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与政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当前国内对美国智库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国内对美国智库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从目前来看,鲜有对美国智库体系全貌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分析的研究,对美国智库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智库与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之间的关系,智库内部运作层面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研究的系统性不够,难以真实、准确反映美国智库的内部实际状况,尤其对美国智库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美国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研究尚不够深入。

一、对美国智库发展制度性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一方面,对美国智库发展兴盛的深层次和制度性原因分析不足。目前国内对美国智库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制度性的背景和基础研究论述相对笼统,尚未将美国智库发展历程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调查介绍性的资料较多,深入分析研究的文献较少,如对美国智库产生与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尚不够深入,研究成果多偏重历史背景或集中于智库成长现象描述,或者引用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对智库的形成发展背景、影响因素、成长动力逻辑关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193)。另一方面,对美国智库体系在美国政治体系中的整体运作逻辑的研究尚不深入。智库具有参与政策制定和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功能,从政治学角度研究智库在政治体系所处的位置及其如何对政府政策和决策过程产生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尚缺乏智库与美国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之间的联系及影响关系等方面的细致研究,无法明晰美国智库在美国社会发展中的运作逻辑。

二、对美国智库层面研究不够深入

一是目前美国智库层面运行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美国单个智库案例的介绍性或说明性文献,较少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美国智库作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对其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繁多,这也是理论研究比较困难的原因之一。二是美国智库对国内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研究深度尚需进一步加强。国内对美国智库的研究多是对于美国外交政策、全球战略、国际区域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倾向于研究外交、全球性问题的智库,而对于涉及美国内政及其他方面的智库的深度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美国智库在研究国际问题的同时,国内政策通常也是其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应引起重视。三是对当前的美国智库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这主要是受制于智库研究时间相对较晚、知识积累相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档案保密性等因素,缺少对美国智库档案的研究,较多的是基于二手资料和文献研究,致使对美国智库的研究尚不深入。另外,对美国内部政策智库研究相对较少,容易产生美国智库主要是外交政策智库的误解,实际上,美国智库从产生以来就是推动美国国内政策变革的重要力量。

三、缺乏对美国智库长期持续的跟踪研究

一是应长期关注美国智库研究。从近年国内对美国智库的研究来看,对美国智库缺少长期、及时的跟踪研究,难以明晰美国智库如何发挥影响、在什么政策领域产生影响、对政治经济产生何种影响等深层次问题。因此,需要智库研究者持续高度关注美国智库的研究成果和舆论宣传,通过研究美国智库可以分析美国的政治决策走向,对美国外交、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进行正确预判。二是尚需加强对美国智库有关“中国研究”或“中国学”研究的关注。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或“中国学”研究是美国国家总体战略支配下的地区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影响美国政府对华决策,目前尚无对美国智库有关“中国研究”的专门性成果,这是研究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194)(195)。三是澄清美国智库研究一些基本观点存在的误区。当前一些研究成果的概念和观点还不够准确、清晰,如对美国智库所标榜的独立性、中立性和客观性等特点的研究,对美国智库“旋转门”产生的背景、本质及其运作机制、产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为正确借鉴美国智库的有益经验,避免误导我国新型特色智库建设,促进我国新型特色智库的健康发展,亟需对美国智库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进行梳理,予以澄清。


(1) D. Stone, A. Denham, M. Garnett, Think Tanks across Nation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James G. McGann and R. Kent Weaver,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Catalysts for Ideas and Action, 2002, Transaction Publishers(Revised edition).

(3) 袁鹏:《美国思想库:概念及起源》,《国际研究参考》2002年第10期,第1-5页。

(4) Andrew Rich, Think Tanks, Public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

(5) James G. McGann, Think Tanks and Policy Advice in the US: Academics, Advisors and Advocates(Routledge Research in American Politics), NewYork Routledge, 2007.

(6)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 NIRA's World Directory of Think Tanks, http://www.nira.or.jp/past/ice/nwdtt/2005/IDX2/index8.html#UnitedStates.

(7) Joseph L. Bast, A Guide to Classical-Liberal Think Tanks, No.106.https://www.heartland.org/publications-resources/publications/no-106---a-guide-to-classical-liberal-think-tanks, 2005.

(8) James G. McGann, Think Tanks and Policy Advice in the US: Academics, Advisors and Advocates(Routledge Research in American Politics), NewYork Routledge, 2007.

