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徐霞客去旅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02天 阜平—山西五台山

走访阜平旅游局

一觉醒来6时30分,拉开窗帘,天晴气朗。宾馆窗外,就是阜平最繁华的街道,马路上跑的车多是农用车,嘈杂的人声与农用车的“嘟嘟……”搅在一起,与这本应宁静的小县城极不协调。

370年前,霞客到此,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呢?

为了了解当地的情况,我与阜平县旅游局取得联系。局长蔚俊林,年富力强,有把阜平的旅游搞上去的雄心。他听说徐霞客在游记中还记载了阜平,非常高兴。我取出随身携带的大部头《徐霞客游记》,指着上面提到的鞍子岭、龙泉关、万年桥等,他兴奋地连连说都在都在,而对太子铺这个地名感到陌生,疑惑地自语:会不会是粟元铺?他将我引到墙上贴着的阜平地图前,仔细寻找这些地名,并一一指给我看。

谈话间,他让人将霞客所写游五台山和恒山的日记复印下来,并遗憾地对我说,徐霞客要是专门写一篇游阜平的日记该多好呀!

蔚局长将阜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书递给我,原来,阜平是一个人杰地灵、山川秀美的好地方。从规划书上我了解到,阜平位于太行山腹地,北距北京275公里,南距石家庄110公里,西距五台山78公里,可谓“五台东门户,京津西花园”。这里的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是由距今28亿年的古老片麻岩构成,由于岩石透水性很弱,地表水流遇到陡峭的地形便形成了一系列瀑布。现已发现瀑布30多处,其中最大瀑布落差达112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瀑布群。还有中国最大的片麻岩天生桥,该桥长27米,宽和高各13米,瀑布从“桥”下穿过。这里有水温达80℃的温泉疗养院,有万里长城龙泉关,还有道教圣地水帘洞和千年石窟石佛堂。真可谓美不胜收啊!

按计划今天要考察从阜平到五台山一线霞客的踪迹,然后赶到五台山。虽然这里距五台山仅有78公里,路况也不错,但沿途霞客行迹颇多,所以不能久留。蔚局长派一个叫陈国的小伙子为我们向导。

30多岁的陈国,干旅游已好几年,对阜平的旅游景点如数家珍。他拿着《徐霞客游记》,看着上面的文字,不由得念出声来:

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

(音:勇耸——作者注)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又七里,饭于太子铺。

陈国抬头看着我说,这上面说的石梁、小溪、大溪,说不定是指当年小路上的一些地点。阜平去五台的小路如今还能找到,但车是开不进去的,而且小路早已废弃。其实如今的382省道基本上是与老道同行的,有些路段就是原来的老路,公路不像老路那么躲山绕水,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因此现今去五台的实际距离,要比明清时短了许多。

左:阜平县旅游局导游陈国(左)与作者在寻找“塔子铺”。

右:阜平天生桥,瀑布从“桥”下穿过。

9点20分,我们告别了蔚俊林局长,开上“捷达”出阜平南关。在南关,我不禁设想1633年八月初四,霞客抵阜平南关时的情景,这年的霞客已四十有六,如今到了这个年龄,人生的一半已走完,若是普通百姓,也只能听天由命按部就班地活着了。而今,有不少人在这个年龄段已下岗或内退。走仕途者此时还可拼搏一把兴许能平步青云,但这毕竟是少数。

我估计,明朝年间,平均寿命比时下要低许多,接近半百的年龄可能已算老年了。仅以霞客父辈六个兄弟为例,他们最大年岁是60岁,最小的45岁,平均53.5岁。当时大多数平头百姓不到20岁就已婚配,像霞客22岁才结婚应不多遇,而霞客到30岁才有长子屺实属罕见。从霞客长子和次子结婚时间,便可推断出当时婚嫁大概时间,霞客长子屺1615年出生,1634年娶亲,这年其长子应为19岁。次子岘年方17岁便娶妻。

我要说的是,一介布衣徐霞客在年将半百的时候,仍为实现自己心中目标四处奔走,真不愧是“千古奇人”,真是令人佩服。

太子铺=塔子铺?

