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喂养7堂课:告别焦虑从食育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按需喂养正确回应宝宝啼哭

饥饿,是让宝宝寻找食物、保证自己获得营养,进而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信号。可是,小宝宝不会说话,除了哭闹他们没有其他办法让父母知道自己的生存需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哭闹都意味着索要食物呢?答案显然是“不”!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给出这个正确答案,但是,并非所有的妈妈都能按照这个答案去实施。特别是新妈妈,用奶水安抚宝宝的心,而不是胃,是较常见的误区。

按需喂养是我们对于出生不久的小宝宝及母乳喂养宝宝的指导原则。但正如前面所说,宝宝表达饥饿的方式是哭闹,可如果宝宝发出的并非饥饿信号,却被误当成饥饿信号来处理,就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消化功能受影响。小宝宝,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容易存在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即大便次数多、排气多、大便偏稀,但是不影响生长发育速度。过于频繁地喂奶,容易增加排便次数。乳糖不耐受本不影响生长发育,但是排便次数太多,对肠道黏膜是个考验,反复受到刺激的肠黏膜,一旦出现破损,就会给某些致病菌以可乘之机。

营养状况受影响。过于频繁的喂养,破坏了宝宝与生俱来的“饥择食”的生理节律,干扰了他们自身“携带”的饥饱信号辨识机制,消化系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也有可能因此受影响。

体重增加不足或超标。如果恰好宝宝有个超级耐考验的胃,一不小心撑大了胃口,再想回去可就难了。

频繁哺乳还容易让妈妈的乳头皲裂,一部分妈妈最终因为疼痛而不得已终止了母乳喂养,改为配方奶粉。频繁哺乳不能让妈妈充分地得到休息和放松。一个心神不定、情绪焦虑、忙忙碌碌的妈妈,怎么能保证奶水的充盈呢?泌乳不足将会影响每次哺乳时宝宝的饱腹感,每次吃不饱的宝宝将很快被饿醒饿哭,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必须恰当地、正确地回应宝宝的啼哭,按需喂养。

●妈妈应该如何辨别饥饿的啼哭信号呢

饥饿性啼哭的特点是:哭声中能听出“乞求”,往往是由小变大、节奏明显、不急不慢,一旦用手指触碰他们的脸蛋,会立刻转过头来找乳头,同时伴随着吸吮的动作或发出哼哼叽叽的声音等。如果把手拿开,并且不给乳头或奶瓶,宝宝会哭得更厉害。当然,一旦乳头或奶嘴入口,哭声立刻停止。

那么,饥饿性啼哭跟其他原因造成的啼哭怎么区别呢?

排便前后的啼哭:啼哭强度较轻,且常常没有眼泪,大多发生在睡醒时或吃奶后,哭的同时两腿乱蹬,一旦换了干净的尿布,哭声马上停止。

运动性啼哭:是悦耳的、打击乐般的无泪哭。哭声听上去响亮却不刺耳,甚至是抑扬顿挫、伴随着强烈节奏感的。每次哭时较短,一天下来会发生四五次,且没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果家长及时碰碰他们,他们还会对你露出天使般的笑容呢。而且,如果妈妈把手放在宝宝的肚子上,轻轻地摇摇晃晃,宝宝很快就会安静下来。遇到这样的啼哭,妈妈可以认真倾听,并在宝宝“说话”结束后,跟他们说说妈妈的感受。这样的回应,对宝宝来说是很美好的体验。

意向啼哭:宝宝独自待烦了的时候,会寻求妈妈的触摸和怀抱,此时的啼哭常常伴随头部的左右扭转、左顾右盼,像是在寻觅的样子。哭的声音比较平和,不尖刻、有颤音,会伴随着妈妈的接近而哭声变小。一旦妈妈出现在面前,就会停止啼哭,紧盯着妈妈,开始小声哼哼,小嘴嘟起来寻求妈妈的抚慰。

简单来说,宝宝各种需求下的啼哭,会伴随有肢体语言,声音中也能听出来不同的情绪。妈妈只要多观察总结,就能辨别出差异,也就不会因为不知道宝宝到底想要什么而焦虑了。

学会辨别不同啼哭代表的信息后,还要知道怎么判断按需喂养的量是“足够但不超标的”。

吃饱了奶的宝宝会自动吐出乳头,即便妈妈此时再用乳头接触宝宝唇部,他也基本不会有反应,能够很快安静入睡,一般能够坚持3小时左右。反之,如果宝宝没有吃饱,那么妈妈再次用乳头接触唇部的时候,他一定会继续寻找并衔住;如果妈妈没有再用乳头试探,那么没吃饱的宝宝不能保证深沉睡眠,他们往往不足1小时就会醒过来,并再次用哭声告诉妈妈“我还饿着呢”。

有些宝宝即使没吃饱也不会太哭闹,他们不太爱表达自己的需求,很难让妈妈抓住他们的饥饿啼哭信号。遇到这类宝宝,体重增长情况是判断他们吃饱与否的标准。如果宝宝体重增长缓慢,出生4周时体重增长少于600克,或者生长曲线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说明宝宝没吃够母乳。

大小便也是判断宝宝是否吃饱的指标之一。小便量少或尿布更换次数减少,裹挟了大小便的尿布重量偏轻,大便不正常、出现便秘或腹泻,大便性状不是正常的黄色软膏状,而是要么干结,要么稀薄、发绿或次数增多而每次排出的量少,等等,这些都提示着宝宝没有吃饱。

特别提醒

当宝宝吃奶较为费力,或者因为被包裹得太厚而容易困倦的时候,常常吸吮不久就会睡着。所以,确保喂养姿势正确,且尽可能不让宝宝穿得太多,也是保证每次喂养足量的重点。

即便是奶粉喂养的宝宝,妈妈也应该留意饥饿啼哭信号和体重变化情况,不要分秒不差地刻板喂养。当宝宝饥饿信号出现的时候,要恰当地给予回应,不要太过于延迟满足,否则,宝宝会因为既没有乳汁满足,又没有来自妈妈的语言和怀抱的关爱,而渐渐对外界产生恐惧和质疑。这种“匮乏感”会让他们长大以后容易对变动产生恐惧和不安,容易自我质疑,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