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楚河《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

摘要:提起鲁迅的小说,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必定要数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以及色彩纷呈的瑰丽语言。极端的色彩往往是鲁迅小说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也正因为鲁迅对色彩语言的独特造诣,才使得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缕奇观。色彩是人类艺术文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人类美学意识的重要感知内容。在鲁迅的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中,鲁迅塑造了一系列的“黑色人物”,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大批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艺术典型。鲁迅运用色彩中炫目的黑色,象征寓意地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思想和情感。此类黑色个体也即“黑色家族”,本文就“黑色家族”中重要的代表个体予以分析,进而对鲁迅小说的创作意蕴予以探寻。

关键词:黑色家族鲁迅色彩

一:鲁迅小说里的色彩研究

鲁迅一生著述极多,我们现在通用的《鲁迅全集》(人民文学社1981年版)就收入三百九十九万字,[1]但仍有遗漏,加上近几十年林林总总发现的佚文,总量更是浩如烟海。我们要从这数以百万计的文字里探寻鲁迅的真谛,当真如大海捞针、望洋兴叹,但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鲁迅作为中国白话小说写作的第一人,兼之白话小说又在其手中成熟,其小说蕴含的价值量是毋庸置疑的。《呐喊》可以说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其中《狂人日记》、《祝福》、《故乡》、《阿Q正传》等篇章我们更是在儿时便耳熟能详。我们从这些小说之中,不但见诸于人性,更见诸于鲁迅深厚的艺术修养,尤其是他的美术修养可窥一斑。我们都知道鲁迅十分热爱美术,并曾大力倡导美育,这种爱好或者说修养于无形之中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的小说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写人物,頗为讲究色彩效果,十分注重色彩美学。[2]在《药》《祝福》中富于色彩的形容词成为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缤纷色彩的瑰丽搭配,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辞彩,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化,无形中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也有人曾对《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和野草四部作品的色彩做了统计,发现鲁迅用的最多的色彩依次是白、黑、红,[3]这自然不是巧合,而是鲁迅与中国民间社会的深刻联系渗入到他的美学趣味中的。而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曾指出,这三种颜色不但属于基本色,而且其最大的特点是:“互相冲突,互不关联。”这恰恰迎合了我国儒家哲学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从而达到了一种艺术境界更深层次的大和谐。

首先,白色代表着素和雅的传统意象,自古以来,白色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便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鲁迅的小说中,也毫不吝惜的展现了其对白色的偏爱。可以说白色是最超然的颜色,它既是素雅传统之美的代表色,又象征着希望、纯洁、无暇和神圣。在鲁迅的小说中白色也是一种象征色、希望色,纵观他关于白色的一切表现,都给人一种希冀曙光之感,让人心向往之而又怅然失措。说起白色运用最为典型的小说作品,《白光》无疑排在第一位。落榜的陈士成从脸色灰白眼中发出古怪闪光,再到刚进房门满眼的明亮,再接着灯火熄灭月亮的寒光照耀着独行的夜人,再到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的房里,又到这白光分明且远远的在前面。[4]每一次白色的出现既给了陈士成一丝希望的曙光,又一步步把他推至梦想破灭的边缘,直至最后河边出现的泛白的男尸给人一种怅然失落之感。相较而言,红色是一种较为积极的颜色,这类颜色在鲁迅的作品中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热烈的红色世界,从色调上看红色属于暖色调。因而在众多作品中,红色大多用来描绘和渲染热烈和积极正面的情感。[5]这类的代表作品如《死火》,尤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似小说又非小说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给后人的解读增加了不少困难,甚至也有人称它可以和卡夫卡的《城堡》、《审判》中语言的扑朔迷离相媲美,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部作品拥有着出色的色彩描写与非凡的想象力,更遑提它本身极高的艺术价值。死火的结局有两种,一是冻灭,二是烧尽。这就像钱理群教授拿他当时七十多岁仍在搞研究的老恩师做的一个生动的比喻,老恩师说:我现在的人生有两种状态,像极了鲁迅的《死火》,一种是继续在我的岗位上发挥我的余热,可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另一种是放弃现在的事业,过一种清闲自在的晚年生活,可这对我来说又无异于等死,说得好听一点也就是坐以待毙了。然而《死火》的结局却是发人省醒,文中这样描述:“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我和死火都做出了选择,而死火的选择是燃尽最后的红,与其说我和死火是对立的两个物体,不如说我就是死火,并执着的为被冰谷的寒气笼罩着的青年,燃尽最后一丝火光!