转眼间,汽车里程表显示出县城已8公里,见路旁有几位村民,陈国忙说停车。询问村民后得知不远处山坡旁有一村子叫塔子铺,我问其中一个小伙这里是不是太子铺。他说不清楚,但他告诉我村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可能知道。于是,我们将车开进颠簸不平的土路。大约走了1公里,有一岔路伸向小山村,路很窄,汽车走得很费劲,最后只好停车步行。路旁土坡上稀稀松松地有十几间破旧的土房,有些只剩残垣断壁。

我们走进的两处院子,房屋都是铁将军把门,细观这些已败落的院落,在已经裂着大缝的房柱上贴着褪色的春联,依稀能看出上面的文字:惠风恬畅富水长流,丽日熙和春光永驻。正当失望的时候,在前面的庄稼地里,有一人影晃动,我们急忙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位老太太,陈国在她的身旁大声询问着。但见她头发基本都白了,满脸的皱纹,牙齿所剩无几,眼睛大大的,很有神。她穿一件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蓝色的确良褂子,背微微有些驼。从她右手拿着镰刀,左手攥着还带着湿润泥土的花生秧,几粒饱满的花生一晃一晃的情景看得出,老人身体挺硬朗。问她高寿,她用手比划出一个八字。老人耳背又加上说话有口音,我根本听不清她在说什么。她就是刚才那个小伙说的老人,可惜,她没能提供给我们什么信息。

我们回到土路上,路的另一边也是一个村落。路旁有一所名叫色岭口的小学,正值课间休息,一群孩子在学校门口玩耍。我问他们知不知道徐霞客,他们异口同声说不知道。听说要拍照,孩子们活跃起来,勾肩搭背,做着鬼脸。白色瓷砖贴面的门垛儿,右边写着“今天我以学校为荣”,左边书“明天学校以我为容”。

按霞客游记上的记载,他是走出县城15里的时候到达太子铺,并在这里用的午饭。我们走了8公里到达塔子铺,约16里,估计这塔子铺,就是当年的太子铺。

山路“起承转合”,到达已远离阜平县城20公里处,即382省道222公里的里程碑旁,陈国说这地方就叫鞍子岭。

霞客在《游五台山日记》中写道:

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岭。

如今公路旁,看不到“石壁数十仞”,也瞧不见“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的景观,只有长着稀疏杂草和不多树木的荒山。

左:一路走来,几乎每经过一个村落,都能看到如此悠闲的村民。

右:塔子铺村80多岁的老者还下地劳动。

左:色岭口小学的孩子们。

右:塔子铺村已经废弃的老宅和石磨盘。

今日万年桥

过鞍子岭二三公里的样子,见路旁竖着一块刷着蓝漆已锈迹斑斑的铁牌,隐约可见上面写着几个白色的字:此路已废弃请走新线。陈国说顺旧路前行,就是游记中提到的万年桥。旧路虽是土路,还算平坦。

真没想到,万年桥如此宽阔平整,桥的护栏高六七十厘米,为条石垒就,简约古朴。桥面同路面一样是黄土铺成的,由于车马稀疏,除路当间外,两边靠近桥栏一米来宽的路面长满了青草。桥两边护栏端头本应有四块栏柱,但说来真巧,两侧各丢失一块,留下的两块上面分别刻着“一九六五年十二月重修”字样。陈国说,在他记忆中另外两块原来也有,上面都刻着“万年桥”三个字。我想可能年久了,水泥失效使栏柱松动,可在桥栏旁斜坡上搜寻半天终没看到栏柱的身影。说不定被谁搬回家垒了猪圈或当了台阶,我猜想。

站在桥上左右眺望,四周是绵延不断的群山,宽阔的河床,大面积的地方已种满玉米。有一股水流不紧不慢地向前淌去。

这时,有三位村妇从桥上走来,她们都挎着用藤条编织的篮子,里面装着蘑菇或青菜。为了核实这桥的大名,我向她们询问,她们异口同声地说:“万年桥。”“附近还有桥叫万年桥吗?”我问。

“没听说。”其中一个妇女回答。

由她们的话可以断定,这桥就是当年霞客见到的“溪有石梁曰万年”。

过桥左拐前行,回头远望,万年桥的全景映入眼帘:线条简洁的万年桥共有6个大跨度的弧形桥孔,整个桥身均为石砌,庄重大方。我推断,此桥300多年前,也就是这身素打扮。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仅有一个桥孔下有水通过,余下5个桥孔宽的河床均已成为庄稼的地盘,当年霞客描述的滚滚溪水“其势甚壮”,已成记忆。

我对陈国说,在桥头立个铜牌,将霞客来此的时间及《游记》中的文字刻在上面,对促进阜平旅游业发展,益处多多,还增加了人文文化的内涵。他点头称是。

离开万年桥后继续沿土路前行,旧路伴着河水而行,路旁有农舍掩映在一排排的树木中,偶尔可看见路旁面向河床有小小的龙王庙。我想,面对愈来愈少的河水,龙王的肺都得气炸了,别说闹水灾,龙王都快没水喝了。

