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国内发展环境

从国内来看,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未来发展的制度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协同推进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路径将进一步合理;深入实施“一带一路”、自贸区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外开放优势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鼓励创新创业、实施“我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发展动力活力将进一步增强。同时,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将长期处于发展新常态,国内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支撑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传统要素成本上升,生态环境资源约束加大,竞争优势、增长动力弱化,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任务更加紧迫,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压力明显加大。

一、收入水平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我国在2000年前后,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迈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2010前后实现了由从中低收入国家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018年我国基本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不过,我国无论是按照汇率法还是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标准,人均GNI在世界银行所列举的200多个国家中仍然排80多位,我国仍处于欠发达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与此同时,随着高收入社会的到来,人民群众的需求将更高,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对政府服务、对生态环境将更加关注。如何满足这些日益增长多样化的更高需求,将是我国相当长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速接近10%。部分年份经济更是以高于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特别是供给约束强化及房地产等长期需求峰值的到来,我国经济正步入增速换挡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的下滑将有可能加剧财政金融的风险,短期内还会加大结构性的就业压力。

事实上,从国际经验来看,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再过渡到低速增长是历史的必然。世界银行统计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13个。相关统计显示,日本、韩国、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经济保持一定时间的高速增长后,均有所回落。

三、产业转型升级任务更加紧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成就突出,逐步确立了工业的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开始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2013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这些都表明我国正在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未来许多工业品产量都将陆续达到峰值,工业规模继续扩张的空间将不断收窄。如果继续采取数量扩展的增长模式,将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导致投资效率更大幅度地下滑。因此我国实现产业转型的任务更加紧迫,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规模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四、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削弱

长期以来,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优势。然而,随着21世纪初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新阶段,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尽管我国仍属于劳动力总量大国,但是近些年来劳动力总量的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这将削弱我国劳动力数量优势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我国迫切需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五、经济增长面临需求约束不断强化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货物和服务出口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占GDP总量的比重达到3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口增速明显放慢,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于20%的增长,回落到个位数增长,增速甚至低于GDP增长速度。展望未来,一方面,从长周期来看全球经济正处在一个低速增长时期;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要素成本的快速提升,加上汇率的升值,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外部需求动力将在较长时期内呈现较弱的状态,这也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更加强化,更加需要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六、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艰巨

产能过剩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传统产业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等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光伏行业也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目前,风电设备产能利用率低于60%,光伏电池的产能过剩达到95%。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不是短期产能过剩,而是从整个工业化、城市化历史进程来看的长期产能过剩,即供给已经达到或接近峰值。与此同时,维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因此,如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并实现有效投资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七、可持续性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从可贸易的资源来看,原油、原煤等消费量的绝对规模和在世界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从不可贸易的资源来看,无论是土地还是水资源,都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严峻。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量的比例)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2.7%,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而在水污染方面,仅考虑传统三项污染物,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评价,201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达标比例仅为60.7%。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仍将面临较大环境污染压力。

总体而言,尽管长久以来我国面临着多方面的重大挑战,但也同时面临多方面的重大机遇,中国的经济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