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月壬申,太后问正字陈子昂,当今为政之要。子昂退,上疏,以为“宜缓刑崇德,息兵革,省赋役,抚慰宗室,各使自安”[1]。辞婉意切,其论甚美,几三千言。
【注文】
[1]兵革:兵器和甲胄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此处指战争。 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钱等;徭役即百姓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兵役、力役、杂役等。
【译文】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三月壬申(十九日),太后询问正字陈子昂,什么是当前统治要紧的政事。陈子昂退朝后,上疏,认为“应当宽缓刑罚,崇尚德政,停止军事行动,减省赋税徭役,抚恤慰问皇族,使他们各自安心”。陈子昂的上疏言辞委婉,意思深切,议论美好,差不多有三千字。
【原文】
癸酉,以天官尚书武承嗣为纳言,张光辅守内史[1]。
【注文】
[1]天官尚书:唐前期职事官,即吏部尚书。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吏部为天官。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恢复旧称。 守:在唐代,官阶(官品)低于实际担任的职事为“守”,官阶高于实际担任的职事为“行”。
【译文】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三月癸酉(二十日),任命天官尚书武承嗣为纳言,张光辅守内史。
【原文】
夏四月甲辰,杀辰州别驾汝南王炜、连州别驾鄱阳公等宗室十二人,徙其家于巂州[1]。炜,恽之子;,元庆之子也[2]。己酉,杀天官侍郎蓝田邓玄挺[3]。玄挺女为妻,又与炜善。諲谋迎中宗于庐陵,以问玄挺。炜又尝谓玄挺曰:“欲为急计,何如?”玄挺皆不应。故坐知反不告,同诛。
【注文】
[1]别驾:唐朝地方官,常与“长史”互改名称,亦或并置,正四品下。按唐朝官制,地方上的州设置“别驾”“长史”“司马”为“上佐”,按制度规定应负责辅佐地方长官,其实多无实际职任。因为上佐官品高,俸禄优厚,常用以安置被贬官之大臣或闲冗官员,时有废罢。 炜:音wěi。 连州:古州名。隋置,治桂阳(今广东连州),唐辖境相当于今广东连州、阳山、连山等市县地。 :音yīn。
[2]恽(yùn):即李恽(?—674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七子,王氏所生。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李恽封郯(tán)王。贞观八年(634年),李恽任洺(míng)州(治今河北永年东)刺史。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蒋王,任安州(治今湖北安陆)都督,食实封八百户。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食实封加满千户。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徙任梁州(治今陕西汉中)都督。李恽在安州,多造器用服玩,到了将离任时,有递车四百辆。州县不堪其劳,有关部门上奏弹劾,唐高宗特宽恕不问。后来,李恽历任遂州(治今四川遂宁)刺史、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刺史。唐高宗咸亨五年(674年),转箕州(治今山西左权)刺史。录事参军事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惊恐而自杀。高宗知道实情后,斩张君彻,追赠李恽为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元庆:即李元庆(?—664年),唐高祖李渊之第十六子,刘婕妤(唐后宫妃嫔名号,正三品)所生。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封汉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陈王。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任赵州(治今河北赵县)刺史,娶戴胄的女儿为妻。贞观十年(636年),改封道王,任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受食实封千户。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任滑州(治今河南滑县东)刺史,他的治绩被唐高宗得知,赐物二百段。又历任徐州(治今江苏徐州)、沁州(治今山西沁源)、卫州(治今河南卫辉西南)刺史。元庆事母孝顺,母亲死后,请求亲自修建母亲的坟墓,高宗安慰未许。元庆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去世,追赠司徒、益州都督,陪葬献陵(唐高祖的陵墓)。
