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8):聚焦“五新战略”,奋力“追赶超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新时代陕西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的现状与问题

新动能的培育是与传统动能相对应的,它是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培育新动能,做大新亮点,陕西经济就不会因换挡而失速,反而会更加稳健、有力。但培育新动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我们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和气魄,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综合考量、统筹谋划,从而加快形成陕西省经济稳健增长的新动能。而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准确把握新动能培育的方向,首先是要对陕西省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有方向地进行总结,以此发现陕西省的比较优势与劣势,同时通过现状的分析找到问题,从而在新动能培育中有效地解决它。

1.2.1 陕西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支撑,新动能的培育也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尤其是新动能培育的影响力不容小觑。2016年陕西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超过1900项,资助总额突破10亿元,较2015年增长22.6%,居全国前7位;技术合同成交额802.7亿元,专利授权量增幅居全国第1位,总量居全国第7位。

但在突出的科学技术发明水平下,陕西省的地区经济总量却并非名列前茅。由表1-1可以看出,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天津市、陕西省、辽宁省、安徽省、山东省依次为我国201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10位的地区,其中有7个也是我国201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前10名。大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科研创新能力。而陕西省虽然发明专利授权量位于全国第7,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处于全国第13位。同时从申请人类型来看,陕西省2016年的发明专利中,全省高校共持有有效发明专利13829件,占全省有效发明专利的50.1%,而企业位居第2。

表1-1 2016年部分省份专利授权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其排名

资料来源:EPS数据库。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1)科研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科技生产力是陕西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落后的原因之一。陕西省虽然科研创新成果显著,但是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仍处于全国中游,这与陕西省突出的科研创新成就是不匹配的。而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科研创新能力无法转化为可以投入生产中并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生产力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能力并不突出,技术创新方面竞争优势较小。相较于高校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陕西省企业的创新能力稍有落后。在今后新动能的培育中,陕西省要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不能一味地沉浸在发明专利总量突出的成就上,而是要朝着掌握核心技术的方向努力,特别是加大R&D研发投入,攻克核心元件技术,切实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规模和质量效益优势。这既是一个伴随着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陕西省的经济就能更上一层楼。

1.2.2 陕西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016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5497家(不含军工),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4%,位列全国第16位。其中,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重工业增长6.4%。轻重工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8.8:81.2调整至19.7:80.3,轻工业占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从能源和非能源工业看,能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7%;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3.1%,增速高于能源工业13.8个百分点,总量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9.7%。其中,装备制造工业增长1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6.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3%;医药制造业增长12.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3.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7%,高于规上工业20.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9.3%。

此外,陕西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业态在各个领域均发展较好,成为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有效地支撑了制造业持续、稳固发展。代表工业发展新方向、技术附加值高、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产品生产形势良好。2016年,全省初级形态塑料产量同比增长33.6%,单晶硅增长1.4倍,多晶硅增长1.2倍,工业机器人增长28%,SUV增长6.1倍,新能源汽车增长40.9%,太阳能电池增长45.9%,手机增长58.5%,集成电路圆片增长79.1%,光电子器件增长34.4%。老牌能源企业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力求实现自身突破。2016年,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深度转化的大型能源化工项目在延长石油靖边园区项目全面实现达产达效,聚烯烃年产量达到103万吨,成为陕西省首个突破百万吨级的单个能化项目。不仅老企业不断寻找新突破,新企业也在扩能稳产上不断实现增长。2016年,陕汽集团、比亚迪汽车不断开拓新兴市场,SUV、新能源汽车生产形势良好;三星、中兴、美光等企业产能日益扩大,均已设立智能终端制造项目。2017年前7个月,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产值453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95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同时由表1-2可以看出,自2008年以来,陕西省的第二产业一直为发展的主力,第三产业贡献率、拉动率并没有明显上升。2015年,第二产业贡献率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虽有回升,但依然低于全国6.1个百分点,尚未进入第二产业拉动向第三产业拉动转换阶段。而自2010年起全国第二产业贡献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贡献率呈上升趋势,最终形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态势。

