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年谱长编卷一
(1848年—1876年)
说明:
本卷记述道光二十八年至光绪二年(1848年—1876年)黄遵宪二十九岁以前的主要事迹。
黄遵宪生于西方列强加剧侵略中国和太平天国与清王朝对峙的时期,这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还有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中国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鸦片贸易合法化,列强势力扩张到中国沿海各省。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誓师起兵,太平天国革命正式爆发。三年后,太平军攻克南京,并进行北伐和西征。在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嘉应州松源堡的王讨食四亦竖旗起义,于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攻打州城。次年三月,太平军石镇吉部由福建入广东,攻占嘉应州,知州文晟殉职。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军最后一支军队在汪海洋率领下,在嘉应与左宗棠的率领的清军进行最后的决战,黄遵宪目睹了这次战役。战争给黄遵宪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家道中落。这使黄遵宪虽然对苦难中的农民有深深的同情,但是一生都坚持反对用激烈的手段来变革政治制度。
嘉应地处粤北山区,但是客家人长期有下南洋的传统,对外面的世界有感性的认识,风气开放。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外交上不断失利,使黄遵宪产生了研究外交的兴趣,他二十三岁初游香港,第一次领略西方文明。时因天津教案,黄遵宪开始大量阅读有关西方知识的报刊图书,如《万国公报》的前身《中国教会新报》,和江南制造局出版的有关西学的著述,究心时务。
客家人崇文重教,诗风尤盛。黄遵宪自小接受私塾教育,走一条传统的以科举求功名之路,十六岁进学,二十岁中秀才,二十五岁拔贡,二十九岁中举。但他很早就对科举制度持怀疑和批判态度,早在二十一岁时,就用诗歌的形式批判科举制度。对清代两大学术流派宋学和汉学都持批评态度,喜经世致用之学,而归宗孔子。黄遵宪喜欢作诗,其诗才很早就表现出来,青年时期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并且希望能够改良诗歌,二十岁就很大胆提出“我手写我口”的别创诗界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