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以人传:明代绘画十二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

若想写好明代绘画,我认为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所选画家当有创作的自由意志,由此而产生的作品才能真正代表其思想认识的水平;二是应侧重解读中国史学的人文传统。

之所以强调创作的自由意志,是因为中国绘画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以此作为剖析中国绘画的切入点当可事半功倍。比如中国画史中强调的“画如其人”,其实并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判断,却最适合中国绘画的审美观研究,舍此不能洞悉中国传统绘画的奥妙。因为中国审美观总是有一层道德伦理的色彩,既不可忽视,也不能过分强调。绘画的目的自然是“疏通知远”,但举“疏通知远”大旗牟取利益,诱导他人牺牲向前自己享受在后的人却代不乏人,故孔子又强调说“疏通知远而不诬”。诬,不仅指妄言,更有偏执、偏听、偏信之意。明显的错误,大家以常理皆可判断,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比如年代不同了,审美就不一样,就很令人迷惑。现实似乎的确如此,但倪瓒山水,就那么几个形式,为何依旧为大众所喜爱呢?真爱之所以宝贵,是因其能不变,尾生宁死不负佳人,屈子投江不负家国。文化史书写当以真爱之情灌入,否则误人误己。

所以,《大学》所阐释的“在亲民”,不是让人做先知,而是表达一种水乳交融的亲近关系。比如白居易,从“长安居之不易”的青涩少年到官居高位的富贵终身,究其原因,不过是一个“和”字。他写诗,据说要先读给普通人听,能听懂者以为上,否则就重写。这是在跟风世俗吗?当然不是,诗句中的道义之心未曾变化,只是换了个表达方式而已。所以本书以“画以人传”为名,不过是再三切中“画如其人”这个主题,不肯舍弃文艺评论中的道德伦理色彩。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是生机所在,以此才可以完成“在亲民”之后的“止于至善”。

立秋之后,凉风起自天末。孩子问:爸爸,八月份有没有下雪的情况?有的,岂不闻“胡天八月即飞雪”?这话也只是说说,哄孩子开心,希望他别拘泥于时间和地点去思考问题,要有自由发散的思维。然后又因看他做作业痛苦喊叫,跟他说起房价太贵,有家已然十分幸福,希望他能放松心情,享受人生。

当然,还要让他背诵《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比如白居易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句,即有大智慧、大幸福。且以此句为本序之题,以示长安居之虽不易,然人生何处何时能居之即易也!

要在态度端正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