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年春正月丁酉,昭义兵马使裴志清逐留后薛崿,帅其众归承嗣[1]。承嗣声言救援,引兵袭相州,取之[2]。崿奔洺洲,上表请入朝,许之[3]。
【注文】
[1]裴志清:生卒年未详。大历中昭义节度使刺史薛嵩兵马使。薛嵩死,受田承嗣挑拨,哗变,驱逐节度留后薛崿,率将士投奔田承嗣。田承嗣命攻围冀州,为李宝臣所败。 逐:驱逐。
[2]引兵:带领部队。 取:占领,夺取。
[3]许:准许,批准。
【译文】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春季正月丁酉(初三日),昭义兵马使裴志清驱逐留后薛崿,率领他的部下投降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田承嗣声言救援,率领军队袭击并攻取了相州。薛崿逃奔洺州,上表请求进京,唐代宗同意了。
【原文】
乙巳,朱泚表请留阙下,以弟滔知幽州、卢龙留后,许之[1]。
【注文】
[1]表:名词用作动词,即上疏请求。 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此处借指朝廷。
【译文】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正月乙巳(十一日),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泚上表请求留在京城任职,推荐弟弟朱滔代理幽州、卢龙节度使留后,唐代宗同意了。
【原文】
昭义裨将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薛坚为洺州刺史,皆薛嵩之族也[1]。戊申,上命内侍孙知古如魏州谕田承嗣,使各守封疆[2]。承嗣不奉诏,癸丑,遣大将卢子期取洺州,杨光朝攻卫州[3]。二月乙丑,田承嗣诱卫州刺史薛雄,雄不从,使盗杀之,屠其家,尽据相、卫四州之地,自置长吏,掠其精兵良马悉归魏州[4]。逼孙知古与共巡磁、相二州,使其将士割耳剺面,请承嗣为帅[5],丙子以华州刺史李承昭知昭义留后。三月乙巳,薛崿诣阙请罪,上释不问[6]。
【注文】
[1]薛择:生卒年未详。绛州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薛嵩之族人。初为薛嵩裨(pí)将。薛嵩死,诏拜相州刺史。不久,相州被田承嗣攻取。 薛雄(?—775年):绛州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薛嵩之族人。初为薛嵩裨(pí)将,知卫州事。薛嵩死,诏拜卫州刺史。叛将田承嗣诱降,不从,被田承嗣刺杀。 薛坚:生卒年未详。绛州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薛嵩之族人。初为薛嵩裨将。薛嵩死,诏拜洺州刺史。不久,洺州被田承嗣占领。 族:宗族,指同姓之亲。
[2]谕:告晓,告知。 守:严守疆界。 封疆:界域之标记;疆界。
[3]不奉诏:拒绝接受皇帝的命令。 卢子期(?—775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大将,被遣寇磁州,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及昭义留后李承昭所擒,送京师,斩之。 杨光朝:生卒年未详。早年任恒州鹿泉县尉,与独孤及有交往。大历间,为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大将。
[4]盗:指刺客。 屠:杀害,屠杀。 尽据相、卫四州之地:相州、卫州此时已经陷于田承嗣,磁州、洺州虽未被攻下,但田承嗣实际已占据其地。相、卫二州自此归属魏博。 自置:自己任命下属官员,直接任命刺史等官员。 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官员。 掠:掳掠。 悉:全,都。
[5]共:一起。 割耳剺(lí)面:剺,划开。刀割耳朵、划破面孔。一种表达意愿、诉求的极端形式。
[6]诣:至,前往。 阙:指皇宫、宫殿。 请罪:向朝廷请罪,请求宽恕。 释:开释,赦免的意思。 不问:不再追究。
【译文】
昭义裨将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薛坚为洺州刺史,都是节度使薛嵩同一家族的人。大历十年(775年)正月戊申(十四日),唐代宗任命宦官孙知古前往魏州明确地告知田承嗣,命令他与薛氏家族的刺史各自严守疆界,但是田承嗣不接受皇帝诏书的旨意。癸丑(十九日),田承嗣派遣大将卢子期进犯洺(míng)州,杨光朝进犯卫州。二月乙丑(初一日),田承嗣引诱卫州刺史薛雄弃城,薛雄拒绝了。田承嗣派遣刺客杀害薛雄,并且屠杀了他们全家,将相州、卫州、洺州、磁州四州之地全部据为己有,自己设置刺史及其他官员,抢掠他的精兵好马,全部收归到魏州。田承嗣逼迫监军孙知古,与其共同巡视磁州、相州,唆使他的将士用割耳朵、划脸面的方式,要挟请求朝廷任命田承嗣为他们的主帅,丙子(二月十二日)以华州刺史李承昭代理昭义节度使留后。三月乙巳(十二日),薛崿(è)前往宫廷门前,请求恕罪。唐代宗一律开释,不加追究。
【原文】
初,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皆为田承嗣所轻[1]。宝臣弟宝正取承嗣女,在魏州,与承嗣子维击球,马惊,误触维死[2]。承嗣怒,囚宝正,以告宝臣[3]。宝臣谢教敕不谨,封杖授承嗣,使挞之[4]。承嗣遂杖杀宝正,由是两镇交恶[5]。及承嗣拒命,宝臣、正己皆上表请讨之[6]。上亦欲因其隙讨承嗣,夏四月乙(未)[丑],敕贬承嗣为永州刺史,仍命河东、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阳、泽潞诸道发兵前临魏博,若承嗣尚或稽违,即令进讨[7]。罪止承嗣及其侄悦,自余将士弟侄苟能自拔,一切不问[8]。
【注文】
