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
为了便于全面了解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261个地级市和361个县级市的信用状况和变化趋势,我们对照2017年各项指标的信用监测情况,首先对全国城市整体信用状况进行宏观评价,分析总结城市信用状况的总体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全国城市总体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
2017年,全国城市整体信用状况主要呈现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信用事件发生状况明显改善。“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优良信用事件数量同比增长约142.4%,不良信用事件同比减少约31.8%。其中,优良信用事件主要体现在改善政务诚信环境、推进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环境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等方面;不良信用事件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违规操作、信用卡诈骗、非法集资、污染环境、售卖假冒伪劣商品、违规经营等方面。
二是各领域信用制度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城市信用制度数量同比增长约63.4%。其中,政务诚信方面信用制度数量同比增长85.0%。在监测的21个领域中,依法行政、生产、环保等领域信用制度数量增加最多。
三是各项信用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229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城市信用网站或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双公示”,同比增加了39个城市;131个城市在城市信用网站上开通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栏目,同比增加了89个城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校核工作逐步推进,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平均重错码率为1.01%,重错码率下降明显。下面从发展趋势、变化情况和监测预警三个方面分别予以详细阐述。
(一)全国城市信用信息发展趋势
通过对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信用事件、信用制度等信用信息的监测分析,全国城市信用状况主要呈现三方面变化趋势。
1. 全国城市信用环境显著改善,不良信用事件数量同比减少31.8%
2017年1月至12月,全国城市信用事件总体呈上升趋势,信用事件量较2016年同比增长约114.3%(见图3-1-1、图3-1-2)。其中,优良信用事件总体呈上升趋势,不良信用事件于2017年2月至5月期间短暂上升,5月之后便开始波动下降,并于10月达到谷值(见图3-1-3)。
图3-1-1 2017年全国城市信用信息量月度走势
图3-1-2 2017年与2016年全国城市信用信息量对比
图3-1-3 2017年全国城市信用事件量月度走势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城市相关优良信用事件106770条,同比增长142.4%;不良信用事件6127条,同比减少约31.8%(见图3-1-4)。这充分反映出,随着城市政府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大社会信用监管力度,切实遏制了一些失信事件的发生,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社会诚信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社会信用氛围进一步优化。
图3-1-4 全国城市2017年与2016年信用事件量对比
2. 全国城市不断推出各领域信用制度,社会信用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2月,全国城市信用制度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3-1-2)。2017年信用制度总量较2016年同比增长约63.4%(见图3-1-2),社会信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通过对全国城市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4个方面的信用制度进行词频分析发现:在政务诚信方面,“政府”“信用”“公开”“政务”“行政”“联合”“制度”“诚信”“失信”“办法”等关键词为2017年全国城市政务诚信信用制度建设的十大热词。可以看出,各城市政府加大了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等方面制度建设的工作力度。在商务诚信方面,“安全”“生产”“食品”“整治”“信用”“危险化学品”“市场”“监管”“诚信”“监督”等关键词为2017年全国城市商务诚信信用制度建设的十大热词,各城市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大食品领域专项整治、改善商务诚信信用环境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在社会诚信方面,“污染”“环境”“防治”“整治”“卫生”“信用”“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局”“预案”等关键词为2017年全国城市社会诚信信用制度建设的十大热词。可以明显看出,环保成为各城市推进社会诚信信用制度建设较为重视的领域。在司法公信方面,“安全”“消防”“司法”“预案”“法院”“整治”“火灾”“信用”“失信”“防控”等关键词为2017年全国城市司法公信信用制度建设的十大热词,各城市在强化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保障消防安全、提升司法检察公信等方面,制定出台了许多规范制度。
值得强调的是,2017年,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诚信4个方面的信用制度热词均包含“信用”“诚信”两个关键词,诚信和信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领域。与此同时,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其他关键词也在互联网上高频显示。其中,政务诚信热词中包含“守信激励”“惩戒”“失信被执行人”“归集”,商务诚信热词中包含“失信惩戒”“黑名单”,社会诚信热词中包含“失信惩戒”“黑名单”,司法公信热词中包含“被执行人”“黑名单”等(见图3-1-5)。
图3-1-5 2017年全国城市4个方面信用制度词云图(1)
3. 政务诚信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关注度明显提高
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4个方面的信用信息分布情况来看,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商务诚信方面的信用事件占比依然最高,为39.8%,其次,政务诚信方面的信用事件占比为26.1%,较2016年提升2.8个百分点。从信用制度分布情况来看,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政务诚信方面的信用制度占比最高,为37.5%,较2016年提升4.5个百分点。可见,2017年,社会各方对政务诚信的关注度较2016年明显提高(见图3-1-6)。
图3-1-6 2017年与2016年全国城市4个方面信用信息分布对比
(二)全国城市信用状况变化情况
1. 全国部分城市信用制度建设步伐加快,重点领域信用制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1)各城市信用制度完善程度持续提高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上海市、福州市、北京市、杭州市、重庆市、厦门市、合肥市、沈阳市、武汉市的信用制度完善程度较高;在261个地级市中,荆门市、莱芜市、平顶山市、衢州市、许昌市、烟台市、扬州市、亳州市、常州市、德阳市、河池市、衡阳市、济宁市、马鞍山市、清远市、石嘴山市、泰州市、威海市、宿迁市、宿州市、宜昌市、驻马店市、自贡市23个城市的信用制度完善程度较高,其相关信用制度涉及领域数量超过19个。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厦门市、衢州市、福州市、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沈阳市、合肥市、芜湖市、咸宁市等城市公布到网上的信用制度数量较多,均超过了100项。
(2)重点领域信用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4个方面的信用制度数量同比增幅来看,2017年,全国城市较为重视政务诚信信用制度建设,公布到网上的相关信用制度数量较2016年同比增长85.3%。司法公信方面同比增长57.7%,社会诚信方面同比增长57.0%,商务诚信方面同比增长48.7%(见图3-1-7)。
图3-1-7 全国城市2017年与2016年信用制度数量对比
从21个领域来看,2017年信用制度数量占比较高的4个领域与2016年相同,依然为依法行政(23.2%)、生产(13.2%)、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13.2%)、诚信体系建设(12.8%)4个领域。此外,除中介会展广告统计领域,其他20个领域信用制度数量同比均有所增长,其中依法行政、诚信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生产等领域增长数量均超过了300项(见图3-1-8)。
图3-1-8 2017年全国城市信用制度领域分布情况
可见,2017年全国城市对依法行政、诚信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生产等领域的制度建设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具体体现在:
在依法行政领域,各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一方面持续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公开标准化规范建设,并通过建立政务公开考核评估机制,推进和科学评价政务公开工作,促进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另一方面,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发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在诚信体系建设领域,各城市一方面加快建立并发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完善信用制度体系,既制定宏观规划,又针对重点领域开展信用监管和考核,如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红黑名单”制度、联合奖惩制度、诚信建设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各部门还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发布整改方案,出台管理规定和措施,为提高政务诚信度提供了制度基础和刚性标准。
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各城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化管理,针对土壤、水、空气等不同方面的环境问题,积极出台污染防治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诚信监管机制,并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及各行业企业污染行为,制定整治措施和信用考评机制,全面推进环保领域信用制度建设。
在生产领域,各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针对危化品、食品药品、煤矿等多个行业企业生产行为,建立并完善监管机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和隐患排查的工作方案,规范并引导企业生产行为,维持良好的生产秩序。
2. 信用事件优良率较2016年明显提高,商务诚信同比增幅较大
2017年,全国城市信用事件中的优良信用事件占比为94.6%,较2016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1)商务诚信领域信用事件优良率同比增幅较大
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城市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4个方面,司法公信信用事件优良率最高(97.8%),商务诚信信用事件优良率最低(93.6%),四大方面信用事件优良率较2016年均明显上升,其中商务诚信信用事件优良率较2016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见图3-1-9)。
图3-1-9 全国城市4个方面2017年与2016年优良率对比
从21个领域来看,法院检察院公信(99.6%)、税务(98.6%)和依法行政(98.4%)等领域信用事件优良率较高;诚信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生产3个领域优良信用事件较多(见图3-1-10、图3-1-11)。
图3-1-10 2017年全国城市各领域优良信用事件和不良信用事件分布
图3-1-11 2017年全国城市各领域优良信用事件量
在诚信体系建设领域,一方面,各城市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廉政监督机制,加大反腐倡廉宣传力度,对党员干部不定期进行廉政教育,并深入开展“微腐败”专项治理工作,依法惩治党内各系统贪污腐败问题,净化党风政风,改善政务环境,提高政务诚信水平。另一方面,各城市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快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及时归集共享信用信息,不定期发布信用“红黑名单”,并建立信用联合奖惩机制,鼓励守信、惩戒失信,另外,还创新信用监管措施和手段,深入开展信用宣传,全方位引导社会不同行为主体诚实守信,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监管部门一方面加强水、土壤、大气等多方面环境质量安全监管,并做好重点污染源监测,积极治理各种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不定期开展环保督察及专项治理工作,整治环境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超标排放等失信行为,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在生产领域,各城市加强对食品、药品、危化品等各行业企业生产行为的监管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并针对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一些城市对企业实行安全生产分级管理,有效提高事故防范能力,同时深入企业、社区、校园等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
(2)金融领域失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金融(20.3%),中介会展广告统计(10.4%),政府采购和招投标(10.1%)3个领域的信用事件不良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领域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城市信用事件不良率最高的领域,因此,各级城市应政府应切实提高对金融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信用监管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具体来看,2017年金融领域不良信用行为主要涉及金融机构违规放贷、信用卡诈骗、非法集资、骗保、保险公司违法违规、从事违法违规证券业务、校园贷诈骗、合同诈骗、信息披露违规、电信诈骗、盗刷银行卡、理财诈骗、挪用信贷资金、网络非法彩票诈骗、违规交易股票、违规提取公积金、银行承兑汇票诈骗、债券违约、债务违约、制售假发票等。其中,有关违规放贷(21.1%)、信用卡诈骗(18.3%)、非法集资(16.7%)、骗保(9.4%)、保险公司违法违规(8.3%)、从事违法违规证券业务(5.6%)、校园贷诈骗(5.6%)的失信行为较为高发,涉及这7类行为的不良信用事件在金融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中的占比高达85.0%(见图3-1-12)。
