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立春
日期:西曆2月3~5日
太陽移至黃經315度。這天是一年中的首個節氣,是「干支曆」紀年新一年的首天,也是干支曆「寅月」(正月)的開始。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開始,表示寒冷的冬天要結束了,大地萬物生機重現,春天即將降臨大地。
立春又叫「打春」,也是冬至起計「六九」(詳見本書第229頁)的第一天,故民間有「春打六九頭」的說法。
很多民間習俗,諸如拜太歲等,都會在「立春」後開始進行。
風俗
鞭春牛——
又稱「鞭土牛」。「春牛」,原為用泥土塑成的牛。古時官府會在每年立春當天舉行迎春、鞭春的儀式。所謂鞭春,就是由文武百官鞭打土造的春牛,象徵春耕的開始。老百姓更會把鞭打春牛時跌下的土塊和本藏牛腹內的五穀粒帶回家。把土塊與水混和後,用來塗大灶和牛棚,相信會使六畜肥碩。五穀粒則放在倉庫裏,相信會令五穀豐登。官府又會找人按欽天監對該年的推算繪製成「春牛圖」,方便不識字的農民參考,以適時作各種農務。並會印上全年節氣。
送春牛圖——
迎春鞭春牛的儀式,慢慢演變成送「春牛圖」的民俗。圖是在一張二開紅紙或黃紙上印上全年農曆節氣及春牛芒神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與春耕有關的吉祥話。每到一家見甚麼說甚麼,逗得主人大樂而乖乖付錢為止。言詞雖然隨口而出,但卻句句有韻,俗稱「說春」,這些說春人被稱為「春倌」。
喝春酒——
從古有立春日「喝春酒」的習俗,親朋好友團聚在一起喝春酒,寒暄問暖,為新的一年暖身,也有彼此鼓勵、打氣,期許流年順景、五穀豐登。
踏青——
踏青,又稱「踏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遊覽。古人會乘此大地萬物復甦之際,出門到郊野踏青,討個好兆頭。現在有些都市人也會在這天的吉時,到家居附近的草地,除下鞋子踏在青草地上應俗。
立雞蛋——
立春的時候,有些地區又喜歡玩「立雞蛋」(豎蛋)遊戲。(詳情請參考第56頁。)
食俗
吃炸春卷——
江南地區,在這天有「咬春」(吃炸春卷)的習俗,作為對春天的祝福。古代南京人,無分貴賤,均會嚼蘿蔔,取「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後來,演變成吃炸春卷。古時多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多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黃、韭菜等為餡。
吃春餅——
北方有吃春餅的習俗。春餅呈圓形,比包裹北京烤鴨的小餅稍大一點,捲餡料而吃。一般會用圓盤盛載,春餅放正中央,周圍擺放餡料,故又稱「春盤」或「五辛盤」。古人在立春日亦有以蔬菜、水果、餅食盛於盤中饋贈親友的習俗。五辛者,有謂是指蒜、小蒜、韭菜、芸薹(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莖葉)、胡荽(香菜)是也。取「新」之意外,吃五辛也可運行氣血、發散邪氣,以養身體陽氣。
養生須知
初春首重防病保健。因天氣乍暖還寒,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容易生長繁殖。提防風寒邪氣致病,免感染呼吸系統傳染病,要注意保暖。按五行特性,春屬木,與人體五臟中的肝相應,所以春天養生在於護肝。日常生活中忌發怒,因易傷肝。多參加戶外活動,早睡早起,克服倦懶不欲起床的習慣。
飲食
多吃疏肝養肝、辛甘發散之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當造蔬果
芥蘭、油麥菜、西洋菜、椰菜花、甜椒、茼蒿、芹菜、豆苗、椰菜(高麗菜)、津菜(大白菜)、春筍、冬棗、本地士多啤梨(草莓)等。
日常宜吃(1)
魚類、蛋類、豆類製品、枸杞、花生、紅棗、豆豉、蔥、牛蒡等。還有當造和其他四季都有供應的新鮮蔬果。
飲食貼士
真假「日月魚」
市面所售的日月魚。
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湯水佔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尤其廣東一帶喜煲老火湯,動輒煲或燉數個小時。「日月魚」被視為能健脾潤肺、補肝腎、明目養顏,是春季頗受歡迎的煲湯材料。但原來香港市面可買到的「日月魚」多屬冒牌貨。雖名為魚,「日月魚」實際上是「日月貝」,是貝殼類生物。其殼圓形,兩半顏色不同,一邊呈肉紅色,像太陽,另一邊呈白色,似月亮,故稱為「日月魚」。漁民撈獲後,把肉連同腸臟一起抽出曬乾,之後切去黑色內臟,把連着肉的剩下部分像編髮辮般編在一起,望之仿如長髮。但因海洋污染日增嚴重,「日月魚」產量現已極少,價錢也非常昂貴,有商人利用墨魚、魷魚等加工磨碎,再用魷魚外皮剪成長條,然後用工模把肉擠壓成帶長髮的形狀,吹乾後即成人工日月魚。因大量生產,售價遠較便宜,現今在市面買到的絕大部分就是這種貨色。這種人工日月魚,由於也由海產加工,用以煲湯,味道也頗鮮美,但中醫謂功效已大大不如了。
七十二候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初候),又五日「蟄蟲始振」(二候),又五日「魚陟負冰」(三候,亦曰「魚上冰」)。
初候「東風解凍」:東風,即春風。古人把四季分屬四個方位加以討論,春氣居東。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二候「蟄蟲始振」:蟄蟲是指蟄伏在土中過冬的昆蟲。始振,開始甦醒。
三候「魚陟負冰」:河流冰層開釋,可見魚漸在冰下游動的情形。
二十四番「花信風」
一候「迎春」(一作「任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望春花即紫玉蘭。)
(1) 以上飲食建議只就一般而論,因每人體質和身體狀況各異,有需要時請諮詢醫學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