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8):聚焦“五新战略”,奋力“追赶超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新时代陕西经济发展新活力的评价

3.2.1 建立指标体系

为了全面地对陕西现今的经济发展活力进行评价,本节通过上述的企业活力、县域活力、市场活力和人才活力4个方面构建了陕西省经济新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1),以这4个一级指标分别展开,细化成18个具体指标来测度,最后分析出陕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表3-1 陕西经济活力评价指标体系

3.2.2 指标测度结果及分析

(1)对企业活力的评价

根据表3-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从企业的规模、企业构成类型、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的创新力4个方面出发,对陕西省企业活力进行评价。

1)陕西省企业总量逐步增加,但增幅一直较小

一个地区的企业规模主要体现在企业总量上,这里用企业法人单位数来反映。如图3-1所示,对我国部分省份2012—2016年的企业总数量变化情况分析得出,江苏的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说明其企业的规模最大,接下来依次是北京、湖北、安徽和四川;而陕西省的企业规模是6个省份中最小的,随着近两年的较快增长,其企业规模逐渐赶上了四川的规模水平,但是总量和增长速度均与其他省份有较大差距,可见陕西的企业规模有着很大的开拓空间。

图3-1 我国部分省份2012—2016年企业总数量的变化

资料来源:由2013—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2)企业构成类型中民企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随着陕西省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构成类型中,国企相对民企而言,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还是吸收就业方面,国企的重要性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特征。一是陕西国企数量占比明显减少(见图3-2),从2012年的3%下降至2016年的1.85%,其下降趋势与全国国企数量占比的变化情况基本保持一致,但是陕西的国企数量占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说明陕西的国企改革任务更加艰巨。二是国企吸收就业比重下降,个私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如图3-3所示,2015年国有企业吸收的就业人员比重占总从业人员数的10%,比2005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国企对就业的贡献率有所下降。而个私企业吸收的就业比重从2005年的10%增加到2015年的24%,增长了2倍多,可见民营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显著增加。

图3-2 陕西与全国的国企数量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由2013—2017年陕西和全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图3-3 2005年与2015年各类企业吸收的就业比重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由2006年、2016年《陕西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3)陕西省企业竞争力不强

地区的企业竞争力可体现为该地区在A股上市、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和全国五百强企业个数的多少,一般来说,A股/新三板企业、五百强企业都是企业中的优秀代表,这些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地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体。图3-4中,我们看到所研究的6个省份里,北京和江苏的企业竞争力很强,因为两省拥有的A股/新三板企业数和全国五百强企业数很多,处于中等水平的省份有湖北、四川和安徽3个省份;而陕西的A股/新三板企业数和全国五百强企业数分别为216家和7家,均是6个省份当中的最低水平,所以陕西省的企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图3-4 我国部分省份的企业竞争力对比

资料来源:由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的相关信息整理得到。

4)陕西省企业创新能力基本平稳,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

企业的创新力用规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开发新产品经费的比值来度量,其比值越大,代表新产品的单位投入带来的产出越大,企业创新能力就越强。可以从图3-5中看出,2012—2016年,陕西规上工业企业的创新力水平基本平稳,不像四川、北京两个省份的波动幅度较大,另外,江苏、安徽和湖北的企业创新力在逐年提高。

图3-5 我国部分省份的企业创新力变化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2013—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2)对县域活力的评价

县域经济是陕西省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的关键发力点。如何准确地评价县域的经济发展活力,对于促进我国县域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评价陕西的县域经济活力。

1)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提升,但增速逐步放缓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是反映县域建设活力的重要指标。近5年来,全省各地都狠抓项目建设,以项目促投资,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65.62亿元,县均119.57亿元,是2011年的2.4倍,年均增长达到19.1%。有39个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比2011年增加31个。具体数据如图3-6所示。

图3-6 陕西省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全省信息整理得到。

2)县域经济活力主要来源于传统行业

就实体经济资源在县域的分布情况来看,其分布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县域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如图3-7所示。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实体经济资源在县域大量聚集,表现出不同的数量特征。其中,全省工业企业有54.7%集聚在县域,批发零售业企业34%集聚在县域,住宿餐饮业企业36.5%集聚在县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49.4%集聚在县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8.7%集聚在县域,金融业企业和房地产业企业分别有15.1%、23.3%集聚在县域,小微企业35.9%集聚在县域。上述八类企业在2013年年末的从业人员占全省的比例依次为:45.4%、34.7%、27%、19.6%、2.8%、13.4%、18.4%和48.3%。其中县域小微企业的数量占比为35.9%,但是其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强,带动的就业人员数量占比达到48.3%;另外,县域企业数量占比较低的是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企业,说明陕西省县域经济活力大部分来源于传统农业及工业企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科技含量水平较低的行业。

