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故事(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描绘春节的古诗中,最有名的大概就属王安石的那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代人过年要放爆竹,据说是为了驱逐一个叫“年”的怪兽;在正月初一那天,全家老小都喝屠苏酒,这是一种药酒,能够预防瘟疫。“千门万户曈曈日”,家家户户都沐浴在朝阳的光照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一首七绝诗,每句只能有七个字,所以诗人就做了省略。“总把新桃换旧符”完整的说法应该是:都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桃符是何物?一到过年,很多人家的门上就会贴上喜庆的春联,春联就是从桃符演化来的。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长方形木板,挂在大门上,左右各一块。古人认为桃木有辟邪的功能,鬼怪一看就害怕。桃符上最初还画着神人的图像,很是威武。神人是兄弟俩,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主要特长就是捉鬼,捉到之后就用绳子把鬼五花大绑,送去喂老虎。所以天下的鬼见了这两位神人就哆嗦,而百姓却热爱他们,把他们当作门神,帮着镇宅。也有的人家觉得画像太麻烦,干脆就把他俩的名字刻在桃符上,同样可以镇邪驱鬼。到了春节,家家辞旧迎新,两块桃符在门上挂了一年,也旧了,人们就把它们摘下来,换上新的。

百姓觉得桃符上画上神人或刻上他们的名字都挺好,可文人就想干点儿更有创意的事儿,什么呢?写对联。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的君主孟昶在除夕那天让手下的学士在桃木板上题词,打算挂在自个儿卧室门口,学士题好之后,孟昶觉得不满意,于是自己写了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从此,题桃符就演变成写春联了。由于纸张的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了桃木板。

[清] 黄钺《春帖傭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说,对春联的普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可他做了皇帝之后却很喜欢搞搞文化工程。在定都金陵的除夕,朱元璋就传旨,要求从公卿大臣到平民百姓,每家都得在大门上贴春联。大年初一一大早,朱元璋漫步于大街小巷,欣赏着各种春联,忽然发现有一家门上空空的,啥也没贴,就把主人找来问话,主人为难地表示自己是杀猪的,也帮人阉猪,不会写字。朱元璋一听,大笔一挥,一副春联写成:“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前句说杀猪,后句说阉猪,既贴切又有气势。

朱元璋写春联靠的是迸发的灵感,可有的时候琢磨来琢磨去,反而写不出好对子。有个故事说某人冥思苦想了一副好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可又一想:人增寿,这寿被人家增去岂不是亏了,要增也得增在自个儿老妈身上,于是把上联改成“天增岁月娘增寿”。春联要对仗,这“娘”跟“福”显然不对仗,于是此人得意地把下联也改了。改好的春联往大门上一贴:“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