[1]李正己(733—781年):高丽人,生于营州(今辽宁朝阳)。本名怀玉。初为平卢军裨将,节度使王玄志死后,推侯希逸为帅。上元二年(761年)随希逸南迁青州(治所,今属山东)。永泰元年(765年)逐侯希逸,代为平卢淄(zī)青节度观察使,受赐名正己。与田承嗣、薛嵩、李宝臣、梁崇义等更相影响。大历中,李灵曜(yào)叛唐,他又乘机占领曹、濮、徐、兖、郓州,并原有淄青等十州,共有十五州之地,在藩镇中最为强大。建中初,约田悦、梁崇义、李惟岳同他屯兵济阴,增加徐州兵力,扼守江淮,唐漕运为之改道。不久,疽(jū)发背死。 轻:轻视,看不起。
[2]取:同“娶”。 嗣女:指田承嗣的女儿。 维:即田承嗣的儿子田维。田维(?—775年),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田承嗣长子。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在魏州刺史任上打球时被马撞死。 触:碰、撞。
[3]囚:拘禁,囚禁。
[4]谢:认错,道歉,赔罪。 教敕:教戒,教训。 不谨:不慎重、不小心。指教子不严格。 封杖:指李宝臣给田承嗣送来了一根木杖。封,封缄,包裹。 授:给予,交付。 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
[5]两镇:指成德和淄(zī)青两个方镇。 交恶:关系恶化,互相憎恨仇恶。
[6]请讨:上表朝廷,请求讨伐。
[7]隙:空子,可乘之机。也就是两藩镇之间的矛盾。 敕贬:下诏贬官。 永州:汉代为零陵郡。隋改为永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零陵郡。领零陵等三县,治所在今湖南永贞。 成德:唐方镇名,领恒州、冀州、深州、赵州四州。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设置。治镇州(今河北正定)。历任官员有张忠志、李宝臣、张孝忠、王武俊、王士真、王承宗、田弘正、牛元翼、王庭凑、王元逵等。 淮西:唐方镇名,领申州、光州、蔡州。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设置。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历任官员有来瑱(tiàn)、鲁炅(jiǒng)、王仲升、李忠臣、李希烈、陈仙奇、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袁滋、裴度、马总等。 永平:唐方镇名,即义成节度、滑郑颍(yǐng)观察等使,兼滑州刺史,领滑州、郑州、颍州三州。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设置。初为永平军节度使。治滑州(今河南滑县)。历任官员有令狐彰、李勉、贾耽、姚南仲、李元素、袁滋、薛平、李光颜等。 汴宋:唐方镇名,领汴州、宋州、亳(bó)州三州。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设置。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历任官员有贺兰进明、张镐(hào)、张献诚、田神功、李勉、李忠臣、刘洽、董晋、陆长源、韩弘等。 河阳:唐方镇名,领怀州、孟州、泽州三州。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设置,治孟州(今属河南)。历任官员有李芃(péng)、雍希颜、李元淳、衡济、孟元阳、乌重胤(yìn)、令狐楚等。 尚:如果。 稽违:耽误,延误。 进讨:进攻讨伐。
[8]止:仅,只。 悦:即田悦。田悦(751—784年),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田承嗣之侄。初为魏博中军兵马使、检校右散骑常侍、魏府左司马。田承嗣爱其才勇,临终,命田悦为节度留后,为藩镇世袭之先例。又命诸子辅佐田悦。唐代宗授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魏博节度使。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拥立卢龙节度使朱滔为盟主,称冀王,自称魏王,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称赵王,平卢节度使李纳称齐王。朱滔为盟主,称孤;王武俊、田悦、李纳称寡人。兴元初,去王号归朝,加授检校尚书右仆射(yè),封济阳王。为从弟田绪所杀。 自余:其余,此外。 弟侄:兄弟侄子。 自拔:自己主动地从罪恶中解脱出来。 一切不问:一律不加追究。
【译文】
起初,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都曾经被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看不起。李宝臣的弟弟李宝正,娶了田承嗣的女儿,在魏州与田承嗣的儿子田维打球,李宝正骑的马突然受惊,误撞到了田维,竟然把田维撞死了。田承嗣大怒,囚禁了李宝正,并将这个情况告诉了李宝臣。李宝臣责怪自己管教不慎,拿来一根木杖给田承嗣,叫田承嗣痛打李宝正。田承嗣居然将李宝正打死了。因此,两个藩镇之间的关系恶化。等到田承嗣违抗朝廷的时候,李宝臣、李正己都上表请求朝廷加以讨伐,而唐代宗也正想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来讨伐田承嗣。大历十年(775年)夏季四月乙丑(初三日),唐代宗下诏贬田承嗣为永州刺史,还命令河东、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阳、泽潞诸道节度使发兵前往魏博。如果田承嗣推延违抗,不肯前往就职,就命令各节度使进发讨伐。论罪只限于田承嗣和他的侄子田悦,其余将士及其他们的兄弟、侄子等,假如能够自拔于叛逆,一律不加追究。
【原文】
