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保险公司竞争力研究综述
1.2.1.1 企业竞争力
杨文(2009)、许耀文(2016)和刘雅静(2018)分别对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企业竞争力在不同的经济学范畴中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诸多学者分别用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来刻画和解释企业竞争力。这些诸多的研究又主要分为以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管理理论、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三个流派,各个流派都用自身的理论基础构建研究框架和结构。
不同流派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研究的基础不同,导致企业竞争力有多种定义内涵。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定义进行总结的时候基本分为美国学者、欧洲学者、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的定义。
对企业竞争力机制进行研究的理论有迈克尔·波特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持续竞争力理论。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的研究也非常丰富,主要采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层次分析法、标杆比较法、DEA方法、博弈论方法、多目标规划决策法等)。
学术界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这可以被借鉴到保险公司竞争力的研究中,进而拓展到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方面,为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2.1.2 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保险研究的概况
使用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工具在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标题中包含有insurance的文献(insurance不仅包含保险行业所谓的保险含义,还包括普通的运营管理中的安全范围、风险承担等保险含义,但对后者的研究仅是很小一部分),并运用该检索工具对研究的时间趋势、研究者的地域分布、研究所属领域和文献所发表的杂志进行分析,如图1-3、图1-4、图1-5、图1-6所示。
图1-3 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
图1-4 文献作者国家/地区分布图
图1-5 文献发表刊物分布图
图1-6 文献所属学科类别分布图
对保险进行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加,从截至目前可以查找到的文献来看,2018年的文献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达到了文献的最高峰时期。虽然2019年的文章尚未被全部收录,但该期间的文献比例也进入了前十。所以对保险的研究是现在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落后,我国对保险业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重视和提升。
由图1-4可以看出,美国学者对保险进行的研究最多,截至目前,关于保险的文献数目达到47.88%,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国台湾和德国分别以8.68%和7.71%位于第二和第三,显然,它们和美国的差距甚远。其他国家/地区对保险的研究均不超过5%,而我国尚未进入前十的范围。因此可以说美国学者为保险业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与该国的保险发展水平和深度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相关的理论需求的时候,学界对其的研究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而学术界对保险业的研究也能够推动保险业健康和有序地发展,它们是相互促进的。
涉及insurance文献发表的杂志种类较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管理和医学方面的杂志。因为保险业本身就涉及经济管理的许多问题,而且人寿保险会涉及许多医学、健康方面的内容。
显然,insurance的研究文献都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和医学方面,而经济管理类别主要是对财险的研究,医学健康方面主要是对寿险的研究,它们各占半壁江山。
综上所述,对保险业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热点,尤其是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而我国对保险业的研究明显不足,这与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初级阶段有关,依照西方国家对保险业的研究情况,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对保险业的研究也会迅速增加。而为了促使我国保险业能够迅速地发展,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也必须加以重视。
根据保险研究对象,可以将已有的文献分为对寿险的研究和对财险的研究。对寿险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章非常多,主要是针对某一些具体的健康和医疗问题、保险人群等讨论对应的保险政策和解决方案等。因为健康保险不仅是关系国家民生的重要问题,还会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产生新的保险问题,其中也存在一些关于寿险保险公司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对财险方面的研究同样也包含具体险种和公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本部分按照本书后面所提出的财产保险公司品牌竞争力,对财产保险公司管理方面进行综述,主要从财产保险研究的必要性、内部控制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市场营销能力、顾客维系能力、投资能力、竞争效率的评估和宏观环境等角度来进行归纳总结。
