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向灶王爷献媚

春节通常以祭灶揭开序幕。“灶”指的是灶王爷,是负责管理家家户户厨房事宜的神仙。旧时人家的厨房里要么供着灶王爷的神龛,要么贴着他的神像。跟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天蓬元帅、卷帘大将比起来,“灶神”这官名听起来不够气派,可民间百姓对他却很是敬重。一来,民以食为天,灶王爷跟日常生活的质量密切相关;二来,别的神仙都待在天上,就算有事下凡,绕一圈又回去了,而灶王爷亲民,早早晚晚地跟咱守在一块儿。百姓体贴,怕他在人间闷得慌,给他介绍了老伴儿,就是灶王奶奶。

人们看重灶王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手握实权。他除了管厨房之外,还负责将这家人一年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下旬,灶王爷要返回天宫,将相关情况汇报给玉皇大帝,由玉帝决定对这户人家给予奖励或者惩罚。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生动地描绘了民间送灶王爷上天的情形。“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至于欢送会定在哪天,不同阶层有所区别,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就是说官绅权贵在腊月二十三,民间百姓在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在腊月二十五送别灶王爷。怎么送呢?“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百姓给灶王爷准备了丰富的礼品:“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俗语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这套人世生活的经验对付神仙也管用。民间送灶王爷的供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甜的,有的人家就拿麦芽糖涂在灶王爷嘴巴四周,边涂边念“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类是黏的,比如元宵,为的是把灶王爷的嘴巴黏住,想说坏话也含含糊糊地说不清楚;还有一类是酒,把他喝得晕头转向、忘乎所以,想打小报告也不能了。《祭灶词》中说得更详细:“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简而言之,咱家不周到之处,您就睁只眼闭只眼,从玉帝那儿多为我们讨些好福气回来。

[清] 黄钺《土锉酬神》,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送灶王爷这件事女人不能参加,范成大的诗里就有“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据说这是因为灶王爷是个帅哥,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所以女人要避嫌,估计也怕惹灶王奶奶不高兴。与“女不祭灶”相对应的“男不拜月”也是这个缘故,嫦娥姐姐一大美人,男人献殷勤自然不合适。

关于人们向灶王爷献媚这件事,孔老夫子发表过高见,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做人办事要对得起良心,要顺乎天意,否则不管你怎么祷告,也不管灶王爷帮你说多少好话,都于事无补。孔老夫子的道理没错,不过我倒觉得祭灶这事儿很好玩,颇能反映中国人对待神仙的态度。中国民间的神不同于西方宗教中的神,不是庄严在上、难以亲近的。他是我们的一分子,也讲人情、通事理,所以我们可以与他拉关系、套近乎、走后门,未必真是怕被告状,只是逢着过年这样喜庆的日子,也拉上神仙一道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