时朱滔方恭顺,与宝臣及河东节度使薛兼训攻其北,正己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等攻其南[1]。五月乙未,承嗣将霍荣国以磁州降[2]。丁未,李正己攻德州,拔之[3]。李忠臣统永平、河阳、怀、泽步骑四万进攻卫州[4]。六月辛未,田承嗣遣其将裴志清等攻冀州,志清以其众降李宝臣。甲戌,承嗣自将围冀州,宝臣使高阳军使张孝忠将精骑四千御之,宝臣大军继至,承嗣烧辎重而遁[5]。孝忠,本奚也[6]。
【注文】
[1]方:正当。 恭顺:恭敬顺从。 薛兼训(?—776年):累迁殿中监兼御史中丞。宝应元年(762年),为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大历五年(770年),为检校工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使。十一年,病故。 北:即魏州的北面。
[2]霍荣国:魏博节度使田承嗣部将,磁州刺史。大历十年(775年),以磁州归顺朝廷。 磁州:唐高祖武德初置,贞观初废,永泰初复置。领滏阳等四县,治所在今河北磁县。 降:投降。
[3]拔:攻克,夺取军事上的据点。
[4]泽:即泽州。汉上党、河东等郡地。隋改为泽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高平郡。领晋城等六县,治所在今山西晋城。
[5]高阳军:置于瀛(yíng)州高阳县,属平卢道。安史之乱,以兵授张孝忠统制,而属于李宝臣,故授高阳军使。 军:唐代边防节度使的军事组织,一般分布在州、县治所或要津、关隘等要害地带。 张孝忠(730—791年):奚人。本名阿劳。乙失活酋帅后裔。唐玄宗天宝末,为安禄山偏将,充叛军先锋。乱平归唐,属李宝臣帐下。肃宗上元中,累功迁金吾卫将军,赐名孝忠。统易州诸镇十余年,以其骁(xiāo)勇,田承嗣、朱滔等不敢轻犯。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宝臣死,子李惟岳反,与朱滔合兵破之,授义武军节度使。及王武俊、朱滔等叛,兼守定、易二州,不为所诱。贞元二年(786年),河北蝗旱,与部下共食粗粝,人服其俭。 将:率领。 精骑:精锐的骑兵。 御:抵挡,防御。 继:随后,跟着。 辎(zī)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遁:逃亡;逃跑。
[6]奚:即奚部落,在滦河上游。
【译文】
当时,卢龙节度使朱滔对朝廷还比较恭敬顺从,与李宝臣及河东节度使薛兼训进攻魏州的北部;李正己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等,进攻魏州南部。大历十年(775年)五月乙未(初三日),田承嗣的将领霍荣国以磁州投降朝廷。丁未(十五日),李正己进攻并攻克了德州。李忠臣率领永平、河阳、怀州、泽州等步兵、骑兵四万人进攻卫州。六月辛未(初九日),田承嗣派遣他的将领裴志清等进犯冀州,裴志清率领他的军队投降了李宝臣。甲戌(十二日),田承嗣亲自率领军队包围冀州。李宝臣派遣高阳军使张孝忠率领精锐骑兵四千人进击,李忠臣的大军随后抵达。田承嗣于是焚烧粮草辎重而遁逃。张孝忠原本是奚人。
【原文】
田承嗣以诸道兵四合,部将多叛而惧,秋八月,遣使奉表,请束身归朝[1]。己丑,田承嗣遣其将卢子期寇磁州[2]。
【注文】
[1]四合:四面围拢。 叛:反叛,叛乱。 惧:恐惧,害怕。 束身:自缚其身。表示归顺。 归朝:即归顺朝廷之意。
[2]寇:侵略,侵犯。
【译文】
田承嗣因为各藩镇的军队从四面包抄而来,而自己的部将又有很多人反叛、惊恐。大历十年(775年)秋季八月,田承嗣派遣使者进奉奏表,请求捆绑自己归顺朝廷。己丑(二十八日),田承嗣派遣将领卢子期侵犯磁州。
【原文】
九月,李宝臣、正己会于枣强,进围贝州,田承嗣出兵救之[1]。两军各飨士卒,成德赏厚,平卢赏薄[2]。既罢,平卢士卒有怨言,正己恐其为变,引兵退,宝臣亦退[3]。李忠臣闻之,释卫州,南渡河,屯阳武[4]。宝臣与朱滔攻沧州,承嗣从父弟庭玠守之,宝臣不能克[5]。
【注文】
[1]会:会见,会师。 枣强:即枣强县,西汉属清河郡,东汉省;晋复置,属广川郡,隋以来属冀州。今在河北衡水。
[2]飨(xiǎng):犒(kào)赏。
[3]罢:这件事情过后。 恐其为变:担心发生兵变。
[4]释:解除。 南:名词做状语,向南。 阳武:阳武县,属郑州,本原武城,武德中置阳武县,北至卫州约五十里。今在河南新乡。
[5]从父弟:从父,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弟即堂弟。 庭玠:即田庭玠(?—782年)。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田承嗣从父弟,田兴之父。起家为平舒县丞,迁乐寿、清池、束城、河间四县令。唐代宗大历中,累官至太府卿、沧州别驾,迁沧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横海军使。李宝臣、朱滔联合攻击沧州,最终能保住,朝廷嘉奖。改洺州刺史、相州刺史。侄子田悦领魏博军政,企图叛逆,召为节度副使。曾劝阻田悦说:“但谨事朝廷,坐享富贵,不亦善乎!奈何无故与恒、郓(yùn)共为叛臣!”闭门忧愤而卒。 克:攻克。
【译文】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九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平卢节度使李正己会师于枣强,进攻围困贝州,田承嗣出兵救援。两个藩镇分别犒(kào)劳他们的士兵,成德的赏赐特别优厚,平卢的赏赐特别微薄。事后,平卢的士兵都有怨言,李正己担心发生骚乱,立即率领军队撤退,李宝臣也接着撤退。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听到这个消息,也解除了对卫州的包围,向南渡过黄河,驻兵阳武。李宝臣与卢龙节度使留后朱滔进攻沧州,田承嗣的堂弟田庭玠守沧州,李宝臣攻克不下。
【原文】