2.保险的必要性
保险为人民生活、生产提供保障。保险能够使得风险被分担,使得人民的生活平稳有保障。洪水保险分担灾民的大部分损失,农作物保险对农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失业保险能够分担工人的风险。典型的例子是美国“9·11”事件之后,保险公司配合政府顺利进行各项赔偿事务。该事件表明,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灾难时,保险系统运行得非常有效,和政府一起充当着最终的风险管理者。当保险业作为社会不确定时间的管理中心时,保险公司也就同时可以扮演好灾难预测的角色。
保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经济增长对保险发展的正向关系被广泛证明,而保险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也不可忽略。各类保险在给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也在推动经济的发展。Acemoglu和Shimer(2000)建立模型证明了失业保险鼓励员工在更高的生产率的位置获得就业机会,进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Peng、Tong和Shi(2008)从多个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Webb和Martin(2017)研究发现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促进资本有效配置来促进经济增长,银行和保险普及率联合起来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
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分配。Moene和Wallerstein(2001)认为恰当的保险政策可以使得社会财富达到再分配,使得社会资源重新被分配。
3.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能力
这里的内部控制能力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财务控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很少有文献对其进行综合的讨论,但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的却很多,下面将分别予以阐述。
(1)基础设施
保险公司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具体而言,硬件包括了公司的规模、资本构成等实体的可见内容;软件包括了公司文化体制、结构和技术等内容。
Cummins等(1999)针对美国寿险行业1988—1995年的数据,用数据包络分析测量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效率关系,结果发现公司被合并或收购之后可以取得更大的效率。因此从效率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的规模越大越好。但是尚未有文献对财险行业中该情况进行研究。而学者们对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其自身的影响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文献实证表明股份制公司的效率和盈利水平高于相互制公司;而另外一些文献的实证表明股权结构安排对公司绩效影响不显著。
Sancho等(2008)通过对西班牙2000—2005年的保险市场中的策略分析,用两阶段评价法(two-step process)来讨论保险公司和策略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保险公司在公司的管理和战略的制定方面要注重知识的影响。因此,知识资产的策略管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非常重要,需要有一个整体的管理策略,但是知识管理不应该独立列出来或者作为特别的一项而存在,应该被整合到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和远景计划中。Kusumadmo(2016)研究三个主要城市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发现知识管理活动能促进良好的公司表现以实现竞争并且能为组织提供长期利益。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促进作用,对保险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甚至具有战略价值。Neirotti和Paolucci(2007)通过对美国和欧洲保险业的分析指出,科学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随着商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IT)被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和统筹运营之中,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且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对信息技术(IT)的投入总是能够增加其产出。Fearon和Philip(2005)指出,EDI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对保险公司的发展是有利的,其主要体现在为管理层的沟通、协调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目前,网络风险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Eling(2016)建立了一个关于网络风险和网络风险保险的研究论文的数据库,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缺乏数据和建模方法,以及变化风险和无法计算的累积风险,网络风险的保险难度巨大。他讨论了克服这些可保性限制的各种方法,如强制报告要求、数据汇集或公私合作关系(其中政府覆盖部分风险)。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整个世界的商业活动带来巨大的变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司的宣传和销售。Costello和Tuchen(1998)基于公司开展电子商务的一般框架探析保险公司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结构。通过对澳大利亚最大的21家保险公司的调查发现,有18家保险公司拥有网站,其中6家的网站提供了详尽的保险产品信息,4家公司在网站上提供直接的产品销售。这说明解决电子商务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可以进一步解放保险业的发展。互联网对保险客户也同样有利,使其寻找保险公司、比较价格等更容易,从而显著降低保险成本。互联网的发展在推动保险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信息技术对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将其恰当使用到保险业和保险公司中仍是一个艰巨的研究课题。
