开展大客车驾驶人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培养学习期间,试点院校应安排防御性驾驶体系教学和考核。
在江苏、安徽、云南三省开展的大客车驾驶人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7年1月3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大型客货车驾驶人职业教育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将大型客货车驾驶人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学制不少于3年,在第1年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时,就应该注重防御性驾驶知识的教学和素质培养。
近年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开展了防御性驾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针对防御性驾驶,从人体生理和心理层面,探讨了防御性驾驶的危险感知方法,以及与防御性驾驶相关的决策反应技巧,以便为提高我国机动车驾驶人的安全驾驶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目前,我国的防御性驾驶学习训练,不仅是职业驾驶人的必修课,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私家车驾驶人的重视。尤其是泉州高速交警拍摄的“防御性驾驶技术”视频教学片在网络的广泛传播,防御性驾驶技术已经被许多人所知晓。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来了解和掌握防御性驾驶技术,补上防御性驾驶这一课。这样一来,我们的驾驶技术便会迈上一个台阶,行车安全便会更有保障。
二、防御性驾驶的概念
防御性驾驶是指车辆驾驶人要具有对干扰自身行车安全的各种外界因素的预测能力,并根据预测及时采取措施化解行车风险的驾驶技术。
干扰自身行车安全的各种外界因素,包括道路上过往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道路状况、气象条件等情况。防御性驾驶强调预测准确和措施得当两个环节。
三、防御性驾驶的主要内容
防御性驾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目的、两个目标和五项原则。
1.一个目的
掌握防御性驾驶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时时、处处预防交通事故,确保不发生交通事故。
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最担心的就是发生交通事故。汽车的重量大、运行速度快,道路上的交通流量大,有些路段还缺少交通隔离设施,存在着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合通行的状况,稍有疏忽,随时都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
驾驶汽车,如果发生车与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少则损失上百元,多则可达数万元;如果发生车与行人相撞的交通事故,即使行人受轻伤也少不了数百元的赔偿,如果行人伤势严重或致残,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尤其是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预防交通事故,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还要掌握预防交通事故的策略,要根据不同道路以及不同气候的交通特点来处理道路交通情况,要提高处置特殊情况和突发险情的应变能力。总之,预防交通事故也是有技巧的,同样的紧急情况,处置得当就能化险为夷;处置不当,就难免发生交通事故。防御性驾驶实质上就是预防交通事故的一项驾驶技术。
2.两个目标
人类进入汽车时代之后,车祸、噪声、环境污染伴随而来,尤其是车辆给道路使用者带来的伤亡,被人们称为“交通战争”。既然是战争,就存在进攻和防御的问题。
防御性驾驶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是不主动造成交通事故,这是从自身防御的角度来讲的。我们在驾驶车辆时,通过对道路交通情况的观察和预判,适时控制车速,选择合适的行车路线,确保不主动与道路上的车辆、行人以及各种障碍物发生接触,从而避免因我方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
主动造成的交通事故,往往与我方对交通情况的观察不到位、判断失误、采取措施不当有直接关系,交通事故的发生与我方的主观过错或过失是分不开的。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我们无法左右别人,我们要管好自己。因此,不主动发生交通事故,是防御性驾驶人要努力追求的首要目标。
防御性驾驶要实现的第二个目标是不被动卷入交通事故,这是从他方的攻击性来讲的。他方的攻击性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道路上的车辆驾驶人或行人因疏忽大意或观察判断失误,向我方车辆逼近,因而发生与我方车辆的冲撞;第二种情况是不幸遇到了那些超速行驶、强行超车、疲劳驾驶、变道转弯不开转向灯或猛打方向改变行驶路线、紧急刹车的危险驾驶人,这些不按照常规行驶的车辆,突然向我方车辆逼近,因而发生与我方车辆的冲撞;第三种情况是不幸遇到酒驾、毒驾、“路怒”驾驶人,或者是不幸遇到专门“碰瓷”的车辆或行人,这些车辆驾驶人或行人心怀歹意,突然向我方车辆逼近,因而发生与我方车辆的冲撞。在“我不撞别人,别人撞我”的状态下,让我方被动卷入了交通事故。
被动卷入的交通事故,往往有一定的偶然性,往往是对方的无礼或违规行为导致的,对方是施害者,我方属于受害者,对方应该承担交通事故的责任。尽管如此,我们也是不希望成为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因为,一旦卷入交通事故,总是要给人带来无奈、忧愁和烦恼的。所以,不被动卷入交通事故,是防御性驾驶人要努力追求的第二个目标。
3.五项原则
防御性驾驶人要达到避免交通事故的目的,要实现不主动造成交通事故、不被动卷入交通事故的两个目标,就必须要遵循放眼远方、顾全大局、环回视野、留有余地、引人注意这五项基本原则。
第二节 • 防御性驾驶的基本原则
一、放眼远方
防御性驾驶对驾驶人观察前方路面视距有明确的要求,要把目光投向15秒之后汽车将要到达的地点之外,就是说视距要大于车辆行驶15秒的距离。
只有放眼远方,才能大范围地观察道路交通情况,为研判信息、制定预案、采取避险措施预留时间。
把目光投向15秒之后汽车将要到达的地点之外,简称放眼远方的15秒法则。为什么视距要大于车辆行驶15秒的距离呢?
