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国工匠新时代
中华技能大奖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应运而生。该制度自1995年建立以来已经走过25年的历程,先后举办了十四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华技能大奖的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奖励人数、奖励额度不断提高,获奖者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获得世人的尊重。可以说,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不仅是个人的荣誉,而且更是所在地方政府的荣耀。
一、新经济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且差距还在逐步缩小。
1995年我国建立中华技能大奖制度后,1995—2000年,每年举办一届,每届评选获奖者10人,共产生60名获奖者;2002—2008年,隔年举办一届,每届获奖名额增至20人,共产生80名获奖者;2010—2018年,隔年举办一届,每届获奖名额增至30人,共产生120名获得者。截至2019年共举办14届,产生了26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同期中国经济,1998年GDP是1.03万亿美元,2014年成功地突破10万亿美元。中国只用了16年的时间,GDP就从1万亿美元到突破10万亿美元。
从1998年开始中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20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一路弯道超车。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速,很多权威机构纷纷预测:在2030年前后,中国GDP总量有望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第一。
从2019年起,未来十年中国财富将流向哪些地方?这可以从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据专家分析,从经济增长动力格局的角度看,1998—2008年是劳动要素增量不断上升的十年,是人口红利阶段;2008—2018年是以泡沫经济对冲劳动要素增量量变的十年金融周期阶段。但从2018年开始,劳动要素增量正式由正转负,进入质变阶段,金融周期也难免进入下半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于中国经济动能有两层含义:①从GDP支出法的角度看,意味着中国经济将由投资为主导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新阶段;②从增长核算的角度看,人口红利消失殆尽意味着依靠劳动力推动经济已经不现实,抑制泡沫经济则意味着依靠资本推动已经不可取,除了靠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之外,已经别无他法。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型经济体,目前已经是内需和内部政策在决定经济的走势。
从经济结构来看,新格局下大举投资的经济性下降,造成了投资再难以实现经济高增长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下滑。反映在增长动能上,就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下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日渐上升。虽然经济增长降速,但投资与消费占比结构改善了,经济增长动能逐步由投资切换到消费上。
在新格局下,由于人口红利消失、抑制金融周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只能靠科技提升TFP。在推动科技提升TFP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政策来支持和推动科技行业发展,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
二、新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国与国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恩格斯认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意味着大博弈将会催生对于科技进步的巨大需求,反过来将会推动产业的发展、技术的升级换代、新技能体系的出现,催生新兴产业工人,美国研发投入占GDP的变动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见图1-1)。
图1-1 美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变化趋势
源自:财经报道2019年5月6日
2018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增长11.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8%,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可还是低于美国。在新格局下,已经看到中国正在火力加速弥补科技短板的迹象,符合前面提到的在政策推动下“科技提升TFP”的逻辑。除了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着重向科创类企业倾斜之外,我们还看到近期频繁出台的一些提升科研投入强度、推动科技补短板的做法。
劳动要素增量负增长将要持续扩大十年,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将是由消费和科技主导的十年。从科技角度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具备研发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将受益。这类企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扩大。从国内各省市生产总值来看,经济发展比较好、增长快的地方,其高技能人才需求就越大,高技能人才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