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市场结构

本节从介绍不同市场的结构特征入手,着重分析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市场结构的相关测量指标。

一、市场结构及其类型

市场结构一般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主要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已有的买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方之间的关系与特征。实质上,市场结构反映了某一产业市场中的垄断与竞争关系。对于产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具有几种分类方法。

(一)琼·罗宾逊的市场结构分类

罗宾逊夫人根据竞争与垄断程度的不同,将产业的市场结构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类型。

1.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指不受任何障碍和干扰,竞争完全和充分的市场结构。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需要具备四个特征:第一,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所购买或提供的份额相对于整个市场规模而言都非常小,谁也不能影响产品的价格;第二,产品是同质的,任何一个生产者都无法通过产品差别来控制价格;第三,资源的流动不受任何限制,不存在企业进入退出该市场的任何障碍;第四,信息是完全的,买卖双方都掌握所有对于进行正确决策所必不可少的信息。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垄断、竞争程度最高的产业市场结构。

2.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是指既包含有垄断因素、又包含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市场上含有大量相互独立的卖者,每个卖者的市场占有率较低;第二,进入和退出该市场不受限制;第三,产品存在差别。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每个企业因其产品的差别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但又因为其产品都有近似的替代品而垄断力量很小。

3.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指少数几个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全部或大部分产品供给的市场结构。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少数大企业控制着整个产业,市场集中度高;第二,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第三,进入退出壁垒较高,潜在的竞争者很难进入市场。

4.完全垄断

完全垄断市场结构是指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结构。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市场绝对集中;第二,没有可替代的产品;第三,进入壁垒非常高,限制了其他竞争者的进入。

上述四种类型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总结如表2-1所示。显然,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两类极端的市场结构,现实生活中大多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垄断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结构类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就是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两种市场结构中的SCP分析以及政府干预的政策建议。

表2-1 四种类型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

(二)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贝恩根据产业内前四位和前八位企业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的百分比(即销售的市场集中度,分别用CR4和CR8表示)大小,将市场结构分为六类,如表2-2所示。

表2-2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三)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

日本学者植草益采用日本1963年的统计数据,根据CR8值对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如表2-3所示。

表2-3 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

二、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影响和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与退出壁垒。除此之外,还包括需求增长率、需求价格弹性、短期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比例等因素。某一市场的产品需求增长越快,意味着市场快速增大,一般会提升垄断的难度,竞争变得活跃。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意味着市场易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市场结构变动大。当价格上升时,市场快速增大,会降低垄断的程度从而使得竞争趋向激烈;反之则反。企业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比例越高,意味着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越大,新企业进入市场不易,从而会有利于垄断的实施;反之则反。总体而言上述各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决定着市场结构的特征。下面,分别介绍三种主要因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一)市场集中度

1.市场集中度的含义及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市场中卖方或买方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即市场占有率)的分布结构,是反映市场垄断与集中程度的基本概念和指标。由于市场存在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相应市场集中度可以分为买方集中度和卖方集中度。前者反映产业市场购买的集中状况,后者反映产业市场的生产或供给的集中状况。一般而言,由于买方集中仅限于某些特殊产业,因而产业组织理论对于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主要是指卖方集中度。卖方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市场中,少数企业在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该产业市场的支配程度刘树林.产业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一般来说,特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表明该产业市场中垄断的可能性越高,竞争越可能受到抑制。因为市场集中度高,意味着该产业中少数大企业拥有较强的经济支配能力,即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能力。即使这些大企业在主观上并没有使用垄断力量的动机,但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客观上已经表明它们具备了垄断能力。

2.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

谢勒对6个国家的比较研究揭示,酿酒、烟草、纺织、涂料、石油精炼、制鞋、玻璃瓶、水泥、普通钢、润滑轴承、冰箱、蓄电池等12个产业的集中具有相似性,烟草、玻璃瓶的集中度普遍较高,制鞋、涂料、纺织等产业的集中度一般较低。这表明,存在一些共同的客观因素影响和决定着产业的集中程度,使得各国之间的产业集中程度呈现出相同的规律。