车辆行驶中,驾驶人将车前的各种交通信息尽收眼底,这些信息被传输到大脑,经过大脑的筛选和整理分析,随即制定安全对策,这个“感知—分析—决策”的过程,需要6~8秒的时间。
大脑向肢体发出指令,手、脚协调配合,准确执行大脑下达的指令,再通过车辆的相关系统或装置,如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燃油供给装置等,完成驾驶人的操作指令,这个过程需要5~7秒的时间。
如图1-1所示,以上两个过程均取上限,8秒+7秒=15秒,于是就构成了15秒法则。
图1-1 目光投向远方
在15秒法则中,是用时间来表示距离的,这个距离的长短由车辆当时的速度决定,见表1-1。
表1-1 车辆15秒的行驶距离
显然,车速不同,15秒的时间车辆行驶的距离就不同,这就造成15秒法则不便操作。然而,进一步观察,我们发现,在各种不同的车速下,15秒的行驶距离与当时的时速之比是个常数(4.17),即
=4.17≈4
15秒的行驶距离≈4倍时速
有了这种数量关系,15秒法则就便于操作了。例如,当车速为每小时30千米时,驾驶人的目光应该投向4×30=120(米)之外;当车速为每小时60千米时,驾驶人的目光应该投向4×60=240(米)之外,见表1-2。
表1-2 放眼远方的视距
放眼远方是防御性驾驶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安全预防事故的基本要求。但是,对于新手来讲,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长期的步行铸就了人的生理视距,步行的速度大约为每小时5千米,与此相对应的视距为20米,人们在行走时总是习惯性地把视距限制在20米左右的范围,这种习惯对于驾驶高速行驶的汽车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由行人转变为汽车驾驶人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习惯养成,才能让他们的视距随着车速的提高而延长。
二、顾全大局
放眼远方只是讨论了车辆行驶中,驾驶人要注意观察道路前方的情况,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对车辆后方、车辆左方、车辆右方、车辆上方、车辆下方的观察,这就是顾全大局要讨论的问题。
道路交通由人、车、路、交通环境等诸多因素构成。道路交通的实质是人和车辆在道路上进行空间位置的移动过程。在这个移动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并非是孤立的。
如图1-2所示,母子俩急着赶路,召唤马路对面的出租车,并且不顾一切地横穿马路。一辆电动车为了躲避母子俩向左猛拐,阻挡了红色轿车的去路。红色轿车驾驶人立刻紧急制动,尾随其后的大客车驾驶人也只好被迫紧急制动。大客车后边的黄色轿车驾驶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与前边的大客车追尾了,这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图1-2 人与车相互作用
这个事例说明,道路上的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行人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道路交通这个复合的动态系统中,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可能在瞬间就把其中的车或人卷入危险的漩涡。
高速行驶的汽车,身躯庞大,貌似是交通参与者中的强者,但实际上危机四伏,各种潜在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把驾驶人带到交通事故之中。
道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同类和异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演绎了繁华的交通场景。道路是载体,是舞台,人和车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要适应舞台,角色之间要和谐相处。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制约着道路交通,这就是交通环境。交通环境是指作用于道路交通参与者的所有外界影响,包括道路状况(路面铺装材料、道路线形、路面宽度、路面平整度等)、交通设施(交通隔离设施、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灯等)、地物地貌(影响视线盲区的突起物等)、气象条件(雨、雪、雾、狂风等)以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活动等。