(9) 余章宝:《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美国智库与公共政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15-121页。

(10) 王莉丽:《旋转门:美国思想库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56-59页。

(11) 王佩亨、李国强等:《海外智库:世界主要国家智库考察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页。

(12) 杨尊伟、刘宝存:《美国智库的类型、运行机制和基本特征》,《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第7期,第56-59页。

(13) [美]斯蒂芬·奥尔森:《美国智库的发展或可供中国借鉴》,《开放导报》2014年第4期,第18-23页。

(14) 鲁传颖:《美国智库在网络安全政策决策机制中的作用及特点》,《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7期,第42-49页。

(15) 徐颖瑜:《美国总统领导风格、个人魅力与中央智库建设:以罗斯福、小布什和奥巴马为例》,《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8期,第74-75页。

(16) 沈进建:《美国智库的形成、运作和影响》,《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16年第2期,第13-37页。

(17) 任玥:《试论我国大学智库功能发展的困局》,《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4期,第32-36页。

(18) [美]安德鲁·里奇:《美国智库:专业知识与意识形态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http://fwj.cass.cn/zk/zk_rdgz/201611/t20161121_3283568.shtml,2016.

(19)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343页。

(20) 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第18-22页。

(21) [加]唐纳德·埃布尔森:《光荣与梦想——智囊机构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展望》2004年第1期,第70-73页。

(22) 王春法:《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第2004年第2期,第42-44页。

(23) 巩艳芳、巩艳梅:《美国思想库及其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第155-158页。

(24) 余章宝:《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美国智库与公共政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15-121页。

(25) James G. McGann, Think Tanks and Policy Advice in the US: Academics, Advisors and Advocates(Routledge Research in American Politics), NewYork Routledge, 2007: 1-20.

(26) 王莉丽:《旋转门:美国思想库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56-59页。

(27) 王莉丽:《美国公共外交中智库的功能与角色》,《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期,第39-42页。

(28) 徐成芳、刘东:《西方智库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文摘》2014年第11期。

(29) 王辉耀、苗绿:《大国智库》,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9-159页。

(30) 王佩亨、李国强等:《海外智库:世界主要国家智库考察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页。

(31) [美]斯蒂芬·奥尔森:《美国智库的发展或可供中国借鉴》,《开放导报》2014年第4期,第18-23页。

(32) 杨尊伟、刘宝存:《美国智库的类型、运行机制和基本特征》,《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第7期,第56-59页。

(33) 贾敏:《美国智库“中国观”的演进路径及对策》,《对外传播》2014年第7期,第13-15页。

(34) 王晓:《美国智库发展情况及运作经验初探》,《知与行》2015年第11期,第152-157页。

(35) 沈进建:《美国智库的形成、运作和影响》,《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16年第2期,第13-37页。

(36) Paul Dickson, Think Tanks, Ballantine Books, 1971.

(37) 袁鹏:《美国思想库:概念及起源》,《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10期,第1-5页。

(38) 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第18-22页。

(39) 王春法:《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第2004年第2期,第42-44页。

(40) 陈广猛:《美国思想库的发展和演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47-51页。

(41) 刘旸辉:《“第四部门”在美国》,《瞭望》2009年第4期,第38-39页。

(42) 崔钰:《美国智库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求》2009年第5期,第44-49页。

(43) 王莉丽:《旋转门:美国思想库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56-59页。

(44) 王晓:《美国智库发展情况及运作经验初探》,《知与行》2015年第11期,第152-157页。

(45) [加]唐纳德·埃布尔森:《光荣与梦想——智囊机构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展望》2004年第1期,第70-73页。

(46) 刘旸辉:《美国智库:财团和政客的“第三只手”》,《金融博览》2009年第15期,第32-33页。

(47) 何利辉、罗洋:《美国智库发展研究及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2期,第68-70页。

(48) 王晓:《美国智库发展情况及运作经验初探》,《知与行》2015年第11期,第152-157页。

(49) 许共城:《美国智库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学习时报》2015年4月9日第6版。

(50) 王海明:《从美国大选回看美国智库的政治化》,《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第9-20页。

(51) 史田:《美国“思想库”简介》,《编辑之友》1981年第4期,第277-280页。

(52) 承靖:《政府的外脑:美国思想库取得成功的制度性分析》,《社科纵横》2007年第2期,第44-45页。

(53) 王莉丽:《旋转门:美国思想库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56-59页。

(54) 夏春海、王力:《美国智库发展的内外驱动力》,《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第116-119页。

(55) [加]唐纳德·埃布尔森:《理念输出:美国智库的吸引力》,《中国智库》2013年第3期,第127-130页。

(56) 杨尊伟、刘宝存:《美国智库的类型、运行机制和基本特征》,《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第7期,第56-59页。

