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贡献

一 引言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之际,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得到全世界的瞩目。今日中国在全球经济的重要地位,既来自于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也离不开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探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经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性质,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建设从多年的战乱中得到恢复,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随着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转变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第一阶段,进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第二阶段,也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过程中,经济增长收获人口红利的一个必经阶段。

前30年建立起的完整工业体系,奠定了改革开放期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就确定为重工业优先发展。当时,实施这一战略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西方国家封锁形成诸多发展的瓶颈,必须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来打破。

例如,作为一个不可或缺却被卡了脖子的战略性产业,自力更生实现石油自给自足,在当时的环境下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不可不为的事情。与此类似的还有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和航天工业,正是由于赋予了更高的优先地位,才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

不过,中国经济的确在前30年错过了一次全球经济大趋同的机会[1],未能实现对发达经济体的赶超。如果简单地从数字表面观察,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率似乎差强人意。根据麦迪森按照1990年国际购买力平价美元构造的数据口径,1952—1978年期间,中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4.4%。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很多后起国家和地区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了对发达经济体的赶超,在同一时期,被定义为“富裕国家”的总体增长率达到4.3%,而不属于该组别的“其他国家”(主要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总体增长率高达4.9%,世界平均增长率为4.6%。[2]

在这期间,由于原来一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收入向“富裕国家”靠近,而中国没有跟上这个潮流,所以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反而拉大了。根据上述数据,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为538美元,为“富裕国家”平均收入水平的8.7%、“其他国家”平均收入水平的46.5%,以及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的23.8%。由于中国人均GDP增长速度均低于上述组别,到1978年,中国人均GDP(978美元)相当于这三个组别平均水平的百分比反而下降,分别为6.8%、42.1%和22.1%。

事实上,由于冷战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分隔,斯彭斯所说的那一轮所谓全球大趋同,其实范围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实现了对先行国家赶超的仅仅是欧洲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日本、亚洲四小龙等经济体,而并没有包含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在199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和众多从计划经济转型的国家实行了开放政策,深度参与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才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趋同现象,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中国正是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获益者,在40年里对发达国家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赶超。

世界经济中的组成部分,即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理论上都以自己的改善或恶化,对整体产生影响。然而,要真正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个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经济体需要有足够大的总规模和占比。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以其高速增长及作为结果的规模扩大和占比提高,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如果说这种产出贡献是以一种私人产品的方式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的话,那么达到这样一种绩效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对发展观念的有益见地和对循例的建设性挑战,都属于对世界经济的公共品贡献。

中国并不谋求世界经济霸权,也不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以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等,中国义不容辞地要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表达关于国际经贸规则的诉求,及至引领全球化治理方式的转变。不仅如此,由于以下几个突出特征,中国及其发展对于世界的意义尤其重要。

首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2017年约为世界总人口的18.5%,占人类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创造的成就对世界意义的显著性,是其他国家所无可比拟的。

其次,知识分子天生具有探索兴衰之谜的学术好奇心,而吸引众多学者尝试回答的关于中国科技(发展)为什么由盛至衰的李约瑟之谜,正是经济史学中同样著名的、旨在探索为什么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大分流这个谜题的中国版本。

最后,就满足相同的学术好奇心而言,中国是迄今为止唯一经历了经济发展由盛至衰再至盛,同时接近于完整经历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必要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早在1742年,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先驱大卫·休谟(David Hume)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预言。他认为当艺术和科学在一个国家达到至真至善的程度之后,从那一刻开始,艺术和科学将自然地并且必要地走向衰微,此后极少会甚至永远不会在那个国家得到复兴。[4]迄今为止全世界观察到的中国奇迹,如果说还没有完成的话,也是正在打破这个“休谟预言”。至少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已经经历了由盛至衰再至盛的激荡历史。

利用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构造的长期历史数据,并力图按照相同或相近的口径予以更新,我们在图1—1中显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以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人均GDP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比所表示的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经历了一个明显的V字型变化轨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图中显示的中国经济由衰至盛的后半程,无论从时间之短暂还是从规模之巨大来看,这个奇迹都是古今中外所罕见的。

图1—1 中国经济发展的由盛至衰和再至盛
资料来源:2003年之前数据取自Angus Maddison,“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1-2030 AD)”,Essays in Macro-Economic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p.379,table A.4;p.382,table A.7;2004年以后数据系在2003年数据基础上,按照世界银行不变价国际美元GDP的相关增长速度推算,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201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