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辅助器具概述
一、辅助器具分类
残疾人、伤病人和老年人使用的辅助器具是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的,所以种类繁多。为了便于查询、应用和管理,市场和公共服务业都要求建立和使用辅助器具数据库时必须分类。按分类依据有三种分类方法。
(一)按辅助器具的使用人群分类
由于辅具的服务对象是功能障碍者,则可按我国六类残疾人对应的六类功能障碍者(视觉障碍者、听觉障碍者、言语障碍者、肢体障碍者、智力障碍者、精神障碍者)来分类。这样,如老年人因视觉障碍需要老花镜,肢体障碍需要手杖也包括在内了。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使用方便,有利于使用者,缺点是某些辅具(如配药盒)会被多类功能障碍者多次选择,这说明该分类方法有局限性。
(二)按辅助器具的使用环境分类
不同的辅具用于不同的环境。ICF在环境因素的第1章“产品和技术”中,除列出普通产品和技术外,还列出了辅助产品和辅助技术的编码及名称:
e1151 个人日常生活用辅助产品和技术
e1201 个人室内或室外移动和运输用辅助产品和技术
e1251 交流用辅助产品和技术
e1301 教育用辅助产品和技术
e1351 就业用辅助产品和技术
e1401 文化、娱乐和体育用辅助产品和技术
e1451 宗教和精神活动实践用辅助产品和技术
此外,有关无障碍建筑的两个二级分类及下面的三级分类均属于辅助产品,现仅将其二级分类的编码和名称列出:
e150 公共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及建造的产品和技术
e155 私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及建造的产品和技术
由上可见,ICF将辅助产品和辅助技术的使用环境分为生活、移动、交流、教育、就业、文体、宗教、居家、公共共9个环境。该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使用方便、目的性强,对康复医生写辅具建议和康复工作者制订辅具方案都很实用,但某些辅具如电脑,在教育和就业等环境里都需要,说明该分类方法也有局限性,且对治疗师和康复工程人员的实操又很不够用。
(三)按辅助器具的使用功能分类
目前,国际上对残疾人辅助器具的分类通常依据国际标准ISO 9999,是按辅助器具的功能分类。1992年的第一版和2002年的第三版ISO 9999均已被我国等同采用,作为国家标准发布为GB/T 16432《残疾人辅助器具 分类和术语》。2011年的第五版ISO 9999也已被我国等同采用,作为国家标准GB/T 16432-2016《康复辅助器具 分类和术语》发布。后来,该国际标准在国际上作废,取而代之的是2016年发布的第六版ISO 9999,将815种类的辅助产品分为12个主类、132个次类和801个支类。现将最新国际标准中的主类名称和次类、支类的数量列举如下,如表1-3所示:
表1-3 ISO 9999:2016 主类名称及次类和支类的数量
该分类方法的优点是每一类辅助器具都有唯一的6位数字代码(前两位是主类、中间两位是次类、后两位是支类),而且通过代码能反映出各类辅助器具在功能上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统计和管理。但残疾人面对这些代码选用就十分不方便。此外,辅助器具还可以按个人用和机构用来划分,在12个主类中有8个是个人用,而05、18、24和28主类是个人和机构都适用,说明辅助器具是以个人用为主。国际标准ISO 9999:2016对应的辅助产品可参阅本书的下篇,本书下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1243种辅助产品的ISO定义、ICF参考、适用人群和功能结构。
(四)辅助器具与医疗器械
考虑辅助器具分类时,必然涉及辅助器具与医疗器械的关系。如表1-3中主类04属于个人医疗辅助器具,显然是医疗器械,可见辅助器具与医疗器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际上,负责医疗器械术语的是“全球医疗器械命名”(Global Medical Device Nomenclature,缩写GMDN),是对一般医疗器械准确辨别和描述其名称、定义、代码的国际认证系统。而负责辅助器具术语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 173/SC 2/WG 12专家工作组,负责制订辅助器具的名称、定义、代码的国际标准ISO 9999。正因为医疗器械术语和辅助器具术语来自两套体系,名称有重叠、有差异。在中国也有类似情况,如医疗器械中的支具和辅助器具中的矫形器是同一种器具的两个名称。在2008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两个国际组织终于达成整合协议,GMDN含16个范畴、8000个优先术语和900个集合术语,已同意将辅助器具列为第11范畴,内容是ISO 9999:2007《功能障碍者辅助产品——分类和术语》, WG 12将派两名专家参加GMDN数据库的工作,准备花1年的时间用ISO 9999术语替换GMDN中原有辅助器具的术语,以实现GMDN与ISO 9999两套术语的整合,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整合。两者之间区别如表1-4所示:
表1-4 辅助器具和医疗器械区别
二、辅助器具特点
(一)独特性——因人而异
●残疾类别不同,所需辅具不同。如肢体残疾人需要移动和生活自理辅具,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需要不同的沟通辅具。
●残疾类别相同,症状不同,则所需辅具不同。如肢体残疾人中的截瘫者需要电动轮椅,脑瘫者需要坐姿保持椅等。
●残疾类别相同,年龄不同,则所需辅具不同。如:同是脑瘫者,幼儿的辅具以保持或帮助重建身体正确姿势为主;学龄儿童的辅具以帮助行走和学习为主;成年人的辅具以发挥潜能帮助生活自理或就业为主。
●残疾类别相同,残疾程度不同,则所需辅具不同。如:同是成年的肢体残疾人,一级残(重度)的四肢瘫与二级残(中度)的截瘫和三级残(轻度)下肢障碍者,由于功能障碍程度不同,生活自理困难不同,则所需辅具也不同。
●残疾类别相同,所处环境不同,则所需辅具不同。如:同样是小腿截肢,但安装小腿假肢的形状、尺寸、结构和类型等都不可能一样。不仅因为残疾状况可能不相同,而且其对假肢的要求也可能不相同,如生活在农村,每天要到山坡上种树与生活在城市只需在办公室工作所需的小腿假肢是不同的。前者需要假肢的踝关节的活动范围能与山坡坡度相适应,后者只需要关节活动范围较小的假肢即可。
因此辅具需求与残疾人的类别、症状、年龄、残疾程度、环境、个人兴趣及生活目标密切相关。辅具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及特殊性。独特性是辅助器具的最主要特点。
(二)适配性——适用为主
WHO康复处主管Pupulin博士在2001年第十届假肢矫形器ISPO世界大会的主题报告《发展中国家假肢矫形器存在的问题及未来》中提出了著名的辅助器具3A特色,即Appropriate technology(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hinking(适用思路)、Appropriate quality(适用质量)。即对辅具而言,其技术、思路、质量都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适用,讲求实际,解决残疾人的实际问题。实际上,ISO 9999列出的全部辅具中,电子导向、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不到5%,绝大多数辅具都是一般技术产品,而且是多数人需要的普通型辅具,但一定要适配,绝不是越贵越好。例如配眼镜是人所共知,但配辅具一般人不清楚,才导致一些辅具的弃用。
(三)广泛性——人人需要
在人类社会中,除健全人外的三个群体——伤病人、残疾人和老年人都需要辅具克服功能障碍。此外,人人都可能得病或受伤,都必然进入老年,说明人人都需要辅具。
(四)多样性——品种繁多
辅具的独特性和广泛性,导致辅具品种繁多。辅具分类的国际标准ISO 9999从1992年的第一版发展到2016年的第六版,辅具种类从622种增加到815种。而每一种辅具,除共性功能外还可以有不同的材质、结构、尺寸、外观、厂家等,所以市场上的辅具品种就有成千上万了。目前,国际上最大的辅具数据库是美国的ABLEDATA,2015年在网上详细介绍了近4万种辅具。
尽管辅具的需求品种繁多,但由于辅具适配的独特性,不同辅具的需求量相差很大。例如深圳市曾开展“真挚关爱”辅具适配项目,评估的145人提出222件辅具需求,属于7个主类的49个品种。其中最多一个品种的需求量才13件,占总量的5.8%,只有7个品种的需求量大于10件,而有30个品种的需求量在5件以下,其中有14个品种各需要1件。可见,多样性也是辅具的重要特色。
(五)及时性——越早越好
早发现、早介入、早使用,效果好。功能障碍者在医疗康复期就应该使用辅具,早使用可减缓残疾进一步加重,防范二次伤害,并促进心理和生理康复。如:发现听觉障碍需要助听器时,或视觉障碍需要助视器时,越早佩戴越好;截肢者最好是在手术台上就安装即时假肢;矫形器更是如此,如对各种畸形(偏瘫足下垂、X形腿、O形腿、脊柱侧弯等)的矫正式矫形器和骨折的固定式矫形器都是越早使用越好。特别对儿童和新残疾者(残疾在六个月以内),应优先选用。
(六)长期性——终生使用
功能障碍者一旦需要辅具时,就离不开它,如助听器、助视器、轮椅、拐杖等。而且多数辅具是个人使用,有的甚至伴随残疾人一生。
三、辅助器具必要性