(1)市场容量

市场容量愈大,单个企业想要提高市场份额的难度愈大,新企业的进入愈容易,就越不容易形成垄断;市场容量愈小,愈容易形成垄断。市场容量的变化,也会对市场集中度产生影响。市场容量变大时,会降低既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会为新企业的进入、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机会,从而趋向于降低市场集中度;市场容量变小时,企业的竞争加剧,大企业会加紧排挤小企业,新企业的进入难度也增加,从而会趋向于提高市场集中度。一般而言,市场容量缩小对提高市场集中度的作用大于市场容量扩大对降低市场集中度的作用。

(2)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指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从而实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企业为了应对竞争和追求利润的需要,一定会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追求规模经济产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产量越大,优势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就越大,从而市场集中度就越高。

(3)进入壁垒

特定产业的进入壁垒越高,意味着其他企业进入越困难,产业的保护程度高,市场竞争程度低,从而使产业内的原有企业垄断能力越强,高市场集中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4)垄断动机

企业总存在追求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的动机。因此,企业总是力图采取减少竞争对手、巩固和扩大本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限制其他竞争对手的行为,如掠夺性降价、设置资源或技术壁垒、共谋等等行为,从而带来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只要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会带来规模不经济性,企业的上述行为就不会中止。有时即使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规模的不经济性,但只要通过强化垄断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也有强烈的动机继续实施上述行为。

(5)政策和法律环境

政府实施的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均会对市场集中度造成影响。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有的会促进市场的集中,如生产许可证、特许经营制度、各种产业合理化政策;有的会抑制市场的集中,如反垄断法、中小企业法、公平交易法;有的兼而有之,如专利法既有利于拥有专利的中小企业发展、抑制市场集中,又有利于拥有专利的大企业发挥研发优势,从而推动市场集中。

(二)产品差别化

1.产品差别化的含义及途径

产品差别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以及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带来产品的可区别性和不完全替代性。产品差别化是企业竞争的一种主要手段。比如,企业可以采取某种差异化,使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形成偏好,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具体而言,企业产品差别化的途径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产品主体的差别化。产品概念可以外延为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中间产品和延伸产品(如图2-2所示)。产业内的同类产品,可以通过研发与技术进步在核心产品上形成差别,如功能、结构上的差别;可以采取措施在中间产品形成差别,如商标、包装、式样、品质上的差别;可以采取措施在延伸产品上形成差别,如服务、送货、安装上的差别。

图2-2 产品的层次

第二,品牌的差别化。品牌差别化是指通过采取差别化的品牌战略,树立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特殊印象、特殊地位,从而培养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比如,海尔集团长期致力于品牌经营,“海尔,真诚到永远!”的广告用语家喻户晓,把它与其他同行显著区分开来,“海尔”品牌已发展成为全球著名品牌。

第三,价格的差别化。价格差别化是指企业为自己的产品制定一个高于或低于竞争性价格的价格,从而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企业制定不同的差别化价格,主要是基于自己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如果企业将目标市场定位为高端消费者,想向消费者传递一种优质优价的信息,则倾向于制定较高的价格;反之,则制定一个较低的价格,瞄准低端消费群体,塑造企业质优价廉、高性价比的印象。

第四,渠道的差别化。渠道指企业销售产品的途径。企业可以建立不同的销售渠道,将自己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例如,企业可以采取自己设立零售店的方式把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可以通过第三方中间商销售产品,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网络营销等方式进行销售。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销售渠道的不同,在供货时间、运输成本、售后服务等方面制造差别,使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形成偏好。

2.产品差别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产品差别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影响传递的。产品差别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提高产业内规模较大的前几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市场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规模较小的企业的市场份额,降低市场集中程度。由于大企业相对于小企业实施产品差别化的能力更强、效果更突出,因而产品差别化一般最终会促进市场集中。产品差别化的存在会提高市场进入壁垒,增加新企业进入的难度,从而有利于维持和巩固在位企业的市场地位。总而言之,通过实施产品差别化,减少产品的替代性,会促进市场的集中和进入壁垒的提升,从而有利于形成垄断势力,降低产业的竞争程度;反之,产品差别化的程度越低,越不利于市场的集中且降低进入壁垒,从而促进竞争,降低垄断的可能性。

3.产品差别化的度量

由于广告对于企业产品差别化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广告投入的多少成为衡量产品差别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产业组织理论中,常用广告费用的绝对额和广告密度两个指标来说明产品的差异程度。广告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广高密度=AD/SL