[3]天官侍郎:唐前期职事官,即吏部侍郎。
【译文】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夏四月甲辰(二十二日),处死辰州别驾汝南王李炜、连州别驾鄱阳公李等李唐皇族十二人,迁移他们的家属去巂州。李炜是李恽的儿子;李是李元庆的儿子。己酉(二十七日),朝廷处死天官侍郎蓝田县人邓玄挺。邓玄挺的女儿是李的妻子,邓玄挺又与李炜关系好。李图谋从庐陵接回唐中宗李显,就询问过邓玄挺。李炜又曾经对邓玄挺说:“准备制定紧急计划,怎么样?”邓玄挺都没有回应。所以他以犯知对方谋反而不报告的罪名,被一同处死。
【原文】
诸王之起兵也,贝州刺史纪王慎独不预谋,亦坐系狱。秋七月丁巳,槛车徙巴州,更姓虺氏,行及蒲州而卒[1]。八男徐州刺史东平王续等,相继被诛,家徙岭南[2]。
【注文】
[1]蒲州:古州、府名。北周置,隋治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唐代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永济、临猗、闻喜、万荣等市县及运城市西南部分地区。
[2]徐州:古州名,唐属河南道。治彭城(今江苏徐州),辖彭城、丰县、沛县、宿迁、下邳(pī)、萧县、滕县。
【译文】
李唐宗室诸王起兵的时候,只有贝州刺史纪王李慎不参与谋划,但也被牵连入狱。永昌元年(689年)秋七月丁巳(初七日),用囚车将李慎移送巴州,改姓虺氏,走到蒲州就死了。他的八个儿子,如徐州刺史东平王李续等,相继被杀死,家属迁往岭南地区。
【原文】
徐敬业之败也,弟敬真流绣州,逃归,将奔突厥[1]。过洛阳,洛州司马弓嗣业、洛阳令张嗣明资遣之。至定州,为吏所获,嗣业缢死。嗣明、敬真多引海内知识,云有异图,冀以免死[2]。于是朝野之士为所连引坐死者甚众。嗣明诬内史张光辅,云“征豫州日,私论图谶、天文,阴怀两端”[3]。八月甲申,光辅与敬真、嗣明等同诛,籍没其家。
【注文】
[1]绣州:古州名。唐治常林(今广西桂平南),辖境相当于今广西桂平、平南两市县南部地区。
[2]知识:认识了解的人。
[3]图谶(chèn):方士、巫师编造的隐语或预言叫谶,谶附有图,因此叫“图谶”。在古代社会,图谶常常和政治密不可分,也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两端:指游移于两者之间。
【译文】
徐敬业失败后,弟弟徐敬真流放绣州,他逃了回来,准备投奔突厥。徐敬真路过洛阳时,洛州司马弓嗣业、洛阳县令张嗣明资助他财物送他离开。徐敬真到达定州,被小吏捕获,弓嗣业上吊而死。张嗣明、徐敬真供出各地相互认识了解的许多人,说他们图谋不轨,期望以此能免除死罪。于是朝野人士被牵连判死罪的人很多。张嗣明诬告内史张光辅,说他“在征讨豫州时,私下议论王者受命的征验、天象变化,暗中在朝廷和叛逆者之间脚踩两只船”。永昌元年(689年)八月甲申(初四日),张光辅和徐敬真、张嗣明等一起被处死,家产及人口被查抄、没收。
【原文】
乙未,秋官尚书太原张楚金、陕州刺史郭正一、凤阁侍郎元万顷、洛阳令魏元忠并免死,流岭南[1]。楚金等皆为敬真所引,云与敬业通谋。临刑,太后使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传声赦之。声达于市,当刑者皆喜跃欢呼,宛转不已,元忠独安坐自如[2]。或使之起,元忠曰:“虚实未知。”隐客至,又使起,元忠曰:“俟宣敕已。”既宣敕,乃徐起,舞蹈再拜,竟无忧喜之色[3]。是日阴云四塞,既释楚金等,天气晴霁[4]。
【注文】
[1]秋官尚书:唐前期职事官,即刑部尚书。 太原:古府、路名。治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唐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和阳泉、平定、寿阳、昔阳、盂县等市县地。 陕州:古州名。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三门峡市、洛宁县等市县及山西平陆、芮城、运城等县市东北地区。 洛阳:县名。即洛阳县,在唐东都洛阳城内,相当于今河南洛阳。
[2]宛转:声音回转盘旋。
[3]徐起:慢慢起身。
[4]四塞:到处充塞。 晴霁(jì):天色放晴。
【译文】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八月乙未(十五日),秋官尚书太原人张楚金、陕州刺史郭正一、凤阁侍郎元万顷、洛阳县令魏元忠都被赦免死罪,流放岭南。张楚金等都被徐敬真所供出,说他们与徐敬业串通谋反。将执行死刑时,太后派凤阁舍人王隐客骑快马传话赦免他们。赦免的喊声传到街市行刑的地方,将要受刑的人都高兴得跳跃欢呼,欢呼声回旋不停,只有魏元忠独自安坐自若。有人让他起身,魏元忠说:“是真是假还不知道呢。”王隐客来到,又让他起来,魏元忠说:“等宣布太后的敕令之后吧。”宣布敕令后,他才慢慢起来,以跪拜之礼拜了再拜,脸上竟然没有忧愁和喜悦的表情。这一天阴云密布,等到释免张楚金等人之后,天气转晴了。