图3-1-12 2017年全国城市金融领域失信行为分布
从各领域不良信用事件数量来看,诚信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流通3个领域的不良信用事件较多(见图3-1-13)。
图3-1-13 2017年全国城市各领域不良信用事件量
在诚信体系建设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主要涉及党政干部违法违纪和贪污腐败案件,有关人员滥用职权,利用职务便利牟利,甚至侵害群众利益,廉洁意识和原则底线薄弱,持续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收受贿赂,公款消费,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政务诚信环境。
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主要涉及“小散乱污”企业违法排污、粉尘或扬尘污染、畜牧养殖污染、偷倒建筑垃圾或工业废液、违法填埋危险废品、违规项目环评缺位、违规堆放或焚烧垃圾、工程项目噪声扰民、餐饮场所油烟超标排放等污染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失信行为。
在流通领域,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流通市场商家售卖假冒伪劣等问题商品,无证无照违规经营;二是健身美容机构闭店跑路,消费者退款无门;三是跨省电信诈骗,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四是非法传销,造成人员生命和巨额财产损失。
此外,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城市发生的重大失信事件主要涉及金融、生产、公共安全公信、文体教科、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依法行政等6个领域,共32起。对比2016年,2017年全国城市重大失信事件发生量略减,涉及领域数量明显减少。但是,金融、生产、公共安全公信和文体教科领域仍是重大失信事件高发领域,相关重大失信事件在全部重大失信事件中的占比依次为34.4%、25.0%、21.9%、12.5%(见图3-1-14)。
图3-1-14 2017年全国城市重大失信事件领域分布
在金融领域,重大失信事件主要涉及非法集资案件,涉事主体多为民间金融机构,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成为非法集资“重灾区”。
在生产领域,重大失信事件主要涉及因违规作业、非法偷采、瓦斯爆炸、工人操作不当等造成的矿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在公共安全公信领域,重大失信事件主要涉及重大火灾事故、幼儿园集体食物中毒、学校爆发传染病、恶性传销等事件,其中重大火灾事故为高发事件类型。
在文体教科领域,重大失信事件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且均涉及幼儿园虐童事件。可见,幼儿阶段校园安全问题成为当前全国教育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见图3-1-14)。
3. 全国城市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信用信息透明度明显提高
从信用信息公开量来看,全国城市2017年信用信息公开量是2016年的2倍有余。其中,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的信用信息公开量仍然大于地级市,在全国公开量排名前二十位的城市中,14个为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包括北京市、成都市、厦门市、福州市、沈阳市、重庆市、南京市、杭州市、哈尔滨市、天津市、合肥市、青岛市、石家庄市、兰州市;6个地级市包括芜湖市、南通市、渭南市、呼伦贝尔市、泰州市、佳木斯市(见图3-1-15)。
图3-1-15 2017年全国城市信用信息公开量TOP20
从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公示情况来看,2017年全国城市“双公示”总体水平明显提高。除34个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双公示”的城市外,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229个城市在城市信用网站或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双公示”,相较于2016年的190个增加了39个城市。
4. 全国城市各项信用工作加快推进,工作质量提升明显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131个城市在城市信用网站上开通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栏目,相较于2016年底的开通城市数量增加了89个。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城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平均重错码率为1.01%,较2017年6月首次监测该指标时的1.87%明显降低。其中,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的平均重错码率为0.6%,平均重错码纠正率为51.2%;地级市平均重错码率为1.1%,平均重错码纠正率为46.6%。可见,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工作水平高于地级市。
从“黑名单”记录建设情况来看,2017年全国城市加快推进“黑名单”记录建设工作,为推动联合惩戒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重庆市、菏泽市、沈阳市、珠海市、大连市、鞍山市、渭南市、营口市、包头市、阜新市等10个城市的“黑名单”记录建设水平较高(见图3-1-16)。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被列为失信“黑名单”及重点关注名单的市场主体(简称“黑名单市场主体”)平均占比为17.7%。全国城市2017年与2016年“黑名单”记录建设平均得分如图3-1-17所示。
图3-1-16 2017年全国城市“黑名单”记录建设得分TOP10
图3-1-17 全国城市2017年与2016年“黑名单”记录建设平均得分
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来看,2017年全国城市共享平台建设水平较2016年明显提高,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力度不断加大。
从具体城市来看,2017年,珠海市、沈阳市、重庆市、厦门市、北京市、成都市、鞍山市、广州市、宿州市、湛江市的信用工作绩效水平较高,跻身全国前十位(见图3-1-18);百色市、河池市、保山市、玉溪市、昆明市、曲靖市、临沧市、昭通市、吐鲁番市、哈密市的信用工作绩效水平相对较差,处于全国后十位。
图3-1-18 2017年全国城市信用工作绩效得分TOP10
5. 全国城市信用市场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信用市场蓬勃发展
2017年,全国城市不断完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鼓励引导商业机构提高用信意识,信用市场发育程度较2016年明显提高。芝麻信用提供的信用市场发育情况数据显示,2017年,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和地级市商业机构用信意识平均得分分别为4.82和4.67(2016年分别为4.56和4.29),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和地级市个人信用意识平均得分分别为4.41和4.26(2016年分别为4.06和3.88),较2016年均有明显提高。2017年与2016年全国城市商业机构用信意识平均得分与个人信用意识平均得分如图3-1-19所示。
图3-1-19 2017年与2016年全国城市商业机构用信意识平均得分与个人信用意识平均得分
从城市信用市场发育程度来看,深圳市、杭州市、广州市、上海市、汕头市、汕尾市、宁德市、厦门市、武汉市、泉州市10个城市的信用市场发育程度较高(见图3-1-20)。在商业机构用信意识方面,上海市、深圳市、杭州市、广州市、北京市、成都市、武汉市、苏州市、重庆市、郑州市10个城市的商业机构用信意识水平较高;在个人信用意识方面,汕尾市、宁德市、汕头市、北海市、揭阳市、漳州市、深圳市、杭州市、泉州市、儋州市10个城市的个人信用意识水平较高。
图3-1-20 2017年全国城市信用市场发育水平得分TOP10
6. 全国城市涉金融和电子商务领域企业失信问题突出,专项治理任重道远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开发布4批涉金融领域“黑名单”、1批电子商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其中全国城市涉金融领域失信企业“黑名单”共833个、电子商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共426个。从省(区、市)分布来看,涉金融领域失信企业“黑名单”共分布在29个省(区、市)(海南和西藏除外),其中山东、浙江、江苏的相关失信企业“黑名单”数量位居前三(见图3-1-21);电子商务领域失信企业“黑名单”共分布在25个省(区、市)(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新疆、云南除外),其中广东、四川、浙江相关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数量位居前三(见图3-1-22)。
图3-1-21 2017年全国城市涉金融领域“黑名单”数量省(区、市)分布
图3-1-22 2017年全国城市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数量省(区、市)分布
从城市分布来看,全国城市涉金融领域失信企业“黑名单”共分布在173个城市,其中上海市、佛山市、苏州市、淄博市、天津市、哈尔滨市、成都市、金华市、武汉市、漳州市、济南市的相关失信企业“黑名单”数量均超过了15个(见图3-1-23);电子商务领域失信企业“黑名单”共分布在89个城市,其中深圳市、成都市、北京市、重庆市、杭州市、贵阳市、西安市、武汉市、上海市、哈尔滨市、天津市相关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数量均超过了10个(见图3-1-24)。
图3-1-23 2017年全国城市涉金融领域“黑名单”数量大于15的城市分布
图3-1-24 2017年全国城市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数量大于10的城市分布
总体来看,全国城市涉金融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失信企业“黑名单”涉及地区较广,各城市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快失信专项治理,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推进涉金融领域和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三)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预警
1. 金融、环保、流通等领域失信事件居高不下推高信用风险
2016年和2017年,金融、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流通等领域的失信问题一直较为突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江苏、山东、北京、湖北、陕西等省(区、市)失信事件相对较多,增大了相关领域的信用风险。现围绕金融、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流通3个领域的信用监管风险预警如下:
近年来,金融领域失信事件一直处于高发态势,非法集资、金融机构违规、信用卡诈骗、校园贷等失信问题多发。当前,我国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各地在深入推进金融改革的同时,因监管体系不完善、企业诚信意识不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一些涉金融企业失信问题频繁发生。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市、南京市、南通市、泰州市、菏泽市、济南市等全国121个城市均发生了涉金融领域失信事件,尤其是江苏、山东、北京等省(市)实体经济整体发展较好,金融体量较大,金融领域行为主体发生的信用风险的几率相对较高。因此,各城市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发挥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快完善金融领域信用监管机制,加强对银行、涉金融机构等各类金融业主体信用行为的规范与整治,针对失信企业开展联合惩戒,密切防范涉金融领域行为主体发生信用风险,切实遏制或降低失信事件的发生。
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失信事件多发,反映了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的客观现实。一方面,一些生产企业等行为主体受经济利益驱使,加之环保意识较低,违规排放污染物、制造粉尘、非法采砂、非法占用林地,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中央及有关方面加大了对各城市环保问题的查处及公开披露力度。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泰州市、镇江市、德州市、烟台市、济南市、武汉市、咸宁市、荆门市等全国诸多城市进行了环保督察,查出各地多类环保问题,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对各城市的督察情况。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江苏、湖北、山东等失信事件多发省份所辖城市应主动加大问题治理力度,持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加强环境监测,完善环评机制,提高专项执法行动频次,严厉查处污染环境的失信行为,并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广泛开展环保信用宣传,引导社会提高环保意识。此外,通过建立环保领域“红黑名单”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红黑名单”,对失信企业开展联合惩戒,逐步减少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失信事件的发生。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问题是各城市一直难以遏制的失信问题。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西安市、南京市、临沂市、济南市、咸阳市、杭州市、南通市、青岛市等城市频繁发生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相关失信事件,流通市场诚信环境亟待改善,因此对各城市有关部门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水平提出了挑战。由于流通领域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范围广泛、商品种类多样、经营主体复杂且不稳定,加之当前我国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监管机制尚不完善,流通领域的信用风险一直相对较高,未来一段时期内该领域失信问题仍需要高度关注。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各城市应持续加强对流通领域的信用监管,依法依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对流通市场主体开展“诚信经营”主题的信用评价,营造诚实守信的经营氛围,不断提高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推动流通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见图3-1-25)。
图3-1-25 2017年全国城市金融、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流通领域失信事件省(区、市)分布TOP3