其中:AD表示产品广告费用的绝对金额;SL表示产品销售额。植草益1997年运用广告费用的绝对额和广告密度两个指标,实证分析了日本31个产业的产品差异程度,并对之进行了分类:

①极高产品差别产业。广高密度≥3.5%或AD≥20亿日元的产业,主要是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和耐用消费品产业。

②高产品差别产业。1%≤广告密度<3.5%或10亿日元≤AD<20亿日元的产业,产业类别比较分散。

③中产品差别产业。广告密度<1%或AD<10亿日元的产业,主要分布在一般消费品和中间产品产业。

(三)进入与退出壁垒

1.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含义及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贝恩给出了进入壁垒的定义BAIN J. Indust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68:252.,进入壁垒是指在一个产业中在位企业拥有的相对于进入企业的优势,从而使在位企业可以持续地把价格提高到最小平均生产和销售成本以上,而又没有引起新企业进入这个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决定了新企业进入产业的难度。壁垒越高,新企业进入产业的难度越大,产业内原有垄断与竞争格局也越不容易打破,从而有利于垄断的维持以及垄断程度的提高;壁垒越低,新企业进入的难度越小,进入产业内的企业就可能越多,从而有利于促进产业内的竞争,降低垄断的可能性。

企业经营不善或者经营战略发生变化,会停产或者转产,即从原有产业退出。但是很多时候,企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而难以顺利退出。所谓退出壁垒,指企业退出产业时面临的障碍。某些时候,退出壁垒也会对产业的市场结构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退出壁垒越高,企业退出产业的代价就越大,越不易顺利地退出(同时也使新企业不易进入),从而使得产业内原有的垄断与竞争格局持续下去,影响到垄断势力的增强;反之则反。

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相比较,前者对于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显著,后者的影响相对较弱,而且难以持久。

2.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成因

(1)进入壁垒的成因

形成进入壁垒的原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绝对费用和政策法律制度五个方面。

①规模经济新企业进入市场时,由于尚未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不能充分享受规模经济性,使得其平均生产成本较产业内已有企业要高,构成竞争上的劣势,导致新企业不会轻易进入,这种进入障碍就称为规模经济壁垒。可以结合经济学中的成本理论对规模经济壁垒进行解释,如图2-3所示。

图2-3 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

图2-3中,LRAC为某产业中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OB表示最小有效规模产量(用MES表示), OM表示在现有市场需求条件下的最大市场容量。LRAC曲线的变化趋势表明,在产量从0开始增加时,平均成本是下降的,表明企业尚未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提高产量是有效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OB产量。此时平均成本开始进入一个不变阶段,再提高产量不会带来成本的下降,表明企业已经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性,OB产量就是最小有效规模产量。

不过,企业不会满足于停留在此一产量处,因为如果此时市场的容量大于OB,则企业会进一步提高产量(虽然提高产量不会带来单个产品利润的增加,但会带来总利润的增加),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利润。企业提高产量的极限,就是市场容量OM。产量一旦超过OM,企业的平均成本将上升,利润不升反降。MES的存在,为企业进入产业造成了障碍。如果MES产量相对于市场容量来说较大,而在位企业已经在最小有效规模产量上经营,那么新企业想进入产业就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新企业以低于MES的产量进入,则新企业的生产成本会高于在位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新企业以MES产量进入,则产业的总产量可能会超过最大市场容量,造成市场的供过于求,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到平均成本以下,导致进入企业亏损。因此,在市场需求有限且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新企业无法通过进入产业获利,从而企业不会选择进入,规模经济成为进入壁垒。事实上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产业一般为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结构,一般均有其最小有效规模产量的存在。或多或少新企业的进入都会面临上述两难选择问题,因此规模经济壁垒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图2-3可以看出,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第一,市场容量OM的大小;第二,最小有效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第三,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LRAC的斜率的大小。产业的MES越大,占OM的份额越大,则意味着产业只能容纳少数企业的存在,从而进入壁垒就高。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LRAC的斜率绝对值越大,意味着单位产量增加带来的成本下降越大即规模经济效益越突出,从而产量小于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②必要资本量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所必须投入的资本。这些资本主要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同的产业随技术、生产、销售的不同,必要资本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比如一些重化工业,开办新企业所需要的最低必要资本量就非常庞大。庞大的必要资本量,给企业的筹资带来很大困难,影响到企业的进入决策。必要资本量越大,筹资越不容易,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就越大,这就是必要资本量壁垒。