【原文】
初,高宗之世,周兴以河阳令召见,上欲加擢用,或奏以非清流,罢之[1]。兴不知,数于明堂俟命。诸相皆无言,地官尚书、检校纳言魏玄同时同平章事,谓之曰:“周明府可去矣。”[2]兴以为玄同沮己,衔之[3]。玄同素与裴炎善,时人以其终始不渝,谓之“耐久朋”[4]。周兴奏,诬玄同言:“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为耐久。”太后怒,闰月甲午,赐死于家。监刑御史房济谓玄同曰:“丈人何不告密,冀得召见,可以自直。”[5]玄同叹曰:“人杀鬼杀,亦复何殊,岂能作告密人邪!”乃就死。又杀夏官侍郎崔詧于隐处,自余内外大臣坐死及流贬甚众[6]。
【注文】
[1]河阳:古县名。即河阳县,相当于今河南孟州南。 清流:这里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2]地官尚书:唐前期职事官,即户部尚书。 魏玄同(617—689年):唐前期大臣、宰相。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州)人,字和初。他考中进士,调长安县(今陕西西安)令,累转司列大夫。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因为与武后的仇人上官仪关系好,被贬到岭南地区。唐高宗上元年间,玄同得到赦免,被放还。玄同因工部尚书刘审礼的举荐而拜岐州(治今陕西凤翔)长史,累迁至吏部侍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他与中书、门下平章事,跻身宰相之列,参与决策。他曾上疏论选举,对以文学进身的平民出身的官吏不得升迁,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的建议未被采纳。高宗死后,武则天掌握大权,玄同进为地官尚书、检校纳言,仍然担任宰相。他向来与裴炎结交,始终不渝。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他被酷吏周兴陷害,被杀。 同平章事:唐朝宰相,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始有“平章事”之名。唐高宗永淳年间始以“同平章事”入衔。其后,渐成宰相专称。 明府:“明府君”的略称。汉人用为对太守的尊称。唐代别称县令为明府,称县尉为少府。后世相沿不改。
[3]沮(jǔ):阻止,败坏。 衔:含在心里。
[4]不渝(yú):不变。渝,改变,违背(多指感情或态度)。
[5]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自直:自行申辩,证明自己的正直。
[6]夏官侍郎:唐前期职事官,即兵部侍郎。
【译文】
当初,唐高宗在位时,周兴任河阳县令被召见,皇帝准备加以提升,有人上奏说他不是清流官,这才作罢。周兴不知道此事,还多次在明堂等候任命。各位宰相都不发话,地官尚书、检校纳言魏玄同当时为同平章事,对他说:“周县令可以回去了。”周兴以为魏玄同坏了自己的事,因此怀恨在心。平时魏玄同与裴炎很要好,当时人因为他们的友情始终不变,称赞他们是“耐久的朋友”。周兴为此上奏诬陷魏玄同,说他曾说过“太后老了,不如事奉皇帝耐久”。太后大怒,永昌元年(689年)闰九月甲午(十五日),赐他在家里自尽。魏玄同死前,监刑御史房济对他说:“您为何不告密,以希望得到太后召见,可以为自己申辩。”魏玄同感叹说:“被人杀死和被鬼杀死,又有什么不同,怎么能当告密人呢!”于是赴死。又在隐蔽的地方杀死夏官侍郎崔詧,其余朝廷内外大臣因此受牵连被处死和流放的人很多。
【原文】
彭州长史刘易从亦为徐敬真所引,戊申,就州诛之[1]。易从为人,仁孝忠谨,将刑于市,吏民怜其无辜,远近奔赴,竞解衣投地曰:“为长史求冥福。”[2]有司平准,直十余万[3]。
【注文】
[1]彭州:古州名。唐置,治九陇(今四川彭州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彭州、都江堰等市地。
[2]忠谨:忠诚谨慎。 冥福:意指亡灵在阴间的幸福。为求冥福有两种形式:一是精神上的,超度、诵佛经、求神礼佛等;二是物质上的,陪葬、焚烧纸钱、纸扎祭品等。
[3]平准:平衡物价。一般由国家设置专门机构,直接吞吐物资以调节商品供求,平抑物价,促成经济协调发展。 直:同“值”,价值,价钱。
【译文】
彭州长史刘易从也被徐敬真供出,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闰九月戊申(二十九日),易从在彭州被处死。刘易从为人仁爱孝顺,忠诚谨慎,将在街市行刑时,官吏和百姓怜惜他无罪,从远近各处奔赴刑场,争先脱衣扔在地上,说:“为刘长史求冥福。”据有关部门估价,这些衣服值十多万。