鲁迅曾写过一篇《夜颂》,在文中他写道:“我本是爱夜的人,而且据说爱夜的人有着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6]由此可见鲁迅对黑夜或者说黑色是何等的偏爱了。而黑色又是另一种极端之色,在所有的颜色之中显得尤为醒目。俄国学者康定斯基曾说过:“黑色犹如太阳熄灭后的虚无,犹如没有未来的永恒沉默。”由此可见,黑色在人的意识里,是一种充满死亡、虚无的色彩。在运用黑色时,鲁迅以人们对黑色的固有认知作为基础,利用黑色的固有特性,在小说中,将一切违背真善美的事物都用黑色进行刻画,运用黑色来演绎负面情感,从而给人一种丑陋、黑暗之感觉,渲染压抑与低沉的氛围,代表作如下文提到的《药》中的黑人。

二:黑色家族成员分析

鲁迅的小说别具一格影响至今,很大的程度上在于他通过对不同色彩的对比,引发强烈的触感,从而达到一种令人震惊或者“触目惊心”的效果。读鲁迅的小说,我们往往会发现每读完一篇,脑海中便仿佛生生烙印上了一副别致的画面,久久挥之不去。从小时候《闰土》里的月下瓜田图,再到初中时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蟋蟀蝈蝈图,每一次我们脑海里都能烙下一个或者一群鲜明的景象或人物事物,我们不排除这是作者深厚文字功底的体现,而这更是代表着一种写作方式亦或者说游戏方式,显然鲁迅是较为清晰地明了他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且明确知晓该当如何表达。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一方面他参与了这个文字游戏,他扮演了在游戏中他所扮演的角色,一边他知道自己这是在表演,而另一边他又享受着这种表演。这种写作方式或者说是文字游戏不被一般的作者可模仿,就仿佛他自己所说:“往内心的深处挖,再往深处,直至挖出血淋淋的现实。”显然他的写作是带有着一种目的,并且一直为这种目的而写作,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才会如此生动,又富于生命力,也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之下熠熠闪辉,而他笔下又有一群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生来漆黑,又以黑色描绘,可谓浓墨重彩。如《药》里那个换血馒头的人,文中便是如此描述:“‘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我们似乎可以亲眼望见一只漆黑的手沾满红色的情景,两种都是极端的色彩,此刻交融之下既有黑色的阴森,又彰显出红色的凄凉,红色完全成了黑色的反衬,鲁迅又仿佛借鉴了斯丹达尔那篇著名的小说《红与黑》的象征手法似的,分别予以它们正义与邪恶的象征,红色被黑色所染,也即正义被邪恶压倒,寥寥数笔一幅炫目的色彩图跃然纸上。前面说过这类黑色个体称作“黑色家族”。现在我们来梳理分析一下黑色家族的成员。

1.过客

过客不同于看客,两者在鲁迅的小说中都是特殊的存在,两者在小说中也都表达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过客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鲁迅对于自己生命哲学的一个总结。关于过客这一形象,鲁迅曾在给许广平的一篇通信中说到:“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7]这便是对过客中那个勇敢坚毅形象的最好说明,就好似鲁迅于生命的黄昏作的那篇《腊叶》中所说,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而在文章末尾却对“爱我者”如此嘱咐:不要再保存、赏玩、留恋于我,因为没有这样的余闲,还有许多事要做。言外之意便是告诫后人:忘掉我吧!这似乎与《过客》中的情感不谋而合,首先来看看文章中的我是怎样遭遇过客的——

