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长三角的区域合作不断推进、逐步深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则展望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站在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起点上,三省一市凝心聚力,以一体化创新突破,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为了更好地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长三角地区人口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土地面积只占1/45。作为冲积平原,长三角地区地势平缓,河川湖荡纵横交错。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了中国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人文特质,拥有雄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史迹。
从1982年至今,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范围变更了5次之多,最近的规划中有26座城市被纳入长三角区域,这使得不同阶段的城市发展规划编制及区域城市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都呈现出相当的不确定性,致使长三角城市及相互间的发展存在较明显的要素瓶颈和资源浪费现象。城市组团发展中,抗衡城市群极化效应的“反磁力中心”,做大做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呼声最强的规划建设思路。为此,积极主动应对与治理“大城市病”,已成为当前和今后长三角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治本课题。
处在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间节点,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梳理长三角一体化推进的进展情况,总结分析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对于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发挥好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本报告的核心部分由9个章节组成。报告的宗旨是立足并围绕“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一主线,全面系统梳理、总结近年来长三角在城市群发展、城市品牌、交通设施、生态环境、城市文化、智慧城市、城市管理、社会发展、创新发展等领域的重要进展和经验,深入分析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展望。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是目前上海市规模最大的公办高职院校。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改革再出发,创新迈卓越”的战略思考,更好地推进师生认识城市、解读城市、发展城市,更好地推动、发挥大学文化沟通、文化对话、文化合作的功能,2018年11月23日,学校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中专门举办了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与长三角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城市发展论坛。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讲话中关于“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针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等专题,探讨了高质量城市发展方案、城市建设技术创新、城市产业与人才等。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朱铁民巡视员,上海市杨浦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王祯,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高校、行业代表、学校师生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正是在这次论坛上,正式启动了本报告的撰写编著工作,由学校长三角一体化研究所负责策划并组织编写。
在本报告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广泛支持和大力帮助。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教授、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教授、上海市政府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郁鸿胜研究员、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继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五十人论坛成员张学良教授、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任时平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成员张泓铭研究员、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研究院陆铭教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徐存福研究员等,都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和专业指导。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校领导及多位教授参与了本报告的指导、调研与研究工作,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在报告正文的撰写工作中,学院长三角一体化研究所的高层次科研人员高昉(主要执笔第一、二章)、韩佳(主要执笔第六至第九章)、王桂林(主要执笔第三、四章)、兰晓敏(主要执笔第五章)等老师为本书不辞辛劳,付出了许多努力。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社会发展处处长金世斌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张文明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俞慰刚教授等专家学者,百忙之中拨冗审阅,提出了专业性的撰写要求和指导意见,启发并分享了当下城市研究关注的重心,对提高本书的编写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推诚爱物,寸阴是惜。这些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对本书的完成起到了激励与推动的作用,在此深表敬意与感谢。
三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正致力于建设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技能型高校”的奋斗目标,为此,学校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核心使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开发。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开展了“城市管理紧缺人才开发目录研究”,并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城市管理紧缺人才开发目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以下简称《城市管理紧缺人才开发》)。该课题针对上海建设交通系统的城市管理紧缺人才开发,基于广泛深入的调研分析,建立了“定量预测为主、经验判断为辅”的人才紧缺指数计算模型,提出了突出紧缺人才开发政策导向、实施紧缺人才聚集计划、推进紧缺人才分类培养、丰富紧缺人才培训形式、完善紧缺人才评价机制、拓展紧缺人才激励措施、创建城市管理人才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城市管理紧缺人才开发和培养措施。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在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上海市建管委人才服务考核评价中心的协调组织下,课题组对上海建设交通系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及座谈,其间得到了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局)、上海市房屋管理局、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上海市城管执法局、上海建工集团、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城投集团、上海申通集团、上海徐房集团、上海浦房集团等多家单位的鼎力支持。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干部人事处王理秋处长、孙文臣副处长,以及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叶银忠院长、郭洪涛和杨秀方副院长、杨瑞华教授等老师们广泛开展调研、细致分析,努力为上海城市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决策咨询作用。
《城市管理紧缺人才开发》在全面分析卓越全球城市管理特征、上海市城市管理工作特点、人才的分布情况及需求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汇总系统及行业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研究整理出各类人才信息,对人才类型、岗位设置、能力需求、经历业绩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对紧缺人才按类别、按紧缺程度做出定量评价,并按量化值划分紧缺程度级别,形成了8个大类、48个子类的城市管理紧缺人才目录。在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城市管理紧缺人才开发是内生动能、外提质效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将《城市管理紧缺人才开发》作为本报告的重要附加内容,以此为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系列研究和述著提供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补充。
四
在2019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高度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对建设更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方向、推进长三角营商环境一体化、实现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联动干线等提出了施策性规划思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勇于担当,问津深奥,精心组织校内外专家,撰写并出版本报告,既是主动履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在高职院校中也是一个创新之举。本书作为专门领域的研究专著,编撰过程中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凝聚了勤勉谨慎、坚持不懈的合作精神。希望本书能增进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互动交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受学术研究资源的约束,特别是学术团队的能力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是为序。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