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夏四月,以岑长倩为内史[1]。六月辛未,以苏良嗣为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待价为右相,己卯,[以]韦思谦为纳言[2]。
【注文】
[1]岑长倩(?—691年):唐前期宰相。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唐太宗贞观年间重臣岑文本之侄。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长倩担任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决策。从此,四品以下官员知政事者(即实际任宰相之职)始以平章事为名。武则天垂拱初年,武则天实际掌权,长倩以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迁内史,不久,官至文昌右相,封邓国公。后加特进、辅国大将军。武则天改唐为周后,长倩因为反对立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皇太子,得罪了武氏家族,被罢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他中途被召回,被诬陷谋反,下狱被杀。他的五个儿子同被杀死。
[2]苏良嗣(606—690年):唐前期宰相。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唐高宗时,他担任周王府司马,多次劝谏周王李显。后迁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长史。他在当地依法纠治一些违法的官吏。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他被拜为纳言(即侍中),封温国公。第二年,他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成为宰相,参与决策。他曾经在朝堂遇见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怀义傲慢无礼,良嗣命左右击打怀义的脸颊。武则天听说此事,告诫怀义从北门出入皇宫,不要侵犯皇宫南衙的宰相。武则天载初元年(690年),加特进,不久死去。 左相:古代官名。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门下省为东台,侍中为左相。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为右相。 韦待价(?—689年):唐前期宰相。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象州(治今广西象州)刺史韦挺之子,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婿。韦待价初为左千牛备身,唐高宗时累迁兰州(治今甘肃兰州)、肃州(治今甘肃酒泉)刺史,检校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都督。唐高宗死后,武则天掌权,韦待价摄司空,护营乾陵(唐高宗的陵墓)。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他以天官尚书(即吏部尚书)任同凤阁鸾台三品,成为宰相。他无才识,选拔官吏失当,为时人所嗤笑。第二年,待价拜文昌右相,仍担任宰相之职。他多次上表请求辞职,武则天均不准。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待价拜安息道行军大总管,进爵扶阳郡公。他率领军队攻打吐蕃。但是,他并无将领之才,遭到失败,被免官流放,不久死去。 韦思谦(?—689年):参见注思谦。 纳言:古代官名。相传舜时设此官,掌承上启下,传宣上命,受纳奏言。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改为纳言。以后几经更改,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纳言,武德三年(620年)改名侍中。
【译文】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夏四月,任命岑长倩为内史。六月辛未(初三日),任命苏良嗣为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待价为右相。己卯(十一日),任命韦思谦为纳言。
【原文】
苏良嗣遇僧怀义于朝堂,怀义偃蹇不为礼[1]。良嗣大怒,命左右捽曳,批其颊数十[2]。怀义诉于太后,太后曰:“阿师当于北门出入,南牙宰相所往来,勿犯也。”[3]
【注文】
[1]偃(yǎn)蹇(jiǎn):骄横,傲慢,盛气凌人。
[2]捽(zuó)曳(yè):揪,拽。
[3]阿师:僧人。 南牙:即南衙。在唐朝的宫殿布局中,皇帝的居住地(即宫城)在北部。而皇帝上朝、办公之地和中央各官衙署所在地(即皇城)在南面,故称南衙。因此用“南衙”代指宰相。
【译文】
苏良嗣在朝堂与和尚薛怀义相遇,怀义傲慢骄横而不行礼。苏良嗣大怒,命令身边的随从拽住他,抽了他几十个耳光。怀义向太后诉说此事,太后说:“阿师应当从皇宫的北门出入,南衙是宰相往来的地方,不要去冒犯他们。”
