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变担心为放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国庆前夕,我突然想到外部门一大龄女同事多日不见,打听她的消息,得知她已嫁人生子,目前在休产假。回想当年,年近40岁的她,被家里逼得疯狂相亲,如今家庭美满,真心为她高兴。
前几天,见到她,本以为初为人母,一定满满喜悦。没想到交流下来,十分意外:“养孩子太累了,我真担心坚持不下来。”“每天下班,一想到还要哄孩子,就难受得很。”“虽然有保姆,但是我总担心保姆带不好孩子。”“早知道这么担惊受怕,当初真不该生他!”“尤其是看到别的孩子会什么,就更担心我儿子怎么还不会。”……
与她聊天,“担心”是频率最高的词。
1.父母对孩子,往往担忧多于关爱
孩子在肚子里,父母担心他是不是健全;出生后,担心生病,挨饿;爬得少,怕影响发育;说话晚,怕表达力差;不会走,怕有问题;会走了,又怕摔、怕碰,怕各种意外。
每年9月,孩子开学,父母的各种担心也随之而来——
“孩子胆小不爱说话,在幼儿园吃不饱或者上厕所不敢说怎么办?”
“孩子在幼儿园,不肯午睡怎么办?”
“孩子被欺负、吃亏怎么办?”
总之,孩子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一千个父母有一万种担心。
父母为孩子考虑,是正常且必要的,但超出一定限度,就会弊大于利。
因为担心焦虑,父母心急嘴更急:
“怎么这么磨蹭!能不能快点?”——经常催促孩子。
“我打你是为你好,别让人说你是有娘养无娘教。”——打骂孩子,强制立规矩。
“怎么这么笨,错这么多?”——批评指责加愤怒。
“注意安全,小心别被撞到!”——表面关心,实则忧虑。
“提醒你多少次了,怎么还犯?不长记性啊!”——恨铁不成钢。
这些,看起来是关心孩子,为孩子考虑,实际表达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担心焦虑。
2.过度担心是送给孩子最差的礼物
阳阳刚上一年级,在操场站队时,被高年级同学推了一下。阳阳妈看见后非常害怕:“今天被大孩子推一下,没什么事,可谁能保证每次都这么幸运?万一明天被推倒了,摔到后脑勺,或者磕掉门牙怎么办?”
阳阳妈越想越怕,第二天,索性当起了监督员——守在操场外,跟阳阳约定,在她的视线内玩。她盯着儿子,哪个大孩子走近,就大喊,不让靠近。
就这样,她坚持了一个学期,阳阳再没被大孩子推。不过,阳阳也越来越胆小,不愿和同学玩,还总是不开心。
于是,阳阳妈来向我咨询,怎样让孩子更阳光、更自信。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心理学认为,担心,是把并未发生的事情当成即将发生的,为此焦虑不安的一种情绪。
为人父母,为孩子操心是责任:小时,操心吃穿住行,大了,牵挂成长进步。但这一切,要有明晰的界限:一定范围内的关怀照料。
注意:一定范围。一旦越过这个范围,不但无法保护孩子,还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为什么这样说?科学家早就发现,人类大脑有着像镜子一样的神经元,别人恐惧,我们会感觉到恐惧;别人快乐,我们也会感到快乐。父母如果过度担心、过度关注,大脑的理智思维被负面情绪控制,说话、做事就会不断传递负面信息,就算有的父母忍住不说,但是,父母的不安、恐惧、焦虑,孩子完全可以从眼神、表情、肢体语言中接收到。
这种负能量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被限制、被束缚,时间长了,要么失去自我,个人价值感非常低,缺乏自信,要么叛逆对抗,不肯合作,亲子关系非常糟糕。父母的担心、焦虑,无异于把最坏最差的“礼物”投放到孩子的信念系统中。
3.“怕什么就会来什么”
过度担心的结果,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焦点在哪儿,成果在哪儿。过度担心,时间、注意力都放在恐惧上,陷在问题中,不去想解决方法,担心的情况自然发生。
童童是个10岁的小女孩,身高1.4米,体重100斤,特别爱吃肉、吃零食,不爱吃蔬菜。童童妈妈觉得她太胖了,怕她这样胖下去被同学嘲笑,学校有演出,也不能上台。童童现在的成绩还可以,可妈妈担心,童童将来成绩不好的话,考不上好大学,没有体面的工作,再这么胖,会没人肯娶,童童可能孤独一生……童童妈越想越怕,痛苦极了,于是来咨询。
我问:“你担心的这些事,是真的吗?”
童童妈说:“是真的。”
我问:“真的是真的吗?班里有人给童童起绰号了吗?”
童童妈说:“那倒没有,班上比她胖的还有好几个,学校也没说不让她参加演出,至于将来没人娶,她还太小,还谈不上。”
我又问:“你觉得这些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比如,女孩胖就会没人要,嫁不出去。”
童童妈想了想,说:“这倒没听过多少,许多很优秀的女孩,没遇到合适的人,也没结婚,成了‘剩女’。”
我说:“所以,女孩胖就等于没人娶,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这些都是你的担心,你的想法,未必发生。其实,你真正担心的,是童童继续发胖。那么,为防止她发胖,需要做什么呢?”
童童妈轻松地说:“家里不要有太多甜食,减少孩子吃甜食、喝饮料的机会,让她多运动……”
其实,我们脑海中想出的场景90%永远不会发生。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情绪。过度担心焦虑时,不妨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〇这是真的吗?
〇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〇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什么?
4.给孩子最好的精神礼物
担心是一种诅咒,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学会把担心换成关心和信心,关心是有形的保护,信心是无形的保护。
(1)多看书学习,了解孩子生长发育规律
人类早期害怕打雷、闪电,以为是什么妖魔鬼怪,其实是因为不了解自然现象。育儿也如此,如果不了解孩子各阶段的成长规律,一旦出现状况,就会担心不已。比如有家长问,孩子总爱吃手是不是有问题?这就是因为不了解儿童口唇欲的相关知识,才把正常的发育特点,当成不正常。家长多看书学习,了解孩子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才不会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各种担心害怕。
(2)做好预案,教孩子应对
你是不是担心孩子在外受伤、被欺负?那么,就要教孩子避免不安全因素,学会保护自己:被欺负时怎么办,怎样和对方沟通,怎样向家长、老师,甚至警察求助。
家长提前预见一些危险、问题和麻烦,训练孩子应对,才能确保孩子智慧面对,保护好自己,而不是一味躲避、挨欺负。
(3)抓住孩子的特点,不盲目比较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父母一定要看到自家孩子的特点,不要强求与“别人家孩子”看齐。
(4)把握爱和管的尺度,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
管孩子,其实只需管两方面:一是安全和道德。二是危害他人,破坏环境。
除了这些,其他的,大可不管。
阳阳妈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推,摔倒。哪个孩子小时不会有磕碰呢?孩子的成长是在体验和感受中完成的,如果不给机会,剥夺这方面的体验,孩子永远无法真正长大。
(5)觉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
父母偏离自己的人生轨道,进入子女的人生轨道横加干涉,究其原因,是对世界极端不信任和对自己无能的恐惧交织在一起的投射,是安全感和价值感匮乏的体现。
父母如果打着“为孩子好”“替他着想”的名义,剥夺孩子为生命负责的权利,混淆了与子女的生命界限,那么就会既活不好自己的人生,又暗淡了孩子的人生。
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先立足自我成长,放下头脑中无端的恐惧,变担心为放心,只有放心,才能放手,只有放手,孩子才有机会过自己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变担心为放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精神礼物,这件礼物,足以丰沛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