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网络空间并不神秘
1982年,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其短片科幻小说《燃烧的铬》中创造了Cyberspace一词,并因其1984年作品《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的热销而普及。书中描述了一种空间并取名“赛伯空间”(Cyberspace),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网络空间。吉布森把网络空间描述为可带来大量财富和权力信息的计算机虚拟网络,人们可以感知到一个由计算机创造,但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虚拟世界,而这个虚拟世界影响着人类的现实世界。
美国有关部门定义网络空间是连接各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网络,包括互联网、各种电信网、各种计算机系统、各类关键工业设施中的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虚拟信息环境。
我国有关学者认为,网络空间是可处理并交换电磁信息或数字信息,且可与人互动的虚拟空间,即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物联网、工控网、在线社交网络、计算系统、通信系统、控制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以及以这些系统为平台的信息通信技术活动空间。
网络空间是人类通过“网络角色”,依托“信息通信技术系统”来进行“信号与信息”交互的人造“活动”空间。其中,“网络角色”指产生、传输信息的主体,反映的是人类的意志;“信息通信技术系统”包括各类互联网、电信网、无线网、广电网、物联网、传感网、工控网、数字物理系统、在线社交网络、计算系统、通信系统、控制系统等光电磁或数字信息处理设施;“信号”指包括光信号、量子信号、电子信号、电磁信号、生物信号在内的各类能够用于表达、存储、加工、传输的信号形态,信号通过在信息通信技术系统中进行存储、处理、传输、展示而成为“信息”;“活动”指用户借助信息,以信息通信技术手段,达到产生数据、传送信号、展示信息、修改状态等表达人类意志的行为,统称为“信息通信技术活动”。
上述定义方法,基本意思是一致的,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网络空间里包含用于信息获取、存储、传输、交互的信息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各类无线通信系统、大型网络化信息系统、空间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网络空间还有利用电磁波原理工作的无线电台、雷达、移动通信网络等。另外,网络空间将人与机器的距离无限拉近,使人与虚拟空间融合,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各类社交网站。而网络空间的最重要价值就是其中存储、流动的代码及其相对应的数据,这些代码和数据以“0”和“1”的不同组合体现。
可以看出,网络空间涉及人类社会、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物联网实现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类社会与信息世界的融合,而网格计算、云计算技术为物理世界、人类社会的信息存储和计算提供了实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