冬十月,卢子期攻磁州,城几陷[1]。李宝臣与昭义留后李承昭共救之,大破子期于清水,擒子期送京师,斩之[2]。河南诸将又大破田悦于陈留,田承嗣惧[3]。
【注文】
[1]几:几乎,将近。 陷:攻破,占领。
[2]李承昭: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福建观察使。代宗大历七年(772年),为礼部尚书、华州刺史。十年,为相州刺史、知昭义兵马留后。同年,为昭义节度使。与卢子期战于磁州清水县,大破之,生擒卢子期以献。十一年,抗表称疾。 清水:在今河北磁县西北。 擒:捉拿。 斩:斩首。
[3]河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陈留:汉县,北魏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时属汴州,在州东五十二里。
【译文】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冬季十月,田承嗣部将卢子期进犯磁州,磁州几乎沦陷。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与昭义节度使留后李承昭共同救援,在清水大破卢子期军队,活捉卢子期,押送京城斩首。河南各将领又在陈留大破田悦,田承嗣感到惊恐。
【原文】
初,李正己遣使至魏州,承嗣囚之,至是,礼而遣之[1]。遣使尽籍境内户口、甲兵、谷帛之数以与之,曰:“承嗣今年八十有六,溘死无日,诸子不肖,悦亦孱弱,凡今日所有,为公守耳,岂足以辱公之师旅乎[2]!”立使者于庭,南向,拜而授书[3]。又图正己之像,焚香事之[4]。正己悦,遂按兵不进[5]。于是河南诸道兵皆不敢进。承嗣既无南顾之虞,得专意北方[6]。
【注文】
[1]礼而遣:有礼貌地遣送回原来的地方。
[2]尽:全,都。 甲兵:官兵,士兵。 谷帛:粮食和布帛。 数(shǔ):数说、列举。 八十有六:田承嗣死于七十五岁,此处说八十六,是欺骗李正己。 溘(kè)死:忽然死去。 诸:众。 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 孱(chán)弱:瘦弱,衰弱。 师旅:师、旅均为古代军队编制,此指军队。
[3]立:站立。 南向:面向南,古代以南向为尊。 拜: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行礼时下跪,低头与腰平,两手至地。后用于行礼的通称。 授书:书指信件,是说将信件交给使者。
[4]图:绘画;描绘。此处是说描绘李正己的画像。
[5]按兵不进:按是止住、压住;兵指军队。是说指挥官命令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
[6]顾:回首,回视。 虞(yú):忧虑、忧患。 得:可以。 专意: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译文】
起初,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派遣使者去魏州,田承嗣将他囚禁了起来。到这个时候,他才很有礼貌地将这位使者放了回去。他将全部的户籍、官兵名册、粮食布帛的账簿都给了这位使者,并且请他转告李正己说:“我田承嗣今年已经八十六岁了,没有多少日子就会死去,几个儿子也都没有出息,侄子田悦更懦弱无能。凡是现在我所有的东西,只是替你暂时看守罢了,何劳你兴师动众呢!”然后请那位使者立于大厅之外,向南站着。田承嗣向他磕头,将信件交给他;又描绘李正己的画像,烧香膜拜。李正己非常愉快,于是就按兵不动。这样,河南的各镇军队都不敢擅自前进。田承嗣已经解除了来自南面的威胁,现在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北方了。
【原文】
上嘉李宝臣之功,遣中使马承倩赍诏劳之[1]。将还,宝臣诣其馆,遗之百缣,承倩诟詈,掷出道中,宝臣惭其左右[2]。兵马使王武俊说宝臣曰:“今公在军中新立功,竖子尚尔,况寇平之后,以一幅诏书召归阙下,一匹夫耳,不如释承嗣以为己资[3]。”宝臣遂有玩寇之志[4]。
【注文】
[1]嘉:嘉奖、嘉勉。 赍(jī)诏:拿着诏书。
[2]还(huán):返回。 缣(jiān):双丝的细绢。 诟詈(gòu lì):辱骂、责骂。 掷:扔、投、抛。 惭:羞愧、难为情。 左右:身边跟随的人,指左右部下。
[3]新:刚刚。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尚尔:尚且如此。 寇平:平定盗贼。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己资:自己的资本。
[4]玩寇:指消极抗敌。 志:想法,主意。
【译文】
唐代宗嘉勉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功劳,特派宦官马承倩带着诏书慰劳他。马承倩将回京城,李宝臣去他下榻的宾馆,送给他一百匹绸缎,马承倩嫌其小气,破口大骂,将一百匹绸缎甩在路上,李宝臣感到他在部下前面受到羞辱。兵马使王武俊劝说李宝臣:“你现在在军中刚刚立下功劳,这个小子竟敢如此,更何况叛贼平定之后,朝廷只用一张诏书将你召到朝廷,那个时候你也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所以你不如放了马承倩,作为自己的资本。”李宝臣于是就有了消极抗敌的想法。
【原文】
承嗣知范阳宝臣乡里,心常欲之,因刻石作谶,云“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密令瘗宝臣境内,使望气者言彼有王气,宝臣掘而得之[1]。又令客说之曰:“公与朱滔共取沧州,得之则地归国,非公所有[2]。公能舍承嗣之罪,请以沧州归公,仍愿从公取范阳以自效[3]。公以精骑前驱,承嗣以步卒继之,蔑不克矣[4]。”宝臣喜,谓事合符谶,遂与承嗣通谋,密图范阳[5]。承嗣亦陈兵境上[6]。
【注文】
