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性道路
摘要:深入领会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走独特性道路的必然性;分析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独特性道路的具体特征,为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路径奠定认识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 独特道路 社会主义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阵地,高等教育发展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然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如同社会其他发展一样,势必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普遍性和独特性相结合的规律特征。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才能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寻找到通畅大道。
一、决定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走独特性道路的基本因素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应走什么样的道路是由多种因素影响并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决定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走自己的道路的三个基本因素,即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三个“独特”呢?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独特的历史进程。我国教育历史悠久而漫长。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伴随着文字的产生,我国产生了专门传授文字与知识的机构“成均”,此为中国学校的最初萌芽。到了夏代,我国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校”,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朝称为“序”。及至后来,各式教育机构兴起,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并催生了史学、文学、理学、玄学、数学、医学、天文学等古代学科的繁荣,从而支撑起了我国古老文明的鼎盛。
然而,在我国具有悠久教育历史的同时,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却起步较晚,且历经了诸多曲折。
近代以后,在遭受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下,中国看到了自己的落后,于是逐渐萌发了学习西方教育和科技的意识。洋务运动期间成立和创办的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算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早期代表,它们主要以培养通晓“西学”的“艺才”为目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加快了学习西方的步伐。19世纪末期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等,在教育科目设置上趋于全面,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形。20世纪初,清政府以日本为参照,颁布了包含高等教育在内《癸卯学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清朝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高等教育又有4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在办学模式上,我国主要借鉴的是德、美诸国。由于旧中国整体经济极其落后,加上连绵不绝的战争因素的干扰,使得旧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成就极为有限。例如,在教育规模上,194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先是模仿苏联的教育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方面几乎都是照搬苏联,1957年后,我国开始摸索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由于当时处于封闭的环境,加上自身经验的局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又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1977年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面向世界,从恢复高考制度到大力引进国外先进学科,学习他国先进办学经验,中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99年,以扩招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快速发展。据教育部的统计,我国高等教育2017年毛入学率为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对教育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它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方法的使用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质独特。中国文化以“人性善”为根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文化追求稳定和谐,信奉“和合”,人与人之间要持“中庸”之道,人与自然之间要“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主张克制的重要性,要求“克己”“知足”“知止”;中国文化在家族组织架构下衍生出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趋向;中国文化较为重视人伦,有以“人”为核心的特点;中国文化有重实际的务实精神。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不容忽视的时时刻刻影响我国教育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上,同样形成了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教育文化,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更加直接。一方面,自始至终将教育和教师置于极高的地位。“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充分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所以我国素有从朝廷到民间均重视办教育的传统,体现为“官学”与“私学”并举。至于教师的地位,更是毋庸置疑。教师犹如严父慈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道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总结出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对教师而言,“君子之教,喻也”,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主张针对性教学;“师严然后道尊”,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垂范作用。对学生而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主张踏实勤奋;“学不躐等”,主张循序渐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道德品行修养和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对教师和学生而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张教学相长。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独特的国情依据。国情是我们思考教育发展道路选择问题时的一个重要现实因素。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国民人数众多,虽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来说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再从高等教育情况看,我国高校有近3000所,在校生超过36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的质量仍有待大力提升。总之,要顺利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这一战略目标,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依然艰巨。
在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成为根本的政治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可以说,只有正确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承载的政治目标,才算真正把握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走自己独特性道路的基本国情依据。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独特性道路的主要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走独特性道路有其客观必然性,那么这一独特性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只有把握了这些基本特征,才能制定与实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办法,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发展。
第一,从历史方位看,逐渐走出追赶型发展,向着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阶段转变。由于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在西学东渐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这就注定了其一开始必定走的是学习和模仿西方的道路。学习和模仿西方,从发展理论的角度讲,又可以称为追赶型发展,即以西方为基本参照,力图通过努力尽快摆脱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状况。学习和模仿或追赶型发展,虽然了开启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步伐,但由于时处初始阶段,对于西方模式需与本国文化、国情相融合的必要性的认识或方寸的把握上存在不足,加上落后的经济的客观制约,使得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较为有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先是有几年学习苏联的经历,而后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了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首次独立摸索。但由于处在封闭的环境之中,我国在探索的过程中又走过了一段弯路。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全力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我国立足于自身实际,开始稳健地又一次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既充分借鉴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又结合了中国实际,成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立探索性特征。
第二,从发展目标看,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国际地位,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任务依然艰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晚,其间又历经了许多的曲折,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仍相对落后。高校总数和在校生规模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一,但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提高。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众多,如高校的制度、体制上的缺陷仍然较多,且具有极强的顽固性,深化制度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教育的理念、方法陈旧且单一,课程、学科建设滞后等,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10多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明显成就。据全球四大高校排名系统之一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发布的第15版(2017年榜单)显示,我国高校的国际地位有较大的提升。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500所研究型大学中,中国共有57所大学入围世界500强,其中内地有45所,港澳台地区有12所,合计占世界之比达到11.4%。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均进入100强名单,清华大学名列第48名,北京大学则位列第71名。即便如此,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与教育、科技先进国家之间的总体差距,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我们必须坚定追求的奋斗目标。
第三,从文化支撑看,各类型的教育文化时有冲撞,融合古今中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教育文化仍是重要课题。今天的世界处在完全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流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常态。如何把握取舍,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非易事。目前在我国存在并发挥着影响作用的教育文化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二是西方教育文化,三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我们要发扬光大其优秀内容,克服清除其过时的消极因素,一味否定和复古倒退都是极端性的错误态度。对于西方教育文化,我们需要看到西方毕竟是近代教育与科技的发祥地,其高等教育有着悠长的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办学经验,教育的制度管理、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等有一定可取之处,但其本质仍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教育文化,其历史与国情都有异于中国。因此,学习和借鉴一些西方先进的教育文化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切忌崇洋媚外和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文化的先进性完全超越了资本主义教育文化的先进性,是我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主流教育文化。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历史并不太长,对社会主义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文化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和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文化的特征与要求,才能使其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从本质要求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认识有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独特性的本质特征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大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受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的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几十年高校发展的经验总结。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就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民主主义论课程在一些学校的开设,开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的设置,延续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统。著名的“98方案”“05方案”,标志全国性的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得以建立,在保障我国高校发展的政治方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虽然国家一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但对此不以为然的人仍然存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挤占了专业课学时等理由公开或隐蔽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的情况在许多学校时有发生。因此,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加强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深入把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仍是时下极为紧迫的重要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孟中媛.百年来中国大学的三次转型发展的历史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1-13.
[3]贾永堂,罗华陶.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考察——基于后发展理论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5):1-12.
[4]杨立新.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特征[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