左:万年桥跨越的大溪几近断流,但沿河仍能见到仅一开间的龙王庙。询问当地人得知,如今有些村民仍然逢年过节烧香拜谒,大多是许愿保平安。

右:从桥上走来的三位村妇,证实该桥名叫万年桥。

左:过鞍子岭二三公里,路旁竖着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牌,隐约可见上面写着:此路已废弃请走新线。

右:徐霞客在日记中记载的“溪有石梁曰万年”的万年桥,滚滚溪水“其势甚壮”已成记忆。

楼子沟村看大戏

距万年桥约1公里,是楼子沟村,这村有30多户,100多口人。刚进村不远,就听到前方传来锣鼓声,我调侃道,没通知老乡我们到来,怎么还敲锣打鼓呀!随着声音渐亮,一个院落出现在眼前。好嘛,村民们正在看大戏。男女老幼坐满了一院子,写着“人民舞台”字样的舞台上,小丑、书生、小姐,还有一个长须飘逸的官儿正在表演。演员虽然行头有些陈旧,但唱、念、做、打丝丝入扣,认真不已。台下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个个屏住呼吸,目不转睛,连吃零食的小孩子,也把小手放在嘴边一动不动地出了神。

陈国说,这种戏班在此地非常受欢迎,特别是河南豫剧在河北很有市场。他还说,有些戏班的日程安排很紧,一天三场,每场至少收入400元。每个戏班有30到50人。

车经下关乡、龙村,然后又走上了公路。

在距阜平县城32公里处,即天生桥瀑布入口,我们告别陈国后继续前行,下一个目标是龙泉关。

途经一个叫楼子沟的村落,正赶上村民在场院看戏。

豫剧让老人们如此痴迷。

戏迷们。

三箭山前听传说

走了七八公里,见前方公路旁平地而起一座高山,面朝公路的一侧就像一堵直上直下的石墙。好奇心让我们停车观看。路旁有一户人家,门前有一妇人正在整理晒在地面的一片空心砖。我走过去询问这山的名字。

“这叫三箭山。当年康熙皇帝从此经过,连射三箭,利箭从下向上穿岩而过,直冲石山之顶。你看那岩壁上箭的痕迹还在呢。”妇人说道。

抬眼望,果真在山岩上,斜着向上有三条明显的印儿。

妇人对我们说:“三箭山因此得名。人们希望得到皇恩的保佑,便在山腰修建了观音庙。”

我们顺着她的目光,果然见半山腰处,悬挂着几间房屋。由于山的巍峨,这些庙宇显得格外的渺小。

后从有关资料获悉,乾隆曾几次经过此地,写过《过三箭山》和《重过三箭山》两首诗,特录如下:

过三箭山

七言近体一章(并序)

龙泉关侧,崇崖竦峙。康熙二十二年,圣祖经此,勒马而射,连飞三矢,直逾岩顶,居民遂呼其处为三箭山。经过其下,仰维扬之,烈迹切如在之,遐思不愧。无文同成有述。

柔弓长箭素曾闻,萃拔多能圣出群。

神武直堪轶贞观,天山那更数将军。

从容望月乌号引,想象秋风赤羽分。

风度停鞭层献侧,当年威烈尚凌云。

重过三箭山

我皇祖经此,三箭皆逾峰巅,是山因以得名,丙寅秋过曾成近体,重瞻圣绩再赓前章……

山名三箭志乘闻,及并孤峰迥绝群。

忆昔乌号发连矢,至今雀跃服千军。

初来西狩秋方杪,重度东风春欲分。

我欲弯弓思继武,雄殷仰上恧瞻云。

从诗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望着三箭山,眼前浮现出其爷爷康熙的身影。纵观大清江山,坚如磐石,心满意足溢于言表。“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庄子·养生主》)这句话可谓皇帝老儿当时的真实心情。

看妇人手头忙的活计,我询问:“这砖多少钱一块?”

“一块钱一块。”

“一块砖能赚多少钱?”

“五六毛钱。”

“一年能卖多少块砖呢?”

“七八千块的样子。”

她家4口人,一年主要收入就靠这空心砖。

说话间,见一50多岁的男人扛着一个用绳子捆绑的纸箱,气喘吁吁地走来,他将箱子放在地上后同妇人打招呼。

原来他家就在前面,正与我们同路。于是我让他把东西放在车上,捎他一程。

上车后,我问他龙泉关有多远。他说:“真巧,我就住在龙泉关镇。”他愿意带我们去看龙泉关。

此人叫霍树庭,他说北京是个好地方,他有一个孩子就在北京打工,是在公主坟那边的一个商店里当售货员。

说话间,路边的房子渐渐多起来。他指着前面左侧房屋的夹道让汽车拐弯。如果没有霍树庭引路,我们一定会与龙泉关擦肩而过。

隘口龙泉关

“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霞客仅用“重城”和“隘口”4字就将龙泉关之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说得明白透彻了。龙泉关被称为“太行八陉”之一,可见其险要。据资料载,龙泉关始建于明代正统二年(1437年),于万历年间重修,呈南北走向,城墙总长1000米,为砖石结构。西边有马道、敌台、戏台等,中间有关门。龙泉关与易县紫荆关、唐县倒马关合称为长城“内三关”。

