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一)美国波士顿:科学技术引领产业转型
波士顿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后工业转型的成功范例,以纺织和皮革制品为主的传统制造业成功地转变为高科技、金融和商业服务等新型行业,使其一跃成为美国金融、贸易、教育和技术中心城市之一,其发展经验值得重庆市参考借鉴。
专栏3-1 美国波士顿:科学技术引领产业转型
作为美国重要的工业大都市区,波士顿可以称得上美国工业的摇篮。早在19世纪初,波士顿就成为美国的主要贸易港口和渔港。工业化开始后,波士顿迅速繁荣,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轻工业主导。由于波士顿缺乏自然资源,但劳动力和资本比较充足,因此纺织、皮革和服装工业成了其产业支柱。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其传统制造业的企业逐渐转移到南方等低成本地区,波士顿的传统制造业进入衰退期。后来,波士顿开始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制定了“波士顿创新体系”,其具体指标为:拥有极为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数学与科学领域持续不断增长的学生基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工作者及其家庭;可获得私人风险投资和公共研究基金;可变迁的文化和相互沟通、交流的社区;公共交通系统;附近拥有休闲娱乐区和自然生态区域。到20世纪末,波士顿迅速调整了高科技产业的结构,软件产业、电子通信产业、计算机外围设备生产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对特定行业过度依赖的局面。目前,由于高精科技人才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聚集整合,保证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形成了一种聚变效应,波士顿实现了最新一轮转型,利用全球化发展高科技产业,参与全球城市竞争与合作,这种高端定位使波士顿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教育和高科技中心之一。
资料来源:①陈树志.波士顿产业转型启示[J].投资北京,2009(6):37-39. ②李健.国际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经验与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4(2):82-87.
波士顿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有以下四点:
第一,依据自身优势,科学定位自身发展。面对传统制造业的衰落,波士顿充分利用其在教育和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着眼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和医疗保健等第三产业,同时工业方面由传统制造行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城市产业转型。波士顿产业发展经验说明,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产业转型能够依据其特有的功能定位而发挥作用,该城市或地区可以特定功能性产业及自身优势作为切入点,成为产业网络化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从而在本国乃至更大范围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推进产学研融合,将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波士顿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波士顿市内有16所大学,西郊的剑桥为大学城,有著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还有国家航空与宇航局电子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机构。波士顿大都会区拥有超过100所大学,依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学府作为波士顿高新技术的核心支撑,波士顿通过优质的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优势得到高效应用,并实现商业化覆盖,且知识产权成为科技创新的最大激励。通过不断的研究创新应用,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大大推动了波士顿的产业发展。
第三,强调政策法规的应用,强调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划。波士顿的经济增长和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受益于新的政策、法律和促进计划。首先,政府通过投资改善了城市大部分基础设施及住房,并指定了专家团队来研究和发展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使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得到有力保障,城市变得更有活力,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这种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私人投资,州立大街亦成为城市金融区的核心。其次,大力支持其产业发展。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用于大学以及高科技公司的科技研发和减税。与此同时,市政府还试图加强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联盟,为企业和劳动力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以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四,金融业和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金融和风险投资共同促进科技公司的成长,同时建立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了区域资金和信息的良好流动,波士顿已成为仅次于硅谷的美国第二大风险投资基地。波士顿地区风险市场高度成熟,市场监管到位,退出机制灵活完善,保障了科技创新的持续,也促进了金融业与高科技企业的联动发展,使风险投资在波士顿得到极快的发展。专业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天使投资人和天使投资联盟等风险投资机构的纷纷入驻,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不断提高,在风险投资推动下,波士顿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中小科技企业成长速度都远远领先于美国其他城市,有力地促进了波士顿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波士顿是借助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典型范例,有力地证明了老工业城市可以通过不断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重新崛起。重庆目前的发展与波士顿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根据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双重作用,重视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储备,注重产业结构多元化,加强产业的整合,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先人一步,成为西南地区的一颗耀眼明珠。
(二)韩国:新兴产业带动产业转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成功地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韩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汉江奇迹”,也经受住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通过不断改革更新,迅速走上经济复兴之路。借鉴韩国政府推动经济转型的经验,可以为当前重庆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专栏3-2 韩国:新兴产业带动产业转型