(2)人力资源
保险行业属于高技术人员比例最多的行业。Francalanci和Galal(1998)结合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结构(worker composition)对人寿保险公司产出进行研究。他们将人力资本结构定义为以高层、管理层、专业人员占公司总员工的比重来衡量的,生产力则用每个员工的保费收入和总运营费与总保费收入的比来衡量。他们假定IT技术是通过影响公司的人力资本结构等来影响生产力的,然后用52家超过10年经营历史的寿险公司的数据来检验该假设。其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寿险公司在投资IT的同时降低他们的低层人员比例,最终将提高生产能力。相反,公司在投资IT的同时降低管理层的比例会导致生产力的降低。其证明突出了高层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于保险公司的重要作用。而对于财险公司的类似研究尚未见到。Garghe和Punia(2017)基于人力资源实践的重要范式,通过因子分析建立了印度保险业的HPWPs(绩效工作实践)模型以帮助保险公司提高员工绩效。
(3)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的范围很大,对保险公司的运作非常重要。本书中的财务控制则是专指保险公司的财务资产的内部分配和使用情况,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应该如何使用,以及最终利润应如何分配。
鉴于资金的合理控制对保险公司有极为重要的作用,Myers和Read(1997)指出资金流的分配要看各项业务的损失、其他业务的损失和相应的返回资产,将资金分配到能够产生最多边际价值的业务部分,而不是主营业务或者是一致分配。如此的资金内部配置才可能使企业获得最多的利润,在保险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对于公司利润的分配则有更多的研究。Taksar(2000)在前人对金融公司提出的风险控制和股息分配的短期随机模型的基础上,将公司的资金流视作布朗运动,在连续或者不连续的情况下,讨论了保险公司最佳的风险控制和股息分配策略。当公司的风险控制政策取决于其选择的再保险时,最佳的股息分配政策是公司盈利的保护栏。Potocky Rastislav(2008)也指出股息策略对保险公司的运营和发展极为重要,他用净现金流模型来评估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普通的以保险公司的剩余最大化来进行经济讨论的模型(其认为该模型过于保守)不同,该模型设置了一个上限,从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探讨了股息分配策略。
(4)创新能力
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产品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保险产品的创新指开发新险种或设计更合理的险种等。Husnjak等(2015)设计了汽车保险业的一种新型计费模式,该模式可以更精确地量化风险,使保险定价与风险更为一致,保险公司应积极引入新的业务模式,不断推出新产品。Wang、Young和Panjer(1997)建立保险费率模型,使得保险价格与风险相关联。Dutta、Basu和John(2010)用对数目标规划方法建立了依赖于保险购买者的一个线性的保险公司效用函数,以有助于其设计更好的保险产品。
产品的创新和环境的变化给旧的保险体制带来挑战,因此需要新的体制来适应和规范。Zhang(2008)基于保险创新建立了一个保险规制体系。Ling和Ting Jiang建立创新多级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保险公司的独立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与外资保险公司相比,中资的保险公司有很强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但是其整合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的能力水平低下,基于这样的分析结果,他们提出了一些提高独立创新能力的建议。
4.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
Ye等(2008)指出,任何公司都不可忽视风险管理,尤其是金融行业的公司,因此保险行业也不例外。怎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活动。对风险的控制要从源头的产品设计、客户识别开始,到保险偿付资金的预留,再到承保后对风险的转移和控制等,总之,贯穿保险公司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一种制度和文化。诸学者从保险公司风险的来源、评估和处理方式等视角对其做了深入的研究。
(1)风险的来源
从保险公司自身来看,风险来源不仅有企业的产品设计不合理,还有其偿付能力建设不足的情况。从保险客户的角度来看,风险的来源还有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为了避免所设计的产品不合理而给保险公司带来风险的情况,Wang、Young和Panjer(1997)建立保险费率模型来制定保险产品价格,降低保险公司的综合风险。后来的许多学者将这一思想进行延伸和拓展,并应用到各个具体的领域。Segovia、Contreras和Mar(2009)基于80000份汽车保险合同条款用DEA、多元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来讨论有效率的风险因子的影响,它们对公司的定价策略有影响。
Brockett等(2004)指出,偿付能力(solvency)是保险公司管理者关心的主要问题,能够兑现索赔的能力是投保人关心的主要问题,投资收益率是投资者(investors)关心的主要问题。这三个问题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公司的决策者要平衡三者。Scott(1992)也对保险的偿付能力进行了讨论。