(57) 王辉耀、苗绿:《大国智库》,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9-159页。

(58) [美]斯蒂芬·奥尔森:《美国智库的发展或可供中国借鉴》,《开放导报》2014年第4期,第18-23页。

(59) 王晓:《美国智库发展情况及运作经验初探》,《知与行》2015年第11期,第152-157页。

(60) 沈进建:《美国智库的法律责任与法律约束初探》,《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期,第75-80页。

(61) [加]唐纳德·埃布尔森:《光荣与梦想:智囊机构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展望》2004年第1期,第70-73页。

(62) 王春法:《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第2004年第2期,第42-44页。

(63) 何利辉、罗洋:《美国智库发展研究及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2期,第68-70页。

(64) 王莉丽:《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第13-18页。

(65) 周琪:《美国智库的组织结构及运作——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人民论坛》2013年第35期,第6-14页。

(66) 王薇:《关于美国智库“旋转门”机制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3期,第145、147页。

(67) 王佩亨、李国强等:《海外智库:世界主要国家智库考察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页。

(68) 沈进建:《美国智库的形成、运作和影响》,《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16年第2期,第13-37页。

(69) 吴田:《美国智库影响政策议程设立的多源流模型设计与应用》,《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5期,第28-35页。

(70) 曹升生:《美国思想库对美韩同盟的研究——以CSIS、CNAS、CATO为中心》,《当代韩国》2010年第3期,第8-16页。

(71) 陈开和:《美国对外传播中的智库运作及其启示》,《对外传播》2010年第2期,第56-57页。

(72) 张敏娇:《智库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方式及原因探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第35-39页。

(73) 陶文钊:《“新美国世纪计划”与伊拉克战争——美国思想库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实证考察》,《和平与发展》2012年第6期,第6-11页。

(74) 贾敏:《美国智库“中国观”的演进路径及对策》,《对外传播》2014年第7期,第13-15页。

(75) [美]斯蒂芬·奥尔森:《美国智库的发展或可供中国借鉴》,《开放导报》2014年第4期,第18-23页。

(76) 曹升生:《美国新型智库在国际问题上的影响力研究》,《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9期,第87-97页。

(77) 赵可金:《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智库》,《社会观察》2006年第8期,第22-24页。

(78) 林玲:《“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与对华政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78-80页。

(79) 李习文、肖飞:《“中国军事威胁论”背后的美国智库舆论功能》,《军事记者》2014年第2期,第53-55页。

(80) 段世德:《从美国对华贸易看经济决策中的智库作用》,《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57-62页。

(81) Rich, Andrew, Perceptions of Think Tanks in American Politics: A Survey of Congressional Staff and Journalists, Burson-Marstellar Worldwide Report, December 1997.

(82) 秋苇:《华盛顿的“旋转门”:美国情报界与思想库》,《看世界》2006年第5期,第10-11页。

(83) 董德:《论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途径的多样性》,《江海学刊》2012年第6期,第50-55页。

(84) 张杨:《官智合流:冷战时期美国“政治—学术复合体”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第70-77页。

(85) 张骏:《美国决策机制与智库的关系暨对借鉴“旋转门”制度的思考》,《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5期,第56-63页。

(86) Rich, Andrew, and R. Kent Weaver, Think Tanks, the Media and the Policy Proc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7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August 1997.

(87) 朱旭峰:《美国思想库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8期,第42-46页。

(88) 曹永森:《从政治沟通看政治决策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中西方智库媒体的比较分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31-35页。

(89) 邹利斌、崔远航:《从智库意见领袖看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协调机制》,《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12期,第61-68页。

(90) 吴非、张慧芬:《中国纸媒与美国思想库的互动特征及其启示——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公共外交季刊》2012年第11期,第95-104页。

(91) 龙利蓉:《美国智库与主流媒体的互动关系》,《新闻世界》2013年第2期,第123-125页。

(92) 刘丽群、刘倩、吴非:《美国智库与媒体的互动》,《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第190-193页。

(93) 朱旭峰、苏钰:《西方思想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基于社会结构的影响力分析框架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2期,第21-26页。

(94) 纪忠慧:《美国思想库的舆论扩散》,《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54-59页。

(95) 孙志茹、张志强:《思想库影响力测度方法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12期,第78-81页。

(96) [美]詹姆斯·G.麦甘:《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97) 荆林波等:《全球智库评价报告(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98) 沈开举、余艳敏:《美国智库发展现状与评价》,《人民论坛》2014年第5期,第228-231页。