2. 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领域信用制度不完善影响监管成效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城市在电子商务领域和知识产权领域的信用制度建设力度不够,二者相关信用制度数量在21个领域中处于后两位。对于信用事件不良率最高的金融领域,其信用制度完善水平也相对薄弱,该领域信用制度数量为674项,远低于21个领域信用制度平均数量(1314项)。信用制度不完善影响各领域信用监管体系。现就电子商务、知识产权、金融3个领域的信用制度建设预警如下: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电子商务领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恶意欺诈、虚假宣传、违法犯罪等失信问题时有发生。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安康市、毕节市、常德市、防城港市等全国174个城市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制度建设情况较为落后。随着B2B电商、生鲜电商、生活服务电商、跨境电商等一系列具有专业化、分工化特点的电商业态的形成,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将保持良性发展的趋势,未来依然可期。然而,信用制度不健全将影响监管体系的完善,进而影响电子商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制度基础建设,完善电商领域信用制度体系,是促进电子商务行业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力度。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155个城市未被监测到知识产权领域的信用制度。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以知识产权为抓手,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与保护等多方面,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从问题层面来看,当前,我国各领域普遍存在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各城市应加快知识产权领域的信用制度建设和法规建设,构建知识产权培育保护体系,打造法治化创新环境,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领域失信问题严重与信用制度体系不完善存在直接关系,制度缺陷直接造成监管缺陷,进而导致失信问题的多发。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71个城市未被监测到金融领域的相关信用制度,另有157个城市的信用制度数量均不超过3项。可见,全国城市金融领域信用制度建设水平较低。因此,按照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要求,各城市应切实提高对金融领域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快制定并出台相关监管制度、规范,为强化金融领域信用监管提供基础保障,逐步改善金融领域的信用环境。
3. 信用工作落实不到位制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
信用工作落实情况直接反映一个地区或城市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从“双公示”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广西、四川、西藏、吉林、江西、河北、河南、海南、青海、山西、新疆、云南12个省(区)的34个城市未在本市信用网站或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双公示”,其中6个省(区)处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栏目开通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辽宁等省未在城市信用网站开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栏目的地级以上的城市数量较多,均不低于10个。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率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89个城市的重错码率超过了1%,其中有3个城市超过了5%。从“黑名单”记录建设水平来看,昭通市、丽江市、三明市、百色市、临沧市、河池市、丽水市、崇左市、武威市、宁德市10个城市的“黑名单”记录建设得分相对较低。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由上可见,除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信用工作落实情况相对落后之外,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部分城市的信用工作落实措施也有待提高。因此,各地区应切实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开展各项信用工作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整体信用状况主要呈现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信用事件监测情况总体表现良好。2017年优良信用事件数量同比增长约149.0%,不良信用事件同比减少约38.2%。其中,优良信用事件主要体现在规范法院和检察院执法工作、提升依法行政服务水平、创新税法执法举措等方面;不良信用事件主要体现在金融诈骗、国家公职人员贪污受贿、流通市场秩序紊乱、肆意破坏环境卫生等方面。
二是各领域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稳健推进。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制度数量同比增长约165.0%。其中,政务诚信方面信用制度数量同比增长约218.3%。在监测的各领域中,依法行政、诚信体系建设、生产等领域的信用制度数量增加最多。
三是加快落实各项信用工作。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18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在“信用中国”网站上进行了“双公示”;29个城市在城市信用网站或政府门户网站上开通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栏目,同比增加了15个城市;同时各城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工作推进较快,信用市场平均发育水平同比明显提高。
(一)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状况排名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综合信用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杭州市、厦门市、南京市、沈阳市、成都市、福州市、青岛市(见表3-1-1)。
表3-1-1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前十名(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推进较好的方面
1. 法院检察院公信、依法行政、税务等领域信用工作推进较好
“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优良信用事件量占信用事件总数的94.0%,涉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4个方面。从各领域优良信用事件占比来看,排在前三位的领域为法院检察院公信、依法行政、税务(见图3-1-26)。
图3-1-26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各领域信用事件分布
(1)推进法院和检察院执法工作规范化,提高司法公信力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法院检察院公信领域优良率在各领域中位列第一,各城市多举措推动法院检察院公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优良信用事件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北京市、重庆市、福州市(见图3-1-27)。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图3-1-27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法院检察院公信领域优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一是规范执法工作。城市的法院和检察院不断探索新形势,勇于创新,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执法司法科学化水平,同时健全内部执法司法规范化机制,强化部门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让执法司法在阳光下运行。
二是推进法律援助和维权调解相融合。城市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职能,拓宽法律援助服务渠道,扩大法律援助在群众中的知晓面,同时紧抓劳动关系矛盾调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是做好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工作。城市法院联合相关部门单位建立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平台,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加大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共享,破除各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壁垒。
(2)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领域优良信用事件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北京市、成都市、重庆市(见图3-1-28)。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图3-1-28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依法行政领域优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一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城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积极打造阳光政务,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同时抓好干部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工作水平。
二是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城市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交流会、学习会、动员会,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夯实党建基础工作的探索实践。
三是定期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工作。城市多部门联合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面实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3)营造诚信纳税社会氛围,打造优良税收营商环境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多举措营造诚信纳税氛围,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税务领域优良信用事件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北京市、福州市、兰州市(见图3-1-29)。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3-1-29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税务领域优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一方面,城市持续推出多项税法执法创新举措,加强税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及服务礼仪教育,不断提升纳税服务质效,优化纳税服务环境,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全力为纳税人提供和谐优质的办税服务体验,进一步营造诚信纳税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城市开通了税银企金融服务平台,扩大了信用信息推送范围,为诚信企业融资贷款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缓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打造线上化、智能化的税银企共赢发展的生态服务体系。
2. 依法行政、诚信体系建设、生产等领域信用制度建设较完善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大力推进各领域信用制度建设。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信用制度数量排在前三位的领域依次为依法行政、诚信体系建设、生产(见图3-1-30)。
图3-1-30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各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
(1)整合共享政务信息,健全行政执法法制建设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针对依法行政领域的信用制度建设取得全方位成效,信用制度信息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福州市、南昌市、沈阳市(见图3-1-31)。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图3-1-31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依法行政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TOP10
一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城市通过出台相关实施方案,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有序归集和共享,打造多功能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二是健全行政执法法制建设。城市通过发布行政执法相关信用制度,加快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拓宽行政执法监督渠道,提高行政执法效率,进一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是做好政务公开各项工作。城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着力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制度公开,增强政府信息公开实效,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公信力。
(2)建立完善联合惩戒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并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诚信体系建设领域信用制度信息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福州市、合肥市、哈尔滨市(见图3-1-32)。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3-1-32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诚信体系建设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TOP10