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这便是鲁迅为我们塑造的在旷野中匆匆而过的“过客”典型,毫无疑问,他属于“黑色人”家族中的一员。从某种意义说文中的鲁迅就是鲁迅自己。他从出现伊始,就在一直往前走、往前走。我们似乎可以说过客的行走是漫无目的的,因为他对老人所问的三个问题都做了否定性的回答——

“你是怎么称呼的。”——“我不知道”。

“你是从那里来的呢?”——“我不知道”。

“你到那里去吗?”——“我不知道”。

这简直是我们生活中典型的一问三不知现象,但过客又有着坚定的目的,他要往前走,他要完成他的使命。为此他拒绝了小女孩的关怀,也拒绝了老人的劝导,因为这在他看来,一切的爱与同情,一切加之于己的布施,都会成为感情上的重负,都会收到布施者的牵连,从而不能使他超然独往,不能使他完成自己的使命。尽管他也不知道那所谓的使命为何,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完成,他早就知道,希望不过是个娼妓,但他还是坚定一点,一直往前走就是了。这种黑色的典型,代表了一种倔强,代表了一种明知前路是坟,也要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又与以往黑色代表的压抑沉闷之感有所不同,这可以说是鲁迅的独创,也可以说中国文学史上的独创。在“过客”黑色的外表之后,我们不难看到作者的身影,鲁迅在经历了新文化阵营分化以后,虽然也曾失望彷徨过,但他仍高举着投枪,向着“无物之物”的旧势力掷出凌厉一击。

2.宴之敖

提及宴之敖这个名字,可能并不算陌生,最早见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两者故事内容大致相同,这也是鲁迅后来戏说他的《铸剑》“写得较为认真”,[8]主要便是指的这一点。但鲁迅又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小说刚出版时题名为《眉间尺》,后在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又改题为《铸剑》,之所以改动则正是为了突出“剑”的形象,以及铸剑的意义,就好比上文中提到的《死火》,题目也曾多次改动,鲁迅先是在“冰的火”与“火的冰”之间踌躇多次,都不甚满意,后改为死火,不但成为一个著名的意象,也使整篇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从侧面上也显示出了鲁迅对于写作态度的严谨,选词造句必严加斟酌,直至找出合适的词语方可。

我们先来看一下铸剑时的描写——

我家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待到指尖一冷,有如触着冰雪的时候,那纯青透明的剑也出现了……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去了光辉,唯有青光充塞宇内。那剑便溶在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

从这段文字之中,我们又看到了鲁迅惯用的色彩:白、红、黑,还有青,而且是好似一无所有的青。我们似乎又领悟到了鲁迅的另一种哲学,那是与《过客》中的反抗绝望截然不同一种哲学,那就是“无”中的“有”。[9]这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精神,而真正体现这种性格和这种精神的人正是小说中那个黑色的人。正当善良、单纯的眉间尺陷入“路旁人”的包围中,他突然出现了,文中这样描述他的形象:

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黑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

作品第二次描写他时,依然突出他黑色的特征,那时眉间尺正退出城外,忽然发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鲁迅竭力描写他的黑色,本就是黑眉黑眼黑发黑须,现又用夜来衬托他的黑,从而使宴之敖这一黑色人形象在我们脑海里留下强烈的画面感。这个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黑色人宛如一个充斥着巨大吸力的黑洞,带着几分可怖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小说一开始通过眉间尺与老鼠搏斗的故事来着力突出眉间尺“不冷不热”的优柔性情,但当母亲向他转述铸剑的故事以及传达父亲遗旨后,眉间尺却是另一种性格。最能突出他后来性格的场景莫过于当黑色人向他索取头和剑时,他毫不犹豫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宝剑,从而“铸剑”的题旨在眉间尺的成长之中得以进一步的展开。