图3-7 2013年县域中各类企业占全省比重

3)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是体现县域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5年来,陕西省各地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如图3-8所示,2016年,全省县域产业结构为14.5:53.9:31.6,与2011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6.4个百分点。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省有26个县(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0%,比2011年增加12个,县域经济活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图3-8 2011年和2016年县域产业结构对比

4)县域农业现代化进程较为缓慢

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是反映县域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在此采用一年内农业劳力综合生产率来测度,其公式为,单位是元/人,之所以采用该指标,是因为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逐渐利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的直接体现就是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出的增加。可以从图3-9中看到,江苏是所研究的5个省份中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出高于全国水平至少25000元;而陕西、湖北、青海和重庆4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其中重庆和湖北从2014年开始生产率迅速提高,2016年已经超过陕西的农业综合生产率;图中陕西和青海两个西北省份的农业劳力综合生产率的年增长率较低,表现出其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得比较缓慢,制约了县域活力。

图3-9 2012—2016年我国部分省份的农业劳力综合生产率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5个省份及全国2013—2017年的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出。

(3)对市场活力的评价

市场指的是交易的场所以及在该场所发生的所有交易行为。市场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的竞争程度、市场开放度、对外部资金的吸纳程度3个方面。

1)非公经济不断壮大,市场竞争程度增强

一个市场的竞争程度越强,越显示出这个市场有着蓬勃的发展活力。而我们可以用市场中非公经济的发展程度来度量竞争强度。

如表3-2所示,2016年陕西省非公经济增加值总量不断攀升,相较于2015年的9630.1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430.18亿元。而且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稳步提高,达到53.8%,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9%,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大多数市、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及GDP占比相较2015年都有所提高,2016年各市、区(除延安市和榆林市外)非公有制经济占比均达到了50%左右。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壮大非公经济的发展,要为非公经济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和谐的市场环境,力争使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

表3-2 陕西省各市、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及GDP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由2016年、2017年《陕西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2)陕西省市场开放度较小,低于全国水平

市场活力的大小重点体现在市场开放程度上,因此采用市场开放度来反映市场活力。市场开放度是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进口额与GDP之比,反映了外国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各种生产资料在本地区范围内被允许进行的交换活动的开放程度。市场开放度与市场活力成正比,市场开放度低则市场活力也低。如图3-10所示,研究的5个省份中,江苏的进口额占GDP比重水平最高,高于全国水平3个百分点左右;其他省份开放度水平均处于全国水平之下,其中重庆的市场开放度水平位居第3位,但是其波动性较大;青海的开放度水平最低,进口额占GDP比重低于0.6%;陕西和湖北两个省份地理位置相邻,市场开放度水平也都处于较低水平,从2013年开始,陕西进口总额占GDP的比重逐渐超越湖北,且二者差距越来越大。整体而言,近年来各省份的市场开放度水平都有下降的趋势。

图3-10 2012—2016年我国部分省份市场开放度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5个省份及全国2013—2017年的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出。

3)陕西省外资吸纳程度逐年提升,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一个市场对外部资金的吸纳程度越高,注入这个经济体的新活力就越大,从而影响到该市场的资金流向、产业转型、发展潜力等方面。我们采用实际利用外资额来评价市场对外部资金的吸纳程度。如图3-11所示,2012年至今,陕西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在逐年上升,2016年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2012年的1.7倍左右;从陕西省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来看,2012年占比为2.59%,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3.98%,总体形势向好;从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增速来看,随着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基数的扩大,陕西的增速从2013年开始一直在下降,2016年跌落到了8.5%,但陕西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增速一直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陕西作为一个西北地区的省份,对外部资金的吸纳能力正在逐年提高,市场活力不断向好。

图3-11 2012—2016年陕西与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由2017年陕西统计年鉴和全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4)对人才活力的评价

“人才活力”指的是有知识、有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的生存、发展,以及抓住机遇更新创造的能力。我们对人才活力进行评价时,借鉴刘军(2006)、黄忠仪(2011)等对城市人才活力评价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采取以下指标进行测度:

1)陕西高等人才占比逐年上升

选择人才学历比例来说明地区整体人才的动态成长性大小,是因为它反映了城市人才整体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一个城市人才活力的内在素质体现。人才学历比例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中专学历以上人才(即人才总量)的比例,定义其为正指标。图3-12中描述了陕西省和全国人才学历比例近5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陕西省的高等人才占比逐年上升,2016年达到了75.72%,但是5年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陕西省应加大对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学历比例,激发内在的区域人才活力。

图3-12 2012—2016年陕西与全国人才学历比例变化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由2013—2017年陕西统计年鉴和全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2)陕西人才创新能力逐年提高

