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中国安全产业发展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2018年中国安全产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 发展情况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安全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安全产业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我国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保障公共安全的迫切需求和工业转型升级相适应。2018年,我国安全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全年安全产业总产值8898亿元,较2017年增长约15%。此外,我国从事安全产品生产的企业已超过4000家,其中,制造业生产企业占比约为60%,服务类企业约占40%。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安全产业规模相对较大,不少优秀企业快速崛起,竞争力强,引领区域安全产业快速发展。

二、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

2018年是安全产业发展的新纪元年。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安全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的重点任务要求。2018年6月,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工信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自2012年8月《关于促进安全发展发展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又一专门针对安全产业发展的文件,对进一步推进安全产业发展,提升国家经济社会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年10月,工信部和应急管理部联合出台了《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试行)》,成为又一个推动安全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文件,安全产业发展迎来崭新的发展环境。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两个战略性任务的指引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依托,安全产业将开启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三、安全产业集聚发展加力

2018年10月,工信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了《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创建指南》),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安全产业园区发展的文件。重点是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示范效应明显的地区申报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是在总结已有创建经验的基础上,从产业规划、产业实力、产业集聚、组织体系、安全服务、公共服务、安全管理、发展环境等方面对申报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含创建)的基本条件进行了规定。此外,还特别强调了一票否决项,即“近三年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这既是对前期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总结,也是进一步规范安全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的需要,对于进一步推进安全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已通过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评审。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南海区安全产业规模已超过175亿元,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5%,预计在2025年实现产值600亿元。园区将按照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任务要求,进一步优化发展规划、凝练发展方向、突出园区特色、强化试点示范,引领华南地区安全产业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此外,陕西、新疆等地区纷纷制定安全产业发展的规划,安全产业由东部向西部拓展,在全国多地落地开花,未来也将呈现出更广泛、更规范的发展局面。

四、部省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部省合作是促进资源整合、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2018年1月,工信部与原国家安监总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推进安全产业加快发展的共建合作协议》。合作协议签署后,江苏省,特别是徐州市建设“中国安全谷”的工作得到了两部一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徐州市也出台了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22条具体措施。

同年11月,工信部与应急管理部、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安全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三方将依托广东省安全产业的良好基础,以强基础、重质量、促转型、树品牌为主线,加强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政策环境、品牌培育、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安全产业创新体系和生态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未来,随着部省合作日渐深入,相关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将推动我国安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加快释放安全产业保障地区、服务全国的保障支撑作用。

五、安全产业宣传推广工作掀起新高潮

2018年是安全产业影响力提升的新纪元年。11月14—16日,首届中国安全产业大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成功举办,2500多位政府、国内顶尖的安全行业专家、中国安全行业龙头企业代表齐聚南海,会上展示安全产业前沿科技产品,解读安全产业新趋势。此外,大会还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国安全产业技术及产品推介会,开设了城市公共安全、制造业安全、汽车安全技术及产品三大专题展示区。360、海康威视、辰安科技、徐工集团、中国兵器等300多家企业全方位展示了安全理念和产品,以及未来安全产业发展愿景。

此次大会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领域的先进技术、产品、装备和优质服务进行全面展示,展现示范园区创建取得的主要成绩,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应用和产融合作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效,系统总结、梳理安全产业国家公共安全专项实施三年来的成功经验,体现安全产业对提升各领域安全基础保障能力的重要作用,推进产研对接、产融对接、产需对接,促进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和集聚发展。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安全产业发展顶层规划仍需完善

安全产业以满足安全需求为根本目的,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也是需要大力扶持并且前途无量的新兴产业。2018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掀开了安全产业发展的新篇章,但自上而下的产业政策并不十分完善、产业显性需求不旺盛、设备及技术没有完全定型等,因此产业发展顶层规划仍需完善。

特别是安全产业缺乏统一统计口径,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安全产业是拥有“新生”概念的“旧”事物,产业发展综合性、交叉性较强,其下的很多细分产业早已存在,如个体防护、交通安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矿山安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与安全服务等,安全产业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将这些已有分支行业进行整合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扶植和发展推动。但目前国家统计局对安全产业的细分领域没有专门的统计口径,发改委也没有该产业的指导目录,致使安全产业在研究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统计结果,无法对该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哪些细分领域产能过剩、哪些领域产能不足也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一方面,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引领。龙头企业因其技术含量高、效益好、整合性强、带动效应明显等特征,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拥有的。由于安全产业门槛相对较低,近年来小型企业数量增长较快。据不完全统计,大中型安全装备制造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0%,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约90%。中小型企业多,缺乏远期规划,规模整体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多数细分领域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无法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产业集聚效应仍未形成。

另一方面,现有安全产业链上下游互补等关联性不明显。后发技术、资金优势不能充分体现;产业科技水平和集中度较低,发展速度严重受限等。虽然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区,但仅局限于中小企业地理位置的聚集,并未形成紧密协作,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国际安全产业大企业主导了全球安全装备企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相比之下,我国还没有能够整合国内资源的大企业大集团,难以向众多小企业发包,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效协作。

