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
(1)供给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及存在的不足
尽管当前学术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供给经济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土壤。比较典型的理论有三派。
一是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学。这类观点认为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自动实现均衡的调节机制。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卫·李嘉图的三个观点:①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不可能是普遍和长期的;②普遍消费不足的可能性很小,部分消费领域短期不足,而长期中供给结构不会盯住短期消费结构,供给结构将市场的反应按消费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③随着资本积累,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情况下,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将趋于相互重叠混合。二是供给侧的“四要素”增长理论。传统的微观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组合能够实现产出。罗伯特·索罗和后来的新增长理论的创立者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在对经济增长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们将经济供给侧的总供给能力归纳为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四种要素。这些要素分别被加总形成总量,纳入微观生产函数,形成了供给经济学供给侧的“四要素”新增长理论。三是供给学派。供给学派理论认为,消费只是生产的自然结果,根本不需要考虑刺激政策的问题。因此,当消费产生不足的时候,只是因为生产环节即生产侧出现了问题。萨伊定律和拉弗曲线理论是典型代表。萨伊定律的观点是“供给创造需求”,即:一项商品生产出来并与他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只有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和他人交换的价值,才具有消费能力。萨伊主张打破垄断、减少管制、减少税收,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自动平衡。拉弗提出“拉弗曲线”的观点,他认为随着税率增加,税收数量在最初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将逐渐减少(因为税率上升,闲暇将替代更多的生产,而减少收入和税基),主张通过减税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进而达到扩大税基的目的。
尽管供给经济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借鉴,但却不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两者存在较大差别。一是解决的问题不同。供给经济学的重点是解决滞涨问题,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供给经济学带有较强偏见性。供给经济学是反对凯恩斯的需求侧管理而诞生的。然而,无论我们是否应该主动进行需求侧管理,凯恩斯提出的需求侧因素,在各国应对大萧条等屡次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供给经济学过于以偏概全,我们需要避免新形式的萨伊定律误导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事实上,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加强需求管理,促进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发展。三是供给经济学的目标是扩大供给能力,而对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重视不足,容易引发新的供给过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四是供给经济学尊崇自由主义,以自由市场作为经济治理模式,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张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改革的过程应该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