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开始全面发展经济,实施“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外资和工业技术,完成了工业产品资本密集型原材料的进口替代,使资本密集型产品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产业政策从鼓励出口转向优先发展重化工业,使其重工业结构进入高端化。在此期间韩国的工业化进程大幅提升,被誉为“汉江奇迹”。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企业失去了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同时,依靠技术引进也导致韩国国内技术研发能力薄弱,难以形成自主的产业结构。韩国政府意识到,有必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因此,韩国政府及时做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决策,坚持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对纺织、水泥、石化、钢铁、家电、汽车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以提升工业附加值。同时,韩国政府通过宏观层面的规划,扩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在科技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鼓励民间力量引进先进技术,将培育机械、电子、精细化工、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例如,韩国政府将电子和电气工业作为技术引进的重点,将生物技术纳入国家研究和发展计划,并颁布和实施了“生物技术促进法”,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的建设。这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为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韩国的工业化逐步成熟。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韩国在1995年迅速推动了经贸自由化,全面开放国内市场,推动技术创新,由此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经济遭受重创,不得不接受IMF等国际组织的紧急融资,同时也必须遵循IMF提出的改革措施,包括金融、公司治理改革、劳动和公共改革在内的四大经济改革,此举也促进了韩国经济的最终转型。之后,其经济实现了“V”形回升,于2001年重新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直到今日,韩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强,继续推动国内高新科技制造技术不断升级,并适时推出了文化立国战略,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在信息通信、汽车、造船、化工等领域获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跻身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行列,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快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资料来源:①沈正岩.产业转型升级的韩国经验[J].政策瞭望,2008(3):48-49. ②胡李鹏,谭华清.韩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与经验[J].现代管理科学,2016(1):33-36. ③黄娅娜.韩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5(20):84.
韩国产业转型发展的经验有以下四点:
第一,政府积极调整经济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振兴。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府推动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产业集群政策等经济政策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使韩国政府开始意识到过度采取行政措施取代市场机制的危害,因此,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的重点转为减少行政干预,重视市场经济的作用,从而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企业竞争。韩国政府在财政、税收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政策上的调整,为实体经济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此后,韩国通过法律来确定产业政策,而关于高质量、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取得的成功,证明了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对经济发展策略进行调整,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选择和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过去几十年来,韩国从技术引进使用者到部分产业领域的技术领导者经历了多次产业转型和升级:20世纪60年代,韩国实行了“重工轻农、重出口轻内需”的倾斜产业政策;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提出发展知识密集型和高科技技术产业;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又把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本国的重点发展产业。韩国政府在特定阶段采取的都是有时代经济特点、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选择和重点扶植主导产业,增加科研投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韩国推行了“提高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并通过自主培养、海外培训和人才引进,培养了一批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端专业技能人才。如三星企业集团每年用于培养人才的经费高达6000多万美元,人均投入相当于美国、西欧等大中型企业的2倍。
第四,鼓励创新创业,推动创意经济发展,鼓励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韩国政府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采取了大量措施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创业,维护科技创新成果。韩国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重点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发项目,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韩国新技术转化周期是世界上最短的。
(三)日本:循序渐进调整转型
为了实现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目标,二战后的日本选择不同的产业作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其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韩国基本一致,“循序渐进”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使日本经济全面复苏,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通过日本九州工业区的产业调整可一窥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脉络,对于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图3-1为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演变图。
图3-1 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演变图
日本的经济转型具备了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其循序渐进的产业政策遵循了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创了一条攀升国际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发展路径。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经验包括以下六点:
第一,产业政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每隔5到10年,日本就会出台一个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前瞻性地确定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发展方向,并在各个阶段适时调整不同的主导重点产业。在合理利用产业政策手段方面,日本政府合理运用财政、金融等多种工具和手段,注重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相互补充和协调运作,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
