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節 報業史及新聞研究的學術回顧

報業史有時也稱為報學史、報刊史或新聞史,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報紙;至於新聞傳播史、大眾傳播史,研究對象則包括廣播、電影、電視等較後出現的傳播媒介。有關中國報業史的著作很多,其中亦有涉及香港報業和海外華文報業的介紹;而專論香港報業發展的書,一般也注意到香港報業與近代中國的關係。回顧學界的研究成果,不難發覺對於個別報紙的探討是頗為缺乏的,包括《華僑日報》在內,香港出版的報紙極少有專書或專文作出全面論述或專題研究。

一、近代中國報業史研究述要

關於中國報業史、新聞史的著作為數不少,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是奠基之作21,曾虛白主編的《中國新聞史》22、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23,這些專著大多是由中國報刊的起源講起,概述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歷程,穿插介紹重要的報刊和報人。書中通常都會提及香港幾種在報業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報紙,如《遐邇貫珍》、《中外新報》、《循環日報》等,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二十五章第二節,就是專門論述港澳新聞事業的。但是,這些著述大多集中於縷述香港新聞報業的早期歷史,即晚清時期香港的報業狀況,極少提及民國時期的香港報業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情況,甚至隻字不提。

還有一本很重要的著作,就是卓南生的《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24。卓南生發掘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彌補了報業史研究的一些空隙,並利用這些資料考證和修訂了以往其他著作中有分歧、有錯誤的地方,且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例如關於《中外新報》,卓南生找到了1872年5月4日的《香港中外新報》,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一份;25他還找到了1859年間的《香港船頭貨價紙》七十九份。利用這些資料,卓南生指出早期的《香港中外新報》是周三次刊,而不是戈公振所說的兩日刊,並推斷該報是在1873年改為日刊的;通過比較,認為《香港船頭貨價紙》是《香港中外新報》的前身;又考證了日本刊印流傳的《官版香港新聞》和《香港新聞》,斷定所根據的中文原刊即為《香港船頭貨價紙》。26

關於香港新聞報業史的專書不多,林友蘭著《香港報業發展史》是這方面的先驅著作,收錄〈香港報業發展史略〉、〈近代中文報業先驅黃勝〉、〈一份百年前的華字日報〉、〈成舍我先生與香港報業〉、〈香港標題戰〉、〈香港的出版法與新聞自由〉、〈香港中文報業的現況及展望〉七篇文章,還有一篇〈近五年香港新聞與傳播事業〉作為附錄。27此書雖然印製較為粗糙,提出的觀點往往只有簡單論證,不夠嚴謹,也屢有錯漏之處,但是作為第一本關於香港報業的專書,它保存了不少有用的資料,列舉了不少獨到的見解,記錄了作者所見所聞,林友蘭是香港資深報人,此書因而頗有回憶錄的意味。另一位研究香港報業史的重要學者是李谷城,他有兩本專著:一是《香港報業百年滄桑》28,一是《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29;前者以專題形式論述香港報業發展史中幾個主要方面的問題,後者則系統地闡述了香港中文報業發展的歷程。李谷城還對報紙報刊的定義予以界定,對香港報業史作出分期,並分析了過往兩岸三地的研究成果,書中記述的內容和引用的材料尚算豐富。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種是陳鳴著《香港報業史稿》30,該書論述了晚清時期香港報業的發展情況,對於《華僑日報》前身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和《香港中外新報》,都作了較詳細的考證和分析;李家園著《香港報業雜談》31,雖然不是系統性的著作,但記述了香港一些重要報紙包括《華僑日報》在內的史事,保留了不少珍貴材料和軼聞掌故。

在內地,最早研究香港報業史的專著是鍾紫主編的《香港報業春秋》32,此書是文章結集,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基本史料。但其不足之處是缺乏系統整理,而且由於時代和作者個人的局限,該書在選題和內容上顯然有左的傾向,論述或有缺乏客觀中立的一面。另一本專書是陳鳳昌的《香港報業縱橫》33,系統地闡述了香港報業發展的概況。難得的是,大多數關於香港報業史的專著都側重於香港報業的早期發展情況,對戰前筆墨較多,對於戰後乃至現代的香港報業發展大都研究不夠細緻,或僅敘述大概情況,或片面側重於產業經營等方面,而此書卻將研究的重點擺在戰後至九七回歸這一時期的香港報業發展,填補了過往研究的一些空白。除了這些專書以外,一些香港史著述也會專闢章節討論香港報業發展。34長久以來,香港與鄰近地區的報業發展一直有連帶關係和相互影響,這方面也有若干專著加以探討,或進行比較研究。35