宴之敖可以说是“复仇之神”,早在他的另一篇小说《兔和猫》中我们似乎就可以看出鲁迅有种仇猫情结,也就是所谓的复仇情结。只不过他所要报的是人间一切仇杀现象的仇,是一切残害生命的仇,这也注定了黑衣人黑衣人和眉间尺在复仇中要与对手同归于尽。[10]黑色人从“无”中来,到“有”所为,又归“无”中去。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窥见鲁迅式智慧,更能领悟到鲁迅式哲学。

三:黑色家族的成因

1.时代精神下的产物

鲁迅精神代表的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如果有人问鲁迅留给我们民族最大的财富是什么,那么毫无疑问是创造,是突破,是敢为人先。他首先倡导白话文小说写作,首先站出来给国人当头一棒,首先突破固有模式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方法,首先引进国外作品与西方医术。当然这里的首先并不是说他是各个行业的第一人,而指的是他能处处走到别人前、想在别人前。正是这敢为人先的精神造就了鲁迅,也造就了鲁迅笔下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而他们又有着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时代精神。鲁迅“黑色家族”的成员里有古代神话的英雄,如后羿、大禹;有具有现代新思想的新人如魏连殳、过客;有古代的圣人,如墨子、老子;也有古代的传说,如干将、莫邪。可以说鲁迅把这些散落在历朝历代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用他的一支妙笔,用他奇特的想象力和独有的生命体验绵延成线,然后连贯成篇。同时鲁迅在还原他们大致事迹的同时,又富予了他们超过他们所处时代的思想,从而进一步的对他们的人性或者说内涵展开调查。

《非攻》中的墨子还有《理水》中的大禹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侠”的精神,同时也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反封建反传统的战斗精神。鲁迅先前便强烈地呼吁精神界之战士,他说真正的精神界战士要具备以下四点:首先是清醒的现实主义和反对瞒和骗的反虚伪精神,再者是看事情要具有深刻而科学的思维方法,然后是要有精神的自觉和思想的独立,最后要以“缓而韧”的持久精神去实现反抗“质化”倾向的目标。而墨子和大禹便是这种精神的代表。而《铸剑》、《孤独者》则代表了一种革命的复仇精神,关于《铸剑》的复仇精神本文前面也大致提到过,宴之敖有着一副严冷的外表和侠义的心肠,他说:“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这样强烈的主管感受,显然是作者将自己的复仇精神移到了这个“黑色人”身上。《孤独者》则是另一种情境,同样体现着作者强烈的复仇精神,主人公魏连殳是个极端的异类,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就像卡夫卡笔下的那个大甲虫或者说是那个总是徘徊在城堡周围的K,他总是对别人爱理不理却又十分喜欢多管闲事且好发议论,往往都是惊世之言,这点又像极了塞万提斯笔下的那个疯疯傻傻的唐吉诃德。由于他奇特的性格他的霉运也随之而来,整个社会开始慢慢地从生活到精神上开始剥夺他的一切。鲁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人爱我,我将欢喜,有人恨我,我亦欢喜,因我至少还有让他们恨的价值。”可以说魏连殳此时的境遇完全是未恨而活,他选择了他最看不起的职业,投靠顾师长做顾问,这样就有权有势,还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复仇中的魏连殳形象,他本是一个对社会的发展对民族的出路有着清醒认识的人。却因为复仇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与黑色人宴之敖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2.家族对鲁迅性格的影响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不同于一般的作家,首先便是因为他的家族经历,他的家族命运跌宕,因此他所受的影响也更久远、更深刻。鲁迅祖父周介孚决意从事科举以振兴家族,他刻苦学习,终于考中进士,但却仕途多舛竟致招来杀身之祸。祖父入狱后,父亲又忽然病倒,幼小的弟弟又需要照顾,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鲁迅身上。平常的筹措,还有每年季的为祖父免遭极刑而借款、通关节等等,他都与母亲共同承担。[11]鲁迅的大姑母周德性格十分刚强却又是另一种悲剧,最突出表现在她因继母也许是玩笑的一句话冒险回家,最终丧生在暴风雨中。同样大姑母的悲剧又遗传到了她女儿身上,周德的女儿名叫玉姑,玉姑在周氏家族先是遭到兄嫂的虐待压迫,随后嫁给一个茶食店的伙计做妾,之后又遭大妇凌虐,后来又被卖去青楼,悲惨的境遇可想而知。一连串至亲骨肉的不幸,对鲁迅的打击和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也因此种种,鲁迅开始融汇各种感受,开始思考家族的命运,一颗蓄势待发的黑色种子在少年鲁迅幼小的心灵里悄然生根。