在仅存的城门前,当地一长者介绍说,龙泉关城墙城楼在他小时候都很完整,共有5个城门。他指着已盖了许多房子的城门洞前说,这里当年还有一个城门。我估计这是一个瓮城。

眼前的城门洞下部以条石做根基,上部为灰砖砌成,石灰固缝,由于年久失修,城砖多已损,部分已脱落。门洞上方的墙头上长满荒草和荆棘。门洞旁立有一块石碑,上书: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里长城 龙泉关

河北省人民委员会

一九五六年九月七日公布

阜平县人民政府立

从1956年至2003年已有47年的时间,简易的石碑也有饱经风霜之感,最让人感到失落的是,这石碑早已成为“有名无实”的样本。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20世纪70年代,为修建阜(平)忻(州)公路,龙泉关外墙被全部拆毁,目前仅存这个门洞了。

霍树庭说,先前这里还有守关长官的一处大宅院,现已毁得面目全非了。在我们的要求下,他带路前去观看。走上三四分钟的坡路,在一片玉米地前停下。当年镇守此关的官员为四品带刀护卫(阜平县官为七品),如今其官府所在地只能看到当年的砖石被垒成谷坊,以防水土流失。明清两朝的几百年间,这里一直有驻兵把守。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驻扎守兵达500人之多。可以设想,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其长官官邸一定十分豪华气派。

自古龙泉关是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北宋杨家将在此抗辽卫疆。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以山西人高鼎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破龙泉关,东进攻陷阜平县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德国军队在首领提帅磨什拉的带领下,从定州向阜平进攻。龙泉关都司秀孔预料德军可能经阜平过龙泉关进犯山西,于是派人在路经龙泉关的咽喉要道——鞍子岭修筑战壕。果然,阜平县城失守后,德军向龙泉关扑来,秀孔率兵迎战,先后打退德军4次冲锋。最后,秀孔部队终因武器落后,士兵伤亡惨重,全军覆没,谱写了一曲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悲歌。

民国时期的1927年至1928年,奉系军阀与阎锡山率领的晋军,曾在龙泉关混战200多天,大小战斗100多次。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如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长城岭上摆战场,晋奉两军争高强。

炮声隆隆震山谷,黎民百姓遭了殃。

……

霍树庭指着两侧都是民宅的土路告诉我们,这条路应该是当年的老驿道。而且在前面路旁有两棵老槐树,树龄得有三四百年了。抚摸着需3人合抱的粗大槐树,我想,370年前的那个傍晚,霞客一定从这两棵树下经过,走进前面龙泉关的城门。高高的槐树,枝叶繁茂。正值午饭时分,端着饭碗的几位村民,坐在树下的条石上扯着家常。

中午,我们在龙泉关镇的聚龙饭店用餐。说是饭店,其实就是三间房,摆着五六张餐桌的小饭馆而已。

霍树庭(左)向作者介绍龙泉关古城的变迁。

左:如今,城墙砖变成了一家一户的院墙砖。

右:当年的老驿道,路旁的两棵老槐树树龄有三四百年了。370年前的那个傍晚,霞客一定从这树下经过,走进不远处的龙泉关城。

面目全非长城岭

13点40分,到达长城岭,即河北和山西的交界处。1633年农历八月初四晚,霞客宿龙泉关,第二天登长城岭入山西境。霞客在游记中写道:

初五日,进南关,出东关。北行十里,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微。既而石路陡绝,两崖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如是五里,崖逼处复设石关二重。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绝顶。回望远峰,极高者亦伏足下,两旁近峰拥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

按霞客所述,从龙泉关到长城岭为20里,即10公里,如今走盘山公路十五六公里。这段路程就像霞客所描写的,“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错绮”。

当汽车攀上山的至高点时,见公路将屹立于逶迤山间的长城拦腰截断。一路标上蓝底白字写着“山西省界”。一座敌楼矗立其旁高高的陡坡上,像是为其站岗。

路旁有几间简易的平房,像是饭铺或小商品店,我们将车停在房前的小空场上。顺平房旁一条又陡又窄的小路而上,来到一个小平台,有石砌的斜坡将敌楼高高托起,这大概是当年修建公路时所为。小平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几块大条石。抬头仰望,只见高高在上的敌楼壁上的基石岌岌可危,这杂陈在地的条石就是从上面掉下来的。