③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壁垒是指原有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营销而在市场上具有的先行优势,为新企业进入带来的障碍。在产品差异化明显的产业中,原有企业的商标已经为消费者熟悉并有着良好的信誉,产品营销只需要维持这种信誉即可,而新企业进入则需从头开始。如果新企业确实采用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独到的产品,则有可能实现迅速发展,否则需要付出比原有企业多得多的投入进行产品营销,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产品差别让市场接受。市场的产品差别化越大,新企业的产品被消费者认可的难度越大、所需要的销售投入越多,产品差别化壁垒就越高。

④绝对费用

所谓绝对费用,是指由于原有企业相对于新企业具有在对原材料的排斥性占有、专利和技术诀窍的拥有、销售渠道的控制、运输系统的控制、特殊经营能力和专业人才的占有等方面的有利性,使得新企业为补齐上述短板开展与原有企业的竞争所需要额外支付的成本费用。绝对费用的存在,使得新企业的生产成本总是高于原有企业,即使新企业选择最小有效规模产量,其成本相对原有企业也仍然处于劣势。绝对费用对新企业进入产业所形成的障碍,称之为绝对费用壁垒。

⑤政策法律制度

政府干预市场所制定的一些政策和法律制度,也对新企业进入市场形成了障碍。当政府认为一个产业中只适合少数几个企业存在时,就会实行许可证制度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在公用事业等行业中,政府会实行较为严格的进入规则,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限制企业的进入。为保护发明者的利益和推动创新,政府会制定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新企业的进入设置障碍。政府的差别性税收以及其他规制政策,也对新企业进入的形成了阻碍作用。上述政策和法律制度对新企业进入市场形成的障碍,就是政策法律制度壁垒。一般来说,政策法律制度都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因此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是企业无法逾越的绝对壁垒。

(2)退出壁垒的成因

退出壁垒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资本专用性、退出处置、政策法律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第一,资本专用性。很多设备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只适宜于特定产品的生产。一旦企业转产或破产,这些设备就不能用于其他用途而只能废弃,使得设备的价值不能回收,形成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存在,会给企业带来资产的损失,这会使企业为避免损失而不敢轻言退出,增加了企业退出的难度。第二,退出处置。企业从产业退出时需要对原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处置,由此增加了企业退出时的难度。例如,企业需要对原有设备进行拆卸、改造,需要谨慎消除安全环保隐患,需要支付辞退人员的解雇费用和安置费用乃至生活费用、福利费用,需要处理暴露的债务等资金问题,从而使企业退出的难度加大。第三,政策法律制度。有时政府顾及社会利益,会制定政策法律阻止一些企业从特定产业或领域中退出,尤其是在一些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业中。第四,其他因素。如由联合生产形成的退出障碍,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比例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形成的退出障碍,市场需求增长率的变动预期形成的退出障碍等。

3.进入壁垒的衡量

综合诸多学者的研究,对于产业进入壁垒的衡量,主要运用规模指标和利润率指标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应用的规模指标,包括经济规模与市场总规模的比例、必要资本量、绝对费用、产品差异化、专利特许数量等。其中,植草益运用经济规模来测量产业进入的规模经济壁垒:规模障碍系数d=(最优规模/市场容量)×100%。据此,植草益提出的测量标准是:当d处于10%~25%时,产业为高度规模经济壁垒障碍;当d处于5%~9%时,产业为较高规模经济壁垒障碍;当d<5%时,产业为中等或较低程度规模经济壁垒障碍。第二种应用利润率指标的方法,典型的是贝恩提出的衡量标准: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10%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的行业,是高壁垒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6%~8%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的行业,是较高壁垒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4%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的行业,是中等壁垒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1%~2%时新企业容易进入的行业,是低壁垒产业。

以上三种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中,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着眼于考察产业内的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即考察产业内已有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进入与退出壁垒着眼于考察产业外的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考察准备进入的企业与已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对市场结构的影响。通过对某一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者们可以基本判断出该产业的市场结构状况。