根据ICF的分类,残疾人的功能障碍表现在活动和参与(d)有困难。其二级分类有9个,即d1~d9。例如:盲人和聋人主要是交流(d3)的困难;肢残者主要是行动(d4)和自理(d5)的困难。究其原因,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这些困难主要是由于残疾人的自身损伤(机能、结构)和环境障碍造成的。即:
●身体机能的损伤造成活动和参与困难
身体机能的二级分类有8个(b1~b8)。例如:脑瘫,包括精神、感觉、发声和言语、肌肉骨骼和运动等身体机能的损伤造成的困难;偏瘫是身体一侧的机能损伤造成的困难。
●身体结构的损伤造成活动和参与困难
身体结构的二级分类有8个(s1~s8)。例如:盲人和聋人就是眼、耳和有关结构的损伤造成困难(s2);截肢者的肢体缺失就是与运动有关的结构损伤造成困难(s7)。
●环境因素的障碍造成活动和参与困难
环境因素的二级分类有5个(e1~e5)。六类残疾人在这些环境里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
既然残疾是自身损伤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一种状态,说明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对于我国七类残疾人来说,自身损伤是永久的,无法改变,就只能依靠改变环境来改变残疾状态,也就是用辅助器具创建无障碍环境。正如2011年WHO发布的《社区康复指南(健康部分)》中指出:“对许多残疾人来说,获得辅助器具是必要的,而且是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没有辅助器具,残疾人决不可能受到教育或能工作,以致贫困将继续循环下去。”这正是目前国际上对辅助器具的最新认识,即辅助器具不仅是帮助残疾人实现活动和参与的重要工具,更是改变残疾人的“残疾”状态并“赋能”甚至脱贫的唯一手段,同时是为全社会创建无障碍物质环境的必要器具。因为人人都可能生病或受伤,从而需要辅助器具帮助,而人人都必然进入老年,离不开辅具,说明人人迟早都要用辅具,这是全社会的需要。全社会对辅助器具接受度的提高,才带来近30年来辅助器具从行业到产业的巨变。
四、辅助器具标准化
标准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最高标准是国际标准(ISO),各国都必须遵守。其次是国家标准,我国用GB来代表。行业标准用于行业内部,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有一定的使用范围,而企业标准用于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下设技术委员会(TC),截至2018年7月,ISO网上公布的TC共319个,每个TC下设分技术委员会(SC)和工作组(WG)。参加技术委员会的国家分为积极成员国(P)和观察成员国(O)。在ISO中与残疾人有关的是两个技术委员会,即TC168(假肢和矫形器技术委员会)与TC173(残疾人辅助产品技术委员会)。TC168成立于1977年,秘书处设在德国,工作范围是假肢和矫形器方面的标准化,我国一直是观察员国。TC173成立于1978年,秘书处设在瑞典,工作范围是残疾人辅助产品标准化,我国自1996年起为积极成员国。TC173下设4个分技术委员会,即SC 1轮椅、SC 2分类和术语、SC 3造瘘和失禁辅具、SC 7无障碍设计,以及6个工作组:WG 1步行辅助产品、WG 9个人卫生辅助产品、WG 10认知障碍辅助产品、WG 11组织完整性辅助产品、WG 12一般要求、WG 13人员输送升降机。TC173自成立至2018年7月,已发布国际标准87个,尚未发布的有16个,由28个积极成员国和25个观察员国组成。
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下设技术委员会(TC),截至2018年6月,SAC网上公布的TC共570个,其中与残疾人有关的是TC148(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89年,与国际上ISO的TC168和TC173对接。
在辅助器具的质量监督方面,我国有两个国家级的质检中心。一个是民政部的国家康复辅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另一个是中残联的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按国家标准对各类康复器械进行质量监督。
五、辅助器具发展史
(一)辅助器具古代史