第二,日本产业结构高端化升级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高端升级是通过产业创新转变高附加值产业,以提高经济增长速率。二战后日本的制造业结构实现了“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业→高加工装配业→技术密集与服务型”的转变,其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变,真实反映了日本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此外,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因素。日本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技术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创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虽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始终紧抓核心技术的关键环节,与国际关键技术接轨,逐步建立起国内技术创新体系。从实践来看,日本的技术引进非常注重与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匹配,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不断超越,逐渐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
第三,日本每次经济转型都伴随着产业向外部转移。二战后的日本率先实现工业化,在产业转移方面一直奉行“边际生产转移理论”,坚持有序的梯度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是由于日本为了在国内确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开始向重化工业转变,因此开始把纺织业向国外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能耗高、高原料需求、高污染的产业,其目的是在国内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次产业转移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日本制造业促进营销本地化和生产本地化以降低成本。日本的三次产业大规模转移,依次把成熟或潜在的劣势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东盟诸国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此形成了以日本为主的产业链和贸易圈,塑造了“海外日本”。此外,政府对衰退产业和衰退产业集中地区的转型发展进行了大力引导与扶持援助。
第四,日本资源节约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能更好地解决能源环境危机。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将产业结构从过去的“大增长”转变为“短而薄”,转向节能、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特别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从源头上解决污染和环境问题。
第五,合理利用法律是日本产业调整的重要抓手之一。法制化保障了日本经济转型升级的长期性、规范化和科学化。二战后,日本在产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出台了稳定产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确保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第六,高度重视产业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的不断投入。日本将培养工业人才和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作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自明治维新开始以来,日本就强调建设高科技大学,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日本的产业发展和效率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日本还将重点放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上,强调技术教育的内容和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匹配,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过程中劳动技能要求的变化。日本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员工终身学习制度,高效优质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日本经济发展与持续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
专栏3-3 日本“北九州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北九州工业区”位于日本四大岛之一的九州岛的北端。二战后,日本为了恢复经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已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基础产业和原材料产业逐渐让位于新兴加工产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确立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政策,钢铁、石化、化纤、汽车、家电、造船等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迅速发展,“北九州工业区”成为日本生产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基地。
20世纪70年代后,这个阶段日本经济增长是粗放型模式,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问题严重,由于石油危机等原因,日本的能源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北九州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而此时,为应对危机,日本政府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强技术开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电子信息和能源电器的发展。同样,“北九州工业区”在此次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产业,而是对该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重构,突破固有的产业结构,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充分利用大量富余的廉价劳动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以及发达的航空运输设施等区位优势,发展集成电路(IC)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化。IC产业使该地区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不仅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制定了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国家战略,积极推动从外需型向内需型转变。从关注汽车和电子行业的“主要集中型”到促进新兴和未来行业,形成“多层次”产业结构,同时着眼于发展知识经济,经过20余年的努力,“北九州工业区”的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其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的内部结构由以钢铁和造船为代表的重工业转变为以半导体和汽车相关产品为主的加工装配型产业,并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和新兴工业的主要基地。其在日本工业中的地位逐渐恢复。
除了与美国和德国的传统产业和技术创新进行调整类似以外,日本“北九州工业区”更具特色的措施包括以下两种:
1.渐进式调整产业政策
一个老工业基地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而同样,对其进行改造、优化产业结构,也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日本政府和九州产业界看到了这一点,并在调整煤炭产业时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对煤炭产业的相关政策的调整达到九次,以促进煤炭产业的复兴,同时制定了《煤炭工业合理化临时措施法》等法律法规并不断调整,耗费近40年时间,完成了对该地区煤炭产业的转型,实现了煤炭产业调整的软着陆。
2.妥善处理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在转型过程中,日本的“北九州工业区”不仅关注产业的发展,而且妥善处理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失业人员安置和环境治理。在改造煤炭产业的过程中,由于旧工厂的关闭和矿井的封闭,导致大量人员失业。日本政府出台一系列法案保障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生活,避免了社会动荡。在环境方面,日本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促进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循环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资料来源:①曾荣平,岳玉珠.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7(12):106-107. ②董小君.日本经济转型的经验与借鉴意义[J].行政管理改革,2013(11):48.
