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银行卡能被手机“消磁”?——不小心就被手机吓到了
银行卡能被手机“消磁”?
人生最郁闷的事,不是在取钱时忘记了银行卡的密码,而是在插卡时发现卡片被“消磁”了。细细想来,这银行卡也没跟手机放一起啊,怎么就消磁了呢?难道手机的电磁波太强大了,可以“隔山打牛”?其实,这事儿跟人家手机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首先,我们要承认,大多数银行卡确实是磁卡,其背面的黑色长条便是磁条,上面均匀分布着许多带磁性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就像是一根一根的小指南针,当它们方向一致时,就会产生磁性;而当它们杂乱无章时,便会失去磁性。
简单来说,将磁条的表面分成许多个小格,并且单独控制每一格的磁性,这样磁条便可以记录一些信息了。不过,靠磁场写入的信息有可能被其他磁场所干扰,于是便有了一个合理的推论:当银行卡靠近一个强磁场(如磁铁)时,其原本存储的信息会被改变甚至丢失。这个过程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消磁”的过程了。
那么,手机工作时产生的电磁波是不是有这种消磁的能力呢?结论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手机发射的电磁波频率在850MHz~2.4GHz之间,在这个频率范围内,电磁波的主要能量是以电场形式存在,但不会产生足以改变银行卡上磁条信息的磁场。
当然,除了手机工作时产生的电磁波,手机内部还有一些带磁性的部件,例如扬声器和震动电机。这些东西会不会产生“消磁”作用呢?事实证明,将手机的扬声器和震动电机取出后,紧贴银行卡的磁条,依然不能使它“消磁”。
总之,手机发出的电磁波和手机中的磁性部件的磁场强度都不足以将银行卡“消磁”,即便长时间将两者放在一起也不会产生“消磁”现象。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让银行卡远离磁场存在的区域。
靠谱新知
银行卡带有磁条,因而担心其“消磁”自然在情理之中,但是像公交卡、二代身份证、小区门禁卡、IC电话卡等,则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其会被“消磁”。这是因为,这些智能卡里的信息都是存储在半导体芯片上的,并未采用磁性记录技术,所以也就不可能被“消磁”了。
在加油站打手机会引起爆炸?
“在加油站里打手机,难道你是变形金刚吗?”……大多数人都把在加油站里打电话看做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都觉得那样做很可能会引起爆炸或火灾。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为了探知真相,有关专家调查了各地加油站的火灾爆炸事故后惊人地发现,没有一例事故是因为使用手机引起的。有关人员还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制作了一个“爆炸室”,将一只手机放在里面,然后把气雾状的汽油喷进去,并且制造出适合爆炸的油气混合比。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实验人员拨打了那只手机。结果,“爆炸室”里面什么也没有发生。
其实早在2001年,俄克拉荷马大学无线电磁感应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所谓的手机来电产生火花进而引爆弥散在空气中的油气,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测,只有在极其严苛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而在现实中,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那为什么在很多加油站都有禁打手机的规定呢?有一种说法是,加油站设备普遍采用电脑控制,而打手机可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导致计量不准。但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还有一种说法较为靠谱,那就是手机电池普遍都是锂电池,这种电池在短路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燃烧或爆炸,从而引起加油站出现火灾爆炸事故。因此,为了安全,还是遵守加油站的规定,将手机好好保管起来吧。
靠谱新知
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会不会导致空难?我们都知道,飞机需要通过天线接受来自地面塔台和轨道卫星的信号,进行通信和导航。理论上说,乘客一旦使用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发射的电波就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个过程产生干扰。即便这种干扰发生的概率比出门被雷劈的可能性还要小,也应该引起重视,毕竟“赌注”太大,而关闭手机,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SIM卡可被复制并窃听?
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电话有可能正在被别人偷听,甚至在为别人交电话费?传说仅凭手机号码就能复制出原机主的SIM卡,而利用这张SIM卡就能够窥探原机主的通话内容,甚至也可以冒充原机主来拨打电话,且电话费还记在人家账上。真有这种天大的“好事”吗?