【原文】
周兴等诬右武卫大将军燕公黑齿常之谋反,征下狱[1]。冬十月戊午,常之缢死。
【注文】
[1]右武卫大将军:唐朝禁军高级军官之衔。参见注“左武卫将军”。
【译文】
周兴等诬告右武卫大将军燕国公黑齿常之谋反,常之被征召回京,投进监狱。永昌元年(689年)冬季十月戊午(初九日),黑齿常之上吊身亡。
【原文】
己未,杀宗室鄂州刺史嗣郑王璥等六人[1]。庚申,嗣滕王修琦等六人免死,流南岭[2]。右卫胄曹参军陈子昂上疏,以为:“周颂成、康,汉称文、景,皆以能措刑故也[3]。今陛下之政,虽尽善矣,然太平之朝,上下乐化,不宜有乱臣贼子,日犯天诛[4]。[比]者大狱增多,逆徒滋广,愚臣顽昩,初谓皆实,乃去月十五日,陛下特察系囚李珍等无罪,百僚庆悦,皆贺圣明,臣乃知亦有无罪之人挂于疏网者[5]。陛下务在宽典,狱官务在急刑,以伤陛下之仁,以诬太平之政,臣窃恨之[6]。又九月二十一日敕免楚金等死,初有风雨,变为景云[7]。臣闻阴惨者刑也,阳舒者德也[8]。圣人法天,天亦助圣,天意如此,陛下岂可不承顺之哉。今又阴雨,臣恐过在狱官。凡系狱之囚,多在极法,道路之议,或是或非,陛下何不悉召见之,自诘其罪。罪有实者显示明刑,滥者严惩狱吏,使天下咸服,人知政刑,岂非至德克明哉。”[9]
【注文】
[1]鄂州:古州、路名。治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武汉市长江以南部分、黄石市和咸宁市辖区。 嗣郑王璥(jǐng):即李璥(?—689年),唐高祖李渊之孙,郑惠王李元懿的长子。元懿死,李璥嗣郑王。
[2]嗣滕王修琦:即李修琦(?—689年),唐高祖李渊之孙,滕王李元婴的长子。元婴死,修琦嗣滕王。
[3]右卫:唐朝禁军的一支。左、右卫作为唐朝皇宫的禁军,负责宫廷警卫之法令,监督宫廷仪仗队,护卫皇帝。 胄曹参军:古代官名,即胄曹参军事,唐朝禁军左、右卫的属官,正八品下,负责掌管兵器、修建官衙等事务。 成、康:指西周成王和康王。西周初成王姬诵、康王姬钊统治时的治世,史称“成康之治”。在西周初年,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周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各族,取得很大胜利。周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成康时期是西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四十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文、景:指西汉文帝和景帝。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的政策。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长子。他在位时采用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对稳定汉初统治秩序,恢复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文帝与其子景帝的两代统治,历来被视为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措刑:措,设置,设施。措刑,刑法放置起来,形容政治清平。
[4]乐化:以政教风化为乐。 天诛:上天诛罚。
[5]比者:近来。 疏网:稀疏的网。比喻宽大的法律。
[6]宽典:宽大的法令。
[7]景云:祥云,瑞云。
[8]阴惨:指人悲伤的感情,或秋冬节序。 阳舒:指舒畅的心情和宽松的气氛。
[9]至德:最高的道德,盛德。 克明:能察是非。
【译文】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十月己未(初十日),杀死皇族鄂州刺史嗣郑王李璥等六人。庚申(十一日),嗣滕王李修琦等六人免去死罪,流放岭南。右卫胄曹参军事陈子昂上疏认为:“周朝歌颂成王、康王,汉朝称赞文帝、景帝,都因为他们能置刑罚而不用的缘故。现在陛下的政治,虽然尽善了,但太平的朝代,上下都乐于教化,不应当有乱臣贼子天天触犯帝王的刑律被处死。近来大案增多,叛逆的人日益增加,为臣我愚昧,原以为他们都有确凿的罪证,而上月十五日,陛下特别查明囚犯李珍等无罪,百官欢悦,都庆贺陛下圣明,我才知道也有无罪的人落入宽大法网的。陛下致力于宽刑,狱官却在追求苛刻的刑罚,以损害陛下的仁德,以诬蔑太平的政治,我心里憎恨这些人。另外,九月二十一日陛下颁布敕书赦免张楚金等人的死罪后,天气最初有风雨,而后变为祥瑞云彩。我听说天阴暗惨淡表示刑罚,晴朗畅快表示德政。圣人效法上天,上天也帮助圣人,天意既然如此,陛下怎么能不承顺天意呢。现在又是阴雨,我恐怕过错在执掌刑狱的官吏。凡是入狱的犯人,多处以最重的刑罚,路上百姓的议论,或肯定或否定,陛下为什么不全部召见罪犯,亲自责问他们的罪过。确实有罪的,公开给予应得的刑罚,滥施刑罚的,就严厉惩办主管刑狱的官吏,让天下百姓都心服,人们都明白政事和刑罚,那不是盛德和明察吗!”