(四)新加坡:政府引导产业转型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面积只有700平方千米,它的经济基础薄弱,没有经济腹地,国内需求市场非常有限,但只用了几十年就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重庆在转型升级之前与新加坡相似,存在经济模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严重受限等一系列问题。借鉴和学习新加坡转型升级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于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专栏3-4 新加坡:政府引导产业转型
新加坡的产业发展依托其产业基础和地理环境条件,从1965年建国至今大致进行了5次成功的转型,可以说是每10年一次产业升级转型,其产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发展到今天的以知识型经济为主。期间,新加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000年前后,先后进行了三次阶段性产业升级和转型。
第一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从1965年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面对大量失业,单纯依靠转口贸易,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制造业,积极引进外资,走工业化道路的思路。此项政策出台以后,失业率在短时间内迅速地由10%下降到3%。可以说,此次转型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
第二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在这个阶段,新加坡通过提高劳动力价格,促使企业增加资本投入以提高生产率,但由于工资的快速上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幅度,导致许多新加坡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断下降。由此,新加坡政府开始反思经济结构问题,提出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的新思路。1985年后开始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冶炼、化学工业、仓储、精密工程等。
第三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开始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生物医药、高端化工业等。为此,政府引进了大批外国高层次人才,发展高校,建立实验室。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新加坡政府采取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到新加坡入驻,并借助国外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以知识为主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着力建设“知识型产业枢纽”。
资料来源:①于凤玲.新加坡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沿海产业发展战略的启示:以广东台山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12):19-23. ②万卫东.新加坡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5):1-6.
新加坡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新加坡几次产业结构调整均由政府引导,政府成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成为积极引导市场的强大发动机。与此同时,虽然新加坡在政府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它并没有忽视市场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政府的政策和目标都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落实政府的政策和目标。这意味着政府不会随意干预市场,相反,却采取了各种手段弥补市场缺陷,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此外,从新加坡几次经济转型的情况来看,新加坡政府对经济运行、经济状态、经济问题等十分了解,因此所提出的措施与办法,比较有针对性。
第二,注重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新加坡提出了创建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战略。在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加强科技创新源头的同时,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增强自身科技研发力量方面的作用。新加坡的许多前沿高精尖的创新可以追溯到微软、苹果、摩托罗拉、艾默生和惠普实验室等跨国公司。据高纬环球(Cushman & Wakefield)发布的一项亚太区域总部报告,新加坡凭借着长期建立的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和监管环境,成为最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的城市,共有4200家区域总部。新加坡鼓励自己的研发机构和跨国公司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借此机会进入该领域的世界前沿,掌握研发的核心或关键技术,并在消化吸收后提供给国内公司。
第三,新加坡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立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加坡强调人才战略和管理精细化,成功打造人才、创业和创新港湾。新加坡对人才的重视使其能够持续在新兴产业和创新产品方面不断深入钻研,产品和技术始终位居世界前列。新加坡在澳大利亚、北美和欧洲设立了人力资源办事处,在全球为新加坡公司招聘人才。新加坡还专门制订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外籍劳务税优惠、长期工作签证及永久居民等优惠政策,同时提供足够的独立研究经费,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到新加坡进行免费研究。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与霍普金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秉持“本土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的人才战略,鼓励本国学生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完成学业后回国为新加坡服务。
第四,新加坡政府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是全球最早推行“政务信息化”的国家之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高度统一的国民意志为新加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优质的软环境使新加坡在建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后能够迅速推进并实现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