表1-2 2008年以来陕西及全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变化情况表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1)陕西省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但同时传统动能基础稳固。伴随着近些年陕西省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较之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尽管如此,陕西省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陕西省面临着主导产业接续“空当”、传统优势产业支撑力逐步减弱的突出矛盾,整体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型企业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很重。传统产业占比大、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是当前陕西省经济的突出特征。

(2)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度偏低的情况依然存在,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相背离。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如何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但近年来陕西省的第三产业贡献率并未实现明显的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因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陕西省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

1.2.3 陕西省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强、科技强,才能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在新动能培育中,主体是企业,支撑是项目,动力是创新,而关键则是人才。我们要想把产业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就离不开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持。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凸显。而陕西省在这方面就拥有得天独厚的高教资源优势,可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陕西省共有高等学校9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81所,另有独立学院12所。2016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356286名,博士研究生1567人,硕士研究生25569人,本科生185229人,高职(专科)生143921人,其中本科生占比过半。同时,陕西省共有12个博士研究生专业,47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288个本科专业,279个高职(专科)专业,学科类别丰富。高等院校为陕西省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运送着新鲜血液,为新动能的培育提供了大力支持。

图1-1 2016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类别统计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高等院校虽然为陕西省经济的发展输送着高素质劳动力,但近年来陕西省高等人才外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2016年,陕西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为88.78%(见图1-2),但在陕就业人数占比仅为67.93%,其中博士、硕士分别为57.5%、45.96%,高学历人才的外流比较严重,博士近五成外流,硕士外流超过一半。可以看出近1/3的高校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去外省工作。而留陕毕业生中,大部分为专科院校学生,如果单看博士、硕士、本科等较高级人才,留陕工作比例只有60.9%。同时在留陕毕业生中,陕西籍学生占比87.75%,外省籍毕业生只占到12.25%。在所有外省籍毕业生中,最后留陕工作的比例是32.72%。而外省籍博士、硕士毕业生的留陕工作率仅为26.76%。陕西籍学生中毕业后出陕工作的比例为20.2%。

图1-2 2016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类别统计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1)陕西省丰厚的高教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劳动力。高教资源的优势使得陕西省在人力资源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这些都是陕西省在新动能培育上的优势所在。因而在陕西省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应当持续挖掘高校资源优势,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发挥出人力资源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陕西省近年的高学历人才外流影响了人力资本新动能的培育。虽然高校云集,高素质人才总量可观,但近年人才外流是陕西省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人才的流失使得本地的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尽管陕西省于2017年推出了陕西省“千人计划”,计划引进2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省“特支计划”计划重点遴选3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计划重点遴选支持60个左右高层次创新团队。但人才的引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留住人才,并通过将人才带来新的技术与思想运用到陕西省的经济建设中,才能将人口红利的旧动能向人力资本的新动能进行转换。

1.2.4 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016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这一大背景下,陕西省既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又要乘着信息化、新技术的春风,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陕西省各市、县现已逐步开始培育新兴产业,宝鸡市打造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自主技术关键零部件基地”,榆林市开始推进锋利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渭南市建设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基地,一大批新能源电池和整车制造项目接连落户,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由图1-3所见,2016年陕西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共计2607.24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7%,年均增长17.8%,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高出5.7个百分点。而2017年上半年,陕西省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了100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5%。

图1-3 2014—2016年陕西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总额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同时分产业来看,从图1-4中可以看出,以节能材料和环境保护设备制造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最大,2013—2016年共投资2552.95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9%;其次为高端装备制造业,4年间共投资1742.6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19.8%;而以比亚迪、陕汽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风电、光伏产业为代表新能源产业成为后起之秀,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图1-4 2013—2016年陕西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1)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集群竞争优势。陕西省经过一直以来的发展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其区域科技基础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三大科技聚集区(中央科技极、沿海科技带、内陆科技圈)之一——内陆科技圈的主要省域。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航空航天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全国发展较快、西部发展最好的地区。以西安、宝鸡、杨凌、渭南等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示范区)和西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关中开发带,已经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集高端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及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未来可期。

(2)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陕西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较好,但产业内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其中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好,而投资额最高的节能环保产业与投资额最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差22倍。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勾画产业布局,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