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我国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流通以包粮为主,成本高

从物流全过程来看,原粮主要以包装方式进行流通,目前粮食运输中平均散运量约为12%,与占总仓容92.2%的散装仓储能力,形成强烈反差(7)。以人工拆包入库、灌包出库、人力装卸为特征的包粮运输作业模式,不仅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粮食损耗高、作业费用高,还增加了作业环节。所以,以包装为主的粮食运输方式成为提高粮食流通速度、减少流通损失的主要阻碍。而限制粮食“四散化”流通的因素包括粮食运输方式、产销区散粮无法有效衔接等。

粮食包装流通耗费资材数量大,粮食损失严重是粮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东北典型调查表明:每接受、发运1吨玉米,包粮比散粮费用明显偏高,其中收纳库高约18.86元,中转库高约3.02元;包粮(玉米)装车的成本每吨高达23.55元,散粮装车的成本为每吨5.35元,两者相差18.2元。

(二)粮食流通速度慢,资金占用多

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主要采取包装方式,增加了入仓、拆包等作业环节,人工作业多,机械化程度低,很难实现粮食的快速调、运、接、卸,影响了作业效率,加之物流环节中转设施不配套,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不顺畅,致使粮食流通速度缓慢。

中央储备粮长期静态储存,占用资源时间长,资金周转慢,资金利用率低,库存成本高,流通效益低。

(三)粮库仓型布局不合理,设施利用率低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平房仓不是最佳粮仓的选型。平房仓虽适于长期储存(作为储备之用),却不利于粮食中转调运,特别是不利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随着北粮南运格局的进一步强化,为保证全国粮食安全,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粮食的快速调运功能需进一步加强。因此,以平房仓为主的储存设施的缺点逐步凸显。

我国粮库布局存在不尽合理的方面。主要表现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粮库仓容分布不平衡,粮食储备与加工区域分布不协调,储备粮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储备粮库和粮食库存分布,已经形成了以粮食产区为主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的最大缺陷是受铁路、交通设施的制约,主产区储存的大量储备粮不能及时运到销区,导致主销区的粮食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粮食储备与加工区域分布不协调,使主产区大量原粮运往销区,不仅增加了主产区粮食收储压力,还浪费了至少20%的运输能力(8)

粮库受管理体制分割的影响,资源不能综合利用。有些粮库仓房闲置,有些粮库缺少仓房,不少粮食露天存放;收纳库、中转库功能分工不清,储备粮占用中转仓容,导致中转库中转次数少;一些库点的铁路专用线、铁路罩棚及机械设备利用率低;散粮装卸机械不足,只有5%的粮库配置了散粮卸车设施,大多数粮库不能完成散粮装卸作业;快速中转节点设施不足,具备散粮机械化操作的立筒仓及浅圆仓占总仓容比例仅为13.1%,且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华北主产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主销区,立筒仓、浅圆仓的仓容比例偏少。

(四)粮食运输和中转不畅影响粮食安全

跨省粮食运输主要依靠铁路运输和铁海联运,据东北粮食部门估算,外运粮食约40%通过铁路运出,约50%采用铁海联运方式。黄淮海地区粮食外运主要依靠铁路,但粮食运输不畅,严重影响了销区订购合同的兑现,严重影响了销区市场的粮食供应(9)。粮食运输不畅的主要原因如下:

铁路运力严重不足,不能保证粮食及时足额运输,粮食海运能力挖掘不够,北粮南运海上运输比例仍然不高。我国年铁路运力约50亿吨,只能满足全国实际运输需求量的1/3。东北有些粮库请车兑现率仅能达到1/10。山海关地区由于铁路线路限制,东北经山海关入关的火车每天只能通过60列,不仅严重制约了东北物资通过铁路入关的数量,同样也制约了粮食南运输量。海运运输(0.1~0.3元/吨?千米)与铁路运输(0.06元/吨?千米)相比,运费相对较高,铁海联运衔接不好,设施不配套,致使粮食海运能力发掘不够。

运输工具不足。粮食铁路运输使用L18专用车装卸速度快,但东北地区只有2833辆,不能满足一年3800万吨粮食运输的需求。特别是东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还不具备使用L18车的基本条件。公路运输主要依靠社会通用车辆,专用、高效的散粮汽车很少,不能实现粮食散运。南方水系丰富,但是缺乏定型的功能完备的散粮驳船和相配套的装卸设备,运输效益低。

接发装卸设施严重不足。东北主产区部分交通枢纽、港口中转仓容和接收发放设施不能适应需要,各环节衔接不畅。东南沿海主销区散粮接卸、中转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中转仓容偏少,中转设施相对落后,致使港口压船、粮库压车现象普遍发生。

运输组织效率低。由于缺乏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粮食企业零星、无序的运输需求没有形成规模化规律性需求,运输批量小、效率低、成本高。

(五)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相对落后

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浪潮早已席卷经济发达国家,信息化水平决定了各国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但是粮食行业仍然是未经信息化改造的少数传统行业之一,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信息化建设落后于粮食行政部门职能转变的速度,也滞后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度。其次,粮油信息处理机构运营资金匮乏,制约了粮食市场信息监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最后,粮食信息化的系统规划、技术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安全分类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的滞后,阻碍了粮食行业信息化的进程。

(六)粮食批发市场功能缺陷

粮食批发市场功能缺陷主要表现在:①目前我国的粮食批发市场对粮食供求反应滞后,运转机制呆板,粮食吞吐规模小,辐射能力弱,不能适应国内国际粮食贸易的需要,不利于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取向的总体改革目标的实现。②粮食批发市场没有起到协调产区粮食生产和销区粮食消费关系的作用,没有发挥粮食市场作为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功能(10)。③原有粮食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有效应用电子商务,缺乏发达的物流配送功能,发展空间狭小(11)。④原有粮食批发市场的交易透明度不高,公开、公正、公平交易欠缺,某些批发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暗箱操作”和不规范行为。粮食批发市场的这些问题,造成粮食批发市场经营的困境和较高的风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七)涉粮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低

截至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从事粮食物流的大型企业。各级粮食行业机构改革后,大小粮库、粮食贸易加工企业都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成千上万个企业只承担粮食物流过程中的储存和部分装卸功能,年作业量少则几千吨,多则几万吨,规模太小。在粮食贸易成交后,都要自己去寻找运输企业进行运输。没有大型粮食物流企业或兼营粮食物流的大型企业,将众多粮食企业的物流需求集成规模,进行全过程的专业化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12)。从物流过程来看,每一批粮食的物流过程各个环节分割;从总体上看,物流的需求零散、无序、小量,导致粮食物流成本偏高,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