有人类就有残疾人,远古时代的人类就已经遇到意外事故、战争及天生缺陷等带来的肢体残疾,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制作一些简单器具来弥补已失去的功能,这就是古代的辅助器具。目前,发掘出最早记载辅助器具的图画是古埃及十八王朝(公元前1575—前1308年)古墓石碑上绘有一个尖足人在使用拐杖的图画(图1-4)。发掘的最古老辅助器具实物是2002年德国-埃及工作组在底比斯墓地发现的十八王朝保存完好的木乃伊脚戴彩色的木假趾(图1-5),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假肢。发掘的最早辅助器具中的带轮运载工具是我国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展出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前256年)六匹骏马驾一车的“天子驾六”大型出土文物(图1-6)。
图1-4 古埃及拐杖
图1-5 古埃及假拇趾
图1-6 天子驾六
欧洲希腊出土的公元前530年的古花瓶上绘有带轮的小孩床(图1-7)。而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假肢出现在公元前484年,希腊历史学家赫拉多托斯描述了一个波斯军人被俘囚禁后,为逃出监狱而切断了被铁链锁住的脚,随后装了木假脚。在出土的公元前4世纪的古花瓶上已绘有戴木假肢的人(图1-8);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名医希波格拉底已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支具和夹板来治疗骨折、脱臼和先天畸形。公元前218—前201年,罗马与迦太基的波涅战争中,罗马将军马克思·赛尔盖斯失去右手,装配了铁手后继续战斗。他的假手功能是有限的,仅仅使他能握住盾。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医师和教师盖棱记载了希波格拉底用到的脊柱矫形器,并首次提出了术语“脊柱侧弯”、“脊柱前凸”和“脊柱后凸”,还对治疗脊柱畸形提出了训练计划。目前,在世界公认的轮椅历史中,中国南北朝时期石棺(公元525年)上雕刻的带轮子椅子(图1-9)被一致认定为现代轮椅的鼻祖。
图1-7 欧洲古花瓶图
图1-8 公元前4世纪古花瓶
图1-9 中国南北朝轮椅
(二)辅助器具中近代史
到了中近代,随着金属制造业的发展,中世纪的骑士为了战争锻造了武器、铠甲、刀剑等。战伤后需要功能代偿,于是金属假肢和矫形器出现并迅速发展。1517年,德国盖鲁斯道鲁夫在书中描述了穿铠甲并能用螺丝杆调节上臂和前臂之间夹角的金属矫形器(图1-10)。1529年,被誉为“现代外科之父”的法国外科军医安伯·刘易斯介绍了作为医学中挽救生命措施的截肢术,此后不久,他开发了假肢,他设计的铁手有能简单活动的手指和肘关节,如图1-11、图1-12所示。他还在1575年出版的著作中首次记载了用带孔的钢矫形器来矫正脊柱弯曲(图1-13为打开的胸衣)的方法。他第一个制作了矫正驼背的矫形器,还制作了踝足矫形器(AFO)来矫正内翻足畸形。在他的著作全集里,提到了几只被称为“小洛林人的假手”,在假手的右手每根手指都安装有齿轮,使无手的人也可以抓握。书中对下肢假肢从大腿到足尖都有详细图解,假腿中心有个管道,外侧包了一层像铠甲一样的金属板。走路时,膝盖一直被固定成伸直状态,当用力拉旁边的小杆时,腿就可以弯曲(图1-14)。1656年,世界上第一个假肢行会在柏林成立,在当时以手工业为主的行会中,假肢手工业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1740年,巴黎大学医学教授尼克拉斯发表了关于儿童畸形的矫正和预防的文章,其中提到躯干矫形器,并且创造了新名词“矫形”。1773年,德国诗人歌德曾写过一部名为《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的戏剧,在该戏剧里描述了葛兹(1480—1562)的铁手(图1-15),手掌可以展开和紧握,体现出当时武器锻造的技术。但由于金属假肢的价格昂贵且沉重,故仅用于有身份的特殊人群。欧洲休朴艾的书中绘出了中世纪失去双腿的平民肢残人的木假肢,是用绑带将残肢与假肢上端的木叉绑在一起,就可以行走了(图1-16)。17世纪末,贝鲁特茵制作的小腿假肢已和现在常用假肢的结构类似(图1-17)。1803年,威尼斯的外科医生安托尼欧发表了研究先天足畸形的论文,绘出了许多畸形足矫形器。1812年开发的前臂假肢,能通过假手与对侧肩膀相连的绳索来回活动。1815年,英国侯爵让古莱基在滑铁卢战役中失去了大腿,他命令工匠波特制作的“让古莱基假腿”,也和现在的大腿假肢类似(图1-18)。
图1-10 盖鲁斯道鲁夫矫形器
图1-11 安伯·刘易斯铁手
图1-12 安伯·刘易斯铁手
图1-13 安伯·刘易斯矫形背心
图1-14 小洛林人的假肢
图1-15 葛兹的铁手
图1-16 欧洲木假肢
图1-17 贝鲁特茵小腿假肢
图1-18 让古莱基假腿
