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升庵桂湖
升庵桂湖就在李游家附***常时候,特别是暑假里,李游常来,对这里很熟悉。
走进升庵桂湖大门,迎面就是两株巨大的紫藤,缠缠绕绕的枝蔓在棚顶四处散开,遮天蔽日。
此时,花正开着,互相簇拥着;举头,满目紫色让人挪不开眼。紫,恰到好处,不浓不淡,让人爽心悦目。
花是今年新开的,藤蔓是五百多年前,杨状元亲手裁种的。
这两株藤蔓,将五百年前的根与今年的花,连接在一起,就像连接着五百年前的主人杨升庵与今日的访客。
李游仿佛看见了热情好客的主人;博学儒雅的主人;豪情满怀的主人。
李游觉得,站在富有历史气息的花棚下,时间不是一个点了,它已经是从杨状元的时代一直连接到了现在,是一条线段。
线段的那头是公元1488年至1559年的杨状元与夫人黄娥,线段的这头就是此刻站在花藤下的李游和父母。
李游伤佛看见自己,正顺着线段两端之间的线去拜访另一端的主人,去听主人的故事。
升庵桂湖是一个园子,一面依着古城墙,园子里的树,大多是桂花树,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有几棵据说是状元亲手裁种的。
李游从小就认为此处的花香与别处不同,清可绝尘,浓能远溢。不知道是不是偏心。
有一池塘,里面的荷花也是状元亲手裁培。荷花盛开的时候,比别处的大,比别处的娇艳,颜色更红。
它们和紫藤一样,满载着历史和文化,盛满人文气息。
阳春时节紫藤花开,七八月份荷花满塘,中秋节前后桂花香飘四溢,满城花香。
因此,本地人又把自己的家乡命名为香城。
“升庵桂湖对于香城人来说,”李让站在花藤下,缓缓说道,“不仅仅是花美,风景美,更多的是历史的传承,人文气息的浸润。”
“每次走进升庵桂湖,”曾若水说:“我都感到自己的心很别静,没有一丝浮躁。”
李游深有同感:“高考期间,我总喜欢拿着书和资料来这里复习,效率特别高。”
杨升庵把他对文化知识的热爱、把他的正直和精神也裁种进了这遍土地。
虽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是每次站在这里,人们都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从容、恬淡。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地居民都喜欢来升庵桂湖散步,接受杨升庵留给家乡人民的精神财富。
夜色渐浓,李游和父母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路静默,仿佛心还留在升庵桂湖。
“杨状元被放逐滇南,三十多年,”最终李让打破了沉默,“设馆讲学,广收学生,坚持写作和研究,写成了牵涉众多学科的学术著作。”
“云南各族人民,在杨状元之后,“曾若水说,“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
李游:“杨升庵在云南是文化传播使者了?”
“据说,直到今天,″李让讲,“在云南老百姓中最受崇敬的三个神或人,就是观音、诸葛亮和杨升庵。”
正如安徒生所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即使埋在土里也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