沿羊肠小道继续上行,走近飘浮于齐腰深的荒草荆棘间的敌楼,它已是遍体伤痕,其外墙已有五分之四坍塌,显露出墙内的碎石块。城门洞口有一石碑,刻有“万里长城长城岭”字样以及“1956年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几近模糊的文字。

从山西一侧观察,长城依山势伸向北面和南面更高的山岭。北面墙体时有裂缝,垛口几尽,但墙砖基本完整。而公路另一侧(即南面)的长城只显现出根基,大多已夷为平地。

我对霞客“登长城岭绝顶。回望远峰,极高者亦伏足下……”之语产生了疑惑,长城沿脚下山脉仍继续向北向南攀升,远山也并非伏于足下。我想,莫非继续向上才是绝顶?四下环顾亦无盛传的“马刨泉”。

据说,至今在长城岭上仍有一汪清泉,泉水长年不断。相传,康熙皇帝到五台山进香从这里经过,口渴难忍。此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可急坏了文武百官。这时,康熙坐下骏马一声长啸,前蹄一起一落,地上便涌出一汪清泉。后人称为“马刨泉”。泉边曾有乾隆御笔“马刨泉”三字石碑。

霞客游记中说:“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我想,这株古松大概就是当地人传说的挂甲树了。

相传这里有一棵又粗又壮的古松,为唐松,与宋朝将领杨六郎在此与北国交战有关。据传,杨六郎带兵连续作战数日,人困马乏,忽见荒山秃岭间有一棵伟岸挺拔的松树,便把盔甲挂在树上,坐在树下休息。后人便称此树为“挂甲树”。有诗为证:

将军忠义宋干城,挂甲犹传百世名。

石壁云封迷鸟道,虬枝风劲听龙鸣。

雄心自并关山古,轶事偏贻草木荣。

感慨示衣树上客,杨郎吾欲配颜卿。

据说,“挂甲树”在乾隆年间被大风吹断枯死。

种种迹象表明,霞客所云“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的长城岭,还要沿长城向北继续走。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到此为止,留下一个悬念,请后来游者考证。

据资料显示,长城岭长城为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四年(1576年)修建。城墙的根基为条石,上部包大块柴烧青砖,石灰固缝,墙内填充土石。就长城岭一段长城,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阜平县志》中有记载:“城西几十里亦五台孙枝,古长城台基尚存,上边有边墙,西接五台县界,东距龙泉关20里,重山叠嶂,奔电屯云,燕晋出入之冲也。”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同治年间,即距今130多年前,这段“古长城台基尚存,上边有边墙”。也就是说,当时也属“年久失修”了。

经我们考察,如今这段长城可概括为:部分台基尚存,多处坍塌,边墙上面的墙垛皆无。

为了全面了解阜平境内长城情况,特摘录由阜平县人民政府2001年编辑的《阜平旅游便览》中的一段文字如下:

阜平县内长城由山西省灵丘县的下关村向南入境,至吴王口村分为两线:西线,经长城岭、下庄乡进灵寿县李家沟村,入平山县界;东线,经段庄、七里沟等村,进入山西省灵丘县谢子坪村,然后与涞源县长城连接。明长城在阜平境内120公里。……阜平境内有敌楼10座,其中龙泉关1座、长城岭2座、南辛庄2座、吴王口2座、邓家庄2座、七里沟1座;烽火台共有8处,其中岔河村一带5处、下庄1处、黑崖沟2处;战台共有8座,其中龙泉关1座、上堡2座。阜平明长城总体以山为墙,就山势高低与险坦决定城墙高厚。大部分地段以山为险,只在某些山凹筑墙扼守。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长城岭段属“山凹”处,因此“筑墙扼守”。文中说战台8座,但只表3座,可能是笔误,待考。

远眺被国道拦腰斩断的颓垣断壁长城岭。

左:坍塌的长城岭城墙。

右:荒草中残败不堪的长城岭城门洞。

走进五台山

下午2点多,从长城岭进入山西五台县界。正如霞客所云:“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我们走了5公里便到铁堡收费站,再走6公里达石咀,再走3公里至五台山山门。一路下坡,路直且平,从长城岭到五台山山门共14公里,加上中途停车拍照,用去30分钟。

这段路基本与霞客日记中记载吻合,他提到“五台水自西北来会”,这水现在叫清水河。游记中的白头庵、白云寺均可见。只是白云寺已被圈入收费牌楼之内,当年霞客来此是不会有收费站的,进山门票每人90元,可谓贵啊!

