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端午节的华丽转身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可为什么这个节日要叫“端午”呢?其实“端午”的“午”原本写作数字“五”。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所以叫“端五”, “端”就是“开端、初始”的意思。按照古代历法,五月恰好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午”,渐渐地“端五”就演变成如今的“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屈原就是在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的。可苏州人不同意,他们说端午节是为了追忆伍子胥,吴王夫差将伍子胥赐死之后,命人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那天投入大江。浙江上虞的百姓则认为端午节跟一个女孩有关,这个女孩名叫曹娥,她的父亲落水而亡,尸体也找不着,曹娥沿江哀号,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江殉父,于是当地百姓就以五月初五为节日,来纪念这个孝顺的女孩。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体现出中国百姓的善良,对于那些事业失败的历史人物或是悲情的小女子,我们不愿意他们白白死去,而是通过节日的方式让他们永远活在民族的记忆里。这样的初衷当然好,不过端午节的真正起源跟这些历史人物并无多少关系。端午的民俗在先秦的文献中就有记载,五月初五非但不是什么纪念日,相反还是个特别不吉利的日子。先秦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个恶日。到了五月初五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怎么办呢?《夏小正》中说:“蓄兰,为沐浴也。”采集兰花泡澡,这当然不是为了美容,而是要强身健体、抵抗病毒。古人甚至认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会“坑爹害妈”。《史记》里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出生在五月初五,他父亲说:“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天出生的孩子,一旦长到和门一样高时,便会妨害父母的安康。孟尝君的母亲瞒着他父亲,偷偷地把他拉扯大。宋徽宗赵佶也在五月初五出生,他的父母虽不舍得扔掉他,但一直把他寄养在宫外。

[明] 吴彬《端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戴衢亨《蒲节称觞》,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月初五为什么被视为“毒月恶日”呢?因为那时候是仲夏时节,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容易发生瘟疫,所以古人往往会在这一天展开卫生防疫工作。比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菖蒲的叶子像剑,可以斩邪魔、驱瘟疫;用彩纸剪成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形状贴在家里,以驱五毒;给小孩的手臂上系上五彩丝线,这叫长命缕,是驱鬼用的。

原来,端午节的前身就是古代的“卫生防疫节”,可是后来它慢慢地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傍”上了名人,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做形象代言人,端午节实现了华丽转身,从驱瘟避疫的日子变成怀念先贤的神圣节日;二是嬉戏欢乐的成分越来越多,赛龙舟、吃粽子、斗百草等,成了良辰佳节。其实不止端午,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是这样,像春节放爆竹本来是为了驱鬼,后来变成欢乐的象征;元宵节点灯本来是为了祭祀天神,后来成了游艺观灯的全民娱乐活动;重阳节登高本来是为了避灾,后来演变成秋游赏菊。传统节日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愈加欢乐说明了一点:中国人是个有创意、有娱乐精神的民族,我们能在日月山川里玩出自己的精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