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案不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证 贾母中秋赏月涩浪坡,黛湘池沿联诗碧宛湖

一、《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中秋赏月情景摘录

……贾母又道:“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贾珍笑道:“月饼是新来的一个专做点心的厨子,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西瓜往年都还可以,不知今年怎么就不好了。”贾政道:“大约今年雨水太勤之故。”贾母笑道:“此时月已上了,咱们且去上香。”说着,便起身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果月饼等物。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上的大花厅去。众人听说,就忙着在那里去铺设。贾母且在嘉荫堂中吃茶少歇,说些闲话。

一时,人回:“都齐备了。”贾母方扶着人上山来。王夫人等因说:“恐石上苔滑,还是坐竹椅上去。”贾母道:“天天有人打扫,况且极平稳的宽路,何不疏散疏散筋骨也好。”于是贾赦贾政等在前导引,又是两个老婆子秉着两把羊角手罩,鸳鸯、琥珀、尤氏等贴身搀扶,邢夫人等在后围随。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便是这座敞厅。因在山之高脊,故名曰凸碧山庄。

……于是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等席上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请出来。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了,然后在下方依次坐定。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

二、《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联诗情景摘录

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真令人烦心顿释,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然相赏。

……

翠缕便问道:“老太太散了?可知我们姑娘那去了?”这媳妇道:“我来问你那一个茶盅往那里去了,你们倒问我要姑娘。”翠缕笑道:“我因倒茶给姑娘吃的,展眼回头,就连姑娘也没了。”那媳妇道:“太太才说都睡觉去了。你不知那里玩去了,还不知道呢。”翠缕向紫鹃道:“断乎没有悄悄的睡去之理,只怕在那里走了一走。如今见老太太散了,赶过前边去送,也未可知。我们且往前边找找去……”

原来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

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一个近水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

说着,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因这几间就在此山怀抱之中,乃凸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因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故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

……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上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

……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激荡,散而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戛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

远看涩浪坡、池沿及树丛中的“凹晶”

史湘云说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到主山峰

三、贾母赏月山和黛玉湘云联诗处地形地貌、环境地域的研究

《红楼梦》不是历史记录,我们研究《红楼梦》不可能也不应该钻进某些历史事件,拿着现代照相机寻找历史予以对照,使《红楼梦》研究陷入考证的泥潭。

但众所周知,《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作者在写山、写水,写城市、农村、服饰、语言等时,必然有意无意使用自己脑中的记忆或者正在亲身经历的某些场景,并把它写进作品中去,这就是文艺作品的原型吧!

笔者就《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贾母赏月和黛玉湘云联诗处的地形地貌、环境地域进行研究,希望能找出它的原型,对我们寻找《红楼梦》的作者有所帮助。

(一)作者给出了贾母赏月山的十二大特征

1.山不能高大,更不能陡峭:贾母要到“山”上去赏月,因此环境中必须有座七八十岁老太和众多的老婆子,及鸳鸯、琥珀、尤氏、邢夫人等人(全是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都能上得去的“山”。因此,此山不能高大,更不能陡峭。

2.有条“极平稳的宽路”,“不过百余步”:贾母道,“天天有人打扫,况且极平稳的宽路”,“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

3.“山”是座极矮小的土山包:山脊顶建有敞厅(凸碧山庄),植多株桂花树,可见是座土山。

4.山下有水池: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

5.有一段可以行人的“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池沿上有栏杆,说明池沿上可行人。

6.池沿不长,只有十来米: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上的直棍。”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推测池沿长度为十几米。

7.凹晶馆在下坡拐弯处:黛玉、湘云“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

8.凹晶馆地理位置的四大特点是:只一转弯、低洼、近水、山怀抱。

9.山体近水一侧是石头垒墙:贾政道:“大约今年雨水太勤之故。”“(凹晶馆)就在此山怀抱之中”,“湘云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据此三句推测,赏月小山靠水池一侧是防止雨水冲刷的石头砌成的挡土墙,因此推测,山体原来近水一侧是假山。

10.水池不大:根据湘云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却飞起一个白鹤来推测。

11.凹晶馆与池沿相距很近,大约一二十米左右:根据两个上夜的老婆子能听到“方才亭外头棚下两个人(黛玉和湘云)说话”判断。

12.山上的峰脊与山下的池沿既相连又相隔:紫鹃和翠缕在山上看不到在池沿对诗的黛湘二人,也听不到二人说话,只听笛韵悠扬起来。两句话判断山上山下但听其音不见其影。

以上十二条是《红楼梦》作者归纳出的贾母赏月山和黛湘联诗处的具体而清晰的地形地貌、环境地域特征,也是笔者按照“合理、可信、准确、真实”八字原则研究出的结果。

笔者用“三字经”归纳此十二特点:

登月坡,平稳路。百余步,上山坡。桂花树,多植株。峰顶下,有水池。一转弯,怀抱山。近水边,低洼地,凹晶馆,最适宜。二十步,到池沿。池沿长,十来米。峰脊下,有水池。池不大,有嬉鸟。湘云妹,立池沿。抛石片,白鹤飞。

(二)寻找嘉荫堂、赏月山和池沿

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给出的四个地方:嘉荫堂、赏月山、凹晶溪馆和池沿。我们梳理了十二个特征,据此,在如皋水绘园对号入座,找到匿峰庐、涩浪坡和碧宛湖以及湖边的“池沿”。

匿峰庐是冒辟疆破产后搭建的三间草房,就是“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牍,仅敝风雨”,晚年住了十年的三间草房。在这里他回忆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虽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从匿峰庐到涩浪坡主山峰脊只有一百三十八步

在匿峰庐他写《石头记》,到第七十五回就把草堂设为贾母赏月的出发点“嘉荫堂”的原型。于是冒辟疆从匿峰庐——虚拟的“嘉荫堂”出发登上涩浪坡,看到山下的水池和山环抱、近水、地洼一小平地……于是一种神奇的灵感让他把涩浪坡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如用当今高分辨率照相机记录在贾母赏月和黛湘对诗的情节之中,其“清晰度”令人惊讶!《红楼梦》作者在涩浪坡给出了赏月山的清晰“照片”。

我们来到水绘园的涩浪坡和碧宛湖,把十二特征一一对照核查:

第一特征:山不能高大,更不能陡峭:我们看到眼前的涩浪坡是座小山包,书中给出的条件完全符合。

第二特征:有条“极平稳的宽路”,“不过百余步”:笔者从匿峰庐出发只用一百三十八步就登上涩浪坡主峰,而且确实是一条“极平稳的宽路”。

第三特征:“山”是座极矮小的土山包,笔者登上山峰,只见长满花草,绿树成荫,是个土山包。

第四特征:山下有水池。从山脊东望水绘园的碧波湖,一波绿水,波光粼粼。

第五特征:有一段可以行人的“池沿”。我们看到山下池边确实有一“池沿”,游人可以在“池沿”上行走。“池沿”一词是《红楼梦》作者为涩浪坡山下特有的一段水面上铺设的石块路而创造的,笔者在众多词典中都没有找到这个词,也没看到其他书中有“池沿”一词。笔者游览过国内不少湖滨水边,独有水绘园的涩浪坡下碧宛湖边有一段长约十来米长的石块路,特别佩服《红楼梦》作者为此发明了一个极普通又特殊的专用名词——“池沿”。

第六特征:池沿不长,只有十来米。笔者亲自登上“池沿”,步测其长只有十几米。当年冒辟疆写到黛湘对诗时,虚构了一排竹栏杆,并让两位小姐去数栏杆以记下这段真实存在的“池沿”的长度。真是高明!

第七特征:凹晶馆在下坡拐弯处。经踏勘,小小涩浪坡北端,确有一个下到湖边的“山坡”,“山坡”确实存在一个“拐弯处”。

第八特征:凹晶馆的四大特点是:只一转弯、低洼、近水、山怀抱。我们在山坡拐弯处稍停,踏勘周边地形地貌,看到有一180度的“只一转弯”处、一个怀抱状的山体,下面有一块低洼、近水的小平地可以修建“且又矮小,故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的凹晶馆”。

第九特征:山体是半土半石的假山。涩浪坡临湖的东侧完全是毛石砌体的假山,护卫着另一半土山。

第十特征:水池不大。我们在池沿上四下观看,各景点历历可数,池中水鸟嬉戏,正是冒辟疆写的“扔石片可惊鹤”的情景。

第十一特征:凹晶馆与池沿相距很近。此特征十分明显,游人只要放眼细看,那低洼、近水的小平地与池沿间讲话可以清楚听到,其距离正是二十米左右。

第十二特征:山上的峰脊与山下的池沿既相连又相隔。游人在山顶可看到水池,但看不到池沿;从池沿可望天空但看不到近在咫尺的山峰,确实相连又相隔。

至此我们在《红楼梦》中读到的十二个特征,与水绘园涩浪坡的特征完全吻合。水绘园的涩浪坡略改几个字,就成了下面的三字经。

上山坡,平稳路

湘云笑道:你知道这山坡下就是池沿。

水绘园涩浪坡十二特点的三字经:

涩浪坡,平稳路。百余步,上山坡。桂花树,多植株。峰顶下,有水池。一转弯,怀抱山。近水边,低洼地,凹晶馆,最适宜。二十步,到池沿。池沿长,十来米。峰顶下,有水池。池不大,有嘻鸟。小妹妹,立池沿。抛石片,白鹤飞。

(三)水绘园的复建

水绘园是冒辟疆在三百多年前修建的一座私家园林。冒辟疆晚年破产,园林已开始荒芜。几百年来,园林易主,历史改朝换代,水绘园许多景点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以来,如皋市决定恢复古老园林,特邀全国古典园林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水绘园遗址上规划。陈从周教授以陈维崧的《水绘庵记》和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水绘园旧址图》以及现存的景点为蓝本,探址考证恢复重建。如今复建的涩浪坡,设计者经几番研究,做了几幅园记图解才确定于现今位置。合历史考证、合园林美学章法,合“涩浪坡为最,坡广十丈”的记载,使如皋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但是最令人感兴趣和值得红学家们、红迷们研究的是: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重建的涩浪坡景点竟然有十二处与贾母赏月山一样?水绘园的涩浪坡竟是贾母赏月山的原型!历史上水绘园几经易主,几成废园,但破坏的应该是树木花草、门窗设施,倒塌的是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涩浪坡是个土石山体,除了树木被砍伐外,小小山体基本得以保存原样。我们知道清初词坛第一人,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的陈维崧是冒辟疆的门生,他曾在水绘园居住十年,视冒辟疆如父,他的记载是极可靠的资料。据当年参与复建水绘园的徐琛先生回忆说,许多景点还用胶泥做了模型反复修改定型,才投入施工。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复建的涩浪坡景点是符合原貌的,而原貌是冒辟疆设计和建造的。

因此,冒辟疆在著作《红楼梦》时,把涩浪坡作为登山赏月的原型,让贾母走上“极平稳的宽路”,登上涩浪坡去赏月;让黛玉和湘云一转弯就见到了“近水、低洼、山环抱”的凹晶馆,数着“直棍”到池沿对诗,也是合理、可信的。而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作者时,用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的十二条对照水绘园,可以得到确凿的、真实的验证。在水绘园的涩浪坡,我们找到了贾母所登之山的原型。这是“冒辟疆以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的有力证据。

(四)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

20世纪修复的涩浪坡只是按陈维崧的《水绘庵记》及上博的图画的地形地貌在陈从周教授指导下恢复的水绘园景点,它不是按照《红楼梦》描绘的大观园修建的。我们不能要求它建有《红楼梦》的凹凸两馆。在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中所描写的凸凹两馆是作者的艺术构想。我们只是在当今复建的涩浪坡下发现有《红楼梦》作者给出的凹晶溪馆位于低洼之处的原型。作者通过史湘云之口道出,“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意境,在水绘园的涩浪坡也能体现出来。

从这里可以看到怀抱“凹晶溪馆”的环形山壁。

四、拾零

这是值得我们如皋红学界为之庆幸的大事,这是继《隐藏在如城水系中的大观园水系》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是把如皋水绘园的景点与《红楼梦》的景点直接连接的硬件,朋友们多次提出:你研究“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最好能拿出真凭实据来。他们指的是在《红楼梦》书本之外找到冒辟疆著作了《红楼梦》的哪怕一幅画、一幅墨迹也好。二百多年来红学界何止千万人在寻找实物证据,但确实没有找到真凭实据。

我们只有另辟蹊径,从《红楼梦》书本中去找,三遍五遍不厌其烦地去读,去深读、去细读,去寻,去觅。如今我们找到如皋水绘园的涩浪坡确实是大观园中贾母赏月小山的原型。书本上十二条特征与实际存在的涩浪坡景点条条吻合,尤其是修建凹晶溪馆处,确有一个“只一转弯、山环抱、低洼、近水”的地形地貌,可谓严丝合缝,笔者认为这个证据是又一个“唯一性、独特性”的证据,在国内难以找到第二个!这个发现太惊人了,它比如城水系为大观园水系的原型更直观、更具体。任何一个读者只要拿着本文的十二条,来到涩浪坡,就可轻而易举、易如反掌地获得证实。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又一颠覆性证据,是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证据,它应视为书本外的“真凭实据”!也许有人认为你这十二条太烦琐了。不!我们要证实数百年如泰山般稳固的“曹雪芹”只是如皋冒辟疆的一个笔名,必须细致地提供证据,不厌其烦地反复证明。

池沿长,十来米

笔者愿意接受红学界的检验,欢迎红学家们、红迷们到如皋来,到“水绘园”来,我们一同到“涩浪坡”,到“碧宛湖”,踏上“池沿”,去验证赏月对诗的十二条,去检验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确凿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