“路左为白云寺。由其前南折,攀跻四里,折上三里,至千佛洞。”手中一份五台山浏览图确如霞客所描述的一样。

当年霞客从河北方向入五台界后,并不像现在的人们直奔台怀镇,而是从距白头庵村不远的、现在是收费站牌楼旁的白云寺左拐至佛母洞,即千佛洞。游记云:

……过白头庵村,去南台止二十里,四顾山谷,犹不可得其仿佛。又西北二里,路左为白云寺。由其前南折,攀跻四里,折上三里,于千佛洞,乃登台间道。又折而西行,三里始至,宿。

这段话是说,经过白头庵村,距离南台仅有20里路了,四下环视山谷,还看不出相似天台山的形貌。又向西北走了2里路,道路的左侧是白云寺。从寺的前面向南拐,向上攀登4里路,转来折去又上3里,来到了千佛洞,这是登南台的小路。又转而向西行,走了3里的路程之后住了下来。这是八月初五的事。

有书介绍说,白云寺是清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的行宫。言外之意好似专为康熙而建。从游记中不难看出,至少在1633年霞客来五台时,该寺就已存在。

据说在清乾隆年间,此寺香火极盛。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乾隆皇帝第二次来五台山,在白云寺休息,专门写了一首白云寺小憩的七言诗:

白云深处称禅栖,便访云关一觅题。

密雪埋溪僧未扫,韶春入树鸟先啼。

三间静室依然也,五载流阴亦迅兮。

此去鹫峰应不远,王丛林里望丹梯。

此寺后被毁,1998年开始重建。白云寺距台怀镇10公里。

从白云寺向西走,山路崎岖,走不到2.5公里的样子,便来到霞客说的千佛洞,即佛母洞。佛母,指释迦牟尼的生母摩诃摩耶,据说她生下释迦牟尼7天后去世。寺后有一个岩洞,《清凉山志》载:

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之,见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魇(有书上写为“黡”字,音眼,意为黑痣。而在五台山买的一本《清凉山志》上写的是“默”,笔者觉得更不贴谱,该书无版权页,无定价,错字较多,狮子窝写成师子窝。笔者认为应该是魇字,该字发音“眼”,意为梦中惊叫。)然闻波涛,悚怖不能出。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

千佛洞因此而得名。后又在洞外建寺,名为千佛寺。

绕过殿堂,后面便是佛母洞。洞分内外两洞,两洞之间的小石孔仅容一人出入。洞内恰似母体胸腔,两侧岩石呈红色,犹如肋骨突现。仰望洞顶,五脏六腑俱全。入洞者为“投入佛母胎”,出洞叫做“佛母重生”。人说,钻一次佛母洞便是一次生命的再生,有灾灭灾,有病祛病,有罪者也可化险为夷。据当地人讲,曾经有高官乔装打扮来此洞穴钻入钻出数次,但后来仍没能逃脱应有的惩罚。

霞客在游记中写道:“八月初六日 风怒起,滴水皆冰。”这就是五台山。我们是农历八月二十日到达,比霞客还晚半个月,会不会大雪封山呢?五台山特别是台顶,一年当中除了农历五、六、七3个月外,其余的9个月都有降雪。由此可见,世居南方的霞客遇到的困难还多了一个难以适应的寒冷。

初五这天,已近黄昏,霞客从千佛洞向西又走了3里的路程才住下。

初六,霞客登南台绝顶后向西北行,到达清凉寺:

……抵清凉石。寺宇幽丽,高下如图画。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

大意是:霞客来到清凉石后,看到清凉寺庙宇深幽,环境秀丽,高低错落,美如图画。这里有一块灵芝形的石头,长宽都是九步,上面可以站400个人,石头上面平整下面收缩,和地面石头连接的部分很少。

《清凉山志》载:“清凉石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

而现今寺院中摆放的一块色呈青蓝的长方形巨石,其尺寸是:长5.4米,最宽处3.4米,厚1.4米,围17米。石面面积仅18.4平方米,这个面积怎能站立400人呢?而且这块石头也不是“纵横各九步”。有人怀疑是霞客出现笔误,还是说霞客所指的清凉石不是今人看到的这块清凉石,此石非彼石。

“坐骑”于16点10分到达金阁寺,16点50分到达狮子窝。

探访狮子窝

狮子窝是霞客到五台山第二天的宿营地。

狮子窝坐落在通往中台、西台的朝圣路上,东邻竹林寺,南毗金阁寺。说是毗邻,其实中间却有几公里起伏的山峦阻隔。金阁寺在公路旁,而狮子窝在下公路后还要走7公里由砾石铺成的高低不平的烂路。随着崎岖的山路左拐右拐急上急下,汽车一会儿穿越浓雾,一会儿又被细雨洗身,终于在冲上一道山梁后看到前方缓坡下是一片平整的开阔地。