三、市场结构的测量

测量产业的市场结构,主要是指测量产业市场中的垄断与竞争程度。一般从企业、市场整体两个角度,来对市场结构中的垄断与竞争程度进行测量。

(一)单个企业垄断势力的测量

测量单个企业的垄断势力,主要用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

1.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勒纳指数由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提出,是用产品价格高出边际成本的程度来衡量企业垄断势力的大小。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均衡结果,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如果市场中存在垄断,则拥有垄断势力的企业将抬高价格,将产品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之上。价格高出边际成本越多,表明企业的垄断势力越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勒纳指数实际上衡量的是企业“抬高价格的能力”。勒纳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L=(P-MC/P

其中,L代表勒纳指数,P代表产品价格,MC表示边际成本。由于价格总是大于或等于边际成本,因此0≤L<1。L值越大,表明企业的垄断势力越大。在完全竞争条件下,L等于0。

2贝恩指数

贝恩提出的贝恩指数,是以产品价格高出平均成本的程度来衡量企业垄断势力的大小。相对于勒纳指数,此一指标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企业均是采用平均成本定价法。显然,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能将价格定在平均成本之上,且确定的价格高出平均成本越多,表明企业的垄断势力越强。贝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IB=(P - AC/P

其中,IB代表贝恩指数,AC代表平均成本。由于价格总是大于或等于平均成本,因此0≤IB<1。IB越大,表明企业的垄断势力越大。贝恩指数实际上是根据绩效指数来测量垄断势力,它测量的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P-AC)的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均把造成企业产品价格偏离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原因,归结于垄断并以此来测量企业的垄断势力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有很多原因比如企业的营销策略,会使得产品价格偏离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二)市场整体垄断势力的测量

从整体来测量市场的垄断势力,主要是通过考察产业内的企业规模及其分布来进行。常用的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熵指数。

1.市场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

市场集中度是指在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买卖双方各自的供求规模及其分布。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一市场或行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的重要指标,产业组织理论往往把其视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以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几家企业的有关数值(如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Rn表示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X产业第i位企业的某相关数值(如产值、产量、销售额等), N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表示X产业中前n位企业的某相关数值之和,表示X产业某相关数值的总和。CRn值越大,表明前n个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大,对市场的操纵能力越强;反之,表明市场被操纵的可能性越小,竞争性越强。

CRn指标是反映市场集中度的绝对指标,测量的数据比较容易收集,能直观地反映产业内生产集中的状况,因此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市场集中度指标。CRn指标反映市场集中度也存在不足,主要是不能很好地反映最大的几家企业的规模情况,从而可能对市场的垄断性程度做出错误判断。比如同样的CRn值80%,有可能这n家企业规模差不多大,有可能其中一家特别大其他几家较小,两种情况下企业对于市场的实际支配能力显然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此外,CRn指标无法反映产业内全部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最早应用这一指标对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分类研究的是贝恩教授,他将市场集中度分为6个等级,并对美国的产业进行了集中程度的分类,如表2-4所示。

表2-4 产业垄断与竞争程度分类

备注:分类产业样本为美国产业

◇案例2.1引自: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中国汽车工业集中度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主要汽车生产国汽车工业成熟的标志,2002年汽车市场CR3日本为80%,美国为90%,韩国为96%,德国为91%。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历史充分证明,高产业集中度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到2009年,国际主要汽车企业经过不断兼并重组,整车制造企业骤减到9家,形成6大跨国集团(通用、菲亚特戴克、福特、丰田、大众雷诺)和3家独立汽车公司(本田、宝马、PSA)的比较稳定的“6+3”格局。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早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界的共识。1994年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会同经贸委、机械部等有关部门制定《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重点解决生产厂多、投资分散等问题,在20世纪内支持2~3家汽车生产企业迅速成长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再次明确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鼓励4大(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和4小(北汽、广汽、奇瑞、中国重汽)分别在全国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内兼并重组。

2011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未来5年我国工业的主攻方向不再追求更高增速,而是下大力气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其中,再度提出了提高汽车行业产业集中度问题。与以往不同,此次规划给出了明确指标,指出汽车行业前10家企业的集中度到2015年需要超过90%。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市场集中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如表2-5所示)。CR3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即使CR10也比发达国家CR3的集中度要低。2011年我国汽车总销量为1850.51万辆,销量排名前10的企业分别是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华晨、江淮和长城,销量分别为396.6万、305.86万、260.14万、200.85万、152.63万、74.04万、64.17万、56.68万、49.48万、48.68万辆,10家企业合计共销售汽车1609.14万辆,占总销量的87%。其中最大的三家企业上汽、东风、一汽共销售972.6万辆,占全部汽车总销量的52%。