我们先来看看SIM卡中到底有什么。SIM卡是一种接触式的智能IC卡,里面储存着各种有用的信息,包括SIM卡序列号、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鉴权密钥(Ki)、PIN密码、PUK密码、运营商服务菜单、短信和通讯录,可里面却偏偏没有电话号码。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判断传言不实,因为SIM卡中压根就不存在电话号码,所以仅凭电话号码就能复制出SIM卡的说法显然说不通。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电话号码与SIM卡的联系。以使用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为例,当一个手机号码被注册时,运营商就会将这个手机号码与SIM卡中的相关信息(SIM卡序列号、卡里的IMSI和鉴权密钥Ki)进行对应登记,并储存在数据库里而非SIM卡中。在手机开机时,会向SIM卡请求IMSI,然后把IMSI发送给运营商。之后,运营商通过数据库检索这个IMSI,判断手机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在被判定为合法用户后,用户便可以获得IMSI所对应的手机号码和鉴权密钥(Ki)。然后,再经过简单验证之后手机便可入网通话了。
那么,如果拿到一张SIM卡是不是就可以像复制光盘一样,复制出一模一样的SIM卡呢?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难度很大。专家称,SIM卡中的鉴权密钥Ki属于限制访问的数据。只有运用暴力演算破解了Ki,再加上IMSI和SIM卡序列号,才可以复制出SIM卡。而且,即便复制成功,对方也不能进行窃听,因为这两张卡根本无法同时通话。不过,原机主收到的电话和短信的一部分内容可能会被另一张SIM卡拦截,而且各种费用也由原机主负责。
靠谱新知
很多人为了避开人多的地方接电话,经常会躲到建筑物的角落里。而一般情况下,建筑物角落的信号覆盖比较差,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手机的辐射功率增大。同样道理,身处电梯等小而封闭的环境时,也应慎打手机。不管手机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有多大,只要有就应该积极预防。
锂电池一定要用光电再充?
有些人认为新买的手机须充电满8小时以上,并重复几次完全充电放电,称这样才能激活电池,使电池达到最大容量;有些人认为手机充满电之后须立刻拔掉电源,避免过度充电,以防爆炸;还有人认为,锂电池最好把电用光再充电,这样可以减少充电次数,延长电池寿命……
首先来说电池激活的问题。事实上,关于激活这种说法来源于较早的充电电池,如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这类电池有一种“记忆效应”,在不完全放电的状态下充电,容易使电池过度充电,从而导致电池的电压下降,让人产生电池不耐用的感觉。
不过,现在的锂电池在开始使用时并不需要通过深度充放电来进行激活,因为这种电池的初始化及测试过程在制造电池时就已经完成。锂电池没有“记忆效应”,可以随充随用。
接下来说一说锂电池过度充电会不会爆炸。很多人认为,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电压较高,在充电时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十分剧烈,过度充电很可能会引起电池损坏,甚至发生起火和爆炸。
实际上,我们现在常用的锂电池是把若干个电芯连同一套安全保护电路以及多种安全装置一起封装成一块电池板。这种设计可以保证在过度充电或短路时,电池自身会自动切断电池的电路或防止电化学反应发生。因此,只要你使用的电池并非“山寨版”,即便过度充电也没有后顾之忧。
当然,在电池充满后最好立刻拔掉电源,别让电池一直保持在满电状态,以免加快电池容量的损失速度。
靠谱新知
有人认为减少充电次数可以增长电池寿命,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一般来说,锂电池的电池寿命可以达到几百次充放电循环。不过这里的一次充放电循环并不是指插上充电器立刻拔掉,而是将电池的电量用光之后再充满的过程。由此看来,日常浅度充放电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比深度充放电要小得多,而“减少充电次数可以增长电池寿命”的说法显然不科学。
大声打手机更耗电吗?
手机电池不耐用,就只能省着用了。有些人挖空心思省电,甚至想到了通过小声打电话来省电。在他们看来,大声打电话是费电的,声音大意味着声音在传输时会耗费手机更多的电量。这样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首先,我们要肯定,有点儿探索精神是好事,但是认为声音在传输时会耗费手机更多的电量这样的想法就太“out”了。我们说话的声音是通过声波的形式传递出去的,但现代电话传递信息的方式与之大不相同。
一般来说,声音的震动转化成电波的时候,并不是转换成和声音频率一样的电波。这是因为语音信号的主要能量集中在0.3KHz~3.4KHz频率范围内,但这样的频率并不适合电话线路的传输,所以必须先通过一些处理将其转换为可传输的信号。
现代电话采用的可传输信号为数字信号。所谓的数字信号,简单来说就是由“0”和“1”组成的一系列二进制序列。也可以说,在电话线或无线中传输的东西其实就是用“0”和“1”这两个数字进行编码的信息。
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传播“0”和“1”所需要的能量是相同的,这些信息在到达电话另一端之后,再经过专门解调,就可以把它们重新转变为语音信号,然后再将得到的语音信号转回声音。而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在同一时间内说什么样的内容,传递的信号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不会产生不一样的耗电量。
关于打电话的声音大小不同的问题,设计编码的人也考虑到了。同样的,对于这样的情况,仍可以通过采用“0”和“1”的编码进行解决。而如上所说,传播“0”和传播“1”需要的能量是相同的,所以不管大声还是小声,耗电都是一样多的。
当然,如果对方大声讲话,你的手机为了将对方传过来的信号转换成大声的语音信号,当然是需要多耗电的。所以,如果你也想让对方多耗电,那就跟他对吼好了!
