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香港写照1945-196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47 政制改革(三):葛量洪及保守派推倒計劃

1947年,中國內戰持續,鹿死誰手實未可知。同年,美國對國民政府實施禁運,並拒絕訓練新兵,加上物價飛漲,貪污猖獗,港府持續採取觀望態度,拖延政制改革。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國共兩黨經過三大會戰,形勢逆轉,國民黨150萬精銳全殲,蔣介石下野,中國即將落入共產黨手中。由於持續有大量難民南下香港,為免共產黨將來有機會操控市政局,故新任港督葛量洪及立法局議員紛紛提出新方案,杜絕未來的政治危機。

港督葛量洪爵士(右)

1947年5月17日,年屆六十一的港督楊慕琦任滿返英。同年7月25日,新督上任。翌年,葛量洪於財政預算案演辭中,提及了數個政制改革方案的難題,包括:一、劃分選區的原則;二、編製選舉名冊;三、制定選舉法例;四、尋找一所容納三十個市政府議員的建築物。(1)根據以上各點,第四點殊為無理,戰後大量填海工程、建築工事陸續開展,港府竟以欠缺建築物開會為由,推遲落實政改方案。此時,立法局議員蘭杜及羅文錦先後提出新建議,務求停止設立市政局,有限度改組立法局,暫且滿足社會對政制改革的期望。

1949年4月27日,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蘭杜(David Landale)向立法局提議一個更保守的政制方案。蘭杜是戰後初期怡和洋行主席及董事總經理,抱攬行政局及立法局議席,今日的灣仔蘭杜街,便是紀念蘭杜而設。蘭杜指出,時移勢易,前港督楊慕琦提出的政改計劃已非「最佳方案」,當時港府亦未有考慮其他達致自治的「替代方法」。至於「楊慕琦計劃」為何不是「最佳方案」,卻未見詳細說明。蘭杜方案中,建議立法局由二十人組成,官守議員九名(包括港督),非官守議員十一名,部分議席由合資格的英籍居民選出,其餘由港督委任。(2)

蘭杜方案不合理的地方,包括:一、抹殺楊慕琦方案中授予香港居民的僅有自治權力;二、只准英籍居民參與立法局議員,意味新來港的華人將來無法參政;三、部分非官守議員仍由港督委任,即使來日議案有任何不公之處,民選議員無法制止方案通過。

1949年6月23日,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羅文錦亦提出改組立法局的建議,其取代「楊慕琦計劃」的理據與蘭杜相同,並且獲得通過。(3)羅文錦建議立法局議員總數十七人,官守六名(包括港督及政府官員),非官守議員十一名,分配如下:(4)

5 其中一名須為葡人。

無論蘭杜或羅文錦的建議,華人選民的影響力仍在少數,與「自治」的目標相去甚遠。然而,即使港府採取拖字訣,遲遲不進行徹底的政治改革,但不少關心政制發展的商人卻紛紛組成社團,務求迫使政府兌現「自治」承諾。


(1) 《香港工商日報》,1948年3月21日。

(2) 《香港工商日報》,1949年4月28日。

(3) 羅文錦之孫羅德丞曾有意參選回歸後首屆特首選舉,卻因缺乏支持被迫放棄。

(4) 《香港工商日報》,194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