【原文】
太后托言怀义有巧思,故使入禁营造[1]。补阙长社王求礼上表,以为:“太宗时,有罗黑黑善弹琵琶,太宗阉为给使,使教宫人[2]。陛下若以怀义有巧性,欲宫中驱使者,臣请阉之,庶不乱宫闱。”[3]表寝不出[4]。
【注文】
[1]巧思:精巧的构思。 入禁:进入禁止的地方,此处指宫内。 营造:建造房舍宫殿。
[2]长社:古县名。即长社县,相当于今河南许昌。 阉:割去男人的或雄性动物的生殖器。 给使:供人驱使的人。这里指宦官。
[3]宫闱(wéi):帝王后宫,后妃住所。
[4]寝:停止,平息,搁置。
唐长安皇城示意图
【译文】
太后借口薛怀义有巧妙的设计,所以让他进入宫中建造宫室。补阙长社县人王求礼上表,认为:“太宗的时候,有个叫罗黑黑的人擅长弹琵琶,太宗将他阉割后,充当内侍,让他教宫女弹琵琶。如果陛下认为怀义有灵巧的心性,想在宫中使用,臣请阉割他,希望他不会扰乱后宫。”王求礼的奏表被搁置起来,没了下文。
【原文】
秋九月己巳,雍州言新丰县东南有山踊出,改新丰为庆山县,四方毕贺[1]。江陵人俞文俊上书:“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和而疣赘生,地气不和而塠阜出[2]。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而山变为灾。陛下谓之‘庆山’,臣以为非庆也。臣愚以为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不然,殃祸至矣。”[3]太后怒,流于岭外,后为六道使所杀[4]。
【注文】
[1]新丰县:古县名。相当于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 毕:全。
[2]江陵:古县名。即江陵县,相当于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疣(yóu)赘(zhuì):痈疽疮毒。 塠(duī)阜(fù):小山丘。
[3]侧身:倾侧其身,表示戒惧不安。
[4]岭外:即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 六道使:武周时代临时设置的使职。在武周长寿二年(693年)初,因有人告密说流放岭南的犯人谋反,武则天派酷吏万国俊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审理。万国俊到达后,把流放的犯人统统召集起来,假传圣旨叫他们自杀。然后万国俊伪造供词,回朝复命。他建议,其他地方被流放的犯人也必定有怨望谋反,不可不尽早除掉。武则天升了万国俊的官,同时又派五人监察御史,分头到各道巡查流放之人。这五人连同先前的万国俊,被称为“六道使”。六道使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负责监察百官、巡按州县。这五人眼看着万国俊杀人多升了官,到各地后都滥杀一通。多的达六七百人,最少的也在百人以上。等被流放之人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了,武则天又下令“六道流人没死的连同他们的家属都允许回到故乡”,并将万国俊等人处死或流放。
【译文】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秋季九月己巳日,雍州报告新丰县东南有座山拔地而起,于是改新丰县为庆山县,四面八方都来庆贺。江陵县人俞文俊却上书说:“天气不调和的话,寒和暑就会并行;人气不调和的话,就会长痈疽疮毒;地气不调和的话,就会拱出小土山。现在陛下以太后之身处帝王之位,调换了刚和柔的位置,所以地气受到阻塞,而山脉发生灾变。陛下称它为‘庆山’,我以为这并不是喜事。我认为您应该谨慎修德以答复上天的谴责,不然灾祸将要降临了。”太后大怒,将他流放到岭南地区,后来被六道使所杀害。
【原文】
三年夏五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刘祎之窃谓凤阁舍人永年贾大隐曰:“太后既废昏立明,安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1]大隐密奏之,太后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乃复叛我。”或诬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又与许敬宗妾有私,太后命肃州刺史王本立推之[2]。本立宣敕示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3]太后大怒,以为拒捍制使,庚午,赐死于家[4]。祎之初下狱,睿宗为之上疏申理,亲友皆贺之。祎之曰:“此乃所以速吾死也。”临刑,沐浴,神色自若,自草谢表,立成数纸。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学周思钧称叹其文[5]。太后闻之,左迁翰巫州司法,思钧播州司仓[6]。
【注文】
[1]永年:古县名。即永年县,相当于今河北永年东。 临朝称制:指中国古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或国王、天皇)执掌国政。
