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倾心力作成为不朽巨著
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马克思一生著述数千万字,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几乎涉猎无余,《资本论》是其一生中最辉煌的经济学著作,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经济学说史上的巍峨丰碑
1843年,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已初成体系。然而,马克思以敏锐和犀利的眼光,重新审视、剖析了当时的经济现实。他以审慎和批判的精神,继承了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1623—1687年)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深入研究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亚当·斯密(1723—1790年)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的较为系统但仍有一定局限性的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深入剖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再从商品两重性中发现劳动的两重性,从而克服了前人仅仅看到商品二重性的局限,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他说:“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1)这一秘密同时又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他提出了“商品价值由人类抽象劳动凝结而成”,“商品的价值量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论断,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了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在内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成功地解释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多数经济现象。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成为人类经济学说史上一座辉煌无比的里程碑,既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又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资本论》因其对经济规律揭示的深刻性、逻辑性和严密性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尤其是在整个东方世界风靡了一个多世纪。影响了东半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历史发展进程。《资本论》成为政治经济学划时代的经典。20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组织网民推选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仍以高票雄居榜首。诚然,对《资本论》的理论价值,怎么评估也不为过。
二、工人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出生于普鲁士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家乡莱茵省是当时德国经济和政治比较活跃的省份。他后来上大学的城市波恩和柏林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年轻的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合理性,有着深刻的感受。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立志要为社会上饱受压迫的贫苦民众的利益服务。当年的马克思完全可以凭借其本人才华和家庭背景跻身上流社会,过上富裕而舒适的生活,但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一切。他宁肯清贫一生,受尽统治者的迫害,始终和广大劳动群众站在一起。(3)正是这一政治立场使马克思成为工人阶级坚定的代言人,并历经各种困难与险阻创立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细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剩余价值论中雇主对工人的剥削等内容,均能深切感受到其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剖析和对剥削秘密的无情揭露。这就注定他的思想与学说会成为工人阶级革命的锐利武器,成为20世纪许多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光辉旗帜。马克思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观点,必然地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建党建国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写道:“《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做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运动的基本原则,不仅在德国和瑞士是这样,而且在法国,在荷兰和比利时,在美国,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这样;各地工人阶级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做的最真切的表述。”(4)毫无疑义,马克思必然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的革命导师。
三、世代景仰的大家风范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代大师,马克思的思想成果、学术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前无古人、难以估量的。
身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最了解马克思。他一再称赞马克思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严谨缜密的治学精神、挑战权威的理论勇气和立志求真的意志品格。马克思既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的著作,也为后世树立了做人、求知和治学的榜样。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创作《资本论》的根本方法。正是从经济事实出发,深入地研究客观对象,才使他突破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学说的局限,构建了严谨、宏伟和辉煌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方法论方面马克思善于运用抽象的思维方法。他说:“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并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5)马克思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令人惊叹和敬佩的。《资本论》叙述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简直可以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相媲美。
四、《资本论》研究简述
大思想家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认识真理,不可能不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总是随着实践发展而深化的。《资本论》在20世纪成为东方一些国家的经济指导思想,但是,同时也存在各种不同观点的争论。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克瑞斯·汉姆那特说:对于马克思,不论你赞成他也好,漠视他也好,反对他也好,只要碰到必须解决的社会历史问题,就不得不向他请教。(6)
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人物弗·冯·维塞尔(1851—1926)对劳动价值持否定态度。“价值本来源于效用,而非劳动,”他说,“边际效用则系我的建议,随后为大家所普遍接受了。”(7)
既任过比德曼银行行长,又任过哈佛等多所大学教授的熊彼特(1883—1950)认为劳动价值论忽视了商品的效用,主张用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马克思使价值理论成为他的理论结构的基石,这和他同时代和较晚的理论家们的做法是一致的,他的价值理论是李嘉图式的价值理论。”(8)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谬尔森(1915—2009)主张要素价值论。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劳动是唯一的属于人类的生产要素并且能流汗、欢笑、啼哭和祈祷,确实如此。而然,即使泥土不能出汗或啼哭,它还是有助于马铃薯的生长,而当它处于稀缺状态时,良好的社会必须以最经济的方式利用它。”“获得报酬的是土地的生产能力。”(9)
英国的卡特勒著有《马克思的‹资本论›与今天的资本主义》一书,认为“直接劳动者现在已不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已不复存在”。美国的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化社会》中说:“由于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马克思阐述的价值观念也要改变。”“过去是劳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技术创造价值。”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须被新的知识价值论取代。”(10)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新作《21世纪资本论》在全球经济学界产生很大影响。他通过大数据分析,从宏观上分析资本对财富(价值)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资本主义中心矛盾定理”,认为从长期看,资本收益率将大于经济增长率,世界将变得越来越不公平,可称不平等铁律。(11)
也有高度赞扬马克思研究方法的。曾经为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罗曼·罗斯多尔斯基(1898—1967)说:“我们视《资本论》的方法为马克思整个经济学大厦中最有价值和持久的要素,并且基于同样理由,学习和运用此方法被视作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任务。”(12)
自《资本论》发表以来,全球经济学界对其研究从未间断,争论也从未休止,这恰恰说明其理论深刻,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