对于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探讨,已有的文献从保险行业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产生原因和影响的角度来进行了研究。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保险活动中,并且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Adachi等(2016)使用2011年泰国洪水数据集实证研究了企业自然灾害保险市场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Chivers和Flores(2002)指出,在美国政府监管的洪水保险中,因为调查对象的不全面导致了信息不对称。这样的问题更广泛地存在于农业保险中。Babcock和Hennessy(1996)通过实证证明购买农作物保险可以减少氮肥的使用;Smith和Goodwin(1996)通过美国堪萨斯州种小麦的农民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购买了农作物保险的农民倾向于使用更少的化学药品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以道德风险作为理论解释;Coble等(1997)通过堪萨斯州小麦农场五年的数据分析,证明农作物保险在年份不好的时候会有道德风险的问题,但是当年份好的时候则不存在道德风险;Just等(1999)通过对美国历史经验数据的分析,指出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在农作物保险中还普遍存在逆向选择的情况;Wang和Williamson(1996),Finkelstein和Poterba(2004)的研究也证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广泛存在于公司的保险业务中;Chiappori等(2006)指出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存在于保险业务中,使得其在保险责任范围和外部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些实证表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越严重,越容易导致保险公司付出不应该承担的赔偿费用,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尚存在争议。
(2)风险的评估
进行风险管理最核心和困难的部分就是对风险的度量和分析。已有的文献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对保险公司的风险进行了评估。
一些文献从综合的角度来评估保险公司的风险。Artzner等(1999)在保险行业非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对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从四个方面来度量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从理论和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方面的实际进行了验证。Yang等(2009)根据一维风险过程的结果,讨论两个变量的风险模型,最终获得了两维风险模型下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
更多的文献则是根据公司的财务数据来进行评测。Cummins、Grace和Phillips(1999)比较了当时美国常用的一些评估保险公司破产的模型[包括风险资本(RBC)、财务分析和监管追踪(FAST)、现金流模型方法]。他们通过对美国1990—1992年的数据分析,表明FAST优于RBC,但是现金流仿真模型增强了回归模型的解释力度,并且比其他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偿付能力。Ye等(2008)基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公司刊登出来的公开的财务数据,用应急索偿办法来获得公司的真实市场价值和相应的稳定性,进而测量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对赔付上限的精确估计是评估偿付能力的重要方面,基于EVT(Extreme Value Theory),Perez和Perez(2010)提出了一个参变量估计,并应用于西班牙保险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3)风险的管控
保险公司面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应该采取不同的办法,并且将各种办法相结合,从整体出发进行风险控制。下面是降低保险公司风险的有关文献。
保险精算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此外,金融工具的合理运用也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例如,Cowley和Cummins(2005)提出通过保险资产和债务证券化的途径来降低保险公司的资金不足的风险。
过程管控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Zhao等(2008)引入两阶段保险的马尔科夫链来描述两个相互独立的索赔过程,从而进行风险管理。
再保险的合理运用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Miranda和Glauber(1997)指出,没有再保险的农作物保险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农作物的收成主要受到不可预知和控制的天气的影响。Taksar和Markussen(2003)考虑再保险公司的盈利服从布朗运动,通过交易成本的分析,指出再保险比分保险更安全,并用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来决定能够最小化破产可能性的最优的再保险策略。Skrivankova和Tartalova(2008)对灾难风险模型和其在财产保险索赔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最后还用真实的保险数据来验证了理论推导的结果,并且得到保险公司最佳的再保险策略。
对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解决办法尚无文献表明能完全避免这两个问题,现有的文献都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信息不对称的负面作用。Crocker和Morgan(1998)指出,在财产保险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投保人可能会夸大自己的损失以获得更多的赔偿。因此其建立激励模型来激励投保人说真话,但这不能够使得全部人都说真话,仍然存在一部分投保人夸大或扭曲事实。此外,对于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投资的风险也应有所管控措施。