[1]乡里:家乡,故里。 心:此处是说李宝臣心里希望。 谶(chèn):即谶语、谶言,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 瘗(yì):掩埋,埋葬。 望气:风水学术语。术数中认为穴中有气,高明的大师可以望见穴气。 王气:即帝王之气。 掘:挖地。
[2]说(shuì):游说,说服。 归国:进奉朝廷。 所有:指领有的东西。
[3]舍(shě):开释,赦免。 从:跟随。
[4]前驱:先头部队、前锋。 步卒:徒步作战的士兵。 继:连续,接着。 蔑:无、没有。
[5]符谶(chèn):符图谶纬的统称。泛指各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通谋:双方合谋协议,秘密合谋。 图:考虑、谋划、计议。
[6]陈兵:率领军队驻扎。 境上:在边境上。
【译文】
田承嗣知道范阳是李宝臣的故乡,李宝臣希望能够并入自己的藩镇版图。田承嗣就在石头上刻下谶(chèn)言:“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人幽燕。”秘密派人将这块石头埋在李宝臣的境内,并且派遣望气的巫师说那个地方有帝王之气。李宝臣挖地,得到了那块石头。田承嗣又派人向李宝臣游说:“你与朱滔共同攻克沧州,得到土地就进奉朝廷,并不是你所有的。你如果能赦免我的罪,我愿意将沧州送给你,并愿意跟着你攻打范阳以自效赎罪,你率领精锐的骑兵为先锋,我率领步兵在后面跟上,没有攻克不下的道理。”李宝臣非常愉快,认为这个事情与石头上的谶言符合,于是就与田承嗣秘密合谋,阴谋夺取范阳。田承嗣也率领军队驻守在边境之上。
【原文】
宝臣谓滔使者曰:“闻朱公仪貌如神,愿得画像观之[1]。”滔与之[2]。宝臣置于射堂,与诸将共观之,曰:“真神人也[3]!”滔军于瓦桥,宝臣选精骑二千,通夜驰三百里袭之,戒曰:“取貌如射堂者[4]。”时两军方睦,滔不虞有变,狼狈出战而败,会衣他服,得免[5]。宝臣欲乘胜取范阳,滔使雄武军使昌平刘怦守留府[6]。宝臣知有备,不敢进[7]。
【注文】
[1]朱公:对朱滔的尊称。 观:瞻仰。
[2]与:给,赠。
[3]射堂:古时习射的场所。 神人:神奇非凡的人。
[4]军:驻军。 瓦桥:涿(zhuō)州归义县有瓦子济桥,唐置瓦桥关。 通夜:一整夜。 袭:袭击。 戒:告诫。
[5]睦:友好,和睦。 虞:预料。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会:恰好,正好。 衣(yì):穿衣。 免:逃脱。
[6]雄武军:一个驻军重地,属幽州节度使。在蓟州北广汉川,今在河北兴隆西南。 刘怦(pēng)(727—785年):幽州昌平(今属北京)人。刘济之父,朱滔姑之子。积军功为雄武军使,广屯田,节用,以治理称。稍迁涿(zhuō)州刺史。朱滔讨田承嗣,奏署领留后,以宽缓得众心。以功加御史中丞。朱滔谋反,遣人携书规劝,朱滔虽不用其言,亦嘉其尽言。凡出征伐,必以刘怦总留后事。及称大冀王,伪署刘怦为右仆射(yè)、范阳留守。朱滔卒,为众人所推,朝廷授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封爵彭城公。卒,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谥曰恭。
[7]备:防备。 进:进攻,前进。
【译文】
李宝臣对卢龙节度使留后朱滔派遣来的使者说:“听说朱公的仪表容貌如同天神,希望能得到他的画像来瞻仰。”朱滔就送给他一幅。李宝臣将它悬挂到射堂之上,命令各位将领共同瞻仰,赞叹说:“真是天上的神仙。”朱滔驻军瓦桥,李宝臣选择精锐的骑兵两千人,星夜奔驰三百里,袭击朱滔,并且告诫部下说:“捉拿容貌像射堂上画像的那个人。”当时,两支军队非常和睦,朱滔没有预料会有这个变故,所以仓忙出战,狼狈大败,幸亏穿的衣服与画像的不一样,没被认出,得以逃脱。李宝臣乘胜追击,攻取范阳。朱滔派遣雄武军使昌平人刘怦保卫留守官府。李宝臣知道朱滔有所防备,就不敢前进了。
【原文】
承嗣闻幽、恒兵交,即引军南还,使谓宝臣曰:“河内有警,不暇从公,石上谶文,吾戏为之耳[1]!”宝臣惭怒而退[2]。宝臣既与朱滔有隙,以张孝忠为易州刺史,使将精骑七千以备之[3]。
【注文】
[1]河内:黄河以北地区。 警:需要戒备的事件或消息。 暇:时间。 从公:跟随您。此处是说跟着李宝臣打幽州。 谶(chèn)文:预测未来凶吉的文字。 戏:嘲弄,开玩笑。
[2]惭怒:既惭愧,又愤怒。
[3]易州:汉涿(zhuō)郡地。隋改为易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上谷郡。领易县等五县,治所在今河北易县。
【译文】
田承嗣听说卢龙军队与成德军队在交战,立即率领军队回到南面,并且派人对李宝臣说:“河内有紧急军情,没有空余的时间跟着你打幽州,至于刻在石头上的谶(chèn)言,是我开玩笑写上去的。”李宝臣又是惭愧又是愤怒,只能撤退。李宝臣已经与朱滔有了矛盾,就任命高阳军使张孝忠为易州刺史,派他率领精锐骑兵七千人,留作防备。
【原文】
十一月丁酉,田承嗣将吴希光以瀛州降[1]。十二月,田承嗣请入朝,李正己屡为之上表,乞许其自新[2]。
【注文】
[1]吴希光(?—784年):唐代宗大历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署为瀛(yíng)州刺史。十年(775年),归顺朝廷,授右羽林大将军。十四年,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充渭北鄜(fū)坊丹延都团练、观察使。后依附朱泚。朱泚败,与伪署中书舍人彭偃、伪御史中丞崔宣、贼将杜如江等十三人,被李晟(chéng)斩于安国寺前。
[2]屡:多次,屡次。 乞许:请求允许。 自新:自己改过更新,重新做人。
【译文】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十一月丁酉(初七日),田承嗣部将吴希光献出瀛(yíng)州投降朝廷。十二月,田承嗣请求入京朝见。平卢节度使李正己也屡次为他上表,请求允许他改过自新。
【原文】
十一年春二月庚辰,田承嗣复遣使上表,请入朝[1]。上乃下诏赦承嗣罪,复其官爵,听与家属入朝,其所部拒朝命者,一切不问[2]。