道路交通是复合的动态系统,人、车、路、交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防御性驾驶要求驾驶人在开车时要顾全大局,就是要有大局意识,不仅要想到自己的安全便捷,还要顾及到与自己行驶路线相关联的人、车、物的安全。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打起仗来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又云:“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语出《孙子·谋攻篇》)。可见,战场上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才能把握大局,才能克敌制胜。同理,车辆行驶中,驾驶人不仅要感知自己车辆四个车轮的位置,还要观察自己前方的机动车、后方的机动车、左侧的机动车、右侧的机动车,观察道路上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动态及分布情况,观察道路上的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灯,如图1-3所示。
图1-3 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就是要在时间上严格把控与以上各种交通元素的空间位置关系,避免与以上各种交通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冲突。
防御性驾驶不仅要求驾驶人必须在360度平面范围的二维空间顾全大局,还要求在三维空间全方位顾全大局。例如,对道路的坡度、弯度、平整度、宽度、净空高度、承载能力等信息的感知,如图1-4所示。方方面面都观察到了,兼顾到了,才算得上是顾全大局。
(a)道路坡度
(b)道路弯度
(c)道路平整度
(d)道路宽度
(e)道路净空高度
(f)道路承载能力
图1-4 感知路况
三、环回视野
顾全大局强调要全方位观察车辆周围的交通情况,怎样才能做到全方位观察车辆周围的交通情况呢?这就是环回视野要讨论的问题。
环回视野原则也称洞悉四周原则,防御性驾驶要求汽车驾驶人在车辆行驶中,要不间断地、周而复始地搜索车辆周围的交通情况。环回视野的目标应该是车辆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也就是驾驶人要做到眼观六路。
一是观察前方,如图1-5所示,驾驶人的目光透过前挡风玻璃将视线投向汽车前方的道路,观察前方车辆、行人的动态,注意保持与前方车辆、行人的安全距离,以免发生碰撞事故;观察前方的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灯,以免在车辆行驶中违反了交通信号的规定。观看前方的视距应该符合15秒法则的要求。
图1-5 观察前方
二是观察后方,如图1-6所示,车辆行驶中,驾驶人可以利用车内的后视镜,透过后挡风玻璃来观察车辆后方的交通情况,重点要关注后方是否有尾随的车辆,尾随的车辆是否距我方车辆过近,是否构成对我方车辆的威胁。
图1-6 观察后方
三是观察上方,如图1-7所示,要观察道路的净空高度,在车辆靠近设置有限制高度标志的卡口时,要考虑自己驾驶的车辆是否会超高。有时道路上方架设的管线下坠,会将道路的净空高度压低,假如在视线不良的条件下遇到这种情况,更要当心。
图1-7 观察上方
四是观察下方,如图1-8所示,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处安装有减速丘,还有坡道,在车辆到达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处时,一定要事先把车速降下来,以避免因地面冲撞导致的车辆损坏,以避免因地面冲撞导致的转向失控。观看下方,包括观察路面是否平整,是否有损毁、塌陷、隆起,是否有沟或坑,是否有积水,是否有破碎的玻璃、渣土,是否有洒(撒)落的油脂、泥浆、沙石等。
图1-8 观察下方
五是观察左方,如图1-9所示,透过左侧车窗观察车辆左侧的交通情况,利用左侧后视镜观察左后方的交通情况。在超车、被超车、向左转弯、向左变更车道、公路掉头、驶离停车地点时,特别要注意及时观察车辆左侧和左后方的交通情况。
图1-9 观察左方
六是观察右方,如图1-10所示,透过右侧车窗观察车辆右侧的交通情况,利用右侧后视镜观察右后方的交通情况。在向右转弯、向右变更车道、靠边停车时,行驶在人车混行的路段时,一定要注意观察车辆右侧和右后方的交通情况。
图1-10 观察右方
以上六个方向的观察,被称为环回视野原则的“眼观六路法”。驾校的学员在刚开始进行道路驾驶训练时,会出现目不转睛的现象,一些新手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要经过训练和一定时间的养成才能具有眼观六路的能力。
环回视野,实际上就是要求驾驶人应该具有眼观六路的能力。要做到眼观六路,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环回视野的顺序;二是环回视野的频率。
