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责任时代大转型
把责任转变为行动,就是要从思想到行动,构建可持续发展愿景,遵循负责任的道德价值观,建立负责任的行为规范。
2.1 责任使命
当今人类面临可持续性的问题,虽然已是众所周知,但认识到它的共性,也就是共同承担责任,采取行动,贡献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
国际社会对此有过长时间的争论,直到今天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仍未完全形成全球统一的认识和行动。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标志着全球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人类今天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当代的需要,还要对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
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性的共识,它表明人类当今发展可持续性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因此,采用既满足当前需要,又注重长远要求的发展方式构建人类共同的将来,在实质上表达了人类共同发展的愿景,即全球可持续发展愿景。
实现这一愿景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必须要构建相应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的目标是具体化的。目标的要求只有依靠责任才能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生态环境和社会要求作为必要条件。无论是愿景还是目标,可持续性都以使命的形式归结为企业、社会、国家都要承担责任,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领域承担可持续性的责任,即全面、动态、协调发展的责任。
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共同的治理、参与和行动。所以,树立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付诸行动,应当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组织成员,甚至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是时代的使命(如图1-5所示)。
图1-5 责任使命
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能一概而论。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成员组成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就是各个不同成员承担共同而又有区别的责任。
由于每一成员在社会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利益、不同的优势,这决定了在利益相关方构成的利益共同体中责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
(1)对一个国家,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付诸行动,要有企业、政府机构、公共组织、行业协会、科研、教育等全社会所有组织成员共同履行责任,共同参与、合作和行动,共建可持续的美好社会。
(2)对一个企业或组织,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付诸行动,要有企业或组织从领导到员工全员参与承担各自具体的责任,以此实现企业或组织自身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景,这个令人向往的、面向未来的目标只有通过一个过程才能实现,这个过程就是落实社会责任的过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是目标,社会责任是路径。在这种意义上讲,落实社会责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条件。
企业、政府和各组织在经济活动和决策中,只有兼顾社会和环境的要求,坚持责任价值观,落实责任道德行为,通过系统处理可持续发展挑战的主题和议题,正确认识和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共享,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推动全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主张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主张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和公平、繁荣、可持续的国际社会。在国内,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正在推动可持续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繁荣富强美丽的国家。毫无例外,全社会不同的组织成员、活动者、利益相关方都应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只有共同参与,实现“中国梦”才有可能。
因此,实现组织自身、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崇高的责任使命,构建一个落实社会责任的过程是实现这一使命必由之路。
2.2 转变思维方式
一个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企业、政府、全社会各个组织共同参与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的条件首先是必须经历思维方式的转变。此外,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依靠管理方式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同样地,也只有思维方式的转变才可能有管理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因此,转变思维方式构成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思维方式决定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认识和承认社会责任的方式。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愿景,以责任改变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批判思维、理性思维、辩证思维、系统化思维等,其中包括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思维方式。认识和处理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必然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是否和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最终就成了价值观的问题。
意识决定行为,转变发展方式包括从意识到行动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无论在全球还是在本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责任担当的意识,是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效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上进行的漫长的谈判和利益博弈就是明显的例子。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组织,要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转变发展方式也要经历一个艰难的决策和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初期,由于意识还不到位,所以有效的手段是利用法律,例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减排等。但从长远看,培养自愿履行责任的意识却是最根本的做法。只有负责任的意识才会产生负责任的行为和行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组织落实道德价值观、构建落实社会责任的过程,首先要从意识提升开始、特别是从领导的意识开始的原因。
实现任何一个新的经济和社会的远景目标,都要经历一个相应的变革和转型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首要条件是伴随着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可持续发展也是一样。
只有完成可持续性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实施可持续变革和转型,才有可能开启一个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范式。
2.3 转变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协调、统一、健康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期望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方式。传统的发展方式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牺牲社会和环境利益为代价,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由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决策方式。
当今,阻碍发展方式转变或者说阻碍承担责任的最大思想障碍是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环境发展相脱离,甚至相对立。虽然这种观念已经过时,已经陈旧了,但在企业界或经济界却根深蒂固,所以无法解决今天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更不能解决未来可持续性的问题。
因此,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企业、政府和全社会各方都应当树立负责任的价值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自己的决策和活动中坚持负责任的道德准则。