5.保险公司的市场营销能力
Onn和Mercer(1998)指出,保险业也不例外地要对品牌和产品进行营销,而营销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广告。广告的投入在初始时往往是亏钱的,因此公司需要对广告效果的未来价值进行合理的判断和评估,以选择最佳的广告媒介、规模、内容和频率。
Voinea(2007)对保险产品销售进行延伸,针对其对于管理理论的迫切需要,将管理原则应用于其中,并建立了一个必要的框架,同时还对如何提升保险产品的销售量提出策略建议。
营销的前提是要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制定出不同的营销策略,这首先就要将客户按照需求或其他特征进行细分。Rui(2009)就指出保险需求是保险公司开拓市场、制定差异化险种和做出市场决策的决定因素。而保险需求最终又是由保险客户的购买者来体现的。因此Rui从微观的角度,根据上海保险市场的问卷调查数据,将保险客户分作保险需求型、财务管理型、传统保守型和保险专家型四种类型,针对每种类型的客户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Yu和Tseng(2016)研究证实了营销人员特质和关系营销对顾客忠诚度影响的重要意义,对于关系营销行为,强调了信息共享对质量方面的关键作用,有助于高效营销策略的制定。
6.保险公司的顾客维系能力
为了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就要事先对客户的潜在价值加以预测,着重对未来潜在价值高的客户加以维护和管理,通过同客户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公司所需要的价值。Verhoef和Donkers(2001)介绍了一种对现有客户潜在价值进行预测的模型,并且对客户潜在价值预测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Chen和Liu(2008)介绍了在台湾保险中是如何应用CRM的,这对大陆的保险公司起到借鉴的作用。Gera等(2017)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等方法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服务质量是一个由核心服务、服务提供、销售代理质量、有形资产等维度构成的二阶结构。过程维度(销售代理质量和服务交付)在总体服务质量感知中是最重要的,服务价值和顾客满意度的调节作用显著,为保险从业人员提供一套有效的寿险服务质量评估方法,并使他们能够设计提升客户忠诚度相关行为意向的营销策略。
7.保险公司的资本投资能力
Taksar和Markussen(2003)考虑再保险公司的盈利服从布朗运动时,证明可将盈利投资于股票市场。为了帮助中国寿险公司制定有效的组合证券投资选择策略(portfolio selection),Qu(2009)将中国寿险行业的管理和监督现状作为约束条件,用多层随机规划建立了证券投资选择模型,并应用于中国人寿保险,结果表明中国寿险维持超过70%的无风险资产和低于30%的风险资产以达到其盈利和安全目标。Xu、Yang和Chi(2010)对中国的保险市场的投资进行了研究。随着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中国保险公司投资政策的放宽和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保险公司可以进行风险投资,但需要注意风险的控制。
8.保险公司竞争效率的评估
Kramer(1997)针对荷兰保险监管组织描述了一种可以用于深入评估财产保险公司的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传统统计方法和人工智能,用1993年的数据能够对其中的93%进行准确的级别归类。Barros等(2010)针对希腊保险市场的1994—2003年的数据,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估其效率,证明保险市场份额的竞争是保险市场变得有效率的主要推动力。Biener等(2016)研究瑞士保险行业发现瑞士寿险行业的国际化战略以及瑞士保险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对保险公司效率有着积极的影响,组织形式对寿险公司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影响。
9.宏观环境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宏观环境方面的主要讨论是国家法律政策、监管和政府行为对保险公司的影响。21世纪初,挪威为了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修改完善了其法律体制。Hoyland和Wallace(2001)则针对挪威政府为了保护投保人利益而修改完善法律体制的行为,采用资产债务管理模型证明当时的法律确实未体现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Jaffee和Russell(1997)指出,美国私营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承担自然灾害保险的原因不在于保险市场的问题,而在于保险业资本的监管方面。因此为了避免仅有国营保险公司承保的情况,应允许发行债券、大灾期货和期权合约。Browne和Hoyt(2000)指出,为了使得洪水保险项目能够正常进行,需要政府努力使得该项保险的成本低于公平市场成本。Ericson和Doyle(2004)揭示了美国“9·11”事件之后保险公司是如何配合政府进行各项赔偿事物。Barbara等(2017)使用PEST分析方法来分析影响整个欧洲保险行业的主要政治、立法、经济、社会、人口、技术和自然环境等的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帮助保险行业积极应对网络风险、气候变化等的各种新风险。
有诸多文献已经证明经济的发展拉动和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因此保险业的正常发展不仅受到政府政策等管控的影响,还受到其所处经济环境的影响。
1.2.1.3 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保险研究的概况
我国研究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文献非常多,主要集中在《保险研究》和《上海保险》这两本杂志,而质量相对更高的杂志却很少有此类文献在其上发表。对比国外的研究,国内研究有明显的不足。
从研究对象来进行归类,除却大量针对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以外的讨论,还有针对特定的一些保险项目进行研究的文献,如针对体育、工程建设、农业等保险项目研究保险竞争力。