如图1-11所示,在观察车辆周围的交通情况时,可以按照“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前方”的顺序,循环往复地扫视不同方向,每进行一次这样的过程,需要5~8秒的时间,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图1-11 扫视车辆的三维空间
在环回视野的过程中,目光虽然在转移,但是,车辆前方的道路始终在驾驶人的视野范围之内,驾驶人始终没有停止对车辆前方交通情况的观察。
防御性驾驶人的目光是灵活的,而不是凝视或目不转睛。正常情况下,防御性驾驶人的目光对某一目标的注视,不应超过2秒。2秒看似一刹那,然而车辆是在运动的,当车速为每小时60千米时,2秒的时间汽车就已经移动33.34米了,车辆周围的交通情况有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殊情况下,有些驾驶人有可能会违反环回视野关于对某一目标注视时间不超过2秒的规定。在驾驶人走神的时候,这种情况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生,可怕的交通事故可能会接踵而来。
四、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是比喻说话、办事要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话不要说得过满,事不要做得过头。遇事要冷静,有理也要适可而止。要给自己、给别人留下退路。要懂得,方便别人也是为了方便自己的道理。
从防御性驾驶的角度来看,留有余地就是要给自己的车辆周围留出安全空间、要给自己的车辆留下逃生路线、要宽容别人开车时的不当行为。
给自己的车辆周围留出安全空间,包括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要预留安全空间。
给自己的车辆周围留出安全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车辆行驶中不要扎堆,尽可能地摆脱“车阵”,尤其是不要处于“车阵”的中心位置。然而,在许多路段,我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如图1-12所示,在车辆行驶中,首先,要做到我方车辆不要跟随前车过
图1-12 十字形“车阵”
近,确保前车紧急制动时,我方车辆不会与前车追尾相撞,这样才能避免我方主动造成交通事故。其次,不要让后方车辆与我方车辆相距过近,如果发现后方车辆逼近我方车辆,我方可以适当加速,与后方车辆拉大车距,摆脱险境,以避免我方被动卷入交通事故;假如当时的车速已经比较快,遇到后方车辆紧追不舍,我方车辆应该主动减速,并靠右让行,这样就能够化险为夷。
在图1-12的十字形“车阵”中,横向的左车距、右车距为最小值。在这样的“车阵”中,我方车辆“四面受敌”,假如前车紧急制动,我方车辆避让不及,便会与前车追尾相撞。即便是我方车辆及时采取了紧急制动的避险措施,逃过了与前车追尾相撞的“劫难”,尾随我方车辆的后方车辆也往往难以避免与我方车辆追尾相撞。为了摆脱这种前后夹击的危险处境,我方车辆可以在危难时刻向左或者向右躲避。由于横向的左车距、右车距过小,没有足够的躲避空间,我方车辆如果强行实施躲避,就会造成侧向挤撞。
怎样才能获得足够的横向躲避空间呢?在固定宽度的车道行驶,就不能增加横向躲避的空间吗?
如图1-13所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与相邻的车辆并排行驶,这样当我们预感到前方或后方要突发险情时,就可以选择向左或向右的躲避路线了。
图1-13 不要并排行驶
以上是从战术层面上把握防御性驾驶的留有余地原则。从心理层面来把握防御性驾驶的留有余地原则也是很重要的。
有些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人当时的不良心态有关,当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能宽容对方不当的言行举止,开车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头脑发热,在报复心理的支配下,不留余地,不计后果,因“路怒症”酿成交通事故。
从心理层面讲,防御性驾驶人应该遵循留有余地的原则,开车的路途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遇到那种寻衅滋事或动机不良的人,要有忍耐之心。尽管自己有理,对方无理,也不要与对方计较,不可让矛盾激化。道路上人来车往,没有必要与陌路人争高低、辩长短、论是非,能够安全顺利地抵达目的地才是我们的出行目的。
对于公交车驾驶人来讲,更应该牢记防御性驾驶留有余地的原则。公交车驾驶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乘客,其中不乏不讲道理的人、容易冲动的人,公交车驾驶人的言行稍有不周就会引火烧身。遇到那些素质低下的乘客,公交车驾驶人要牢记留有余地的原则,要有耐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用理智应对那种粗暴无理的乘客。在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桥事故(见第六章)中,假如防御性驾驶观念能够在公交车驾驶人冉某的头脑中占上风,让他开车时把预防事故放在首位,假如冉某能够牢记防御性驾驶留有余地的原则,多一份理智,少一份冲动,公交车坠桥的悲惨事故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五、引人注意