一是城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同治理格局,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是为落实城市信用监测工作,城市加强行业和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类监管、事后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建立,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3)实施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战略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深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生产领域信用制度信息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合肥市、哈尔滨市、福州市(见图3-1-33)。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3-1-33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生产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TOP10
一是城市制定了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管理办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方案、事故应急管理方案、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促进企业诚信自律,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二是为保障食品安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城市全面部署食品安全战略,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切实加大监督力度,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排查食品风险隐患,进一步增强公众食品消费信心。
3. 福州市、厦门市、合肥市等城市信用信息透明度较高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信息透明度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福州市、厦门市、合肥市(见图3-1-34)。
图3-1-34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信息透明度得分TOP10
(1)环保、诚信体系建设、生产等领域信用信息公开程度较高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信息公开数量已超过35000条。其中,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诚信体系建设领域、生产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位列前三(见图3-1-35)。
图3-1-35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各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
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城市认真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多举措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该领域信用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的城市有北京市、成都市、重庆市等(见图3-1-36)。
图3-1-36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TOP10
在诚信体系建设领域,一方面,城市及时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问题等典型案例,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增强警示震慑效应,坚决防止反弹回潮;另一方面,城市积极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专题活动,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全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该领域信用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的城市有成都市、北京市、厦门市等(见图3-1-37)。
图3-1-37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诚信体系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TOP10
在生产领域,城市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效推动城市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与此同时,城市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指导工作,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该领域信用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的城市有北京市、沈阳市、厦门市等(见图3-1-38)。
图3-1-38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生产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TOP10
(2)信用信息“双公示”工作进展较好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除拉萨市尚未在城市信用网站或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双公示”栏目建设外,其他城市均已在“信用中国”网站、城市信用网站或政府门户网站对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进行了公示。
4. 沈阳市、重庆市、厦门市等城市信用工作绩效整体情况较好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工作绩效整体情况较好,平均得分为15.46。其中,53%的城市得分高于平均水平,沈阳市、重庆市、厦门市得分位列前三,与2016年相比,沈阳市排名上升6位,厦门市上升20位(见图3-1-39)。
图3-1-39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工作绩效得分TOP10
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栏目开通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29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在城市信用网站上开通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栏目,相较于2016年开通的城市数量增加了15个。
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重错码率平均水平为0.6%,其中,深圳市、乌鲁木齐市、北京市等城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的准确性较高;平均重错码纠正率为51.2%,厦门市、北京市、广州市等城市高度重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工作,对重错码问题予以及时纠正(见图3-1-40)。
图3-1-40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情况TOP10
从“黑名单”记录建设水平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53%的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黑名单”记录得分高于平均水平(9.32分)。其中,重庆市、沈阳市、大连市排在前三位,与2016年相比,沈阳市、大连市排名均上升13位。各城市加快推进“黑名单”记录建设工作,实现信用信息归集标准化、部门信息共享全覆盖,全面建设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合奖惩机制(见图3-1-41)。
图3-1-41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黑名单”记录建设得分TOP10
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来看,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共享平台平均得分为4.33。其中,67%的城市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南京市、福州市、杭州市位列前三,与2016年相比,南京市排名上升5位,福州市上升19位,杭州市上升2位(见图3-1-42)。
图3-1-42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共享平台建设得分TOP10
5. 深圳市、杭州市、广州市等城市信用市场建设工作取得较好进展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市场发育水平平均得分为9.22(2016年为8.61分)。其中,深圳市、杭州市、广州市位列前三(见图3-1-43)。
图3-1-43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市场发育水平得分TOP10
在商业机构用信意识方面,平均得分为4.82。其中,上海市、深圳市、杭州市等城市的商业机构用信意识水平较高;在个人信用意识方面,平均得分为4.41,深圳市、杭州市、厦门市等城市的个人信用意识水平较高。
可见,2017年多数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高度重视信用市场建设工作,政府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鼓励引导商业机构提高用信意识,帮助企业、个人了解信用状况。同时,积极开展诚信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市民诚信意识,持续推进信用市场培育工作。
(三)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流通、环保等领域失信问题较为突出
(1)金融领域信用事件不良率连续两年居高不下
2016年和2017年,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的信用事件中,金融领域信用事件不良率最高。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金融领域不良率为21.4%(2016年为41.8%),其中乌鲁木齐市、成都市、贵阳市、西宁市、南京市等城市金融领域不良率较高(见图3-1-44)。
图3-1-44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金融领域不良率TOP10
不良信用事件主要分布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类事件,占比为52.5%,具体表现在银行、券商、融资担保公司及其他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多发,危及正常的金融运营,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二是金融诈骗类事件,占比为33.6%,具体涉及信用卡诈骗、骗保、校园贷诈骗、电信诈骗、盗刷银行卡等,给公众的生活和消费带来了诸多隐患。
三是非法集资类,占比为9.0%,主要表现在非法集资活动猖獗,金融风险日益提高,严重损害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
四是信息披露违规类事件,占比为3.3%,主要反映了企业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既损害投资者利益,又影响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五是从业人员收受贿赂类事件,占比为1.6%,主要涉及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违规交易、损公肥私、搞利益输送等违纪违法行为,降低金融行业声誉(见图3-1-45)。
图3-1-45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金融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类型分布
(2)诚信体系建设、流通、环保等领域不良信用事件数量较多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从各领域不良信用事件数量来看,排在前三位的领域为诚信体系建设、流通、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见图3-1-46)。
图3-1-46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各领域不良信用事件分布
在诚信体系建设领域,厦门市、北京市、天津市的不良信用事件数量位居前三(见图3-1-47)。该领域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3-1-47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诚信体系建设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一是某些城市存在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补助款、套取公款、违规发放福利、违规享受低保、违规报销、公车私用、套取项目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另外某些领导干部因玩忽职守、履职不力、“为官不为”等行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二是部分城市被省级纪委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违纪问题较多。
在流通领域,北京市、厦门市、西安市的不良信用事件数量位居前三。该领域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见图3-1-48、图3-1-49):
图3-1-48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流通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图3-1-49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流通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类型分布
一是部分城市流通市场出现无证无照违规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盛行、虚假宣传等乱象,引诱欺诈消费者,扰乱流通市场秩序。
二是餐饮中心、小吃店、超市违规使用添加剂、售卖不合格食品或过期变质食品等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
三是健身中心、美容美发店、娱乐养生会所存在闭店跑路、强制消费、设预付卡陷阱、合同违约、乱收费等行为,导致消费者投诉多发、退款无门、维权难等问题,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是某些城市电信诈骗、假称快递员诈骗、掉包商家收款二维码等失信事件屡次发生,侵害民众财产权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天津市、北京市、石家庄市的不良信用事件数量位居前三。该领域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见图3-1-50、图3-1-51):
图3-1-50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图3-1-51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类型分布
一是违法违规排污,主要表现为餐饮店、电镀作坊、化工企业、建筑工地等肆意排放或倾倒废弃物和污染物,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周边环境,污染流域水质。