政府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负责任的方式为经济、社会、环境制定宏观政策和方针,制定制度框架和机制,提供创新公共服务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企业和组织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战略上、组织上、管理流程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企业和组织内部、在供应链、在所处社会环境中,落实负责任行动计划和行为准则,提供可持续性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和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是否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关系是否顺应时代潮流的问题。对一个企业来说,要么成为行业的精英、优秀的企业公民,引领全球经济,主导国际市场,要么失去竞争优势,被社会、市场所淘汰。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实际上,无论是国家的公共政策、企业的生产、组织的服务,还是投资或者消费者的行为,各行各业,城市或乡村,社会或市场,无处无时不存在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要完成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1)战略与战术相结合。要感知和认识时代的要求,确立负责任的原则,面向挑战性的主题,在战略上提供解决不可持续性的方案,在战术上制定和优化可持续性目标,以此建立独特的质量、品质和竞争地位,并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2)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组织可持续发展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无论是管理还是治理,企业、组织和社会也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转变发展方式是社会不同成员各尽其责、各自参与变革的过程。
(3)普遍要求具体化。企业和组织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要构建一个适合自身的落实社会责任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变革和持续改进的变化过程。每一个企业和组织都代表不同的责任主体,它的责任内容和发展路径也是不一样的。
(4)国际标准中国化。在本地和全球化经济及竞争中,采用、创造和引领国际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标准是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世界相互理解的语言。引领国际标准会有助于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同时提高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转变发展方式是挑战,是一个艰巨的落实责任的过程,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和发展机遇。
2.4 转变管理方式
管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迄今为止的管理方式是建立在过去不同时期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的。应当说,传统主流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种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追求经济的效益和效率,忽略了效益和效率提高的边界条件,即忽视了社会和环境要求。
当今企业和组织的发展离开了社会和环境的要求,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企业或组织采用可持续的管理方式是不言而喻的,它包括在价值观,指导方针,愿景,使命和战略,直到目标、措施、实施、检验,以及行为规范等管理过程中要融入它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并通过组织、机制和流程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
可持续管理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社会责任为路径/措施,实现全面高质量的发展。
无论是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思维模式,还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必然要依靠管理方式的转变。
所以,在后工业化时代,需要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可持续管理方式。
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各种组织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树立新的意识、发展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行之有效的新战略、新举措和新行动。
从国际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横跨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纵跨产品和服务价值链,企业和各种组织都必须毫无例外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采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落实责任为过程的系统化管理方式。这是未来组织存在的逻辑,也是组织发展的逻辑。
系统化的可持续管理方式是面向未来的新一代管理方式。对中国的企业和各种组织提出的要求是,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从使命到战略,从目标到行动,保持与时代同步发展。
在现阶段,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为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架起桥梁,形成与之无缝对接,形成落地的管理体系。新的管理方式包括:从宏观到微观,从愿景到目标,从指导原则到实施方法,从理念到行动,从组织到文化,从机制到流程,从产品到服务,通过全面创新,建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体系、指标体系、绩效评价、绩效考核办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管理方法。
这里所说的新一代管理方式是未来普遍适用的、通行的、常态化的管理方式,也是企业和各类组织,包括政府组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实现自身永续发展,同时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型管理模式。
2.5 转变行为方式
管理方式及其转变与组织及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转变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管理是依靠组织和人的行为而起作用,而负责任的行为则需要负责任的道德准则来规范。
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个大前提向每一个企业和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有意识地明确自身的使命即存在的目的,并以此决定要实现的目标。这就需要在责任使命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新的过程结构和新的行为模式。
企业商业行为是由责任意识和道德基本原则决定的。它提供产品和服务是满足社会个体的需求,同时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的要求,承担贡献可持续发展的义务。社会和利益相关方都期望企业和组织有正确的、有责任心的、合乎道德的行为。
遵纪守法、遵循道德规范,这是责任的核心内容,关系企业和组织的信誉,这种信誉是企业和组织的价值所在。
每个企业和组织都应坚持负责任的价值观和基本准则,所有成员都应在社会和业务交往中坚持有意识负责的行为,未有如此才能保护和维护组织良好的信誉。
组织的行为准则明确界定对其每一个成员的要求和具体的行为方向,给出行动建议、提示、解释和违反规定的后果处置。负责任的行为需要营造负责任的文化和氛围、明确的机制、流程和责任人的职责。
纯洁的行为是组织成功的基石,离开高尚的行为准则、不负责任,是对企业和组织可持续性最大的危险。为避免风险,为建立诚信,企业和组织应建立合规的体系和机制,实行道德管理,包括企业和组织所有各个层面,并经常检查、开展透明的讨论和对话。
负责任的企业文化是塑造诚信行为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客户之所以认可一个企业,是因为企业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基本原则和由此产生的负责任的行为。
行为准则明确规定自身的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它应毫无例外地适用于组织所有成员,不管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每个成员有义务维护其所在组织的纯洁性,其高层领导的模范作用极为关键。负责任的行为准则不仅是规则,而且是个人的义务、责任,是指导一切工作的准绳,是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
由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构建社会责任变革的过程,也是需要创新变革的过程,行为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例如,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普遍的期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诚信、公平、反腐败,选择合作伙伴、供应商、承包商、合伙投资者,处理政商关系,尊重利益相关方利益,遵纪、守法、合规,组织、机制、流程,对环境、社会可持续的责任等。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中,建立和实施合规、道德、价值观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关组织行为方式更多内容请详见本书第五篇“社会责任从原则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