我们采取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专利申请量作为该因素的计算指标,因为它可以反映人才创新的活动成果,其公式为,是人才活力的正指标。如图3-13和表3-3所示,我国7个省份的人才创新成果变化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新能力领先的是江苏省,其次是浙江,陕西位居第3位,且陕西的创新能力相较于四川、湖南、河南等几个内陆省份来看,是占有比较优势的。

图3-13 2012—2015年我国7个省份人才创新成果变化情况

表3-3 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专利申请量   单位:件

资料来源:由2013—2016年7个省的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出。

3)陕西省各区、市的人才吸引力不均衡

一个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城市人才活力的一个重要外化,人才吸引力的大小显然是影响人才活力的基础因素,人才吸引力的不断提升,给城市带来的是大批活力人才的集聚和人才更多的发展与更多的活力提升机会。此处选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中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为指标,来度量陕西的人才吸引力。

从表3-4中可以看出,省会城市西安一枝独秀特征明显,关中城市群其他城市竞争力不强。西安宜居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分别排名第13位和第17位,均在全国前20强内,特别是西安可持续竞争力相比2016年上升了10个位次。整体来看,西安在省内所有城市中独占鳌头,其他城市排名状况堪忧。

表3-4 陕西各城市竞争力排名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陕西城市竞争力区域报告。

3.2.3 陕西经济发展活力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部分我们用了18个具体的三级指标对陕西经济活力进行了较为全面、具体的评价,通过指标测度和省份对比,总结出陕西经济发展活力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准确地判断出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善。

(1)企业规模小,且竞争力和创新力不强

陕西省企业基数小,且增长速度低。2016年陕西省的企业个数为287034家,相比上年增加了3万家左右,企业数量近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8%,但是和北京、江苏、湖北以及安徽的企业数量增长率相比,要低4~6个百分点,而且由图3-1可知,陕西近5年来企业规模也一直是5个省份当中最小的。

陕西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较差。如图3-14所示,无论是其拥有的A股/新三板企业数,还是全国五百强企业数,陕西省占全国的比重都很低,依次为1.43%和1.4%,落后于企业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的湖北、四川、安徽三省,和北京、江苏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可见陕西的企业竞争力水平是6个省份中最差的;另外,我们由图2-5可知,在考察的6个省份当中,陕西省的企业创新力即单位新产品研发支出带来的销售收入变化尽管平稳,但是一直处在最低水平,是其他5个省份的1/2左右。

图3-14 我省部分省市企业竞争力的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由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2)县域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够均衡

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陕西的农业生产率不但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而且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要落后于全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直接导致了陕西省较低的农业劳力综合生产率。我们知道,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陕西较低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制约了其县域经济活力。

由图3-8可知,2016年县域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高达53.9%,而第三产业占比只有30%左右,相比2016年全国的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39.8:51.6来讲,陕西省县域产业结构不够均衡,尤其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起来,成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短腿”,也是产业结构不优的主要症结所在。

(3)市场竞争程度和开放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非公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大,意味着其发展程度越高,越能体现出市场的活力。2016年陕西省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9%,吸收就业率占比为25%左右。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贡献超过60%,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达到90%,可以看出陕西的非公经济发展与全国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在就业贡献方面。所以陕西的市场环境还需进一步公平化、透明化,以进一步壮大非公经济,做强整体规模。

另外,陕西省的市场开放度较小,即进口额占GDP的比重较低。由图3-10可知,陕西市场开放度从2012年到2015年逐步提高,但2016年又呈下降趋势,并且整体水平低于江苏、重庆和全国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了10个百分点左右,故陕西市场开放度提升的空间很大。另外,虽然陕西省近年来在吸引外资能力方面提升较快,但外资利用的绝对量太小,整体开放程度仍较低,导致其市场新活力不足。

(4)人才创新能力较低且全省各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分布失衡

我们以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专利申请量来反映人才创新力,其值越大表示人才创新的活动成果越多。如图3-13所示,陕西的人才创新力虽然在江苏、浙江之后,位居第3,但是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的专利申请量却是浙江的1/2左右,2012—2015年4年的年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的专利申请量是江苏省平均水平的1/3左右,可以看出陕西和这两个沿海省份的差距是巨大的;整体来看,内陆地区的人才创新力远不如沿海地区,需要在人才引进及培养、创新能力激发等方面下大功夫。

2016年,陕西省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为0.074,为全国第18位,相比上年上升了3位,但方差和2015年相比并无显著变化,位于全国第16,说明陕西省各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差距依然存在,即省内各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分布失衡。关中城市群除西安之外,其他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表现差强人意,仅咸阳位于第77,其他城市如宝鸡、渭南、铜川等都在百名之外。各项竞争力指标排名在200名以外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以及利用状况更是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