【原文】
天授元年十一月,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丁亥,行之[1]。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2]。秦客,太后从父姊之子也[3]。乙未,司刑少卿周兴奏除唐亲属籍[4]。腊月辛未,以僧怀义为右卫大将军,赐爵鄂国公。
【注文】
[1]天授:武则天改唐为周采用的第一个年号。即天授元年(690年)十一月至天授三年(692年)三月。天授元年,即庚寅年(690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河东:即河东县,相当于今山西永济西南。 宗秦客(?—约690年):武周时期大臣、宰相。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母亲是武则天的堂姐。宗秦客主持编纂《圣母神皇实录》,以宣传武则天的功绩。他还暗中劝武则天代唐称帝。在武则天的授意下,宗秦客制作了十二个新字,包括“照”“天”“地”“日”“月”“星”“君”“臣”“载”“初”“年”“正”,即所谓则天文字,在武周王朝(690—705年)使用。武则天改唐为周,称帝,宗秦客于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担任宰相(内史)。后来,宗秦客因贪赃获罪,被贬为遵化县(今广西灵山西南)尉,他的弟弟宗楚客、宗晋卿被流放岭南地区。一年后,宗秦客死在流放地。
[2]曌(zhào):同“照”,意指日月当空,普照大地。 诏、制:唐朝公文书之一。皇帝颁发的公文书称诏、制、敕、册。
[3]从(zòng)父姊:伯叔父之女、年长于己者,即堂姐。
[4]司刑少卿:唐前期职事官,即大理寺少卿。
【译文】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十一月,凤阁侍郎河东人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个字进献,丁亥(十五日),朝廷下令颁行天下。太后自名为“曌”,“诏”改称为“制”。宗秦客是太后的堂姐的儿子。乙未(二十三日),司刑少卿周兴奏请废除李唐宗室亲属的家族名册。十二月辛未(二十八日),任命和尚薛怀义为右卫大将军,赐鄂国公的爵位。
【原文】
春一月戊子,武承嗣迁文昌左相,岑长倩迁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凤阁侍郎武攸宁为纳言,邢文伟守内史,左肃政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王本立罢为地官尚书[1]。攸宁,士彟之兄孙也。时武承嗣、三思用事,宰相皆下之[2]。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韦方质有疾,承嗣、三思往问之,方质据床不为礼[3]。或谏之,方质曰:“死生有命,大丈夫安能曲事近戚以求茍免乎!”寻为周兴等所构,甲午,流儋州,籍没其家[4]。
【注文】
[1]一月:天授元年(690年)十一月,武则天改唐为周,正式称帝,采用周代的历法,以农历十一月(子月)为一年的开始,又称建子月,而以夏正月(夏历以正月为一年的起始)为一月。在中国古代社会,十二个月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分别是:一月(寅月)、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戌月)、十月(亥月)、十一月(子月)、十二月(丑月)。在夏朝,以农历正月(寅月)为一年的起始,又称建寅月。历代王朝多以建寅月作为标准历法。在唐代,也只有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和唐肃宗李亨统治时期采用过建子月。 文昌左相:唐前期职事官,即尚书左仆射。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尚书左仆射为文昌左相。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尚书左仆射。 文昌右相:唐前期职事官,即尚书右仆射。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尚书右仆射为文昌右相。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尚书右仆射。 武攸宁(生卒年不详):武周时期的大臣、宰相。