二是大气污染,主要涉及某些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实不到位、运行管理不规范,多处施工工地和道路出现垃圾滞留、扬尘污染现象,部分企业不按要求停产、限产减排,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
三是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或违反环评生产,主要集中在一些企业未批先建,违法违规投入生产,甚至被通报屡次不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四是噪声污染、占道经营等扰民情况较为严重。
2. 中介会展广告统计、税务、守信践诺、价格、电子商务等领域信用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信用制度数量排在后五位的领域为中介会展广告统计、税务、守信践诺、价格、电子商务。
在中介会展广告统计领域,只有北京市、哈尔滨市、杭州市等9个城市在互联网上公布了该领域的信用制度,其余大部分城市的相关信用制度建设情况均未在互联网上监测到。
在税务领域,只有福州市、沈阳市、厦门市等13个城市发布了相关信用制度规范,而互联网上公布的税务领域制度仅集中在税收违法联合惩戒、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及管理等方面,其余大部分城市在该领域的信用制度建设处于空白状态。
在守信践诺领域,只有贵阳市、合肥市、南昌市等13个城市公开了相关信用制度文件,有关政府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和支持统计部门依法统计、真实统计等方面信用制度数量较少。
在价格领域,只有济南市、南京市、青岛市等11个城市制定了相关信用工作方案,其余大部分城市未能及时建立该领域信用监管机制。
在电子商务领域,只有兰州市、上海市、石家庄市等12个城市出台了相关信用管理办法,其余大部分城市仍需及时出台管理规定和措施。
3. 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价格、守信践诺等领域信用信息透明度较低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信用信息数量排在后三位的领域为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价格、守信践诺。这说明城市在这三个领域的信用信息网络公开数量较少,对守信事件的宣扬和失信事件的披露力度较小,信用信息透明度较低,在提升城市社会主体诚信水平以及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方面进展较慢。
4. 涉金融和电子商务失信整治工作有待推进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在“信用中国”网站上公布了四批涉金融领域严重失信行为“黑名单”和一批电子商务“黑名单”。其中,共有32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的262家失信企业被列入涉金融领域“黑名单”,上海市、天津市、哈尔滨市等城市涉金融领域失信“黑名单”数量较多;共有28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的323家失信企业被列入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黑名单”,深圳市、成都市、北京市等城市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黑名单”数量较多(见图3-1-52、图3-1-53)。
图3-1-52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涉金融领域失信“黑名单”数量分布
图3-1-53 2017年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黑名单”数量分布
5. 商业机构用信意识相对较低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56%的城市商业机构用信意识得分低于平均水平,信用市场发育情况相对落后。各城市应该加强信用市场建设,加大信用市场的推广力度,多渠道开展商业机构之间诚信宣传活动,增强商业机构用信意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6. 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公共安全事故等重大失信事件多发
如表3-1-2所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发生了多起重大失信事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表3-1-2 2017年全国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重大失信事件
续表
一是金融领域重大失信事件,主要涉及恶意逃废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网络诈骗案件等。某些城市政府及金融行业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防范金融风险体系还不健全,非法集资企业缺乏守信经营意识,投资者缺乏风险防控意识,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危及正常金融运营,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二是传销组织、食物中毒、大型火灾等公共安全事故多发,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恶劣的影响。
三、261个地级市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整体信用状况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信用事件监测情况总体向好。2017年优良信用事件数量同比增长约149.9%,不良信用事件数量同比减少约26.5%。其中,优良信用事件主要体现在加强法院和检察院信用建设、强化税务信用创新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服务水平等方面;不良信用事件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招投标违规操作、不良商家制假售假等方面。
二是信用制度体系建设工作推进较快。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制度数量同比增长约34.4%。其中,各城市在依法行政、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生产等领域的信用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各项信用工作的落实情况较好。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16个地级市在“信用中国”网站上对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进行了公示,212个地级市在城市信用网站或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了“双公示”栏目,102个地级市在城市信用网站上开通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栏目,同比分别增加了34个和74个城市;同时,地级市高度重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工作,加快提高信用市场发育水平。
(一)261个地级市的信用状况排名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中综合信用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为苏州市、威海市、咸宁市、温州市、衢州市、宿迁市、齐齐哈尔市、黄石市、烟台市、泰州市(见表3-1-3)。
表3-1-3 全国261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指数前十名(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261个地级市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推进较好的方面
1. 法院检察院公信、税务、依法行政等领域信用工作推进良好
“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261个地级市优良信用事件量占信用事件总数的94.8%,涉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4个方面21个领域。从21个领域优良信用事件占比来看,排在前三位的领域为法院检察院公信、税务、依法行政(见图3-1-54)。
图3-1-54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各领域信用事件分布
(1)提升司法公信力,强化法律执行力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法院检察院公信领域优良率在21个领域中位列第一。地级市大力推动法院检察院公信领域诚信建设工作,优良信用事件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咸阳市、呼伦贝尔市、黄石市(见图3-1-55)。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3-1-55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法院检察院公信领域优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一方面,地级市司法机关积极利用互联网推动信息公开,依托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工作动态、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提高司法工作透明度,此外,地级市法院还通过直播平台公开案件庭审过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升司法公信力。
另一方面,地级市司法机关积极加强与公安、税务、银行、通信公司等机构的信用信息共享,通过为失信人开通失信彩铃、限制失信人交通出行、公开失信人信息等方式,加强对失信人社会舆论监督,提高失信人的失信成本,强化联合惩戒效果,促使失信人主动履行法律义务,破解执行难等问题。
(2)加速推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积极探索银税互动新模式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地级市加强税务领域诚信建设工作,优良信用事件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酒泉市、武威市、辽阳市(见图3-1-56)。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3-1-56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税务领域优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一方面,地级市税务机关加速推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不同等级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监管引导措施,树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价值导向,全面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促使纳税人珍视自身的纳税信用,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另一方面,地级市税务部门积极探索银税互动模式,加强税务、银行、企业信息共享互动,充分运用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缓解银行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并以此引导纳税人依法经营、诚信纳税。
(3)提高党员干部业务素质,强化政府行政信息化水平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地级市在依法行政领域积极开展信用建设工作,其中优良信用事件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泸州市、芜湖市、江门市(见图3-1-57)。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3-1-57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依法行政领域优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一方面,地级市积极开展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党员干部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另一方面,地级市还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改进政务服务,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和信息化服务能力,主动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提高行政办公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
2. 依法行政、环保、生产等领域信用制度建设较为完善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信用制度数量排在前三位的领域依次为依法行政、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生产(见图3-1-58)。
图3-1-58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各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
(1)加快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加强行政机关责任落实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地级市持续推进依法行政领域信用制度建设工作,信用制度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衢州市、齐齐哈尔市、贵港市(见图3-1-59)。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3-1-59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依法行政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TOP10
一方面,地级市加快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各地级市相继制定出台各城市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务信息公开目录等规章制度,确保行政信息及时准确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
另一方面,地级市政府还大力加强行政执法责任落实工作,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能和主体责任,并主动加以公示,强化行政职权运行的制约监督,促使各单位工作人员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提升政府单位行政执法水平。
(2)推动环保信用评价,细化环保监管制度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地级市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出台了较多信用制度,信用制度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衢州市、泉州市、洛阳市(见图3-1-60)。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3-1-60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TOP10