从研究高度进行分类,则分为从公司整体的角度和公司各环节的讨论。从整体的角度,胡波和鹿明亮(2007)提出建立符合我国保险业特征竞争力研究架构,刘畅(2008)从五种能力整合的视角对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进行整合和培育。唐鹏鹏(2018)从三个角度研究了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对策。与外文文献相对应,从公司各环节进行的讨论,本部分同样从保险的必要性,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市场营销能力、顾客维系能力、竞争效率评估和宏观环境对保险公司的影响等方面来加以阐述。这是该部分综述的重点。
2.保险的必要性
保险能够分担社会风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再分配等,而我国发展保险业、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必要性还在于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而导致的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加入WTO以后,保险业逐步全面开放,国外实力强大的保险公司的入驻争夺着国内的保险市场,因此发展和提高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更加紧迫和重要。
3.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能力
叶安照(2005)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能力做了总体的分析,他指出保险公司在注重规模增长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制度建立、分支机构财务等的管控。保险公司制定战略定位和业务发展规划时,强调创新对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提升营销等方面的作用。他还指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综合以上才能够使得保险公司形成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基础建设
关于硬件方面,各学者均有一致的看法:保险公司必须提高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产生规模优势。王晓英和彭雪梅(2011)论述了股权配置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之后,通过对我国两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分析证明了股权配置对公司的经营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他们所采用的样本量过少,并不能够作为权威的论断。
学者们对软件方面则有更多的一些讨论。宋安顺和马卫(2009)通过对执行力和竞争力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得出两者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指出,加强内部管控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另外,企业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软件方面讨论得最多的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使用。面对保险行业所面临的海量信息,需要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精准分析保险产品、投保人的各项特征与购买险种之间的关联关系,指导公司的业务运营,建立集中的信息系统以提升保险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可以说保险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保险领域的革命,提升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其长远地发展。总之,随着信息化跨越式的发展,保险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等都有着革命性的变化,并且在飞速发展。
电子商务自发展以来,就与各行各业紧密联系,保险业也不例外,各保险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进行网络销售和服务,这样降低了经营成本,并且在营销手段和合作关系中产生创新。
(2)人力资源
保险行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在服务行业中是最高的。宿巍(2005)针对我国保险行业缺乏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各类专业的人才以及投资经理的情况,不仅从个人的角度提出了素质要求,还从公司的角度指出,要塑造新的价值观,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桑强(2005)等对财产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力进行评价,对内资财产保险公司和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做了相应的对比分析,指出内资保险公司需要在员工素质方面进行提升。
近几年,各学者意识到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其人力资源匮乏不相匹配的状况,指出保险行业开发人才、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并建议保险业的员工培训和教育培养两个方面应紧密连接,互相配合,并完善激励机制和内部提升机制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同时政府还应该提供规范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和规范竞争的市场环境。
(3)创新能力
夏梅风(2003)认为创新能力属于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指出保险公司的创新包括保险理论的创新、保险系统的创新、保险制度的创新和保险技术的创新。宋福兴(2007)认为保险创新还应该包含环境的创新。
除了宏观地从保险创新角度提升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讨论之外,更多的学者基于股权理论细化讨论了保险产品的创新、营销的创新、组织结构的创新、服务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这些讨论为保险行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创新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4)财务管理