攸宁为武则天的伯父武士让的孙子,父亲名武怀道,他的弟弟武攸暨为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武周天授年间,攸宁累迁纳言,封建昌郡王,历任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冬官尚书(即工部尚书)。武周圣历初年,他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他在法外枉征财物,致使百姓破家,建立大库二百余间,将所征获财物贮在其中。唐中宗神龙初年,攸宁担任岐州(治今陕西凤翔)刺史,病死。 邢文伟(?—690年):唐前期大臣。滁(chú)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以博学而知名。唐高宗时,他历任太子典膳丞、右史。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任命他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第二年,文伟守内史。不久,他因为附会宗秦客被贬为珍州(治今贵州正安西北)刺史,不久自杀。
[2]下:次序、等级地位居后。
[3]韦方质(?—690年):唐前期大臣、宰相。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韦云起,其父扶阳郡公韦师实。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任命他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精通法律的韦方质受命对唐初以来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删改,编成《垂拱式》二十卷、《垂拱留司格》六卷及《垂拱新格》二卷,为时人所称道。当时,武承嗣、武三思当朝用事,诸宰相皆倾附之。方质不肯曲事承嗣、三思,为酷吏周兴所陷害,流放儋州(治今海南儋州西北)而死。
[4]构:图谋,构陷,设计陷害人。
【译文】
春季一月戊子(初九日),武承嗣升任文昌左相,岑长倩升任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凤阁侍郎武攸宁为纳言,邢文伟守内史,左肃政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王本立罢除相职,改任地官尚书。武攸宁是武士彟(武则天之父)的哥哥的孙子。当时武承嗣、武三思当权,宰相都在他们之下。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韦方质有病在身,武承嗣、武三思前往家中问候,韦方质靠着床不行礼。有人规劝他别这样,方质说:“生死有命运安排,大丈夫怎能屈身事奉太后的近亲以求苟且幸免呢!”不久他就被周兴等人陷害,甲午(十六日),他被流放儋州,没收其家口、财产入官府。
【原文】
醴泉人侯思止始以卖饼为业,后事游击将军高元礼为仆,素诡谲无赖[1]。恒州刺史裴贞杖一判司,判司使思止告贞与舒王元名谋反,秋七月辛巳,元名坐废,徙和州,壬午,杀其子豫章王亶,贞亦族灭[2]。擢思止为游击将军。时吿密者往往得五品,思止求为御史,太后曰:“卿不识字,岂堪御史。”对曰:“獬豸何尝识字,但能触邪耳。”[3]太后悦,即以为朝散大夫、侍御史。他日,太后以先所籍没宅赐之,思止不受,曰:“臣恶反逆之人,不愿居其宅。”太后益赏之。
【注文】
[1]醴(lǐ)泉:古县名。即醴泉县,相当于今陕西礼泉东北。 诡谲(jué):奇异,奇怪,令人捉摸不透。
[2]恒州:古州名。北周置,唐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唐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石家庄、正定、藁城、灵寿、行唐、井陉西北、鹿泉、平山、阜平等市县地。 判司:地方上州或郡的佐官。 舒王元名:即李元名(生卒年不详),唐高祖李渊之第十八子,小杨嫔所生。李元名始封谯王,后徙舒王,历任五州刺史,食实封至千户。 和州:古州名。北齐置,治历阳(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地。 亶:音dǎn。
[3]獬(xiè)豸(zhì):也称解(xiè)廌(zhì)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又有神羊之称。它双目明亮,额上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触倒后吃下,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译文】