【注文】
[1]入朝:入京朝见。
[2]听:任凭,任随。 所部:即田承嗣的部下。 朝命:朝廷的命令。 一切:一律。
【译文】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春季二月庚辰(二十二日),田承嗣再一次派遣使者上表请求入京朝见。唐代宗于是下达诏书,赦免田承嗣的叛乱罪行,恢复他的官职和爵位,他与他的家属入朝听便,他的臣下曾经有违抗朝廷命令的,一律不再追究。
【原文】
夏五月,汴宋留后田神玉卒[1]。都虞候李灵曜杀兵马使、濮州刺史孟鉴,北结田承嗣为援[2]。癸巳,以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宋等八州留后[3]。乙未,以灵曜为濮州刺史,灵曜不受诏[4]。六月戊午,以灵曜为汴宋留后,遣使宣慰[5]。秋七月,田承嗣遣兵寇滑州,败李勉[6]。
【注文】
[1]田神玉(?—776年):冀州南宫(今属河北)人。田神功之弟。自曹州刺史权汴州留后。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正月,加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为汴州刺史,知汴州节度观察留后事并河阳、泽潞等兵马,直据淇(qí)门,会李承昭讨魏博田承嗣。次年卒,诏滑州李勉代之。
[2]都虞(yú)候:宇文泰相西魏时,置虞候都督,后世沿袭。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藩镇以亲信武官为都虞候、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 李灵曜(yào)(?—776年):永平军节度使都虞候。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汴宋留后田神玉去世,乘机专杀兵马使、濮(pú)州刺史孟鉴。朝廷任命为濮(pú)州刺史,不受命,改授汴宋留后。遂据汴州反叛,被李勉军俘虏,押送至京师斩首。 濮(pú)州:汉东郡、济阴等郡地。隋改为濮(pú)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濮(pú)阳郡。领鄄(juàn)城等二县,治所在今山东鄄(juàn)城。 孟鉴(?—776年):大历中,为永平军节度留后田神玉兵马使,兼濮(pú)州刺史。田神玉死,为都虞(yú)候李灵曜(yào)专杀。 结:勾结。 援:外援,帮助。
[3]李勉(717—788年):字玄卿。唐宗室。初任开封尉。至德初,随肃宗至灵武,为监察御史,曾谏止悉杀关东降敌官员。历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观察使。因不礼宦官李辅国,为其所忌,出为汾州、虢(guó)州刺史,改京兆尹、江西观察使。代宗大历初,复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以不谄(chǎn)事宦官鱼朝恩,为其所恨。大历四年(769年),迁广州刺史、岭南节度观察使。复入工部尚书,封汧(qiān)国公。历滑亳(bó)、汴宋节度使。德宗时,加同平章事。因言宰相卢杞(qǐ)奸邪,被德宗疏远。为官二十年,无私积,礼贤下士,史称宗臣之表。 八州:汴、宋、曹、濮(pú)、兖(yǎn)、郓(yùn)、徐、泗为八州。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曹州治所在今山东定陶,濮(pú)州治所在今山东鄄(juàn)城,兖州治所在今山东兖州,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徐州治所在今江苏徐州,泗州治所在今江苏盱眙淮河北岸。
[4]不受诏:拒绝接受皇帝诏书的旨意。
[5]宣慰: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此处是说派遣使者前去安抚慰问李灵曜(yào)。
[6]滑州:此时为永平军节度使治所。
【译文】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夏季五月,汴宋节度使留后田神玉去世。都虞(yú)候李灵曜杀了兵马使兼濮(pú)州刺史孟鉴,与北方的田承嗣勾结,作为外援。癸巳(初七日),朝廷以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宋、曹、濮(pú)、兖(yǎn)、郓(yùn)、徐、泗等八州留后。乙未(初九日),以李灵曜为濮(pú)州刺史,李灵曜不接受皇帝诏书的旨意。六月戊午(初二日),以李灵曜为汴宋节度使留后,还派遣使者前去安抚慰问。秋季七月,田承嗣派遣军队侵犯永平节度使治所滑州,打败了节度使李勉。
【原文】
李灵曜既为留后,益骄慢,悉以其党为管内八州刺史、县令,欲效河北诸镇[1]。八月甲申,诏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永平节度使李勉、河阳三城使马燧讨之[2]。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皆进兵击灵曜[3]。
【注文】
[1]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hù),河北三镇和淄(zī)青、淮西诸镇的节度使多于临死时遗表请以子弟为留后;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其子弟或大将为留后或自称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随后即正授节度使;有时不予承认,另授他人为节度使,往往导致战争。节度留后均未授予旌节。 党:党羽。 管内八州:即汴宋辖境内的八州。 河北诸镇:指河北各个叛乱的藩镇。