1989年,在日本神户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假肢矫形器(ISPO)世界大会上,日本展出了出土的1818年假肢,由铜接受腔和木脚构成,且木脚有脚趾和脚掌(图1-19)。1851年,在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美国帕勒莫的假肢,已经比较美观了(图1-20)。图1-21是文献记载的1858年假肢图片,其中踝关节是由一个嵌在硬橡胶脚上方的象牙球构成。
图1-19 日本1818年假肢
图1-20 美国1851年假肢
图1-21 象牙踝假肢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出现了约3万截肢者,这促使假肢技术迅速发展。如1863年,纽约的丢伯以斯发明吸附式接受腔原理一直延续至今。1863年,还开发了仿生的橡胶手,并用轴与前臂假肢相连,假手是柔性的,易弯曲、有弹性、手感好,摔倒和碰撞时不易损坏,并能拿一点轻物品(图1-22),还可以把钩子、刀、叉、刷子或其他工具直接与接受腔相连构成工具手(图1-23)。文献还记载了1865年南北战争时期大卫下士在膝关节截肢后安装的假肢图片(图1-24),说明这时期假肢已经用于普通士兵了。
图1-22 仿生橡胶手
图1-23 各种工具手
图1-24 南北战争时期的假肢
在轮椅方面,如159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是肢残人,使用带轮子和脚踏板的木椅子(图1-25);1655年,一名截瘫的钟表工匠斯梯芬制造了通过手柄摇动齿轮箱来带动前轮旋转的轮椅(图1-26);到18世纪,轮椅就更为舒适了(图1-27)。日本1870年明治维新后,工业发展迅速,在当时的锦绘上已经记载了双手摇杆式三轮车,分1人用和2人用(图1-28、图1-29),以及手推轮椅(图1-30)。此外,助听器早在1890年就获得了专利,只是既大又笨重,而且保真度很低,但其放大声音的功能特征一直保留至今。
图1-25 西班牙国王轮椅
图1-26 钟表匠轮椅
图1-27 十八世纪轮椅
图1-28 单人手摇三轮车
图1-29 双人手摇三轮车
图1-30 手推轮椅
(三)辅助器具现代史
辅助器具的现代史就是康复工程学的发展史,从20世纪初算起,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前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时出现了大批截肢者,促使假肢制作在许多国家都成为一个行业。美国军医署长召开了假肢会议专门讨论假肢的研究和开发,随后成立了美国矫形器和假肢协会(AOPA)负责改善假肢护理、培养美国假肢技师,以及研究和开发。当时德国有伤兵150万人,安装假肢的工作量很大,为加速假肢和矫形器的装配,奥托·博克先生于1919年开设工厂生产假肢配件,交给各个作坊装配假肢,开始了假肢标准件的专业化生产。这期间,矫形器技术也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布兰特和斯密特医生发明了密尔沃基颈胸腰骶矫形器,首次作为非手术方法来代替脊柱融合术后石膏模型,随后亦用于脊柱侧弯和后凸的治疗。二战后,由于战争中有很多士兵断肢,美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些退伍军人的康复。1945年,美国退伍军人管理部(Veterans Administration,缩写VA)在巴尔的摩建立了康复研究和开发服务所(Rehabilit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Service),组织工程师和医生、PT师、OT师、假肢技师一起工作,并制定了以伤残退伍军人为服务对象的假肢研究计划,还成立了假肢研究开发委员会,这对二战后的假肢学和截肢者康复工作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随后,全国各地成立了康复工程中心(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Center,缩写REC),由此产生了康复工程学。1946年,最主要的进步是在假肢附件的制作方面,加利福尼亚大学(UC)发明了吸附式的大腿假肢接受腔,并出现了带有关节功能的骨骼式假肢。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初建骨科时已设立了假肢支具室,在孟继懋教授主持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假肢矫形技师,并留下了颈部矫形器(图1-31)和脊柱侧弯矫形器(图1-32)的宝贵照片(赵辉三教授提供)。
图1-31 颈部矫形器
图1-32 脊柱侧弯矫形器