首先是资金来源的讨论。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实力不强这个事实,夏洪(2002),徐为山和孙泽蕤(2002)提出采用上市的方式来融资,进而提升其竞争力。
对保险公司收入的分配也属于财务管理范围。有学者分别考虑了带有和不带有风险的投资组合与索赔管理等问题,以得到最优的投资组合和分红策略。
4.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
保险公司内外部的因素变动通过影响资产或负责来影响偿付能力,最终给公司带来风险。欧阳越秀等(2019)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基于内控视角下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因素,尹阳(2016)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在分析影响因素对偿付能力影响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郑莉莉用多元回归法对偿付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还有一些学者用MDA、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量化预测。
面对可能遇到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政府和公司应一起解决该问题。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些学者借鉴欧盟、美国和瑞士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我国也应建立类似的适合自身的偿付能力的监管体系。还有一些学者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基于财务视角和审计视角,实证分析讨论影响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对保监会提出相应的偿付能力监管等的参考意见,如保监会需要提高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
此外,再保险也是解决其偿付能力不足的有效工具。杨永宁和钟毅恒(2003)总结了国外财务再保险的优点,进而得出对我国财务再保险的启示。一些学者考虑多种因素,基于收益和风险线性组合的情况,用投资组合的基本原理和概率知识、最优组合投资理论、双泊松分布的风险模型和方差保费原理等来设计最优的再保险模式。梁志彬和郭军义(2010)还从保险人的立场讨论了再保险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再保险业务同样存在着风险管控需求。
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相对于一般市场来说,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赵桂芹和吴洪(2010)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和条件相关模型对我国汽车保险市场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在投保车辆保额降低时存在道德风险。还有学者证明在医疗保险中也存在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通过保险费率和成本杠杆给保险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障碍,是劣币驱逐良币,使得保险公司的成本增加、利润降低,保险需求不能够被满足,最终导致保险市场运行的低效率。面对此问题,保险公司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来降低或消除风险,如在道德风险存在的情况下可运用博弈论来定价,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有效降低道德风险的产品,对投保人的心理进行研究以提出对策和加强客户信用管理等。此外还需要政府完善保险法律制度以规制保险市场和化解其中的信息不对称。
5.保险公司的市场营销能力
随着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保险公司要争夺市场份额,增强自身实力,营销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我国目前存在营销方式单一、老化,营销人员综合素质不够,营销观念滞后等弊端,因此对营销的提高显得尤为紧迫。
李强(2017)指出首先应建立高效的营销组织。石志红(2017)认为转变营销理念、拓宽营销渠道、确立品牌化营销策略能够不断提高营销水平。杨江娜等(2016)指出进行关系营销的重要性。得益于新经济时代下个企业的营销实践,全方位营销的概念被提出来,全方位营销是指在传统营销渠道之外,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建立多层次的立体营销方式,如网络营销、跨区域营销、内外销联动、公司团购等。如果想使得营销能力整体提高则需要树立整合营销的思想,在各方面采取协调的行动。
6.保险公司的顾客维系能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国内外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因此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就显得非常重要0。张戈零和陈晓红(2003)运用服务质量管理理论来讨论保险业的服务管理,其认为需要通过市场调研、通畅沟通、市场细分、理解客户期望和加强客户关系来缩小管理的认识、服务标准、服务交易、营销沟通和感知服务质量的差距,整体提高服务水准。有的文献提出了详细的基于CRM、CRM的CallCenter系统模型和数据挖掘技术等应用于保险经营管理中,对客户满意度进行分析等,达到保留价值高的客户、吸引有价值的新客户、交叉营销、客户欺诈风险分析等的目的。甚至有学者运用面向属性归纳和决策树算法分析客户的相关信息,寻找流失客户的特征,帮助保险公司有针对性地改善客户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要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客户管理水平需要从理念和技术两个方面入手,不能够单靠某一方面取得成功。
7.保险公司的资本投资能力