防御性驾驶的五项基本原则,前边的四项原则都是在强调驾驶人要注意其他车辆、行人的交通动态,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让其他车辆、行人注意我们的动态,取得周围车辆、行人的理解及配合。
车辆行驶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起周围车辆、行人对我们的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喇叭和灯光。
喇叭是汽车重要的安全装置,利用汽车喇叭的声响,可以引起周围车辆、行人对我们的注意,以便我们安全顺畅地通行道路。喇叭声可以起到排险的作用,当行人、非机动车闯入我们的车前时,一声喇叭就能促使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主动避让,尤其是雨天、雾天行车,遇到紧急情况,别忘了使用喇叭。喇叭声可以起到避险的作用,如图1-14所示,当我们开车靠近拱形桥时,由于视距受限,我们无法观察对向是否有来车,我们应该按照交通标志的提示,及时鸣喇叭,以便引起对向来车的注意,提示对向来车靠右行驶,以确保安全会车。
图1-14 鸣喇叭引起对向来车注意
如图1-15所示,车辆行驶在交通标志规定禁止鸣喇叭的路段,驾驶人不得鸣喇叭。
图1-15 前方道路禁止鸣喇叭
近些年来,在一些城市的道路上安装了声呐电子警察,在50米的距离内,可以自动辨别市区道路鸣喇叭的声音信号,由摄像头同步抓拍车辆号牌,再传输到声源自动辨别系统,进行声源定位和图像识别,在确认的车辆照片上显示彩色圆形标记,如图1-16所示,并且在道路上方的电子屏幕上显示违法鸣喇叭车辆的号牌号码,如图1-17所示。有违法鸣喇叭行为的车辆驾驶人,将会受到记3分的处理,罚款100元的处罚。
图1-16 违法鸣喇叭车辆
图1-17 违法鸣喇叭信息
在交通标志规定禁止鸣喇叭的路段鸣喇叭,属于交通违法行为。在交通标志规定鸣喇叭的路段,驾驶人必须鸣喇叭,以便引起过往车辆、行人的注意。在交通标志规定鸣喇叭的路段没有鸣喇叭,不仅属于交通违法行为,同时也违背了防御性驾驶中引人注意的原则。
随着人们对交通环境意识的增强,市区道路大多禁止鸣喇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汽车灯光来引人注意。
汽车上的许多灯光都具有引人注意的功能。
汽车行驶中,当我们踩下制动踏板时,汽车尾部的制动灯便会自动发光,后边尾随的车辆驾驶人立刻就会高度警惕,并及时做出刹车响应。假如车辆的制动灯失效,踩下制动踏板时,制动灯不能发光,便不能引起尾随车辆驾驶人的注意,从而增加车辆追尾事故的概率,就会让我们被动地卷入交通事故。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检查车辆尾部的制动灯是否有效,如果发现制动灯有故障,要及时检修。
将汽车挂入倒挡,汽车尾部的倒车灯便会自动发光,有些汽车还会伴随着轰鸣器的音响,以便引起后方车辆和行人的注意。
汽车制动灯和倒车灯的引人注意功能是可以自动启动的,汽车其他灯光的引人注意功能大多是需要人工来启动的。例如,转向灯、危险报警闪光灯(俗称双闪灯)、雾灯、会车灯(远光灯和近光灯交替闪烁)、示位灯、驻车灯等,这些车灯必须要由车辆驾驶人操作才能启动引人注意的功能。
需要人工启动引人注意功能的这些灯光,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启动,以便引起其他过往车辆和行人的注意,向周围的车辆和行人显示我们的行驶动向或者驻车方位,提示周围的车辆和行人不要与我们驾驶的车辆相距太近,以免与我们的车辆发生接触。我们要正确使用这些灯光,让我们周围的车辆和行人注意我们,理解我们,配合我们,让道路交通这个复合的动态系统能够实现信息沟通,让我们在知己知彼的和谐氛围中实现共赢。
总之,放眼远方、顾全大局、环回视野、留有余地、引人注意是防御性驾驶的五项基本原则,是防御性驾驶人品质的体现,也应该是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值得推荐的准则。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领域,放眼远方,就是考虑问题时要有长远打算;顾全大局,就是考虑问题不能脱离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环回视野,就是考虑问题要周全一些;留有余地,就是对待同一问题要有多种预测;引人注意,就是要相互理解和互相帮助。防御性驾驶的五项基本原则不仅概括了安全驾驶车辆的哲理,也概括了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