探討香港報業發展的論文實亦不多,《新聞研究資料》中有幾篇可供參考。36香港學者撰寫的文章,有鄭鏡明〈香港報業斷代史——香港淪陷期間的中文報業〉37、李少南〈香港的中西報業〉38、周佳榮〈香港報刊發展及研究述評〉39

二、關於《華僑日報》的研究狀況

關於《華僑日報》,至今未有研究專著。上述各種香港報業史書籍,大多都會提到《華僑日報》的前身《中外新報》,對於《華僑日報》創刊和經營概況,一般也會涉及。例如:李家園著《香港報業雜談》,就有一篇〈《華僑日報》二三事〉40;鍾紫主編的《香港報業春秋》,收有林鈴〈歷史悠久的香港《華僑日報》〉41。這些文章主要介紹《華僑日報》一些軼聞,但篇幅不多,內容略為簡單,各篇的內容也有雷同。

記述《華僑日報》早期情況最為詳細的,是吳灞陵在《香港年鑑》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包括〈華僑日報二十五年〉、〈華僑日報概況〉、〈華僑日報現狀〉和〈華僑日報之過去與現在〉等篇,內容大同小異,敘述了《華僑日報》的創立經過、經營近狀、聯營報業、出版事業及社會服務,扼要而有條理,還提及許多具體細節,可惜只寫到1950年代中。吳灞陵是《華僑日報》早期副刊「香海濤聲」的主編,在報社任職多年,熟悉該報歷史,所述都較具體。他還寫過一篇〈香港五十年——華僑日報在半個世紀裏見到的社會面〉42,以一個報人身份概括了該報自創辦以來所經歷和報導的香港事情。

其後《香港年鑑》每回均有一篇介紹《華僑日報》的文章,但僅有一兩頁,不著撰人,內容又多重複。無論如何,從中仍可看到《華僑日報》的一些進展和逐年變化。最後一篇,是《香港年鑑》第四十五回刊出的〈華僑日報六十七年〉,內容談到1990年代初,可惜仍過於簡略。總的來說,《香港年鑑》這四十四篇連載式的專文,連同年鑑內保留的相關記載和廣告,都是研究《華僑日報》的重要文獻資料。(參閱附錄二)其他關於《華僑日報》的文章大都是根據這些材料寫成,內容相差不遠,例如〈華僑日報簡史〉43,基本上亦屬此類。

《華僑日報》停刊後,學者史文鴻撰寫了一篇題為〈從《華僑日報》的厄運看本港社會的轉化——為何一份歷史大報會遭市場淘汰?〉的長文,闡述了自1950年代以降香港社會的變化,以及對《華僑日報》經營的影響,分析了《華僑日報》在1950年代及1960年代雄霸報業,到1970年代中衰,1980年代風雨飄搖,1990年代數度救亡無效乃至最終停刊的原因。44至於《香港飛躍七十年:華僑日報歷史見證》45,則是《華僑日報》停刊後的紀念特刊。此外關於《華僑日報》的文章,多是雜記、隨筆之類的感想或憶述。46

《華僑日報》的廣告非常豐富,種類繁多,大小具備,可惜至今未有專深的討論。47該報的副刊則較受注意,例如「兒童周刊」曾有讀者會於1988年編印了一份題為《崢嶸歲月:原香港華僑日報兒童周刊創刊暨讀者會成立五十周年紀念》的資料冊;最值得重視的,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進行了一個「《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於2006年印製了一本《〈華僑日報〉副刊研究(1925.6.5-1995.1.12)資料冊》,內容包括:一、〈《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概述〉;二、〈研究文章〉;三、〈口述歷史訪問〉;四、〈文藝副刊表列〉;五、〈文藝副刊創刊號版面〉;六、〈文藝副刊目錄選〉。這個研究主要集中在《華僑日報》的文藝副刊方面,並不是對《華僑日報》所有副刊或該報歷史進行全面的探討,不過研究計劃包括相關人物的口述歷史訪問48,從中可以看到《華僑日報》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資料彌足珍貴。

香港中央圖書館根據館藏資料,於2010年出版了名為《華僑日報》的小冊子,作為「香港早期報刊簡介系列」的一種,供讀者參考。內容主要選出該報重要版面、專刊和副刊,包括「工人世界」、「兒童周刊」、「集郵」雙周刊等,略加說明,指出「《華僑日報》的副刊是香港市民接觸中外文化的渠道之一。《華僑日報》多年來設立不同專欄,刊登文藝作品,報導文學資訊,藉此向市民介紹不同種類的文化活動,成為研究香港文學的重要議題。」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