一方面,地级市积极推动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工作,通过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企业环境信用“红黑名单”等措施,将企业环保信用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并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引导企业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另一方面,地级市环保机关纷纷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工作,将企业细化为畜禽养殖场、煤场、化工企业等各类监管主体,并对各类主体出台针对性监管措施,强化环保监管效果,推动城市环境得到切实改善。
(3)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安全隐患管控制度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地级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严格把控企业安全生产。信用制度信息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泉州市、衢州市、南平市(见图3-1-61)。该领域城市优良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3-1-61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生产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TOP10
一方面,地级市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单位的机构建设,完善其工作机制,强化监管单位责任落实。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食品药品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与信息共享机制,规范食品药品企业安全生产行为,为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地级市持续出台专项检查和安全隐患管控制度,明确监管部门排查重点,严格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强化源头管控,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有效地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 衢州市、齐齐哈尔市、芜湖市等城市信用信息透明度较高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信息透明度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衢州市、齐齐哈尔市、芜湖市(见图3-1-62)。
图3-1-62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信息透明度得分TOP10
(1)诚信体系建设、环保、生产等领域信用信息公开程度较高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信息公开数量已超过89000条,信用信息公开量排在前三位的领域为诚信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生产(见图3-1-63)。
图3-1-63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各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
在诚信体系建设领域,地级市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主动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类信息的网络公开力度,及时在互联网上披露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与相关处理结果,为政务诚信提供保障。该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泸州市、呼伦贝尔市、娄底市(见图3-1-64)。
图3-1-64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诚信体系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TOP10
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地级市大力提高环保监管类信息的网络公开水平,不仅在互联网上积极公开环保领域监管制度政策,还及时曝光各类环境违法典型案例,对违规排污企业形成强力威慑。该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德州市、渭南市、德阳市(见图3-1-65)。
图3-1-65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TOP10
在生产领域,地级市积极推动生产领域信用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公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等相关问题,引导企业重视安全生产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该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南通市、泰州市、嘉兴市(见图3-1-66)。
图3-1-66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生产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TOP10
(2)地级市“双公示”栏目建设状况良好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地级市中已有16个城市在“信用中国”网站上对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进行了公示,212个城市在城市信用网站或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了“双公示”栏目。由此可见,大部分地级市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强化社会监督,增强政府公信力(见图3-1-67)。
图3-1-67 全国261个地级市“双公示”情况分布
4. 珠海市、鞍山市、宿州市等城市加快推进信用工作落实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城市信用工作绩效整体情况良好,平均得分为14.69,其中62%的城市得分高于平均水平。珠海市、鞍山市、宿州市得分位列前三,与2016年相比,鞍山市排名上升12位,宿州市上升40位(见图3-1-68)。
图3-1-68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城市信用工作绩效得分TOP10
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栏目开通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102个地级市在城市信用网站上开通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示栏目,相较于2016年底开通的城市数量增加了74个。
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重错码率平均水平为1.1%,其中,山南市、儋州市、廊坊市等城市重错码率较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准确性较高;平均重错码纠正率为46.6%,其中,三沙市、揭阳市、包头市等城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纠错整改工作推进成效较好(见图3-1-69)。
图3-1-69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情况TOP10
从“黑名单”记录建设水平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各地级市积极开展“黑名单”信息记录与共享工作。一方面加强“黑名单”信息归集,扩大“黑名单”信息记录包含的范围;另一方面推进“黑名单”信息网络共享工作,及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黑名单”信息,强化“黑名单”约束能力。其中,“黑名单”记录建设水平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菏泽市、珠海市、鞍山市(见图3-1-70)。
图3-1-70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黑名单”记录建设得分TOP10
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来看,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平均得分为4.28。各地级市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工作,加强信用信息跨部门、跨地区互联共通和整合应用,为信用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有效地消除了信用信息孤岛。其中,江门市、河源市、阳江市等城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水平较高(见图3-1-71)。
图3-1-71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得分TOP10
5. 汕头市、汕尾市、宁德市等城市信用市场培育工作推进较好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市场发育水平平均得分为8.93(2016年为8.17分)。其中,汕头市、汕尾市、宁德市位列前三。
在商业机构用信意识方面,平均得分为4.67。其中,苏州市、东莞市、温州市等城市的商业机构用信意识水平较高;在个人信用意识方面,平均得分为4.26,汕尾市、宁德市、汕头市等城市的个人信用意识水平较高。
可见,2017年多数地级市大力推进信用市场培育工作,商业机构通过不断完善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归集共享机制增强企业及个人信用审查能力,不断提高信用服务普及程度,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信用建设的积极性。
图3-1-72 2017年261个地级市信用市场发育水平得分TOP10
(三)261个地级市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金融、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知识产权等领域信用问题较多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的信用事件中,不良信用事件占比排在前三位的领域为金融、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知识产权。
(1)金融领域失信事件频频发生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金融领域失信事件数量较多,失信事件信息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运城市、南通市、泰州市。金融领域失信事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方面(见图3-1-73):
图3-1-73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金融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类型分布
一是金融机构违规类失信事件,占比为55.9%。主要表现为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规发放贷款、违规办理票据业务、超范围经营业务等失信事件频频发生。
二是金融诈骗类失信事件,占比为30.4%。具体表现为诈骗团伙通过伪造信用卡盗刷、迷信诈骗、合同诈骗、假借公职人员名义实施诈骗等手段欺骗群众钱财,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是非法集资类失信事件,占比为5.9%。主要涉及一些企业或者个人以高利息的方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后因经营不善、恶意欺诈等原因无法偿还本息,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四是骗保类失信事件,占比为5.2%。主要表现为一些个人伪造事故以骗取保金的行为时有发生。
五是骗贷类失信事件,占比为2.6%。主要涉及借贷公司非法放贷和个人伪造信息骗取贷款的失信行为。
(2)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失信行为需引起警惕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张家口市、泰州市、绍兴市等城市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均出现较多失信事件。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见图3-1-74):
图3-1-74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类型分布
一是违规操作类失信事件,占比为38.5%。主要表现为招标组织方存在暗箱操作、违法招标等违规操作行为。
二是投标行贿类失信事件,占比为30.8%。主要表现为投标方为中标向招标负责人行贿。
三是串标类失信事件,占比为23.0%。主要涉及部分投标方之间互相串通骗取中标的不良行为。
四是伪造资料类失信事件,占比为7.7%。主要表现在为达到中标目的,投标方伪造投标文件。
(3)知识产权领域失信问题较为集中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知识产权领域不良信用事件占比在21个领域中位居第三,失信事件信息量排在前三的城市为温州市、无锡市、湖州市。知识产权领域不良信用事件主要集中在商家制假售假、仿冒名牌商标侵犯商标权等行为。
2. 中介会展广告统计、知识产权、价格等领域信用制度建设仍需加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信用制度信息量排在后三位的领域为中介会展广告统计、知识产权、价格。
(1)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制度建设仍不完善
截至2017年12月31日,261个地级市中仅有41个地级市公布了知识产权领域相关制度,而互联网上公布的知识产权领域制度仅集中在打击制假售假、商标侵权等知识产权侵权方面,只有宿州市、亳州市、周口市、德阳市等少数城市将知识产权管理与信用评价相结合,通过信用评价对企业进行分类监管。
(2)中介会展广告统计领域信用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仅有42个地级市在互联网上公布了中介会展广告统计领域相关信用制度,绝大部分地级市尚未在互联网上公布中介会展广告统计领域信用制度建设状况。
(3)价格领域信用制度公开工作尚需加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仅有43个地级市在互联网上公布了规范涉企收费、加强价格信用管理等相关信用制度,但大部分地级市还未在网上公布相应制度的建设情况。
3. 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领域信用信息透明度较低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信用信息数量排名后三位的领域为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知识产权、电子商务。
(1)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最低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在21个领域中最低,反映了大部分地级市不够重视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信用建设的宣传工作,对该领域信息的公开与披露工作仍需加强。
(2)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信息公开力度仍不足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知识产权领域261个地级市在互联网上公开的信用信息量较少,反映了大部分政府部门对于知识产权领域的信用事件和信用制度信息的公开落实工作仍然存在不足。
