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为官平庸的经济考量
贾政为官的情节描写,如果做政治方面的界定就两个字——平庸,但贾政这一人物塑造及由此展示的清代初期的经济治理和经济生态,极具殷鉴价值。
如果一定要看到贾政为官发了多少财、捞了多少好处,这样看《红楼梦》的读者肯定会失望。贾政在户部任上不显山不露水,无官声也无劣迹,表现平平。点学差的情节文字也不多,只笼统地做了个交代,但也没写他有什么“贪腐”的行径。只是他被放到江西粮道的任上,情节比较具体,但仍然满足不了人们对一个外放官是“好官”“坏官”的简单定性。
清初社会的“人口红利”不但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还给国家治理和民生带来了许多包袱甚至灾难。书中详细记述了贾政上任江西粮道路途及任前、任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还有朝廷、地方官员和坊间百姓的种种议论和私语,集中反映出清代初叶,在人口急剧膨胀的情况之下,粮食问题、运输供给问题十分突出,粮价官定和黑市的矛盾十分尖锐,经济不举和吏治腐败双管齐下。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写道,“贾政带了几个在京请的幕友,晓行夜宿,一日到了本省,见过上司,即到任拜印受事,便查盘各属州县粮米仓库”,对“外省州县折收粮米勒索乡愚这些弊端,虽也听见别人讲究,却未尝身亲其事。只有一心做好官,便与幕宾商议出示严禁,并谕以一经查出,必定详参揭报。”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州县折收粮米”“勒索乡愚”问题十分突出。贾政从户部任上被外放江西粮道,级别提升半级抑或一级倒是小事,关键是对口外派,意义重大。清代的户部掌管着国家农粮、军需、漕运、赈灾救济等诸多领域,足见朝廷对贾政的重视和厚望,也充分体现出皇帝对贾府一族的体恤和栽培。
朝廷外放贾政等京官,是想历练出一批善于经济治理、缓和地方矛盾的能臣。据史料载,至乾隆六年(1741年),大清人口竟达1.4341亿。由于人口剧增,导致了空前的生存竞争,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地主不断增加地租,贫民越来越无法承受。康熙、雍正年间全国范围内不断发生减租、抗租的风潮,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谁懂经济,谁会抓经济,自然便是能臣、忠臣了。大清龙兴入关已逾百年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如同当初打江山时是以军功论英雄,现在就得以绥靖安抚、平衡天下利益为考量了。官二代、富二代们深知朝廷的用心,于是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竭尽所能,一展风采,为的就是在和平时期有所建树,谋求政治地位,搜刮新一轮经济利益。可以说,贾政是这一轮竞争的失败者,贾府是既得利益阶层新一轮利益分配的输家。
“千里为官只为财”,贾政到江西粮道上任,不贪不腐,不屈从地方的潜规则,就是想打开粮食安全(尤其是京畿的粮食安全)有效供给的新局面,即使多次在自己府上拿钱贴补、将在户部任上的薪金用于粮道开销也在所不惜,就是想挣得政绩,好捞取更多的好处,收到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一点,很多读者都没看清,他们总是疑惑:贾政为何在这样的岗位上成不了那位“张集馨”式的官?清代道光年间,江苏仪征有一个名叫张集馨的,他也被任命为贾政一样的差事——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出京之前向京官送礼辞行,一来感谢诸位此前的照顾、提携,二来拜托各位以后多多照应,共送出别敬17000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约250万元。当时张集馨并无积蓄,别敬的钱是向广东洋行、朋友和西洋人借来的。
不过,他任督粮道一年,不但连本带利还清了借贷,还给老家寄回一万多两银子。张集馨这样的“小聪明”,是封建吏治下不少“超级智慧”的贪官所不屑的。以小博大,吃小亏赚大便宜,他们算的是为官一任的收支总账。从这一点看,贾政并不老实、迂腐。
还是回到粮道任上的事吧,为确保粮食安全尤其是京畿的粮食安全,漕运为重中之重。这便给腐败提供了便利,“各省大吏往往借漕运保举私人”。如果贾政肯屈从于各省大吏和地方实力派,或将自己的随扈幕僚安插负责漕运之事,也会很快捞得许多白花花的银两,尽发“国难财”,但这与贾政追求的最大利益和贾府一干众人的长远利益是不相符的。
贾政是书中有意塑造、刻画的一个“不通俗务的家长和官身”,他仅凭祖上的“余荫”和朝廷的体恤,不肯在混浊的经济里扎猛子游泳,是很难晋升的。当然,这里丝毫没有教唆当下的为官者和公务人员去同情贾政,或者让贾政去与那些“潜规则”同流合污的意思。不论曹雪芹写贾政的为官为人是否出于“以儿子写老子的心情下笔的”(著名红学家王昆仑语),有些同情和评功摆好的意味,但贾政给我们的借鉴启示却不可忽视。那就是,一个人尤其是官员的进取心和自律、慎独当然可贵,理应得到赞扬,但整个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官员的施政和作为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和反作用。因此,在对官员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也要花大力气净化社会风气,强化制度建设。让先进的、合理的制度管理人、约束人,使得好人更好、更具正能量;让社会风气更净化、更清纯,使得收入和分配更合理、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