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盐流通市场化政策、法规和监管需求分析
根据所调研的食盐生产企业和盐业公司对食盐市场化改革的认识与建议,我们发现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盐业公司,对食盐市场化改革基本都持有积极配合的态度。在产销一体化方面,专营体制的主要获利者即盐业公司也都表示希望通过政府引导推动产销企业兼并重组。针对调研情况,盐业行业在食盐流通市场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需求。
1. 逐步理顺食盐流通管理体制,提升产业集中度
作为民生必需的食品,食盐价格的稳定和安全尤为重要。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食品的需求量会随价格的涨跌而出现反向的波动,而食盐的需求量基本是刚性的,在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几乎不受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盐价格的波动不会因下游消费者需求量的变化而大幅波动,更可能会受上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的影响。食盐的特殊属性要求各类生产经营企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以保障市场安全和产品安全。因此,理顺食盐流通管理体制是加快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工作的必要条件。
全国实行食盐专营政策之初,基本按照行政区划,实行省、地、县三级流通管理模式,近2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存在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的弊端,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产业集中度过低、计划保护等所导致的流通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要求整个行业尽快理顺流通管理体制,关小治散、扶优限劣,从而提高行业的集中度。通过组建大型集团化公司,以点带面,构建全国盐业大市场、大物流、大品牌的食盐流通体系。
目前,盐业行业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中中盐总公司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作用,以中盐总公司为主体加快推进与各省市盐业公司的整合。近几年来,中盐总公司以无偿上划、出资入股等方式,先后与甘肃、浙江、江西、重庆、宁夏等省区实现资产联合,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资产纽带关系。目前,中盐总公司已经联合了20个省的食盐批发企业,全国食盐流通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12月,中国盐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显示了部分盐业公司在中国食盐流通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推动持续改革和迎接食盐流通市场化的意愿。而其他地区如云南,是全国率先实现产销一体化盐业经营模式的地区,这种模式使其在资源、生产成本、流通成本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
因此,加快盐业企业兼并重组,逐步提高市场集中度,优化市场结构,是推进食盐流通市场化的首要需求。
2.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保证食盐市场安全
设计更高的市场准入制度,是提升产业集中度,保证食盐流通市场化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包括生产在内,进入食盐流通领域需要食盐专营许可证,包括食盐生产许可证、食盐批发许可证和食盐准运证。即使201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废止了《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也只是将食盐专营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工作下放到地方,并不意味着食盐专营的取消。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下,食盐行业结构松散的特征导致无法立刻应对市场化,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食盐产销市场准入门槛,如技术门槛、资本门槛、质量门槛和信用门槛,在外资大量进入食盐市场前,关小治散、扶优限劣,逐步形成具备抗市场化风险的集团性公司,保证食盐流通市场安全。
以广东盐业公司为例,他们希望在推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应完善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并严格企业生产经营资质管理。通过制定行业的准入标准、设定良好的生产规范及生产许可条件、提出生产加工布局与技术装备更新指导意见,来引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并通过严格执行从业企业生产经营资质管理提高行业内企业的竞争实力。
3. 提升国家级食盐配送中心现代化建设,增强服务市场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买方市场的形成,物流业的地位突显,成为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盐业专营物流成本高,急待通过改革构建一个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网络。为了推进改革,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促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构建食盐物流现代化网络体系,合理设置食盐配送中心。
目前建立的国家级食盐配送中心,一部分依托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而建,属食盐调拨配送中心,另一部分均为销区的区域食盐配送中心。食盐调拨配送中心受食盐计划影响,只能定点调拨配送,区域配送中心的辐射范围仅限于本行政区域内。虽然近年来中国盐业总公司积极促进行业联合,与各地盐业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国家食盐配送中心,但由于体制原因,国家级食盐配送中心建设存在进度缓慢、辐射范围小等问题。这些配送中心虽然具备了分装、仓储、配送、统计等功能,对于区域内的食盐流通效率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全国食盐流通市场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规划布局不合理、配送能力弱、专业化程度不高、设施装备配套性差、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多式联运、信息管理、流程优化、一站式服务等功能亟待完善和提高。
因此,从食盐市场化的角度出发,未来的国家级食盐配送中心应主要具备配送反应速度快、配送功能集成化、配送组织网络化、配送经营市场化四个现代化特点。在配送反应速度方面,能够对上下游配送需求迅速响应,减少前置时间;在配送功能集成化方面,应将物流与食盐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如物流渠道的集成;在配送组织网络化方面,应有完善、健全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物流配送中心、物流结点等网络设施星罗棋布,并运转正常,如可以对现有的食盐配送中心进行整合提升;在配送经营市场化方面,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配送还是第三方物流配送,都实行市场化调节,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提升国家级食盐配送中心现代化建设是推进食盐流通市场化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4. 构建食盐流通信息化平台,提升食盐流通监管效率
食盐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和体制机制有关,层层批发导致流通环节较多,影响流通成本;另一方面,食盐经营企业在食盐流通配送方面还停留在提供运输、仓储服务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以信息流为主导的现代物流,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功能配置,导致食盐流通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及时,私盐流入市场,食盐质量安全受影响。
近年来,部分省级盐业公司逐步启动了信息化工作,通过管理流程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在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上逐步投资,构建了区域盐业信息传递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如云南盐化基本建立了集财务、业务、人力资源、决策支持、办公自动化、审批、协作办公于一体的现代信息化系统,为推进云南省食盐流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但仍有多数经营企业的管理信息平台无法涵盖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各个流通环节,在实时了解地方销售、库存、货款结算等有关信息方面存在滞后的问题。生产和流通之间的信息传递不透明,传递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食盐流通成本和效率。
现有的专营体制下,政企合一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行业的安全,减少了政府负担,具有一定的监管效率。而一旦食盐市场化改革,政企合一的模式以及盐业公司垂直经营的唯一局面会被完全打破,不同资本的市场进入和不同主体的生产经营,急需现代化的信息平台监督管理食盐流通市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盐业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是食盐流通作业与管理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食盐流通环节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有力保证。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如仓库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EDI、RFID、GPS、ERP等供应链管理、物流理论与信息技术,在食盐流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应用,既可以节省企业成本,又可以提高企业服务效率,同时还可以保障全链条的食盐质量控制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