[2]归州:古州、路名。归诚州的简称,治怀柔(今北京怀柔),辖怀柔县,相当于今北京怀柔。 孙万荣(?—697年):唐代东北地区的游牧族群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其曾祖孙敖曹在隋朝为金紫光禄大夫。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孙敖曹归附于唐,其部落安置在营州城(今辽宁朝阳)边,孙敖曹被封为云麾将军,行辽州(今辽宁辽阳)总管。至孙万荣为部落首领后,主动与唐结好。武则天垂拱初年,武则天累授孙万荣为右玉钤(qián)卫将军、归诚州刺史,封永乐县公。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年初,契丹发生饥荒,营州都督赵文翙(huì)不予赈济,激起契丹人的强烈不满。孙万荣遂与其妹婿大贺氏联盟长、松漠都督李尽忠乘机举兵造反,占据营州。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孙万荣为主帅。李尽忠败死,万荣代领其众,领兵直入唐朝的河北地区,屠杀当地的官民。唐军反击,万荣败走,被家奴杀死。 肃州:古州、路、卫名。隋置,治酒泉(今甘肃酒泉),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疏勒河以东、高台西南。
[3]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即中书门下。按唐朝制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即中书门下)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即凡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加“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国家各级机关所承认。所以“不经凤阁鸾台”,就不能叫敕。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没有“中书门下之印”,请下面依照敕文照办。
[4]拒捍:抵挡抗拒。 制使:皇帝派出的使者。
[5]麟台郎:古代官名,即秘书郎,武则天时改称麟台郎,为唐朝秘书省的职事官,置四员,从六品上,负责经、史、子、集四部图书的收藏、分类管理。 太子文学:唐朝太子东宫的官员。东宫的司经局设文学三人,正六品下。负责掌管经籍,侍奉文章。
[6]巫州:古州名。治龙标(今湖南怀化),辖境相当于今湖南黔阳西南、会同西北、芷江。 司法:古代官名,即司法参军事。在唐朝,上州置司法参军事二人,从七品下;中州置司法参军事一人,正八品下;下州置司法参军事一人,从八品上。负责掌管地方法律、刑狱。 播州:古州名。唐置,治遵义(今贵州遵义),辖境相当于今贵州遵义及附近地区和桐梓等县地。 司仓:古代官名,即司仓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在唐朝,上州置司仓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下;中州置司仓参军事一人,正八品下;下州置司法参军事一人,从八品下。负责掌管地方官办公的场所,度量、仓库、租赋。同时,司仓参军事还管理地方的“义仓”,以备灾荒。
【译文】
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夏季五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刘祎之私下里对凤阁舍人永年县人贾大隐说:“太后既然废昏庸立贤明,哪里还用得着临朝行使皇帝的权力!不如把大权交还给皇帝,以安定天下人心。”贾大隐将他的这番话密奏给太后,太后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刘祎之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竟然又背叛我。”有人诬告刘祎之接受了归州都督孙万荣的黄金,又和许敬宗的小妾私通,太后命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讯他。王本立向他宣告太后的敕令,刘祎之却反问道:“没有经过凤阁鸾台,怎么能叫做敕!”太后大怒,认为他是抵制皇帝的使者,五月庚午(初七日),太后命令他在家里自尽。刘祎之刚入狱时,唐睿宗曾替他上疏申辩,为此,亲友都向他祝贺。刘祎之却说:“这是加速我的死期。”临刑前,他先沐浴,神情安然自如,自己起草了给太后的谢表,很快就写了几页纸。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学周思钧都称赞叹赏他的文采。太后知道后,将郭翰降职为巫州司法参军事,周思钧降职为播州司仓参军事。
【原文】
冬十月,武承嗣又使人诬李孝逸自云:“名中有兔,兔,月中物,当有天分。”太后以孝逸有功,十一月戊寅,减死,除名,流儋州而卒[1]。
【注文】
[1]儋(dān)州:古州名。治义伦(今海南儋州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海南儋州、昌江、东方等市、县。
【译文】
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冬季十月,武承嗣又指使人诬告李孝逸说自己是:“名字中有兔,兔是月亮中的东西,应当有天定的名分。”太后因李孝逸有功劳,十一月戊寅(十八日),减免他的死罪,将他削除名籍,流放儋州而死。