表2-5 2002—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集中度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表2-5反映了我国汽车市场集中度持续在低位徘徊,对于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低集中度是我国历史上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我国汽车工业不可避免地将形成高集中度的市场格局。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换技术”的政策下,我国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已经与世界主要汽车企业合资生产,中国已成为汽车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汽车市场集中度不过是世界汽车市场集中度的一个缩影而已,仍将维持相对分散的格局。

【案例讨论】

1.中国汽车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影响中国未来汽车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是反映市场集中度的相对指标。洛伦茨曲线表示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从小到大的企业的数量累计百分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显然,随着从小到大的企业数量累计百分比的增加,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因此二者是正比例关系,从而洛伦茨曲线是一条从下向上倾斜的曲线。具体如图2-4所示。

图2-4 洛伦茨曲线

图2-4中,横轴表示从最小的企业开始的企业数量的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市场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洛伦茨曲线从原点出发,向上延伸至右上方的对角点。洛伦茨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从小到大企业的数量的累计百分比所对应的累计市场占有率。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递增。递增的速率,取决于洛伦茨曲线斜率的变动快慢。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斜率变化的快慢),反映了市场企业规模分布的均匀程度,即垄断与竞争程度。曲线越弯曲即越偏离对角线(均等分布线)、斜率变化越慢,表明企业规模的分布越不均匀,越有可能存在垄断势力;曲线越直即越趋近对角线、斜率变化越快,反映企业规模的分布越均匀,市场竞争越激烈。当市场上所有企业的规模完全相同时,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均等分布线)重合。

基尼系数建立在洛伦茨曲线基础之上,与洛伦茨曲线一起,分别用图形、数量相结合来反映市场的不均匀程度。如图2-4所示,基尼系数等于对角线和洛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与对角线下的三角形面积之比。基尼系数在0到1之间变动,系数越小说明企业规模分布越接近于平均,反之说明企业的规模分布越不平均。基尼系数为0时,表明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分布完全均等,为1时表明单个企业垄断了整个产业市场。

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来测量市场 集中度,也存在局限性。特殊情况下,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于市场集中度的衡量会产生歧义。例如,两家各占有50%市场份额的企业所构成的产业市场,与100家分别占有1%市场份额的企业所构成的产业市场,具有相同的洛伦茨曲线(即对角线)和基尼系数(为0),而显然这两种情况下的市场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又例如,只要对角线与洛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相等,所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就是相等的,而事实上这时市场中的企业规模分布是不一样的。

3.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为弥补上述指标对于市场结构测量的不足与缺陷,赫芬达尔和赫希曼在1964年提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指数。H指数是某特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公式为:

其中:X表示产业市场的总规模,Xi表示第i位企业的规模,Si表示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表示产业内的企业数。由上式可知,HHI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示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越高,从而市场集中度越高。当市场由一家企业完全垄断时,HHI指数等于1;当产业内企业的数量很多且规模差不多时,HHI指数接近于0。

HHI指数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市场集中的状况。一方面,计算公式中包含了所有企业规模的信息,另一方面,指数是用相对规模的平方和来进行计算,使得计算结果对于规模较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比重的变化特别敏感,而对规模较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比重的变化反应不明显,从而可以真实地反映市场中各个企业之间规模的差别大小。由于在实际应用中HHI指数计算得到的系数往往很小,不便于比较,所以常常用10000乘以份额平方和来表达HHI指数。目前,HHI指数是最常用的测量市场结构类型的方法。

4.熵指数

熵指数(Entropy Index)是借用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来反映市场中所有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简称EI指数。EI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Si指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份额,n指产业内的企业数。上式表明,熵指数的值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当只有一个企业实施完全垄断时,EI指数等于0。

EI指数与HHI指数存在某些共同点:二者均属综合指数,即反映市场中所有企业的情况;二者均为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同时,两者也存在某些不同点:二者分配给各个企业市场份额的权数不同,HHI指数的权数是市场份额的平方,而EI指数根据的是市场份额的对数;二者都对大企业分配较重的权数,但重要程度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