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影响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特点

2.2.1 政治性

与其他的国际电影节相比,柏林国际电影节有自身的独特标签,其关键标签词是政治性。由于历史和战争的原因,当时的柏林已经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阵营。为了标榜柏林是一座“世界窗口”的城市形象,柏林国际电影节被作为政治宣传的一种方式,在三国盟军撤离柏林的时候拉开了帷幕。最初柏林国际电影节作为西德政府缓解二战后德国百废待兴状态的娱乐活动,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同时西德政府希望利用柏林在世界地理上的特殊位置以及电影的传播影响力,向东德阵营甚至是整个东西方政治对垒阵营宣传,以期望达到政治上同化的作用,这样,在无形中就为柏林国际电影节贴上了政治的标签。如苏联的影片《主题》《女政委》和东欧其他国家的一些“离经叛道”的影片都获得过金、银熊奖。在1990年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组委会主席莫里茨·哈登在开幕式说:“政治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本届电影节就是要起一个开拓作用,为全世界电影提出一个可行的方向。”而且在1990年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后,有西方媒体曾指出,柏林国际电影节以往之所以尽给东欧国家争议性影片颁发金、银熊奖,其用意是要对这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严敏.政治——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主题[J].电影评介,1990(5):25.

虽然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们一直强调他们试图用专业的水准评选出优质影片,准确传递影片价值,如在2018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委之一的日本著名音乐人坂本龙表示自己很兴奋也很享受将要看到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同时会以艺术的标准来评判,不会带入政治色彩,但事实上,政治色彩一直没有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评审过程中消失。

2.2.2 国际性

柏林国际电影节作为国际电影史上的大事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个国家的电影作品。196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第一次把奖项颁给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南斯拉夫;1974年,电影节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1975年,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紧接着,国际格局内的政治气候发生变化。从此,柏林国际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柏林国际电影节发展历史:一个完全的冷战产物[EB/OL].(2012-01-09). 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62berlinale/xgzl/detail_2012_01/09/11852759_0.shtml?_from_ralated.。197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在竞赛单元外开辟了一个展映各国新电影的窗口,即新电影国际论坛单元。通过这个窗口,开始联系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电影人,争取突破意识形态的壁垒,让不同意识形态内容的电影作品、不同国籍的电影制作者汇聚在柏林互相交流,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这样,柏林国际电影节打破了部分意识形态的局限,重新定位,突破政治局限性,成为一个既是国际电影产品制作的展台,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桥梁。这既扩大了电影作品交流融合的格局,也扩大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使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后来居上,成为和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驾齐驱的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

2.2.3 反好莱坞化

柏林国际电影节坚守自身选片的标准,即使是在1970年后通过论坛单元展映多国电影,也始终坚持用艺术的选片眼光去审视那些低成本电影,或者说是在现有电影工业生存体制中不同于“好莱坞式”的艺术电影。可以说在好莱坞电影席卷世界电影的过程中,柏林国际电影节依然保有德国民族的特点:严肃与固执,坚守自己的选片“反好莱坞式”的专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