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原始公社时期(四至九世纪)的契丹

一、族源和历史概况

1.契丹的族源

契丹源出鲜卑,是鲜卑宇文别部的一支。

鲜卑的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初成鼎足之势,宇文部据辽水上游,慕容部据辽水下游迤东地区,段部在宇文部之南、慕容部之西。四世纪初,慕容部单于慕容廆招纳汉人,发展农业,吸收汉族文化,其势寖强。子慕容皝继立,自号燕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慕容皝连结赵王石虎,击灭段部。东晋永和元年(345),复北攻宇文部,大破之,俘其民五千余落。宇文部单于逸豆归走死漠北,其残部分为契丹和奚(库莫奚),所以《魏书》把契丹和奚并称为宇文别部。北魏登国中,奚和契丹相继为北魏所破,从此分背。

旧史亦有说契丹是匈奴遗种的,见于《册府元龟》《旧五代史》及《宋会要辑稿》等书。我们知道,鲜卑的族系相当庞杂,其中确实包含着大量的匈奴余众,宇文部自非例外。而且,宇文部的统治者先世是南匈奴的贵族。由此看来,似乎的确存在着一条可以把宇文别部同匈奴遗种连结起来的线索。但是,那些改号鲜卑的匈奴残部后来都混合并逐渐消失在鲜卑里面,宇文部的统治者也成为鲜卑贵族了。无视于这个变化,而把鲜卑宇文别部之一的契丹称为匈奴遗种,我看是没有充分理由的。契丹有一个传说,认为始祖发迹在木叶山;还有一个迷信观念,认为死后灵魂要回到黑山去。木叶山和黑山都在鲜卑故地,这也可以帮助说明契丹确实源出鲜卑,并非匈奴遗种。

关于契丹的民族起源,大致有如上述。至于契丹的种族系属,则尚难判定。阿别雷·列缪查、克拉普罗特、哈奥斯及白鸟库吉等,都从语音比较入手,来考求契丹的种族系属。或认为是蒙古种,或认为是通古斯种,也有的认为是蒙古及通古斯的混合种。他们引以为据的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词,还不能揭示出契丹语的基本特征。立论的根据既不充足,乃遽而作出人种学上的推论,自难令人信服。他们因区区数语之异而各执一说,聚讼纷纭,也就不足为怪了冯家升《契丹名号考释》:“夫语言文字,固不失为硏究之一径。然契丹字存于今者,不过只鳞片爪,至今学者无一能通其音义。诸氏仅就少数之字,骤定为某种某族,非的论也。”

契丹这个族号的涵义,现在普遍的说法是镔铁或刀剑的意思(亦见《契丹名号考释》)。

2.契丹的辗转流徙,以及契丹同中原地区和北方各族的关系

从四世纪中至十世纪初,即在辽朝成立之前的五个半世纪中,契丹的历史可略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晋永和元年至唐贞观元年(345—627)为古八部时期(古八部时期的起年可能稍晚于345年,迄年则可能稍早于627年),自唐贞观二年至唐开元十八年(628—730)为大贺时期,此后至后梁开平元年(907)为遥辇时期。

契丹最初分布在辽水流域以北,约经三四十年后,人畜渐旺,始推进到辽水流域。这时,契丹分为八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牧民聚落。

北魏在初兴时,曾一度与契丹交战,契丹失利《魏书·契丹传》:“登国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同书《太祖纪》此曰:登国三年,“北征库莫奚……大破之”。无片言及契丹,他史亦未载北魏击契丹一事,则《魏书·契丹传》所记似误。但《太祖纪》云魏军破奚后“渡弱落水”,弱落水即西喇木伦河,魏军既渡此河,当曾与契丹交锋,《传》可补《纪》之不足。。从北魏太武帝时起,契丹岁致朝献。北魏显祖时,契丹使者何辰来朝,“班飨于诸国之末”(《魏书·契丹传》)。当时,契丹虽尚不为朝廷所重,但它通过频繁的贡赐和互市,加强了与中原人民的经济政治联系。

北魏太和三年(479),契丹惧受高句丽的侵轶,有几个部落南迁至辽水下游以东。北齐天保四年(553),北齐大举击契丹,俘其民十余万口,获杂畜数十万头,又破其别部。此后半个世纪,是契丹的多事之秋。突厥攻击契丹,役属其大部,另有小部约万户避走高丽。隋初,契丹款塞来附,居于故地。隋开皇六年(586),契丹“诸部相攻击”(《隋书·契丹传》),这次内乱的起因不明,可能是因为争占牧地。不久,契丹别部出伏等率众来附,另有别部四千余家背突厥来降,于是部落渐众,依托纥臣水(土河)而居,东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隋大业元年(605),隋朝联合突厥可汗偷袭近边放牧的几个契丹部落,“尽获其男女四万口,杀其男子,以女子及畜产之半赐突厥,余皆收之以归”(《资治通鉴·隋纪》)。自从受到这次惨酷的打击,契丹又“中衰”了。

唐朝的成立是契丹复原和壮大的转机。唐初,契丹主要分布在西喇木伦河以南地区,胜兵四万三千,族势略振。唐高祖和唐太宗都采取回护契丹并利用契丹来钳制突厥的政策。唐贞观二年(628),契丹背离突厥,归附唐朝。这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联盟首领由大贺家族世选。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唐朝设立松漠都督府,即以契丹联盟首领窟哥为都督,隶东夷都护府。同时,契丹诸部各置州,以诸部酋长为刺史。从这时起,契丹就正式归属于中原王朝的行政建置了。

武则天执政时,边将侵侮契丹,契丹屡败唐军。唐朝袭用隋朝的策略,联合突厥夹攻契丹,契丹大溃。约三十多年后,契丹部落贵族内部的不同集团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结果是在唐开元十八年(730)由遥辇家族取代了大贺家族。唐天宝十载(751),当时任平卢兼河东、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引兵六万(一说十万)击契丹,轻进中伏,几至全军覆没。安史之乱以后,契丹朝献无常,间或与卢龙戍军发生冲突。从大体上说,契丹与唐朝的关系是和好的。回鹘(唐贞元四年〔788〕以前称回纥)在唐天宝四载(745)击灭突厥之后,曾经把契丹置于它的统治之下。唐会昌二年(842),契丹在唐朝的支持下,奋起反抗,解脱了回鹘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从此,契丹就蒸蒸日上了。

可见,契丹最初是一个游牧的部落集团,它早期的历史,是在大国强部的包围中,始而流徙分迸,继而站定脚根,终于成长壮大的历史。所以致此,一方面固有赖于契丹人民的顽强斗争,另一方面亦有赖于契丹与中原王朝及汉族人民的和好来往关系的影响。这种和好来往关系虽曾发生多次波折,毕竟是作为一个主流存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