[2]河阳三城:唐方镇名,领怀州、孟州、泽州三州。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设置。治孟州(今属河南)。历任官员有李芃(péng)、雍希颜、李元淳、衡济、孟元阳、乌重胤(yìn)、令狐楚等。 马燧(suì)(726—795年):字洵美,汝州郏(jiá)城(今河南郏县)人。学兵书战策,沉勇多智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劝范阳留守贾循等举兵倒戈,事泄,逃出。肃宗宝应中,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署为赵城尉,曾以计制止回纥(hé)兵索掠,因此为李抱玉所重。累迁郑州刺史、怀州刺史。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汴州将李灵曜(yào)反,潜结魏博田承嗣为援,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合军讨平之,迁河东节度使。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河朔节镇田悦、李纳等联兵为乱,与李晟(chéng)、李抱真败之。因与抱真不和,未竟全功。贞元元年(785年),合浑瑊(jiān)等兵平李怀光。三年,轻信吐蕃(bō),坚请结盟,遭吐蕃伏兵劫盟,因削兵权。仍以功与李晟并图形凌烟阁。 讨:征讨,讨伐。
[3]淮南:唐方镇名,领扬州、楚州、滁(chú)州、和州、舒州、庐州、寿州、光州、宿州九州。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设置。治扬州(今属江苏)。历任官员有高适、邓景山、崔圆、韦元甫、张延赏、陈少游、杜亚、杜佑、王锷(è)、李吉甫、李鄘(yōng)、卫次公、李夷简、裴度等。 陈少游(724—784年):博州博平(今山东博平)人。自幼读《庄子》《列子》《老子》等书,为大学士陈希烈所叹赏。进士及第,补渝州南平县令。河东节度王思礼奏为参谋,累授大理司直、殿中侍御史、节度判官。入为金部员外郎。寻授侍御史、回纥(hé)粮料使,改检校职方员外郎充使。仆固怀恩奏为河北副元帅判官。迁晋州刺史,改同州刺史。又历晋、郑二州刺史。泽潞节度使李抱玉表为副使、陈郑二州留后。永泰中,抱玉又奏为陇右行军司马。除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拜宣州刺史、宣歙(shè)池都团练观察使。大历五年(770年),改浙东观察使。八年,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观察使。累加检校左仆射(yè)。与李希烈秘密往来,刘洽收复汴州,得李希烈起居注,上有“某月日陈少游上表归顺”记载,闻之惭惶,发病而死,赠太尉。 进兵:派遣部队。 击:攻打。
【译文】
李灵曜(yào)已经被任命为节度使留后,更加骄横傲慢,辖境内的八州刺史以及八州所属各县县长,全部都换上了他的党羽,他就是想效法河北的各个叛乱的藩镇。大历十一年(776年)八月甲申(二十九日),唐代宗下令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永平节度使李勉、河阳三城节度使马燧(suì)讨伐李灵曜。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平卢淄(zī)青节度使李正己,也都派兵攻打李灵曜。
【原文】
汴宋兵马使、摄节度副使李僧惠,灵曜之谋主也[1]。宋州牙门将刘昌遣僧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问计,昌为之泣陈逆顺[2]。僧惠乃与汴宋牙将高凭、石隐金遣神表奉表诣京师,请讨灵曜[3]。九月壬戌,以僧惠为宋州刺史,凭为曹州刺史,隐金为郓州刺史[4]。
【注文】
[1]摄:代理。 李僧惠(?—776年):唐代宗大历中,为汴宋节度使留后李灵曜兵马使、摄节度副使,初为李灵曜谋主,后归顺,朝廷以开府仪同三司、鸿胪(lú)卿、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萧国公为宋州刺史,充本州团练守捉使,仍封合川郡王。屡败李灵曜,与汴宋节度使李忠臣争功,被击杀。 谋主:策划主谋,军师。
[2]宋州:汉代为梁国。隋置宋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睢(suī)阳郡。领宋城等七县。今河南商丘。 牙门将:指次于有杂号将军的五品将,高于无名号的偏将。 刘昌(740—803年):字公明。汴州开封(今属河南)人。出自行伍,少学骑射。安禄山反,授易州遂城府左果毅。以平叛之功,超授左金吾卫郎将。代宗大历间,为宋州牙门将,转太仆卿,兼许州别驾。讨汴宋节度使留后李灵曜有功,汴宋节度使李忠臣欲杀之,逃脱。又转太常卿,兼华州别驾。为宣武军节度左厢兵马使。李纳反,充行营诸军马步都虞(yú)候,加检校太子詹事、兼御史中丞。德宗兴元初,摄濮(pú)州刺史。丁母忧,起复加金吾卫大将军。贞元四年(788年),授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支度营田等使。加检校右仆射(yè)。在泾原十五年。卒,赠司空。 僧神表:生卒年未详。事迹不详。《旧唐书·刘昌传》作曾神表,当是。 潜:暗中,偷偷地。 泣陈:哭着陈说。
[3]高凭:生卒年未详。唐代宗大历中,为汴宋节度使留后李灵曜(yào)从事。后归顺,朝廷以大中大夫、检校尚书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赐紫金鱼袋为曹州刺史,充本州团练守捉使。 石隐金:生卒年未详。唐代宗大历中,为汴宋节度使留后李灵曜从事。后归顺,朝廷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郓(yùn)州刺史,仍封雒(luò)交郡王。德宗建中年间,为淄(zī)青节度使李纳部将。
