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作为一名记者和心理咨询师,随着亲历事件、案例的增多,我越发感叹中国父母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为了子女,无论做什么、做多少都毫无怨言。
同时,我也对许多父母的痛苦深表同情:为什么这么努力、这么用心教育,孩子反倒问题一大堆?
“徐老师,我儿子4岁,我觉得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长大才能成材。所以,我要求他不能挑食、早晚要刷牙、每天背两首唐诗……可是,好习惯没怎么养成,儿子反倒越来越不喜欢我,和爸爸、奶奶非常好,见到我就躲得远远的,说是怕妈妈。我特别苦恼,给孩子立规矩是为他好,让他有教养,可他的态度让我很伤心。我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大学教师,特别重视孩子教育。从女儿小学起,每次写作业,我什么都不干,就陪在她身边,给她纠正错误。女儿也很争气,基本都是班里前5名。可不知怎么回事,初中以来,她就不爱学习了,作业马马虎虎,总想玩手机。和她讲道理,她好像听进去了,可还是不好好学,我特别着急。徐老师,该怎么教育她呢?”
“我女儿17岁,因为总玩手机不学习,我就把她的手机没收了。可是,她不但不学习,还威胁我要跳楼,我气得把手机砸了,她就离家出走,已经好几次了,每次都要死要活的。我说她,她根本不听,亲戚朋友劝她,也没用,对我就像对仇人一样。我很痛苦,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真不知怎么办,请徐老师帮帮我!”
对孩子,父母尽心尽力,毫不吝啬,倾其所有,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可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孩子不听话、叛逆、沉迷手机、不好好学习,离家出走,甚至放弃生命……
如此努力抚育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好多时候,父母只是以自己的想法、看法、标准、期待来和孩子互动,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就像一个自杀的高考生在遗书中说的:“父母也可以说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虽然我懂这个道理,但心里非常不认同。”
父母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父母要么给予太少,要么根本没有,这是好多亲子问题的根源。
2
网上的一段对话让人深思——
一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对妈妈说:“专家指出,打孩子,对孩子一点儿好处都没有。那些年,你打我都白打了。”
妈妈回答:“不白打,起码我当时解气了。”
这个妈妈的想法,好多家长都有: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动不动就发火,批评、指责、打骂,发泄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否真的起作用,也不管对孩子的影响怎样。
实际上,18岁前,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
0~6岁,黏人、打人、不好好吃饭、拖拖拉拉、不听话、爱发脾气等。
6~12岁,不认真听讲、搞小动作、学习不积极、做作业磨蹭、爱玩手机等。
12~18岁,厌学、上网吧、沉迷手机网络、和父母对着干、叛逆、早恋、辍学、离家出走等。
……
从心理学上来说,根源只有一个:呼唤爱!
呼唤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呼唤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接纳,呼唤父母有力量的支持和信任,这些,都是孩子想要的,特别在意的,期望父母能给的,但常常是父母忽视的、不清楚的、不肯给予的。
简单地说,孩子不可爱,是因为缺少爱!——虽然孩子可能意识不到,也无法说清。
在未成年孩子心中,父母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就是天和地。孩子特别在意父母,如果感受不到爱,就竭尽全力吸引父母的注意,得不到正面注意,就不惜用各种负面、不可爱、让人头疼的行为来获取。
3
父母本来有无尽的爱,却因为不会爱、不会表达爱,造成了亲子间的隔阂、矛盾,酿成了惨剧,多痛苦、多无奈?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委屈——有无尽的爱,孩子却不领情,比谁都希望孩子好,孩子就是问题一大堆?
这不能怪孩子,怪只怪,父母缺乏爱的能力。
也许,有家长说:“看你的书,是想找到教育方法,怎么说来说去,总说爱呢?我的孩子需要的是教育,不是爱。”
教育根植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爱的教育,也许一时有用,但不会持久,还会伤害孩子。
教育绝不是单纯地纠正孩子的行为,给孩子立规矩,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真正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只要父母给予足够爱的滋养,满足孩子爱的诉求,唤醒生命的灵性和欲求,孩子的问题自然消失,教育的目的自然达到。
这样说来,每种教育的误区,就是父母爱的误区、认知的误区。
4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000万左右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和不和谐的亲子关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的状况是父母内在的投射。也就是说,父母内在状态怎样,孩子的表现就怎样。
如果父母不成长,心理成熟度、认知水平和孩子差不多,当然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只有不断学习成长,思想认知都上升到一定高度,比孩子高出很多,成为真正成熟、智慧的长者,面对孩子的问题,才有能力、有智慧解决。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大学生,常常觉得小学生遇到的问题不是事,轻松搞定;而两个小学生在一起,两人的思维水平、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差不多,面对问题当然束手无策。
努力学习、成长的家长就像一个心理成熟度、认知能力远远高于孩子的“大学生”,遇到孩子的问题能轻松搞定;而一个不肯学习、不肯成长的家长,心理成熟度、认知能力并不比孩子高多少,两个“孩子”在一起当然无法解决问题。
如果说,过去,父母不学家庭教育,孩子不会出什么问题;现在,再不学习,孩子不出问题很难!
5
爱因斯坦说:“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正是我们的思维过程,要想改变他,就需要先改变我们的思维。”
为帮助父母改变思维认知,学会爱孩子,这本书,我尽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追本溯源,力求抽丝剥茧,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家庭教育书,不如说是一本教父母学习爱的艺术、提升爱的能力的书。
本书的缘起是针对18岁以下孩子的,但选取事例的主人公,却不局限于这个年龄段。因为人的成长是连续的,今天的一切,都是从昨天累积而来——
10岁的孩子爱咬指甲,可能与10个月时,父母强行制止吃手有关。
初、高中生厌学,可能由于小学阶段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培养出相应的学习方法。
大学毕业生啃老、不工作,可能两三岁时就埋下了不肯独立的种子。
三四十岁的成人人际交往、婚恋出问题,可能因为从小和父母的关系不好。
……
成长中的问题是复杂的,一个问题常常由诸多原因引起。
我希望这些鲜活的案例,对家长有所触动。某种程度上,父母手心攥着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被爱的孩子才能学会爱,如此,孩子才越来越可爱,才能更好地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另外:征得当事人同意,所有咨询案例已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