3.自我形象和主体精神的反映

在许广平后来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回忆鲁迅第一次给她们上课时的情景:“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地竖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换句话来说鲁迅留给许广平的第一印象是黑,一团黑!而小说《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短小瘦削,头发蓬松,须眉浓黑,两眼在空气里发光。很显然,在鲁迅笔下黑色家族的人物形象里是有着作者自身的精神投射的。再者如《铸剑》中眉间尺的经历,同样蕴含了作者的生命体验,眉间尺为父报仇勇于抗起家庭的责任,而鲁迅在从大家族的神坛上跌落下来之后亦要扛起整个家族的大旗,然而眉间尺和鲁迅的境遇毕竟又是不同的,眉间尺有着黑色人宴之敖的帮助,我们或许可以假设,在幼年鲁迅心中必定也有一个如黑色人宴之敖般高大形象的存在,能帮助他们从家族噩梦中走脱出来,这个人也许就是他的大伯,也许是他的姑妈,也许是其他的人,但无可否认的是鲁迅毕竟没有等到这样一个黑色的人,于是在创作过程中一种特有的补偿机制也是作者内心独有生命体验战胜了理智,作者内心的情感开始不自觉的流露到作品之中,形成作家自身独有的风格。于是也便造就出了一系列的黑色人的形象。从一些央视的纪录片或者是一些关于鲁迅的传记之中,我们不难了解到鲁迅是偏爱黑夜写作的,往往一坐就是一夜,甚至到了鸡鸣报晓,到了人声鼎沸的时候他还恍然不知。黑夜或者黑色带给他的不只是灵感,更是熔铸在他生命里的一种超凡的生命体验。黑色在鲁迅作品中毫无疑问是象征着鲁迅性格中某种执拗的存在和可贵的精神。诸如魏连殳的孤独、宴之敖的复仇、后羿的渴望战斗、夏禹的公而忘私、墨子的为民请命、过客的反抗绝望,从他们共有的色调——黑色中,可以分明感觉到一种相同的内核:一种坚定、执着、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12]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黑色家族”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精神内涵,一方面在黑色家族身上体现着某种时代精神以及作者某种程度上的自身形象,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几种基本色彩的熟悉运用,为我们构建出一个丰富庞大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宏大的视觉盛宴。红、白、黑三种色彩在作者笔下极尽变化之能事,又分别赋予其独有的象征与内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李文兵《新版〈鲁迅全集〉有什么特点?》,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马彦峰《倔强的黑色之魂——论鲁迅小说的“黑色家族”》,2009.

[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BJ大学出版社,1999.

[4]刘旭《鲁迅全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5]张粲依《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色彩美》,2017.

[6]鲁迅《夜颂》,《鲁迅全集》5卷《淮风月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鲁迅《脸谱臆测》[A].鲁迅全集:第6卷[M].BJ: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鲁迅《致增田涉》,《鲁迅全集》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钱理群《诡奇、荒诞的背后:鲁迅的另一类小说》,《鲁迅作品十五讲》,BJ大学出版社,2003.

[10]马彦峰《倔强的黑色之魂——论鲁迅小说的“黑色家族”》,2009.

[11]彭定安《鲁迅的性格与家族的影响》,1986.

[12]马彦峰《倔强的黑色之魂——论鲁迅小说的“黑色家族”》,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