虽然仅是9月中旬,但由于这里海拔较高,大多数的绿色已被枯黄所替代。据当地人讲,春夏时节这里是绿草如茵,漫山遍野开放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眼下,这近乎荒凉的开阔地四周,是缓缓渐高的山坡,的确是山坡,它们没有嶙峋没有陡峭,有的只是一种将这片辽阔的土地向远方延伸的舒展感。

在这片似乎已失去生机的驳杂的草地上,有好似用粗签字笔画出的一个近似方形的围墙,在细细的线框里,有一座塔,塔四周搭着脚手架,塔旁还有三四座灰砖黄琉璃瓦盖成的两层寮房。由于居高下望,在这空旷的原野上,这塔这房这院墙显得有些渺小。

狮子窝万佛塔现状。

《清凉山志》载:“中台西南岭,昔人见万亿狮子游戏其中。万历丙戌,僧智光净立等约五十三人构屋结社。惟十方学道者共居,不许子孙承业。”

在五台山,以前寺院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十方庙是专为招待游方僧设立的寺庙。其组织形式是选贤制,即不论你是何寺何庙的僧人,只要接受佛学,有才有德且有组织能力,就可在十方庙中当住持。住持不是寺主,只是暂时主持寺务。子孙庙属家传制,只有徒子徒孙才能担当住持或执事。五台山大多数寺庙属子孙庙,十方庙较少,据资料载共有8座:碧山寺、古佛寺、东台顶望海寺、南台顶普济寺、西台顶法雷寺、北台顶灵应寺、中台顶演教寺和十方堂。按《清凉山志》载,狮子窝文殊寺也属十方寺之列。有什么样的寺就有什么样的僧,因此就有十方僧和子孙僧之分。十方僧也叫游方僧,又称云水僧、行脚僧,这种僧人一生以参禅、游访寺庙为主。子孙僧坐守寺庙,诵经拜佛。现今五台山寺庙属国家管理,已无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

我们见到释圣唐和释圣德两人,他们是这里的僧人,圣唐50多岁,家就住在附近的村里。而圣德是刚来不久的新人,家在北京总政黄寺大院,其母就在总政幼儿园工作,我女儿小时上幼儿园就在那里。圣德30来岁,从事过不少种工作,不知何因出家了,我们没好意思多问。

据他们介绍,他们的师父叫释仁法,1995年到狮子窝当住持。不巧他今天不在。

狮子窝重建蓝图。

狮子窝万佛塔破损的琉璃和佛像。

狮子窝是霞客到五台山后第二天的宿营地。满目疮痍的琉璃塔规模宏大,由于年久失修,寺院不复存在,这座琉璃塔和两只石狮子是仅存的遗物。

我们请两位介绍一下狮子窝的情况,圣唐指着满目疮痍的琉璃塔说,仁法师父到来之前,这里是荒凉一片,前几任和尚都走了,琉璃塔岌岌可危,几间寮房也不蔽风雨。师父来后,立志要在文殊道场精进修持,修复好大宝塔。

几年来,仁法师父克服了各种困难,诸如由于海拔高煮不熟饭,水土不服等。冬天寒冷,没有住房,他就住在塔洞里。特别是为了解决修复寺院的资金问题,他千百次地请求居士信众,让他们从保护国家文化瑰宝的高度来认识修复宝塔的重要性。其诚心感动了各方人士,几年来,得到善款近百万元。仁法师父先加固了琉璃塔的内壁,保证了参观朝礼者的安全,还建起了文殊殿和部分寮房。

从圣德递给我的一幅仁法师父身披袈裟的图片上,我看到了这位狮子窝的当家人。他身材高大,脸膛红润,目光坚毅,看上去只有四十五六岁的样子。

经了解得知,仁法师父是哈尔滨人,1956年出生,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学院,先后在哈尔滨市一轻局建筑处、北方建筑工程公司任职。1993年来到五台山,1994年拜明月池能成老和尚为师,后又遍访四大名山,专修净土法门,1995年到狮子窝当家。他利用自己所学的建筑知识,对琉璃塔进行研究。经有关部门勘测,该塔塔基和主体结构完好,只是年久失修,又加上“文革”的破坏,如不进行抢救性修复,后果不堪设想。经多方呼吁,“万佛塔修复筹划委员会”正在筹备中,修复工作已开始。如今宝塔已被脚手架包裹起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文殊菩萨从印度乘狮东来,行至五台山竹林岭上,仙狮驻足不前且吼声不断,声似雷鸣,大智圣者文殊菩萨顿悟:我佛弘法喻为狮吼,此处必是弘法之地。遂点化一道场,念其仙狮缘起,命名为师子窠(窠kē,鸟兽昆虫栖息的巢穴)。后称为狮子窝。从此开始,文殊菩萨便云游五台各山,逐一建寺,五台成为佛门圣地——文殊道场。狮子窝处于海拔2000米左右,山势平缓,春夏秋之际,花草遍地,万木葱葱,百鸟争鸣。明代紫柏僧人有诗赞曰:“狐兔成群白日嗥,天开此地育金毛。”看来称为“窠”更为恰当。