[4]曹州:汉代为济阴郡。北周改为曹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济阴郡。领济阴等五县,治所在今山东定陶西。 郓(yùn)州:汉代为东平国。隋改为郓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东平郡。领须昌等三县,治所在今山东东平。
【译文】
汴宋兵马使、代理节度副使李僧惠,是李灵曜的策划主谋。宋州牙门将刘昌,派遣僧神表暗地里游说李僧惠。李僧惠召见刘昌,寻问计谋,刘昌向他哭着陈述叛逆的后果。李僧惠于是就与汴宋牙将高凭、石隐金,派遣神表到京城进奉奏表,请求讨伐李灵曜。大历十一年(776年)九月壬戌(初八日),朝廷任命李僧惠为宋州刺史,高凭为曹州刺史,石隐金为郓(yùn)州刺史。
【原文】
乙丑,李忠臣、马燧军于郑州,灵曜引兵逆战,两军不意其至,退军荥泽,淮西军士溃去者什五六[1]。郑州士民皆惊,走入东都[2]。忠臣将归淮西,燧固执不可,曰:“以顺讨逆,何忧不克,奈何自弃功名[3]!”坚壁不动[4]。忠臣闻之,稍收散卒,数日皆集,军势复振[5]。
【注文】
[1]军:安营,驻扎。 郑州:汉河南郡地。北周改为郑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荥阳郡。领管城等八县,治所在今河南郑州。 逆战:迎战。 不意其至:此处是说没有料到敌人的突然出现。 荥泽:今在河南郑州西。 溃去:溃散离去。 什五六:十分之五六。
[2]惊:惊慌。 东都:即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3]固执:坚决认定而不违背。 以顺讨逆:此处是说朝廷正规军讨伐叛军。逆,叛逆。 忧:担忧,思虑。 功名:立功成名的机会。
[4]坚壁:指巩固阵地不动摇。
[5]稍:稍稍,稍微。 散卒:散兵游卒。 集:集结。
【译文】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九月乙丑(十一日),李忠臣、马燧在郑州安营,李灵曜率领军队迎战。两军没有料到敌人突然出现,于是就退兵到荥泽,李忠臣的淮西军队士兵溃散离去十分之五六。郑州官民全都惊慌,纷纷逃到东都。李忠臣打算撤回淮西,马燧坚决认为不行,说:“朝廷正规军讨伐叛军,你愁什么攻克不下,怎么能够自己将这个立功成名的良好机会放弃了呢?”下令巩固阵地,岿然不动。李忠臣听到这个消息,稍稍收容散兵游卒,几天之内,集结完毕,军队的威势再次振作。
【原文】
戊辰,李正己奏克郓、濮二州[1]。壬申,李僧惠败灵曜兵于雍丘[2]。冬十月,李忠臣、马燧进击灵曜,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屡破灵曜兵[3]。壬寅,与陈少游前军合,与灵曜大战于汴州城西,灵曜败,入城固守[4]。癸卯,忠臣等围之。
【注文】
[1]奏:上表奏请。
[2]雍丘:隋设置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于县设置杞(qǐ)州,领属雍丘、陈留、圉(yǔ)城、襄邑、外黄、济阳六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除杞州及济阳、圉城、外黄三县,以襄邑隶属于宋州,陈留、雍丘隶属于汴州。在今河南杞县。
[3]行:进攻,进军。 汴南:汴州南部。 汴北:汴州北部。 破:击败,攻破。
[4]前军:前锋军。 合:会合。
【译文】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九月戊辰(十四日),李正己上表称已经攻克郓(yùn)州、濮(pú)州。壬申(十八日),李僧惠在雍丘打败了李灵曜。冬季十月,李忠臣、马燧(suì)进兵攻击李灵曜。李忠臣从汴州南部进军,马燧从汴州北部进军,屡次打败李灵曜叛军。壬寅(十八日),李忠臣、马燧的两支军队与陈少游的淮南军前锋会合,在汴州城西与李灵曜大战。李灵曜被打败,进城坚守。癸卯(十九日),李忠臣等包围了汴州。
【原文】
田承嗣遣田悦将兵救灵曜,败永平、淄青兵于匡城,乘胜进军汴州,乙巳,营于城北数里[1]。丙午,忠臣遣裨将李重倩将轻骑数百夜入其营,纵横贯穿,斩数十人而还,营中大骇[2]。忠臣、燧因以大军乘之,鼓噪而入,悦众不战而溃[3]。悦脱身北走,将士死者相枕藉,不可胜数[4]。灵曜闻之,开门夜遁,汴州平[5]。重倩,本奚也。丁未,灵曜至韦城,永平将杜如江擒之[6]。
【注文】
[1]匡城:汉长垣县,隋开皇末年更名匡城。唐属滑州。今河南长垣。
[2]李重倩:生卒年未详。奚部落人。唐代宗大历中汴宋节度使李忠臣裨(pí)将。 纵横贯穿:东西南北贯穿军营。 骇:震惊。
[3]乘:乘势。 鼓噪:古代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大声势。 溃:溃散、溃败。
[4]枕藉:指尸首纵横相枕而卧,言其多而杂乱。 数:计算。
[5]平:平定,安定。
[6]韦城:隋分白马县置韦城县于古韦国之墟,故曰韦城。唐属滑州。今在河南滑县东南五十里。 杜如江(?—784年):唐代宗大历中,汴宋节度留后李灵曜将。归顺朝廷,为汴宋节度使李勉将,生擒李灵曜。后依附朱泚。朱泚败,与北鄜坊丹延都团练、观察使吴希光,伪署中书舍人彭偃,伪御史中丞崔宣等十三人,被李晟(chéng)斩于安国寺前。
【译文】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派遣侄子田悦率领军队救援李灵曜,在匡城打败了永平、淄青两个藩镇的军队,乘胜进军汴州。大历十一年(776年)十月乙巳(二十一日),在城北数里路的地方安营。丙午(二十二日),李忠臣派遣裨将李重倩率领轻骑兵数百人,趁着夜色袭击田悦的军营,东西南北,贯穿军营,斩杀数十人,然后撤还。田悦官兵大为震骇。李忠臣、马燧乘势率领主力进攻,一边擂着战鼓,一边高声叫喊,冲入田悦军营,田悦的军队还没有接战,就已经溃散。田悦脱身,向北逃窜,将领士兵尸首相连,人数多得无法统计。李灵曜听到这个消息,打开汴州城门,趁着夜色遁逃。汴州平定。李重倩,原本是奚人。丁未(二十三日),李灵曜逃到韦城,永平将领杜如江将他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