【原文】
四年春正月甲子,于神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四时享祀,如西庙之仪[1]。又立崇先庙,以享武氏祖考[2]。太后命有司议崇先庙室数,司礼博士周悰请为七室,又减唐太庙为五室[3]。春官侍郎贾大隐奏:“礼,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百王不易之义[4]。今周悰别引浮议,广述异文,直崇临朝权仪,不依国家常度[5]。皇太后亲承顾托,光显大猷,其崇先庙室应如诸侯之数,国家宗庙不应辄有变移。”[6]太后乃止。
【注文】
[1]西庙:西京长安的太庙,即皇帝的宗庙。
[2]祖考:祖先,或指已故的祖父,或泛指父祖之辈。
[3]司礼博士:古代官名,即太常博士。太常寺的官员,从七品上,负责国家礼典、仪式。 悰:音cóng。 太庙:供奉本朝先代帝王之庙。历朝历代必立太庙以祭祀祖先。
[4]春官侍郎:唐前期职事官,即礼部侍郎。
[5]浮议:没有根据的议论。 异文:指不同的版本和经说。
[6]大猷(yóu):宏伟的计划。
【译文】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春正月甲子(初五日),朝廷在神都洛阳建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座庙,并设立春夏秋冬四时祭祀的礼仪,和在西京长安的太庙的规格一样。又建立崇先庙,以祭祀武氏祖先。太后命令有关部门讨论崇先庙的庙室数量,司礼博士周悰请求设立七室,并将李唐皇室的太庙减为五室。春官侍郎贾大隐上奏说:“按照礼制,天子是七庙,诸侯是五庙,这是百代不能更改的道理。如今周悰另外引用没有根据的议论,广泛陈述不同的说法,只是尊崇太后临朝掌理国事的礼仪,而没有依从国家的常规法度。皇太后亲自承受先帝临终的托付,彰显帝王的大道,崇先庙的庙室数量应当如同诸侯的数目,国家宗庙不应动辄随意变更。”太后这才停止更改庙室数量的做法。
【原文】
太宗、高宗之世,屡欲立明堂,诸儒议其制度,不决而止[1]。及太后称制,独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问诸儒。诸儒以为明堂当在国阳丙己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2]。太后以为去宫太远。(二月)[正月]庚午,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以僧怀义为之使,凡役数万人。
【注文】
[1]明堂:天子大庙,宣明政教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选士等大典,在此举行。
[2]国阳丙己之地:都城南郊居中的地方,距离中心三里开外、七里之内的地方。
【译文】
太宗、高宗的时代,多次想要建立明堂,儒家学者们讨论它的制度,因没有最终结果而停止。等到太后临朝行使皇帝权力的时候,唯独和北门学士讨论明堂制度,而不征求儒士学者们的意见。儒士们认为明堂应当建在都城南郊居中的地方,在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太后认为这离皇宫太远。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庚午(十一日),拆毁乾元殿,在原地基上建造明堂,任命和尚薛怀义为营造明堂的使者,共役使几万人。
【原文】
夏四月戊戌,杀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1]。象贤,处俊之孙也。初,太后有憾于处俊,会奴诬告象贤反,太后命周兴鞫之,致象贤族罪。象贤家人诣朝堂,讼冤于监察御史乐安任玄殖[2]。玄殖奏象贤无反状,玄殖坐免官。象贤临刑,极口骂太后,发扬宫中隐慝,夺市人柴以击刑者,金吾兵共格杀之[3]。太后命支解其尸,发其父、祖坟,毁棺焚尸。自是终太后之世,法官每刑人,先以木丸塞其口。
【注文】
[1]太子通事舍人:唐前期职事官名。设八人,正七品下,属太子东宫官,负责导引东宫诸臣辞见之礼及承令劳问之事。
[2]乐安:古县名。即乐安县,相当于今浙江仙居。
[3]慝(tè):奸邪,邪恶。 金吾兵:金吾卫兵士,属于唐朝禁军。
【译文】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夏四月戊戌(十一日),杀死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郝象贤是郝处俊的孙子。当初,太后对郝处俊不满意,正好有奴仆诬告郝象贤谋反,太后命令周兴审讯此案,造成郝象贤被灭族。郝象贤的家人来到朝堂,向监察御史乐安县人任玄殖诉冤。任玄殖上奏说郝象贤没有谋反,玄殖因此获罪被免官。郝象贤临刑前,破口大骂太后,揭发了宫中隐秘的丑事,夺过市上人的木柴击打行刑的人,金吾卫士兵一拥而上把他打死。太后命令支解他的尸体,挖掘他的父亲、祖父的坟墓,捣毁棺材焚烧尸骨。从此以后,直到太后在位终止,法官每次执行死刑时,都先用木丸塞住犯人的嘴。
【原文】