(3)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信息公开工作仍需加强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较低,反映了在电子商务这一新兴领域,大部分地级市对于该领域信用事件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相关制度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4. 涉金融和电子商务失信整治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在“信用中国”网站上公布了四批涉金融领域严重失信行为“黑名单”和一批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黑名单”。其中,共有141个地级市的552家企业被列入涉金融领域失信“黑名单”,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涉金融领域失信“黑名单”数量较多,反映了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企业涉金融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共有61个地级市的103家企业被列入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黑名单”,陕西省、河南省、江西省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黑名单”数量较多(见图3-1-75、图3-1-76)。
图3-1-75 2017年全国地级市所属省(区、市)涉金融领域失信“黑名单”数量分布
图3-1-76 2017年全国地级市所属省(区、市)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黑名单”数量分布
5.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工作的落实情况亟需改善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重错码率平均水平为1.1%,较降至0.1%以下这一目标仍存较大差距。其中,池州市、海东市、宿州市等城市重错码率偏高,特别是池州市重错码率高达17.0%,远高于其他地级市。因此各地级市应加强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工作的重视,提高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的准确率(见图3-1-77)。
图3-1-77 2017年全国261个地级市重错码率TOP10
6. 商业机构用信意识仍需加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中部分城市仍然存在商业机构用信意识相对较低的情况,这既有我国信用市场起步较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尚需完善等客观原因,也与部分城市政府对征信业务引导宣传不到位有关。因此,各地级市一方面需加快发育征信市场,继续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建设,另一方面也应在政府管理中积极应用信用产品,引导企业增强用信意识。
7. 生产安全事故、集资诈骗、公共安全事故等重大失信事件发生数量较多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发生了多起重大失信事件(见表3-1-4),主要分布在以下三方面:
表3-1-4 全国地级市重大失信事件(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一是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煤矿、石化公司等能源生产企业发生多起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这既有能源生产企业本身处于高危险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执法部门安全生产监管不足、企业安全生产体系不完善、事故应急机制不健全、员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到位的主观因素。
二是集资诈骗案件高发。作为近年新兴的金融犯罪形式,集资诈骗往往假借投资理财的名义骗取群众财产,其具有隐蔽性高、受害人数多、诈骗金额大的特点。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地级市发生了多起集资诈骗案件,这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更对地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三是公共安全事故多发。由于日常监管缺失、运营管理不规范等原因,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261个地级市发生多起公共安全事故,这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由于事故受害者多集中于老人、儿童,更是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四、361个县级市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
2017年全国县级市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城市信用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信用事件监测状况显著提高。信用事件优良率为96.5%,较2016年(81.6%)提高约15个百分点,优良信用事件数量同比增长约345.6%,不良信用事件数量同比下降约28.2%。优良信用行为主要表现在多举措提高司法公信力、优化纳税服务水平、促进政务诚信建设等方面;不良信用行为主要表现在各类金融诈骗、串标、商标侵权、虚假宣传等方面。
二是信用制度日趋完善。2017年全国县级市信用制度数量较2016年同比增长123.7%,其中依法行政、生产、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制度数量较多。
(一)361个县级市的信用状况排名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1个县级市中综合信用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为义乌市、荣成市、昆山市、赤壁市、景洪市、天门市、敦煌市、崇州市、汉川市、兴宁市(见表3-1-5)。
表3-1-5 全国361个县级市综合信用指数前十名(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361个县级市在信用体系中推进较好的方面
1. 法院检察院公信、税务、依法行政领域信用工作推进较好
“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1个县级市已发布优良信用事件数量占信用事件总数的96.5%,涉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4个方面21个领域。从21个领域信用事件优良率来看,排名前三位的领域为法院检察院公信、税务、依法行政(见图3-1-78)。
图3-1-78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各领域信用事件分布
(1)开启诉讼e时代,提高司法公信力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1个县级市法院检察院公信领域优良率在21个领域中位列第一。优良信用事件涉及259个城市,占县级市总数的71.7%,其中满洲里市、北流市、都江堰市在此领域的优良信用事件量位居前三(见图3-1-79)。
图3-1-79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法院检察院公信领域优良信用事件量TOP10
从法院检察院公信领域优良信用事件特点来看,县级市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加强司法公信建设:
一是创新诉讼服务模式。县级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案件线上线下融合办理,推进“智慧法院”便民使用。同时部分城市开通案件信息公开微信平台,推行掌上司法服务,扩大案件信息的受众面,实现立审执全程留痕,全程公开。
二是规范司法行为。县级市司法机关严格管理执法办案人员行为,采用追踪预警办案流程,建立周提醒、月分析、年通报管理方法,制定备案问责制、办案回访制、案件质量考评等监管机制,实现办案重点环节、重要事项专项规范。
三是破解执行难困局。针对“老赖”执行难问题,县级市启用失信惩戒系统,加大失信“黑名单”曝光力度,制定失信专属彩铃,同时部分城市创新构建涉案财产查询控制机制,助力“老赖”履行法律义务。
四是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县级市采取下乡精准扶贫、法律援助进校园、法律进社区等方式,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应用水平,并从公正执法、廉洁从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等角度提升群众满意度。
(2)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严控税收征管风险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县级市税务领域优良率位于21个领域前列。优良信用事件涉及143个城市,占县级市总数的39.6%,其中库尔勒市、彭州市、崇州市在此领域的优良信用事件信息量位居前三(见图3-1-80)。
图3-1-80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税务领域优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从税务领域优良信用事件特点来看,县级市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加强纳税信用建设:
一是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县级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纳税流程,创建国地税业务一窗式服务系统,避免纳税人“两头跑”“两头报”“两头办”,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办税满意度。
二是塑造阳光纳税环境。县级市注重纳税信息发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加大征纳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公示力度,同时积极搭建纳谏接受评议平台,及时公开反馈意见,努力维护纳税人权益、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三是加强纳税信用增值服务。县级市税务机关狠抓纳税信用“红黑名单”制度落实,对于A级纳税人开通“绿色通道”,制定“专属便民套餐”;对失信重点监控对象实施联合惩戒,限制发票供应量,逐渐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税收共治新格局。
四是防范税收风险。县级市纷纷开展国地税征管数据清理工作,严格比对系统内的基础信息,建立项目登记税源管理台账,突出实名制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3)促进政务公开透明,消除信访矛盾纠纷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大部分县级市大力推进依法行政领域信用建设,优良信用事件涉及278个城市,占县级市总数的77.0%,其中崇州市、太仓市、常熟市在此领域的优良信用事件信息量位居前三(见图3-1-81)。
图3-1-81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依法行政领域优良信用事件信息量TOP10
从依法行政领域优良信用事件特点来看,县级市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信用建设:
一是推进政务公开透明。县级市持续完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制作职权运行流程图,推行权责清单制度和民主监管制度,对政务重大事项及时公开,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二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县级市不断为执法人员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和执法技能培训,加强日常约谈和思想教育,鼓励执法人员设立岗位目标,增强岗位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三是化解群众信访矛盾。县级市注重群众信访工作,全面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同时探索创新领导“包乡”工作责任制,定期深入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迫切性问题,把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
2. 依法行政、生产、环保领域信用制度较完善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351个县级市出台了各领域信用制度,占县级市总数的97.2%,其中信用制度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依法行政领域、生产领域、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见图3-1-82)。
图3-1-82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各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
(1)加强动态监督管理,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有287个县级市发布了依法行政领域相关信用制度,占县级市总数的79.5%,其中什邡市发布的依法行政领域相关制度数量最多,峨眉山市次之,敦煌市和阆中市并列第三(见图3-1-83)。
图3-1-83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依法行政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TOP10
从依法行政领域的信用制度具体表现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
一是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多数县级市的政府部门为有效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纷纷制定出台政务公开实施方案、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政务公开条例配套制度、政务公开工作指南等规章制度,规范政府及部门政务公开行为,增强公开实效,切实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是完善监管制度建设。部分县级市已发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细则、抽检事项清单、事中事后监管方案、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等管理办法,对规范执法行为,推进市场动态管理,营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加快政务服务制度建设。部分县级市一方面为推动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改革、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相继出台“放管服”改革实施方案、精简行政权力事项、下放权力事项等规范性文件;另一方面全面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打通政务信息孤岛,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2)强化生产安全监管,健全资质审核清理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有249个县级市发布了生产领域相关信用制度,占县级市总数的69.0%。其中,石狮市发布的生产领域相关制度数量最多,雷州市和晋江市并列第二,峨眉山市、潜江市、河间市并列第三(见图3-1-84)。
图3-1-84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生产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TOP10
从生产领域的信用制度具体表现来看,主要涉及两方面:
