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智慧旅游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1 国内研究综述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学术界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也不断升温。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不同阶段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从研究初期对基本概念、框架体系等概念层面的研究逐渐深入到研究中期对技术分析、营销和管理方式、发展思路等运营层面的研究,再到发展成熟阶段对建设现状、不同城市智慧旅游发展对比评价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入的阶段。

一、智慧旅游概念研究

智慧旅游的概念最早在2010年由我国江苏省镇江市提出,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感动芯”在镇江市成功研发,自此开辟“感知镇江、智慧旅游”新征程。相比较,国外则更侧重于对智慧旅游实践建设的研究,没有智慧旅游这一具体名词。

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对智慧旅游的定义开展讨论,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本书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形成如表1-2所示的智慧旅游概念一览表。

表1-2 智慧旅游概念一览表
Tab.1-2 Smart Travel Definition List

①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北京联合大学(Beijing Union University),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北京联合大学(Beijing Union University),2011:14.

②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③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N].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14(2):13-16.

④付业勤,郑向敏.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3(4):62-65.

⑤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 (23):44-49.

⑥李云鹏,胡中州,黄超,段莉琼.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J].旅游学刊,2014,29(5):106-115.

续表

①黎忠文,唐建兵.“数据流动”视角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1):48-53.

②邓辉.“智慧旅游”认知重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 (4):33-38.

2015年后,学术界对智慧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减少,研究重点转向技术分析、发展思路、管理应用等方面。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对智慧旅游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根据不同的理解角度,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首先,一部分学者从智慧旅游技术应用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总结。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都被学者们视为智慧旅游发展的技术基础,通过有效的数据搜集、分类、整理,实现旅游过程的智慧化。其次,一部分学者从不同的旅游参与主体入手,对智慧旅游进行定义。例如,从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者等不同角度,以一方或多方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将智慧旅游视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式。最后,一部分学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智慧旅游概念进行总结。他们将智慧旅游视为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新方式,以智慧旅游带来的预期效益为落脚点,对智慧旅游的概念做出自己的定义。

除了对相关定义的研究外,在智慧旅游研究初期,学者们还专注于对其建设框架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刘军林、范云峰(2011)以技术为支撑,通过对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五类主要技术的描述,提出智慧旅游系统构成可以概括为“一心、两端、三网”,即以数据库或云计算为中心,以服务端和使用端为端口,以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进行串联的智慧旅游框架体系。(6)姚国章(2012)认为,智慧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发展框架为服务体系、应用体系、应用支撑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制度体系、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7)张凌云等(2012)以明确各参与主体身份为目的,构造了智慧旅游CAA框架体系,包括能力、属性、应用三个层面。(8)陈晓迪(2014)从智慧旅游应用的角度对智慧旅游体系框架进行优化,提出了包含基础设施、网络层、数据中心、应用层和保障体系五大模块在内的建设体系,同时将智慧旅游应用层按职能不同扩充为服务、营销、管理三个系统,不同系统中包含不同的应用项目,对智慧旅游建设框架进一步完善。(9)。陈彦、鲁一伟(2015)以江苏省淮安市为出发点,探讨地方政府构建智慧旅游体系框架,认为其体系涵盖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和服务层,涉及标准规划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和智慧产业体系等。(10)阮立新(2017)以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对景区游客、景区管理者、旅游企业、旅游主管部门、社区居民五类旅游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进行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建立了以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为导向的智慧旅游建设框架,该框架包含保障体系、支撑体系和应用体系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内部包含着若干子系统,具体如图1-2所示。(11)

图1-2 景区智慧旅游框架体系
Fig.1-2 Scenic Wisdom Tourism Framework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智慧旅游框架体系的研究从最初较为单一笼统的行业通用体系逐渐丰富研究视角。从智慧旅游的应用视角,融入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而对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等不同的旅游主体的建设框架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智慧旅游的概念还是建设框架,其研究过程都经历了一个由普遍到特殊、由笼统到具体的发展过程,在层层深入中不断建立起了成熟的发展体系,丰富了研究内容,为智慧旅游的发展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智慧旅游应用研究

现有研究文献对智慧旅游的应用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应用、营销管理、发展思路等方面,是在智慧旅游基础研究不断成熟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指导智慧旅游建设中期的运营过程。

在技术应用层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为支持,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的普及应用为基础实现的。罗成奎(2013)认为智慧旅游数据具有大数据的4V特征,即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密度低特点。(12)因此,智慧旅游对数据的处理需要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在一定时间内摄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系统资料。郑耀星(2014)以4G技术为支撑,分析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景区转型升级。他认为4G通信技术具有高速度的传输速度、多样化的业务整合、无缝化的漫游链接等特点,为旅游行政管理者、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提供服务。(13)刘军林(2015)提出智慧旅游构成图谱,认为智慧旅游的支撑技术很宽泛,包括信息计算与储存、信息通讯、景物感知及安保、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产品体验、旅游营销等诸多方面,主要通过技术支撑与整合得以体现。(14)柳红波(2016)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其主要包括智能感知、机器学习、智能推理和智能行动四部分,可以有效促进各旅游参与者的活动效率,优化旅游过程。(15)王睿(2017)提出了VR技术在虚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前景,为实现虚拟旅游提供技术支撑。(16)