武承嗣使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末紫石杂药物填之[1]。庚午,使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献之,称获之于洛水[2]。太后喜,命其石曰“宝图”,擢同泰为游击将军。五月戊辰,诏当亲拜洛,受宝图;有事南郊,告谢昊天;礼毕,御明堂,朝群臣[3]。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以拜洛前十日集神都。乙亥,太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注文】
[1]末紫石:紫石即为紫石英,形色如石榴子,产于浙江绍兴诸暨(jì)乌带山。末,研磨成末,碎屑。
[2]洛水:古水名,即今河南洛河。
[3]有事南郊:在南郊举行祭祀活动。地点在国都南郊圜(yuán)丘举行,因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 昊(hào)天:指昊天上帝,即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超自然的最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
【译文】
武承嗣让人在白石上凿上文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然后用紫石捣成粉末掺上各种药物填在字上。垂拱四年(688年)四月庚午日,派雍州人唐同泰上表献石,声称石头是从洛水中获得的。太后欢喜,将石头命名为“宝图”,提升唐同泰为游击将军。五月戊辰(十一日),太后下诏要亲自祭拜洛水,接受宝图;在南郊祭祀,告谢昊天上帝;典礼结束后,太后亲临明堂,接受大臣们的朝见。太后命令各州都督、刺史以及皇族宗室、外戚在祭拜洛水前十天会集到神都洛阳。乙亥(十八日),太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原文】
六月壬寅,作神皇三玺。
【译文】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六月壬寅(十六日),制作了神皇的三个玺印。
【原文】
东阳大长公主削封邑,并二子徙巫州[1]。公主适高履行,太后以高氏长孙无忌之舅族,故恶之[2]。
【注文】
[1]东阳大长公主(生卒年不详):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九女,生母不详,封东阳公主,下嫁高履行。唐高宗即位,进为长公主。韦正矩被诛杀,公主受牵连,斥徙集州(治今四川南江)。公主又因章怀太子李贤之故,被剥夺封邑。因高氏是长孙无忌的舅族,所以公主被武则天厌恶。唐高宗死,唐中宗李显即位,进为大长公主。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公主和两个儿子徙置巫州(治今湖南怀化)。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姊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皆为正一品。
[2]适:女子出嫁。
【译文】
东阳大长公主被削夺了封邑,和两个儿子一起迁移到巫州。东阳大长公主嫁给高履行,太后因高氏是长孙无忌的舅舅家族的人,所以讨厌东阳大长公主。
【原文】
秋七月丁巳,赦天下,更命宝图为“天授圣图”,洛水为“永昌洛水”,封其神为显圣侯,加特进,禁渔钓,祭祀比四渎[1]。名图所出曰“圣图泉”,泉侧置永昌县[2]。又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拜太师、使持节、神岳大都督,禁刍牧[3]。又以先于汜水得瑞石,改汜水为“广武”[4]。
【注文】
[1]特进:唐代文散阶号,正二品。仅标志身份、地位,没有实际职事。 四渎:指中国古代的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四条入海的河流,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唐代始称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淮河为东渎,济水为北渎。对四渎的祭祀属于唐代国家祭祀。
[2]永昌县:古县名。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分河南县、洛阳县置永昌县,治洛阳城之道德坊(今河南洛阳)。永昌县的设立带有很强的政治意义,为武则天改唐为周制造舆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重登皇位,恢复唐朝,废永昌县。
[3]嵩山:即中岳,又称嵩岳,为中国五大名山五岳(指中岳嵩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之一,位于今河南登封境内。传说五岳为群神所居住,历代王朝多有祭祀五岳之礼仪。在唐朝,五岳祭祀也是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 持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刍(chú)牧:指割草、放牧。
[4]汜(sì)水:古水名,即今汜水,发源于今河南巩义东南,北流经荥阳汜水镇西,北入黄河。