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作为保险公司的两大利润来源,均受到保险公司的关注。投资利润是保险公司弥补承保亏损和利差损,维持其持续经营的重要资金来源。保险公司的投资资金来源是累积保费收入。累积保费收入具有规模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适合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构成其重要的资金来源。
2009年的新《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不仅可以在资本市场进行运作,还能够直接进行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等。保险资金可以凭借独有的优势,投资于养老机构。但我国保险资金直接进入金融市场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式,因此需要针对我国国情。诸多学者对保险公司的金融投资给予了讨论,各学者分别考虑了带有和不带有风险的投资组合与索赔管理等问题,结合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考虑投资人风险偏好,结合投资决策的动态模型等建立保险投资模型研究最优投资比例,得到最优的投资组合和分红策略。陈学华等(2006)遵循安全性、营利性和流动性原则,考虑承保风险,建立一个资本收益率最大化的投资优化模型讨论最佳的投资。付还宁和吴述金(2010)在可以进行再保险的情况下,以某一时刻终止时的财务最大化为目标,得到最优的投资组合。
我国投资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保险公司需要在资金安全和高收益之间寻求平衡。江涛(2008)研究了进行风险投资后的破产概率。陈群民和王宇熹(2010)将CDaR模型运用于投资风险管理,考虑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和有投资约束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盛虎和王学(2010)指出,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加大保险资金投资的风险管理。
而站在政府的角度,则其需要完善和健全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体制与机制,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保险资金托管机制等,扮演好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为了能够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监管措施。
8.保险公司竞争效率的评估
要提升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必须对其竞争力进行评价。王光毅(2013)综合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保险公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郑培明和顾宇萍(2007)针对保险公司一级法人结构下的分公司的竞争力进行量化研究,对保险公司的内部管控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并且对各地监管机构对地区内的监管和评价也有积极意义。
一些学者针对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评价体系,如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成对比较矩阵方法,利用BSC平衡积分卡评价模型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总体上各学者的评判指标体系尚未达到协调一致的认可。
9.宏观环境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保险业的发展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来自政策法规、行业状态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同样影响其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保险行业的行业结构影响着保险业的竞争形式和竞争结果,最终影响保险业的整体发展。阮景平(2008)针对我国财产保险市场2007年的情况,运用五力模型分析了当前财产保险行业的竞争格局,运用集中度对财产保险行业中新公司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文章最后还针对新的财产保险公司在该行业的营销策略提出了建议。
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还需企业内部控制、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综合发挥作用。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我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劣势突出,无论是在盈利能力、偿付能力还是信用级别等指标上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除了保险公司自身要采取措施提升竞争力之外,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在遵循WTO原则、履行承诺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政策规范以改善保险业的竞争环境。新保险法进一步规范了保险行业,完善了保险市场体系,进一步促进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法律体制不仅对保险市场进行一般的管理,还对再保险市场进行规范。国家对保险行业的直接监管还通过保监会等进行调整。为了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国家不断完善监管体系。2008年9月,保监会开始实施新的监管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该规定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作为衡量和防范风险的核心监管依据。
此外,一些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政策法律的变动,对保险业也有影响。例如,会计准则影响保险业的会计计算,银行利率的变化影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和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保险行业协会也对保险市场有一定的治理和规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