(99) 沈进建:《美国决策制度下的智库市场初探——基于市场视野下的分析》,《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5期,第64-70页。

(100) 曹升生:《美国智库的非洲研究项目及其启示》,《渤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37-40、53页。

(10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61-100页。

(102) 张春:《美国思想库与一个中国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3) 卢跃威、韦磊:《美国智库当代中国研究的动力分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71-75页。

(104) 刘军、马晴:《美国主流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探析——基于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基金会及美国进步中心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第83-91页。

(105) 蔡晨风:《国会研究部:美国议员的思想库》,《浙江人大》2005年第9期,第55-58页。

(106) 黄如花、李白杨:《智库建设背景下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信息管理实践与启示》,《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5年第3期,第37-41页。

(107) 李宏、马梧桐:《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智库力量与实践》2016年第2期,第108-113页。

(108) 李健、马增军:《美国防务智库现状及主要特征》,《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4期,第50-54页。

(109) 童真:《美军智库:重大军事决策链条的重要一环》,《解放军报》2015年11月20日。

(110) 赵中建:《“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个案分析》,《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3期,第36-38页。

(111) 鲁鹏:《浅析美国大学“智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第5期,第151-153页。

(112) 孟彦:《从美国高校智库特点看我国高校智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贸实践》2015年第16期,第359-361页。

(113) 苏江丽:《美国大学智库的功能及其对我国大学智库建设的启示》,《探索》2015年第6期,第182-186页。

(114) 方婷婷:《美国大学智库影响力形成途径分析——以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为例》,《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第160-165页。

(115) 方婷婷:《美国大学智库智库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16) 董石桃、刘勇:《美国高校智库国际化发展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第46-54页。

(117) 田山俊:《美国大学智库:历史经纬与现实观照》,《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73-80页。

(118) 芮雯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智库建设特点及启示》,《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2期,第114-118页。

(119) 丁端:《高校智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论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120) 赵勇、高思嘉:《美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特点及其话语权提升之策》,《社会观察》2016年第7期,第8-10页。

(121) 马艳艳、薛理泰:《美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经验及启迪》,《学术论坛》2016年第4期,第144-150页。

(122) 毕长泉、曹健等:《美英世界一流高校智库成果调查分析》,《图书馆》2016年第9期,第71-76页。

(123) 刘恩东:《军工复合体与美国意识形态利益》,《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第4期,第46-47页。

(124) 章节根、沈丁立:《军工复合体对美国军控政策的影响》,《美国研究》2004年第2期,第25-39页。

(125) 田旭东、朱晓梅:《美国军工复合体浅析》,《军事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第74-77页。

(126) 朱文江:《美国军工—思想库复合体与小布什对外政策》,《国际资料信息》2008第2期,第1-6页。

(127) 刘恩东:《军工复合体影响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主要途径》,《国际研究参考》2008年第3期,第9-15页。

(128) 王志军:《美国军工复合体及其对中美关系的消极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29-37页。

(129) 王志军、陆丕昭:《美国军工复合体与奥巴马对华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3期,第24-32页。

(130) 石斌:《可怕的美国“军事—工业—科学复合体”》,《外交评论》2014年第4期。

(131) 余妍文、朴钟鹤:《美国教育智库研究综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7期,第85-88页。

(132) 赵章靖、邢欢:《美国教育智库的发展过程、趋势与特征》,《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第4期,第5-11页。

(133) 梁丽、张学福:《美国农业智库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及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6期,第81-92页。

(134) 于良:《美国旅游智库的几点特色》,《旅游学刊》2016年第2期,第6-7页。

(135) 陈斌、俞贺楠:《美国就业与社会保障智库研究:主要类型与特征分析》,《人事天地》2017年第1期,第22-24页。

(136) 朱峰、王丹若:《领导者的外脑——当代西方思想库》,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37)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343页。

(138) 王春法、张国春:《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民主与科学》2004年第3期,第40-44页。

(139) 陈卓武、韩云金、林逢春:《试析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兼论其对中国发展思想库的启示》,《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54-58页。

(140) 李玲娟:《美国智库的研究及对中国民间智库的启示》,《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27-28页。

(141) 杨尊伟、刘宝存:《美国智库的类型、运行机制和基本特征》,《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第7期,第56-59页。

(142) 王辉耀、苗绿:《大国智库》,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9-159页。

(143) 张心源、赵蓉英、邱均平:《面向决策的美国一流智库智慧产品生产流程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32-138页。

(144) 孟庆杰、王晓:《美国智库发展对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启示》,《现代国企研究》2016年第18期,第108页。