中期是20世纪50年代后,当时许多孕妇服用了thalidomide(商品名“反应停”)作为镇静剂,抑制孕妇的妊娠早期反应止吐。1961年10月,在西德妇产科学术会议上首次报告了数千名婴儿因孕妇服用“反应停”导致头脑正常但手脚直接长在躯干上,样子像海豹,故称为“海豹肢畸形”(图1-33左)。这批残疾儿童长大后要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除假肢外还需要许多特殊器具的帮助。为此,发达国家日本、加拿大等政府出资成立了康复工程研究所,如日本在1967年成立了劳灾义肢中心,开发了动力上肢假肢;1971年成立了东京都补装具研究所,开发了动力矫形器等。著名的加拿大麦克米兰康复中心和日本神奈川康复中心等都是这时期相继成立的。图1-33中和右为海豹肢儿童的动力上肢假肢。美国于1967年成立了国立康复工程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缩写NIRE),1972年建立了康复服务部(Rehabilitation Service Administration,缩写RSA)。应该指出,美国退伍军人管理部(VA)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编辑了世界著名的康复工程学刊物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以及年度研究报告Rehabilitation R&D Progress Reports,对世界康复工程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后,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各国都相继成立了康复工程研究所(或中心)开展康复工程研究,如电动轮椅、环境控制系统,以及视觉、听觉康复和重度残疾人的护理等。此外,从1960年在罗马举办了第一届残疾人奥运会后,残疾人的竞技运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促使竞技辅助器具如运动假肢和运动轮椅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开始研制肌电假手,到70年代基本上从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投产,推动了我国康复工程学的发展。
图1-33 海豹肢儿童和动力假肢(图引自Peter Weltner)
近期是20世纪80年代后,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增加使辅助器具的需求急速增长。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已是世界趋势,许多老年人都需要多种辅助器具的帮助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年龄越大需要辅助器具的种类越多。澳大利亚卫生和福利研究所(AIHW)指出,在2003年有近190万澳大利亚人依靠辅助技术独立生活。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辅助器具行业在世界范围大发展,尤其是信息沟通领域的辅助技术发展迅速,21世纪初已由许多相关行业共同发展成为全球辅助器具产业。随着材料科学、生物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高技术辅助器具,详见本章第三节的综述。此外,2013年9月,RESNA前任主席Alex Mihilidis发表了著名文章《德岛协议的下一步在哪里?》,提出了辅助技术的全球性国际合作,WHO认可这一观点,并于2013年底发起全球辅助健康技术合作(Global Cooperation on Assistive Health Technology,缩写GATE)的讨论,于2014年7月在日内瓦主持召开了第一届GATE会议,代表中国参会的是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主任陈振声教授。WHO的卫生系统和创新集群助理总干事Kieny博士发言指出:“难以接受的是,在10位需要辅助健康产品的人中实际上只有1人得到它。”会议公报基于ICF,考虑到辅助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功能发挥和促进健康,为此提出了要重新定义辅助技术为辅助健康技术(Assistive Health Technology,缩写AHT)和定义辅助产品为辅助健康产品(Assistive Health Product,缩写AHP)的建议。以上是当前国际上对辅助技术的认识过程,即从早期的单纯康复工程过渡到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RE & AT),再过渡到辅助健康技术(AHT),而且正逐步完善辅助技术的全球性国际合作(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