新技术的应用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从互联网、物联网到大数据、云计算,再到VR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彻底颠覆了传统旅游行业的运营模式,为旅游信息的获取、感知和处理、输出提供了支撑。这些技术体现在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是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营销运营层面,王艳梅、叶俊(2015)以大别山景区为例,以突破其营销“瓶颈”为目标,探索口碑营销在网络环境下的重要意义,打造消费者心中满意的品牌形象。(17)李丹阳(2015)以云智慧旅游为研究背景,从云旅游的商务功能、市场推广模式、市场覆盖面、平台构筑方式等多个层次探究以互联网为信息来源渠道、以社区网络网站为营销计划补充的旅游营销新模式。(18)茹永梅(2016)以三明泰宁景区为例,探究智慧旅游对旅游方式的影响,提出积极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化营销服务,构建基于游客行为的服务与营销模型发展思路,为景区营销提供理论支持。(19)王志斌(2017)以鸣翠湖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PEST和五力模型对景区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找到景区在竞争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营销问题,提出将传统旅游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定制鸣翠湖旅游营销的新模式。(20)

在发展思路层面,吉嫱(2013)以常熟市智慧旅游发展为例,为突破发展“瓶颈”,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出一条以经济基础和旅游资源为依托,信息技术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政府、企业、区域环境多方作用的复合型发展模式;并研究其空间整合模式,提出“核心景区+产业配套”“景观组团+产业配套+云平台”“景观廊道+产业配套+云平台”三种发展模式,最终将构建“一带双心多组团”的常熟智慧旅游空间格局。(21)翁钢民、李维锦(2014)从智慧旅游发展新理念、旅游资源创新整合与应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个层面,提出秦皇岛智慧旅游发展新思路。(22)杨雅麟(2015)以互联网新思维审视商业模式,从互联网思维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在其中的应用等方面,探究智慧旅游发展新思路。(23)杨群(2016)以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分析旅游产业数据升级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对策。(24)王进宏、廖怀德(2017)以全域旅游为背景,提出了资源整合、统一管理,标准规范、统一服务,电商服务、精准营销的智慧旅游发展新思路。(25)

由此可见,在智慧旅游的营销运营和发展思路的探究过程中,多数学者以具体的城市和景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特点,利用管理学中的常见经典模型,对症下药,提出发展建议。其研究视角也随着国家宏观发展方向的转变而不断变化,我国旅游业在智慧旅游转型之后,便提出了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的新方针,学者们也希望以智慧旅游为发展基础和手段,提升旅游业的影响力,扩大产业辐射范围,发展全域旅游。

三、智慧旅游评价研究

相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来讲,学术界对智慧旅游评价的研究较少,评价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智慧旅游建设缺乏认知度高、统一性强的评价体系,缺少衡量标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在智慧旅游发展宏观评价方面:姚国章等(2013)提出了包含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智慧政务的智慧旅游应用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专家咨询法细化出20个三级评价指标以及各级指标的权重。(26)刘利宁(2013)较早建立一套智慧旅游评级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硬件支持体系、综合应用系统、应用价值评价三个部分。以硬件支持系统为例,该系统包含基础网络、物联网应用平台、云服务平台、网站平台在内的四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若干二级评价指标,通过各项指标反映用户对智慧旅游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便于找出建设中的劣势和不足。(27)王恩旭(2014)利用G1-熵值法构建了包含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经济发展、智慧旅游科技创新、智慧旅游硬件支撑、智慧旅游环境支撑五个准则层在内的智慧旅游评价模型,对17个国家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城市的建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试点城市之间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并对试点城市进行分类研究。(28)史慧俊(2015)对信息化评价体系、公共服务管理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讨论研究,提出目前已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智慧旅游评价体系发展具有以下趋势:首先,趋于对智慧旅游建设的引导作用;其次,从率先发展的领域或行业着手,并逐步发展到一个地区智慧旅游发展领域;最后,从关注智慧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向旅游体验方向发展。(29)白林(2016)提出了包括智慧旅游城市基础层、应用层、保障层在内的智慧旅游城市评价体系。(30)

在对具体城市和景区的智慧旅游发展评价研究方面:王群等(2006)对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进行评价。文章以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为基础,结合旅游环境感知特点,构建了环境感知、旅游期望、游览价值、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和游客抱怨六大影响模块,建立了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指数(TSI)测评模型,从而对黄山风景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黄山风景区游客满意度得分,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因素重要性推导模型验证结论。(31)章海宏(2014)以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包含旅游资源、旅游支持、旅游需求、区位条件、旅游管理与旅游竞争力在内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发现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较高,并对不同旅游产业竞争要素分别分析打分。(32)田璐等(2014)以山西皇城相府为例,利用SEM建立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感知质量、游客期望、游览价值、游客满意度、游客抱怨和游客忠诚七项潜变量在内的评价模型,探究游客满意度,从而反映景区智慧旅游建设情况。(33)闫翠丽(2014)构建包含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三个一级指标,以及1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采集相应数据并进行打分,从而依据城市旅游竞争力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进行分类。(34)闫喜琴(2015)构建了包含六个变量在内的智慧旅游满意度评价体系,利用Probit模型进行洛阳市智慧旅游建设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研究,提出相应的结论对策。(35)李静、Philip L.PEARCE等人针对目前环境情况,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雾霾对北京旅游者风险感知及旅游体验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应结论。(36)刘向前(2016)等人从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经济发展、智慧旅游科技创新、智慧旅游环境支撑和智慧旅游硬件支撑这五个维度来评价智慧旅游城市发展潜力水平。(37)高维全(2016)根据大连智慧旅游发展现状,构建包含社会支撑体系、旅游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智慧旅游产业体系、智慧旅游应用创新体系四个子系统,共计28个指标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权重,从而对大连市智慧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价。(38)黄松、李燕林、戴平娟(2017)以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在内的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12个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对其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寻找差距,完善自身建设。(39)

总的看来,由于智慧旅游评价涉及面广、数据采集量大等因素,对智慧旅游建设成果的全面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学者对智慧旅游评价的研究都引入了一定的统计学方法,主要包含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对数据进行量化统一,从而达到对其客观评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