据了解,文殊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并赐寺额“大护国文殊寺”。原寺院规模宏大。由于年久失修,寺院不复存在,现仅存这座琉璃塔。近观琉璃塔,虽然其外表损坏严重,塔面上的万佛十之七八已遭凿掘,琉璃饰品也破损很多,但气势犹存。高耸入云的身躯,令人产生敬意。宝塔的最大特点是第一层宽厚敦重,好似一幢大殿。圣唐介绍说,当艳阳高照的时候,塔身上的琉璃烁烁放光;而当黄昏时分,塔旁时有紫气缭绕,百鸟鸣唱;当夜幕降临,塔内时常传出玄妙之音,时近时远,动听至极。该塔具有密檐式塔的特点,塔高35米,石质基座,塔身全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砖装饰,因此此塔也叫琉璃大宝塔,它是五台山唯一的琉璃塔。这座塔为八角十三层,塔身上的佛像加在一起正是一万尊。仔细观看每尊佛像旁,都雕有文字,诸如“南宫县善人管九崇朱氏”等,都记载了施主的姓氏。

圣唐拿着手电筒引着我们走进塔中,越走越窄小的楼梯可到达6层。塔内镶有琉璃塔铭一块,从铭文中得知,此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成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祝愿早日将宝塔修好!我们诚心诚意地当了一回施主,捐了100元人民币。

★ 沿途景观

城南庄晋察冀军区旧址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聂荣臻、任弼时等中共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毛泽东当年住的房子柱上的弹痕至今仍清晰可见。1948年春,国民党特务孟宪德、刘从文等人,联络国民党飞机轰炸毛泽东的住所,聂荣臻司令员刚把毛泽东劝进防空洞,炸弹就扔到了毛泽东的院子里。如今城南庄革命纪念馆已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

在县城西南30公里处有个马兰村,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就诞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期间,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的邓拓率报社编辑就住在这个村里。新中国成立后,邓拓给自己起笔名为马南邨,即马兰村谐音,说明马兰村在他心中的分量。

长眼睛的石头

从阜平向西到佛教圣地五台山,路经一个地方叫板峪河。相传康熙皇帝到五台山进香路过板峪河时,由于道路难行,八抬大轿东倒西歪,差点把皇帝从轿中颠出来。康熙怒斥道,这板峪河的石头怎么没长眼?天子到此还敢绊脚?从此,板峪河的石头都长了眼睛。其实,这里的石头夹杂着钙质岩,经过河水长久的浸泡和冲刷,钙质岩从石头中脱出,使得这里的石头好似长了“眼睛”一样。因此留下一句歇后语,“板峪河的石头——有眼”。

石佛堂

石佛堂位于阜平县城南10公里的苍山村西侧,共有8处石窟建在崖壁上。旧志载:苍山西侧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入云端。石佛堂为唐代所建,现存窟中石刻及泥塑均是明清遗物。窟内有浮雕、壁画、泥塑、碑刻及石像等。

★ 吃住简介

今日午餐时间正好走到龙泉关镇,在镇派出所对面是聚龙饭店,楼下有三四张餐桌。这“饭店”加上老板不过三两个“管理者”,所以,这里说的“饭店”,你可别与“八大菜系”相联系。请老板霍志兵做炒柴鸡蛋一份(6元)、炒苔磨一份(30元)、炒土豆丝一份(3元),还要了主食米饭(1元)。共计40元。据老板介绍,楼上可住宿,共有20张床,高间30元/床,最便宜的床5元。老板说,这里距阜平县35公里,距五台山45公里,旅游旺季住这里是明智的选择。

晚饭时来到台怀镇第二停车场吃大排档,这里有一个胖小伙子做的羊杂土豆粉汤,5元一碗,真不赖。羊肉串5毛一串,共花18元,吃得饱饱的。

晚上住宿在五台山裕华宾馆。这宾馆共有26张床,其实是私人小旅店,但条件不错,卫生间、热水、电视都有,床上用品干净。老板是一位叫王俊秀的小伙子,他介绍说,旺季160元/双人间,周五、六120元/双人间,平日60元/双人间。同理,听到“宾馆”二字,也别在眼前浮现出“富丽堂皇”的景象。

★ 行车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