靠谱新知
公交车里乱哄哄的,接电话十分不方便。很多人为了听清楚电话,只好用手捂住另一只耳朵,可事实上,这时候捂好自己的嘴巴可能比捂住耳朵更管用。研究发现,即使噪音再大,只要声音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耳朵就完全有能力自己过滤掉噪音,而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即便捂住另一只耳朵也无济于事。捂自己嘴巴的作用则是帮助自己拢好说话声音,让对方更好地听清楚你的话,然后做出完整连续的反馈。
雷雨天打手机易被雷击?
雷电威力巨大,一旦被它击中,后果相当严重。在一些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关于“手机引雷”的言论,甚至有关部门也会郑重其事地告诫人们在雷雨天不要打手机,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谨慎行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事实上,雷击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虽然人们的一些举动确实会增加被雷劈的概率,但是接打手机与雷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会直接引发雷击。
有人说,由于雷电的干扰,手机的无线频率跳跃性增强,容易诱发雷击和烧机等事故。的确,打雷有可能会干扰手机通话质量,但是手机的无线频率并不会因为雷电而增强。手机的无线电信号频率是固定的,由手机内部的电子线路及电子元器件的参数所决定,即使在雷电电磁辐射的干扰下,只要电子线路及电子元器件没有受到损坏,手机的信号频率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
还有人说,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引导雷电。可事实上,电磁波没有带电性,根本就不是可以导电的导体。雷电在未打下来以前是一些积聚在云中的电荷,手机根本无法“收集引导”这些电荷。
从雷击的原理来看,只要一个人或物成为从云层底部到达地面的所有通路中,电阻最小的一条时,就能极大地增加被雷劈的概率。
树林和楼顶之所以更容易被雷击中,主要是因为在电子看来,从云层底部出发,选择树顶和屋顶作为进入地面的通路,受到的阻碍会比选择人体要小。一般来说,被淋湿的树顶、楼顶和人体,其电阻都远小于雨中的空气。不过无论怎样,由于大气环境太过复杂,何处会被雷击始终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总之,在任何时候手机都不可能引雷击,一个打手机的人被雷击中,并不是因为手机发射无线电信号,而是因为打手机的人本身本来就容易遭雷击(例如衣服已经被打湿或站在容易遭雷劈的区域)。
靠谱新知
雷鸣闪电是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平均发生31,560余次闪电。每年夏季,雷阵雨到来之前,天空中闪电夹着滚滚的雷声。这样的天气虽然常常令胆小者失眠,但对于庄稼来说却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来,雷电发生时会使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成二氧化氮。这些二氧化氮被雨水溶解落地后,便成为庄稼所需要的天然氮肥。据保守估算,每年因雷电生成的氮肥总量约在4亿吨。在常有雷电发生的地区作物生长茂盛,就是雷电这一功用的证明。
手机真的需要贴膜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贴膜成了一种“时尚”。说是“时尚”,其实就是为了保护手机屏幕不被刮花。可是,这样的做法真的有必要吗?大多数人都会说“有这个必要”,因为手机经常被拿来拿去,一不小心就会被硬物刮伤。可是,手机屏幕真的这么不禁刮吗?