一是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大部分县级市为规范企业生产行为,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纷纷出台生产安全检查方案,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强化生产企业“一把手”负责制,对重点企业推行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大多数城市积极出台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是健全生产准入和退出机制建设。多地政府高度关注生产资质审核工作,特别是肉类屠宰资格审核,已出台猪肉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对不合格企业限期整改,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3)健全污染治理制度,打造环保信用制度体系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有259个县级市发布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相关信用制度,占县级市总数的71.7%。其中,敦煌市发布的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相关制度数量最多,峨眉山市次之,万宁市位居第三(见图3-1-85)。
图3-1-85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TOP10
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的信用制度具体表现来看,主要涉及两方面:
一是加快污染治理制度建设。多数县级市环保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对已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积极摸索治理方案,其中对于河水污染问题,已推行“河长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和修复水生态;对于大气污染问题,制定重度污染应急预警方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降低大气重污染危害程度;对于土壤污染问题,发布防治计划方案,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办法。
二是执行失信“黑名单”制度。部分县级市环保部门已出台环境违法“黑名单”制度,对严重污染经营者采取公开曝光、行为限制和失信惩戒等措施,提高公众环境守法意识。
3. 诚信体系建设、生产、环保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较大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361个县级市已公开的信用信息中,诚信体系建设领域、生产领域、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高于其余18个领域,位居前三(见图3-1-86)。
图3-1-86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各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
(1)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廉政建设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诚信体系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最多,信用透明状况良好。从信用信息特点来看,大多数城市围绕着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和贪腐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警示教育宣传、廉政风险排查、严格执纪问责等措施,加快廉政建设进程,筑牢反腐拒变防线。该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排在前三的县级市分别为崇州市、常熟市、太仓市(见图3-1-87)。
图3-1-87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诚信体系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TOP10
(2)加大安全检查力度,遏制重大生产事故发生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生产领域信用信息公开数量较多,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城市重视生产企业安全隐患防范工作。一方面大力开展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行动,将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加强生产安全应急管理和演练,最大程度降低人员损伤。该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昆山市、常熟市、崇州市(见图3-1-88)。
图3-1-88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生产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TOP10
(3)强化环境污染治理,促进环保文化传播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信息公开情况较好。从信用信息特点来看,大多数城市不仅加强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整治,而且重视环境污染预防工作,通过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区、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加大绿色节能文化传播,增强群众体验感,吸纳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壮大环境保护队伍。该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为崇州市、常熟市、江阴市(见图3-1-89)。
图3-1-89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TOP10
4. 大部分县级市“黑名单”记录建设情况较好
为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各县级市纷纷建立和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惩戒机制,不断拓宽“黑名单”制度覆盖领域,加大失信行为曝光力度,逐渐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格局。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52.6%的县级市“黑名单”记录得分高于平均水平(9.06分),其中海城市、盖州市、东港市位居前三(见图3-1-90)。
图3-1-90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中“黑名单”记录建设得分TOP10
5. 县级市商业机构用信意识优于个人信用意识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54.6%的县级市信用市场得分高于平均水平(8.83分),其中陆丰市、福安市、普宁市排在前三名。从社会主体信用意识发展水平来看,58.7%的城市商业机构用信意识得分高于平均水平(4.54分),其中昆山市、义乌市、晋江市位列前三名;54.0%的县级市个人信用意识得分高于平均水平(4.29分),其中陆丰市、福安市、福鼎市名列前茅(见图3-1-91)。
图3-1-91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信用市场发育水平得分TOP10
由此看出,2017年大部分县级市信用市场建设情况良好,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了引导和表率作用,广泛调动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高了市场主体信用风险意识,推动个人和商业机构形成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的习惯和机制。
(三)361个县级市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金融、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领域失信问题较严重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361个县级市的金融领域信用事件不良率位列第一,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次之,知识产权和电子商务领域并列第三。
(1)金融领域不良信用事件频发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361个县级市金融领域信用事件不良率为20%,主要涉及金融诈骗、金融机构违规、非法集资、支付宝或微信盗刷等四类问题(见图3-1-92)。
图3-1-92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金融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类型分布
金融诈骗类事件占52.2%,已成为金融领域失信的重灾区。2017年县级市发生了种类多样的诈骗事件,包括骗贷、骗保、合同诈骗、投资诈骗、中奖诈骗、资金诈骗、汇票诈骗等。
金融机构违规类事件占29.3%,具体表现在信贷资金挪用、违规担保、违规放贷、贷款分类不真实、客户信息泄露等多方面。
非法集资类事件占10.9%,主要反映在不法分子以高昂利息回报为诱饵,吸纳公众大量资金,不仅严重侵害出资人利益,还对社会安定造成不良影响。
支付宝或微信盗刷类事件占7.6%,属于2017年新增的不良信用事件,是线上支付快速发展带来的安全隐患,对居民日常消费造成较大影响。
(2)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不良信用行为较为突出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361个县级市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信用事件不良率为9.6%。该领域不良信用事件集中反映了串标、伪造公文、虚假招标等问题,严重破坏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扰乱招投标市场秩序(见图3-1-93)。
图3-1-93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类型分布
(3)知识产权领域不良信用事件时有发生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361个县级市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事件不良率为7.0%。失信事件主要围绕着制假售假和商标侵权两类,涉及的产品包括:名酒、品牌鞋、饮料、药品等,严重侵害合法企业权益,破坏企业良好形象,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见图3-1-94)。
图3-1-94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知识产权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类型分布
(4)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问题亟待重视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361个县级市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事件不良率为7.0%。失信事件主要涉及网店以虚假宣传诱导客户消费、退货退款存在欺诈、网店加盟欺诈等,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阻碍了电子商务行业诚信发展(见图3-1-95)。
图3-1-95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电子商务领域不良信用事件类型分布
2. 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价格领域信用制度不够完善
截至2017年12月31日,361个县级市信用制度信息量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领域、价格领域。
(1)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制度建设较为落后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仅有21个县级市在互联网上发布了电子商务领域相关制度规范,其他340个县级市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制度建设仍处于空白状态。
(2)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仅有28个县级市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制度建设,其他333个县级市未在互联网上公开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制度规范。
(3)价格领域信用制度建设有待健全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仅有30个县级市公开了价格领域信用相关制度文件。绝大部分城市对价格领域信用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亟待加强该领域信用制度建设,推进消费需求平稳发展。
3. 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电子商务、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信息公开量较低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361个县级市信用信息公开量后三位的领域分别是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领域。其中,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电子商务领域全年信用信息公开量低于100条,知识产权领域低于200条。由此说明大多数县级市对这三个领域信用监管重视程度不高,信用建设推进工作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优良信用行为宣传和失信行为惩戒力度亟待加强,信用制度透明度有待提高。
4. 涉金融和电子商务失信治理工作仍需进一步推进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在“信用中国”网站上公布了四批涉金融领域严重失信行为“黑名单”和一批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其中有76个县级市的155家企业被列入涉金融领域“黑名单”,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有18个县级市的53家企业被列入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见图3-1-96、图3-1-97)。
图3-1-96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所属省(区、市)涉金融领域失信“黑名单”数量分布
图3-1-97 2017年全国361个县级市所属省(区、市)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黑名单”数量分布
5. 部分县级市个人信用意识水平较低
截至2017年12月31日,361个县级市中,部分城市个人信用意识水平不高,许多个人负债信息散落民间,“老赖”问题屡禁不止。这一现象既与当前征信体系不健全、个人消费信贷未纳入监管有关,又与各城市对个人信用产品重视程度和推广力度不够有关。因此,各县级市需积极培育个人信用市场,拓宽个人信用分使用领域,增设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点,增强群众信用风险意识。
6. 县级市重大失信事件集中在生产和金融领域
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县级市重大失信事件发生在生产和金融领域。生产领域主要表现在发生死亡人数较多的生产安全事故;金融领域表现在发生非法吸纳公众巨额资金的案件。
表3-1-6 全国县级市重大失信事件(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