【译文】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秋季七月丁巳(初一日),太后大赦天下,改称“宝图”为“天授圣图”,洛水改名为“永昌洛水”,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加特进,禁止在洛水上打鱼垂钓,祭洛水的礼仪和祭四渎一样。命名“天授圣图”出现的地点为“圣图泉”,在圣图泉的旁边设置永昌县。又改称嵩山为神岳,封嵩山神为天中王,拜授太师、使持节、神岳大都督的官衔,禁止在山上打柴放牧。又因为此前在汜水曾经获得过瑞石,于是改汜水名为“广武”。
【原文】
太后潜谋革命,稍除宗室。绛州刺史韩王元嘉、青州刺史霍王元轨、邢州刺史鲁王灵夔、豫州刺史越王贞及元嘉子通州刺史黄公譔、元轨子全州刺史江都王绪、虢王凤子申州刺史东莞公融、灵夔子范阳王蔼、贞子博州刺史琅邪王冲,在宗室中皆以才行有美名,太后尤忌之[1]。元嘉等内不自安,密有匡复之志。
【注文】
[1]绛(jiàng)州:古州名。唐治正平(今山西新绛),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曲沃、绛县、稷山、垣曲、新绛、闻喜等县及侯马市地。 青州:古州名。汉置,北齐治益都(今山东青州),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青州、昌乐、昌邑、博兴、寿光、广饶、临朐、潍坊。 霍王元轨:即李元轨(?—688年),初名元璹(shú),唐高祖李渊之第十四子,母张美人。李元轨少多才艺,高祖甚奇之。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封蜀王。武德八年(625年),徙封吴王。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他因为与越王李贞连谋起兵反对武则天,事觉,徙居黔州(治今重庆彭水),仍令载以用栅栏封闭的囚车,行至陈仓(治今陕西宝鸡市)而死。 邢州:古州名。隋置,治龙冈(今河北邢台),唐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泜河以南,沙河以北地区。 越王贞:即李贞(627—688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八子,燕妃所生。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李贞封汉王。贞观七年(633年),他任徐州(治今江苏徐州)都督。贞观十年(636年),改封原王,不久改封越王,任扬州(治今江苏扬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任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刺史。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任左卫大将军。永徽四年(653年),徙任安州(治今湖北安陆西北)都督。后任相州刺史。李贞好武,长于骑射;好学,兼涉文史,有行政能力。但有才无行,侵渔百姓。后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自尽。 通州:古州名。西魏置,隋治通川(今四川达州市),唐辖境相当于今四川达州达川区、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市及重庆城口等市县地。 黄公譔(zhuàn):即黄国公李譔(?—688年),唐朝宗室,唐高祖的孙子,韩王李元嘉之子,封黄国公。李譔工于辞章,贬为通州(治今四川达州)刺史,辞病而回。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黄国公李譔伪造唐睿宗李旦的诏书,诈称皇帝已经被武太后软禁,要宗室一起来营救。李贞起兵失败。李譔和父亲李元嘉一起被杀。武则天下旨削去李元嘉、李譔、李元轨、李贞、李冲等皇室属籍,改姓虺氏。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恢复了李譔的李姓和族籍。 全州:古州、路、府名。相当于今广西全州。 江都王绪:即李绪(生卒年不详),封江都王,霍王李元轨之子,唐太宗之侄。李绪多才艺,善书画,以画鞍马而著名。 虢(guó)王凤:即李凤(生卒年不详),唐高祖李渊之第十五子。 范阳:古郡名。唐置,治蓟县(今北京市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和河北保定地区小部。 范阳王蔼(ǎi):即李蔼(生卒年不详),鲁王李灵夔的次子。封范阳王,历任右散骑常侍。擅长书法。 博州:古州、路名。治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聊城、高唐、茌(chí)平等市县地。
【译文】
太后潜心图谋取代唐朝,逐渐清除李唐皇族。绛州刺史韩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邢州刺史鲁王李灵夔、豫州刺史越王李贞和李元嘉的儿子通州刺史黄国公李譔、李元轨的儿子全州刺史江都王李绪、虢王李凤的儿子申州刺史东莞公李融、李灵夔的儿子范阳王李蔼、李贞的儿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在李唐皇族中都凭借着才能和操行享有美名,太后尤其忌恨他们。李元嘉等人内心不安,暗中有挽救恢复皇帝权位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