按照德国矿物学家摩氏制定的矿物硬度表,硬度可以分为10个等级,其中最坚硬的金刚石为“10”。有意思的是,普通玻璃的硬度竟然达到“6~7”,而钢的硬度只有“5”。由此可见,即便是用普通玻璃制作的手机屏幕,用钢刀也是刮不花的。
当然,如果你选用的是特殊玻璃制作屏幕的手机,那可能就更不用担心了。例如苹果公司生产的iphone手机,它所使用的玻璃是一种叫做“大猩猩”(这不就是“金刚”吗)的玻璃(Gorilla Glass)。这种玻璃是美国康宁公司生产的环保型铝硅钢化玻璃,其具有防弹功能,常被用于直升机。
有些用户听说了这些,便一狠心,想挑战一下iphone手机的防刮擦性能。他们曾有意使用刀子和钥匙等硬物在手机屏幕上刮划,本以为已经将屏幕破坏,但在擦拭屏幕后却发现,上面竟然一点儿划痕也没有。
由此可见,手机贴膜起码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没有必要的。况且,手机贴膜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比如,手机膜会降低屏幕亮度和触控灵敏度,从而在一定程度造成使用体验的下降。
当然,虽然手机屏幕经得住普通硬物的考验,但也难以敌过部分硬度较高的合金制成的钥匙和包含有石英(摩氏硬度为“7”)的沙子。所以,如果你的手机没有贴膜,那么最好避免它们接触到合金钥匙和沙子。
靠谱新知
金刚石俗称“金刚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钻石的原身。众所周知,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切割或研磨坚硬的东西。可是,要研磨钻石本身该怎么办呢?要研磨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也只有使用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也就是说,要用钻石来研磨钻石。通常,钻石的微细粉末会附着在旋车盘上,让这个转盘高速旋转,这样就可以打磨钻石了。
线路繁忙时短信更好用?
在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时,例如地震、恐怖袭击、城市骚乱等,人们希望尽快将自己的情况告知外界,此时按说打电话最方便,但其实这并非最佳的选择。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人人都想通过打电话来迅速与外界联系,但是正因为如此,电话才基本打不通。
现在的无线通信和以前的有线通信一样,都存在通信瓶颈的问题。也就是说,无线通信的信道容量是固定的,平时人们不大会在同一时刻占用信道,所以每个人的电话都可以顺畅通话。可是,如果很多人同时拨打电话,那么信道自然就会变得拥挤,这时就会出现很多人抢不到通信资源的情况。
与其拨打打不通的电话,倒不如发发短信试试。通信专家表示,在线路繁忙的情况下,发短信比打电话要更容易和家人朋友联系上。
首先,与语音通话相比,短信所传输的信息量要少很多,占用的通信资源更少,所以更容易被传送出去。其次,无线通讯商通常用“控制线路”来传输短信,而非“语音线路”。即便在语音服务繁忙的情况下,“控制线路”也可能是畅通的,所以短信传输不易受阻碍。事实上,这就好比是公路上堵车,虽然汽车没办法前行,但是步行的人却可以在车流间穿行,而且畅通无阻。
此外,短信是异步传输的,即便一次发送不成功,也可以重试;虽然可能出现延迟,但成功率却很高。
靠谱新知
现代用手机编写短信发出去很简单,但是在通讯还不发达的时候,想用中文发电报就比较麻烦了。汉字字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要把它转换成数字发电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发报方便,每个汉字都要配一组4位数的号码。比如中国的“中”是“0002”,“国”是“0948”,有了这组号码,还需要把它转换成摩斯电码,这样才可以进行电讯传送。
手机一格电,辐射大无边?
手机辐射是一个人们时时聊起的健康话题。在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手机只剩一格电的时候,辐射是平时的1000倍!在听到这样的叙述时,不管是谁,可能都会被吓一跳。可事实上,这纯属耸人听闻。
所谓“手机辐射”,实际上是指手机的发信功率,也就是手机发射出来承载着语音和数据信号的电磁波的功率。可以肯定地说,手机发信功率与跟手机剩余的电量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只要电量足够,手机就可以正常使用,而正常使用下的手机,其发信功率相对是平稳的。
事实上,真正会影响手机发信功率的并非手机电量,而应该是手机的信号。从某个角度来说,手机的辐射强度是由基站控制的。手机不断地向最近的基站发送信号,如果手机信号太弱,基站就会发出指令让该手机增大辐射强度;相反,如果手机信号太强,基站就会降低手机辐射强度。
有趣的是,在“一格信号”的情况下,手机的辐射强度的确有可能出现“平时的1000倍”。以GSM手机为例,在1800MHz频率下工作时,它的最大峰值功率是1W,最小功率1mW。当这个手机在信号最差的地方接通电话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是在信号最好的地方接通电话时电磁辐射的1000倍。
当然,即便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也不用过于担心。这是因为,所谓的“1000倍”其实以最小辐射强度为基础的,可是因为最小辐射强度太小了,所以即便乘上1000也不会太大。通常,质量合格的手机都符合国家标准,正常使用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靠谱新知
虽然大多数人都以为手机辐射危害健康,但是至今尚无科学证据表明手机辐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实,手机辐射与太阳光相似,都是一种波长较长、能量很低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的能量与核辐射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它们并不能破坏人体的大分子结构。与其担心手机辐射危害健康,不如关注一下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对眼睛、腕管等造成的健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