三、关键安全装备发展滞后

一是现有的装备未能满足安全实践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型、关键性安全应急装备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例如,城市高层建筑灭火装备不足。我国举高消防车的工作高度范围为20~100米,难以满足高层建筑灭火救援的要求,特别是举高消防车工作高度越高,车体越庞大,无法驶入狭窄的街道实施救援。应急通信产业发展滞后,有的地方在重大灾害之后两天之内仍无法与外界进行通信联络,导致错过了救援的黄金时间。

二是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如航空应急救援装备、高端消防救援装备、矿山井下关键救援装备、应急监测检测仪器、防护装备等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此外,某些看起来较为先进的国产装备,实际上是国外零配件的组装,企业进行“攒机”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外方以技术转让费等形式获取巨额的隐形利润,使得我国高端安全装备的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四、产业金融创新支持措施力度不足

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虽然国家和地方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安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环境的政策措施,但整体上,安全产业的长效激励机制尚未充分建立,扶持政策仍不完善,形式较为单一。

在金融支持方面,由于安全产业类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对相关产业盈利水平、未来发展预期缺乏认识,贷款意愿较低。安全产业企业的融资环境并不乐观,资金渠道阻塞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安全生产领域缺乏投融资经验,缺少专业的评估方法和权威的评估机构。

在保险支持方面,安全生产领域的低投保率与我国整体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难以匹配。例如,安全责任险在我国起步较晚,部分条款是借鉴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保险,经过包装、修改后出台,往往“换汤不换药”。险种设计存在缺陷,安全责任险险种单一,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客户多变的需求。

同时,国家在高端技术引进政策、鼓励机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产业发展难以适应。

五、部分园区产业“特色”不够突出

一是同质化建设较严重。从已有的安全产业园区定位来看,有些园区产业内容相对单一。园区企业多集中在产品制造方面,尤其是矿山安全产品、应急救援产品,而安全服务业和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十分缺乏。部分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不明显,规划项目定位不准,对地区的要素条件分析不清,建设相对盲目,致使园区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对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相同、相近的地区,地方政府在规划产业园区时管理与协调不足。

二是资金制约园区发展。由于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前期投入较大,短期内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而政府财力有限,无法满足工业园区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造成园区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不足,硬件滞后,功能不完善,对客商缺乏吸引力。比如,很多产业园区的各项经费未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加之市、县级财政相对困难,普遍存在缺人员、缺经费、缺配套设施等问题。

第三节 对策建议

一、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安全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新时期安全产业应该根据变化了的安全发展新情况、新要求,对自身的属性、特点和范畴进一步厘清,划清具体产品、技术、服务的产业范围。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为制定安全产业政策、推广应用安全可靠重大技术装备、丰富安全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等提供重要依据,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发展安全产业产生积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安全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32号文)等文件部署,创新思路,积极推进。依托智库机构、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等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加强安全产业的科学统计,进一步完善我国安全产业的顶层设计,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安全形势的需要,以及安全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出台明确支持安全产业发展的政策。

二、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当前,我国安全产业的大企业大集团数量不足,难以与国际上的龙头企业进行竞争,也难以整合行业资源,需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对内要完善、丰富企业产品线,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实行精细化生产,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品牌。对外,一是善用资本力量开展兼并重组,可以在行业内部进行,也可向上下游行业延伸,可以吸纳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收购、并购、参股等灵活多样的资本运作手段,增强技术创新和资本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营模式,也可以与国外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客户资源,使之成为中国安全产业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三、加强安全技术创新与产品应用

第一,加强关键安全技术研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加强灾害防治、预测预警、监测监控、个体防护、应急救援、本质安全工艺和装备、安全服务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场所和关键环节广泛应用,大力实施高危行业企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程。

第二,加快安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地方政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支持高危作业场所大规模运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建设智能化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

第三,建设安全产业创新中心和众创空间。大力发展安全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做大做强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引进境外先进创业孵化模式,提升孵化能力。

四、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安全产业的扶持力度。发掘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新型利用模式,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推动成立安全产业重点行业基金。鼓励安全产业小微企业申请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带动民间资本和其他社会资金加大安全产业的投资力度。

二是创新多种投融资模式。积极采用PPP模式,加快完善信用担保、风险投资体系,积极争取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重点针对初创阶段的安全产业中小企业、成长期企业,提供不同的社会化融资解决方案。

三是探索安全产业与保险业合作机制。支持重大安全创新产品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及其保险补偿机制试点,采取生产方投保,购买方受益的做法,以市场化方式分担用户风险。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将保险纳入航空应急救援、医疗紧急救援等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

五、进一步推动安全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继续支持地方申报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以徐州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的成功为案例模型,继续支持江苏省如东、吉林长春、广东肇庆等实力较强的地方申报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支持地方以政策集成、大项目引进、产业创新、园区建设为着力点,以做大体量、筹办会展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推进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安全产业集聚优势。

二是合理选择园区发展重点。根据区域突发事件特点和产业发展情况,选择安全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积极培育建立一批安全产业特色园区、集群。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鼓励开展先行先试。加强安全产业特色小镇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