(145) [美]劳伦斯·麦克唐纳:《美国智库的政治与经济》,《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2期,第131-133页。

(146) 王莉丽:《旋转门:美国思想库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56-59页。

(147) 王莉丽:《论美国思想库的舆论传播》,《现代传播》2010年第2期,第37-40页。

(148) 姚硕贤、梁艺琼:《美国智库对内传播策略浅析》,《军事记者》2011年第6期,第49-50页。

(149) 宋静:《双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思想库权力分层营销模式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112页。

(150) 王辉耀、苗绿:《大国智库》,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9-159页。

(151) 章晓英、郭金华:《美国智库的舆论生产和传播策略:以CSIS为例》,《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6期,第29-32页。

(152) 付纯:《兰德公司的国际化》,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53) 覃文渊:《兰德公司影响美国公共政策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54) 乐烁:《兰德公司发展经验与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启示》,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55) [美]亚历克斯·阿贝拉:《白宫第一智囊:兰德公司与美国的崛起》,梁筱芸、张小燕译,新华出版社2016年版。

(156) 赵蓉英、郭凤娇、邱均平:《美国兰德公司发展及对中国智库建设的启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25-131页。

(157) 王铮:《美国兰德公司的运营特点与发展态势》,《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期,第81-89页。

(158) 李靖:《美国智库决策研究的运行机制: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等个案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年第3期,第103-112页。

(159) 周琪:《美国智库的组织结构及运作——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人民论坛》2013年第35期,第6-14页。

(160) 赵天一:《布鲁金斯学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61) 詹蒙:《布鲁金斯学会参与美国公共政策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62) 金梦溪:《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63) 刘昌乾:《世界一流智库如何保证研究的独立性:基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9期,第66-70页。

(164) 陈儒彦:《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及其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165) 任晓:《试论美国保守主义运动——传统基金会之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第61-66页。

(166) 胡炜:《传统基金会及其对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67) 赵佳宜:《美国传统基金会的保守主义价值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68) 钱贝贝:《传统基金会在美国公共政策决策中的影响力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69) 孙明慧:《传统基金会参与美国公众政策的影响力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70) 王辉耀、苗绿:《大国智库》,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9-159页。

(171) 任福兵:《美国一流智库发展规律与特征研究:以6所美国一流智库为例》,《情报杂志》2016年第10期,第18-25页。

(172) 王迎辉:《美国顶尖智库的资金来源及运作分析》,http://www.81.cn/jkhc/2016-03/21/content_6970452_2.htm.

(173) 金彩红、黄河等:《欧美大国智库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

(174) 王远胜:《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对我国民间高层智库建设的启示》,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75) 栾瑞英:《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运行机制与发展动态》,《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3期,第81-90页。

(176) D. Stone, A. Denham, M. Garnett, Think Tanks across Nation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177) Josef Branml, U. S and German Think Tank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German Policy Studies, 2006(3).

(178) 许共城:《欧美智库比较及对中国智库发展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2期,第77-83页。

(179) 褚鸣:《美欧智库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8-60页。

(180) 成军刚、彭鹏:《英美智库之比较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第39-40页。

(181) 张大卫、元利兴《国际著名智库机制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版,第45-175页。

(182) Donald E. Abelson, Do Think Tanks Matter?Opportunities, Constraints and Incentives for Think Tank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Global Society, 2000, 14(2): 213-236.

(183) 曹永森:《从政治沟通看政治决策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中西方智库媒体的比较分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31-35页。

(184) 陶瑜奇:《中美外交思想库比较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85) 阳璐琼:《中美思想库模式比较研究》,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86) 王文:《中美智库比较:差距?差异?》,《对外传播》2014年第11期,第37-38页。

(187) [美]詹姆斯·麦甘:《美国智库是如何取得成功的?》,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3804?full=y,2015-9-22.

(188) 刘影:《从中美智库的比较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第65-67页。

(189) 杨思洛、冯雅、韩雷:《中美顶尖智库比较分析及启示》,《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3期,第15-24页。

(190) 唐果媛:《中美三份智库评价报告的比较分析》,《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2期,第88-96页。

(191) 谭锐、尤成德:《基于经费收支视角的智库组织治理:中美比较》,《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11期,第22-31页。

(192) 王敏:《中美智库发展的特点比较研究》,《岭南学刊》2016年第4期,第45-51页。

(193) 唐庆鹏:《论现代智库的成长逻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第139-147页。

(194) 陈广猛:《中国对美国思想库的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1期,第61-70页。

(195) 金云龙:《国内外美国思想库研究现状综述》,《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8期,第248-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