醴泉县人侯思止开始是靠卖饼谋生,后来给游击将军高元礼当仆人,一贯诡诈无赖。恒州刺史裴贞杖责一名判司,判司指使侯思止诬告裴贞与舒王李元名谋反,天授元年(690年)秋七月辛巳(初六日),李元名因此被废黜,迁移到和州,壬午(初七日),杀死他的儿子豫章王李亶,裴贞也被灭族。朝廷提升侯思止为游击将军。当时,告密的人往往能得到五品官,侯思止要求担任御史,太后说:“您不识字,怎么能担任御史。”他回答说:“獬豸哪里识字,却能用角去触邪恶的人。”太后听了高兴,就让他做朝散大夫、侍御史。过了些天,太后将早先没收的住宅赐给他,侯思止不肯接受,说:“我恨叛逆的人,不愿意居住他们的住宅。”太后更加赞赏他。
【原文】
衡水人王弘义,素无行,尝从邻舍乞瓜,不与,乃告县官:“瓜田中有白兔。”[1]县官使人捜捕,蹂践瓜田立尽。又游赵、贝,见闾里耆老作邑斋,遂告以谋反,杀二百余人[2]。擢授游击将军,俄迁殿中侍御史。或告胜州都督王安仁谋反,敕弘义按之[3]。安仁不服,弘义即于枷上刎其首。又捕其子,适至,亦刎其首,函之以归[4]。道过汾州,司马毛公与之对食,须臾,叱毛公下阶,斩之,枪揭其首入洛,见者无不震栗[5]。时置制狱于丽景门内,入是狱者,非死不出,弘义戏呼为“例竟门”[6]。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7]。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辄与家人诀曰:“未知复相见否?”
【注文】
[1]衡水:古县名。即衡水县,相当于今河北衡水西南。 无行:行为恶劣;品行不端。
[2]赵:即赵州,北齐置,唐高祖武德年间移治平棘(今河北赵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赵县、宁晋、柏乡、高邑、临城、赞皇、栾城和隆尧县的一部分。 贝:即贝州。参见注“贝州”。 闾(lǘ)里:里巷;平民聚居之处。借指平民。 耆(qí)老:中国古代以六十岁称耆,七十岁为老,这里指年迈的老年人。 邑斋:县邑举行的佛事活动。
[3]胜州:古州名。隋置,治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十二连城),唐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十二连城和东北黄河西岸。
[4]函:匣子,盒子。
[5]汾州:古州、府名。北魏置,唐治西河(今山西汾阳),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汾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等市县地。 须臾:一会儿,极短的时间,片刻。 震栗:恐惧战抖,惊恐。
[6]丽景门:始建于隋代,是唐东都洛阳皇城西门之一。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曰宣辉门。
[7]道路以目: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西周厉王统治时期,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民众。他派人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是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以目示意。周厉王高兴地认为自己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后来,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织起来攻入王宫,将周厉王放逐。这一事件史称“国人暴动”。历史典故“道路以目”即来源于上述史实。后世多用“道路以目”来表示政治黑暗暴虐。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于《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
衡水县人王弘义,一贯品行不端,曾经问邻居讨要瓜吃,邻居不给,就向县官报告说:“瓜田中有白兔。”县官派人去搜捕,把瓜田都快踩踏完了。他又游历赵州、贝州,见乡里父老在做佛事活动,就诬告他们谋反,结果杀死二百余人。王弘义被提拔为游击将军,很快又升为殿中侍御史。有人告发胜州都督王安仁谋反,太后命令王弘义审讯他。王安仁不认罪,王弘义就让他戴着枷而砍下他的脑袋。又搜捕王安仁的儿子,王安仁的儿子刚刚到,王弘义就砍下他的脑袋,用盒子盛着带回。王弘义路过汾州,汾州司马毛公和他一起进餐,突然间,他怒喝毛公令其下台阶,砍下脑袋,用枪挑着进入洛阳,见到的人无不震惊颤抖。当时太后的特别刑狱设在丽景门内,被关入这个监狱的,不死不能出狱,王弘义戏称丽景门为“例竟门”。朝廷官员人人自危,相见时不敢交谈,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示意。有的人因为入朝便被秘密逮捕,因此官员每次上朝前,就和家人诀别说:“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