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让宝宝学会尊重食物
我们长大后,步入职场,听到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要想做好一份工作,首先要让自己爱上这份职业。
吃饭,也是这个道理,唯有爱上食物,才有可能对饭菜自觉自愿地产生依恋。而认真吃饭、好好吃饭、科学吃饭,是一个人一辈子健康的基石。
●如何让宝宝爱上食物
要想让孩子爱上吃饭,先要让他们爱上食物;而家长,也要在孩子面前和自己心里重新培养自己对食物的尊重。
饮食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无论是对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食物与水的尊重,还是对做饭的人的尊重,这份尊重,会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心怀敬畏和感激。
所以,每个家长,尤其是爸爸妈妈,可以经常问自己几个问题:
(1)每顿饭前,我是否都曾因为自己免受饥饿之苦而心怀感激?
(2)我有不爱吃的食物吗?
(3)哪些食物因为某些原因给我留下过不好的或者美好的印象?
(4)我是根据需要量来采购食物的吗?我有见什么买什么、眼大肚子小的习惯吗?还是每次都很有节制?
(5)我每天会因为“不想吃”或“不爱吃”或“吃不了”而扔掉多少食物?
(6)我在扔掉食物的时候,是埋怨食物多一些,还是埋怨自己多一些?还是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7)我会因为某个菜不合心意而埋怨做饭的人吗?
(8)我曾经因为别人帮我做好饭而认真地对他/她说过“谢谢”吗?
(9)我在家里负责做饭吗?我做完饭以后,会不会特别希望大家都能吃得很开心,最好吃得一口都不剩?
(10)如果我在家里既不负责采购,也不负责做饭,那么我会主动刷锅、刷碗、擦桌子吗?
(11)我会因为上述劳动而将“不开心”或埋怨挂在嘴上、写在脸上吗?
(12)我会在吃饭的时候回复手机信息、看手机新闻、看电视、大声说笑吗?
(13)我是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呢?
(14)小时候,我有过种花生、种土豆或者种其他食物的经历吗?这种经历给我带来过怎样的印象?
当逐一回答完这些问题后,相信你已经明白我想说什么了:如果自己可以从上述问题中找到“尊重”二字的含义和具体表现,并将这些“尊重”身体力行,贯穿到生活中每一个跟食物有关的场景中,无需费力气刻意去“教”,你的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地慢慢培养出“尊重”的品质,并因为这些尊重,而对食物更加热爱。
●食育帮助孩子尊重食物尊重大自然
曾经有一段日本小学生的午餐场景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
日本小学生的午餐统一在教室完成,孩子们会在上午最后一堂课结束后,自觉收拾好文具,在课桌上铺好桌布、摆好餐具,等待穿戴好围裙、口罩和餐帽的值日生分发午饭。
值日生不仅要负责分发餐点,还要统计确认有没有腹泻、咳嗽或流鼻涕的同学,并监督大家认真洗手消毒。他们在协助班主任、带领大家取餐后,还会在开饭前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报告领餐后的食物剩余情况。
饭菜是由大家齐心协力带回教室的,所有的同学在取餐和开饭前,都要进行三次很具仪式感的致谢:一谢厨房师傅的辛苦劳动,二谢值日同学的认真工作,三谢在校园农场为大家种植农作物的同学们——日本政府鼓励学校兴建自己的农场,以供学生参与种植和养殖,让孩子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劳作之苦,培养对食物的珍惜和感谢之心。
午餐时光很安静,“食不语”是饮食礼仪的一部分,孩子们不会叽叽喳喳,只会低头认真品尝自己劳作的“果实”,感受食物带给身体的满足与幸福。
午餐总有剩下的食物,但绝对不会被浪费——孩子们通过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能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
不浪费不仅体现在剩饭菜上,还有喝完的牛奶盒需要拆开、摊平,统一交给值日生冲洗干净并整理好,第二天送到学校的回收站处理。用完的餐盒也会被值日生送回厨房。值日生最后还要把围裙、帽子、口罩带回家洗净,第二天再带回学校,交给当天值日的同学。
餐毕,每个同学都会自觉地先用清水刷牙,再互助配合打扫教室、楼梯、老师办公室、洗漱间……直到摆好座位,等待下午课开始。
看似寻常的一顿午餐,却在每个有关饮食教育的细节里,做到让孩子们懂得一菜一饭的来之不易、学会合作与劳动、知晓平等与尊重。
食育,最初起源于日本和韩国,现在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推广。食育被教育界和营养学界公认为是孩子综合教育,包括心理发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会决定孩子的自主能力,无论是对食物本身的选择,还是在决定“怎么吃”这件事上。
食育还会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关系、尊重大自然、尊重任何美好与幸福的来之不易,以及让他们懂得劳动与付出才是换来收获的唯一途径,而不是一味地占有和索取。
人们常说,对一个生命最好的爱,是有效陪伴。具体到饮食教育,我想,最好的陪伴就是和孩子们一起爱上食物、爱上自然、爱上自己的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在阳台上种水培的小作物,如豆芽、蒜苗、葱;一起择菜,准备午餐和晚餐;让孩子尝试帮你一些“小小的”忙,比如摆筷子、擦桌子;和孩子一起主动感谢为大家辛苦做了一桌子饭菜的家人。试试看,你会收获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