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传安全集·综合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老师邹传安先生是一位为人睿智、冷静,为艺认真、低调的当代工笔花鸟画大家,他的花鸟画作品具有写心抒怀、轻灵静雅的艺术感染力与笔墨穿透力,给人清新典雅、隽永超逸的审美意趣。在老师客居深圳近20年之际,深圳市海天出版社全资为他出版四卷本《邹传安全集》,所收录的作品时间跨度逾50载,基本涵盖了老师从事绘画创作的最重要时段,其间时代风云之波谲云诡,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自然都会在这些作品中留下心灵的波光云影。而老师在不同时期关注的艺术问题以及阐发的艺术观念,则恰恰标示其绘画创作艺术思想的演变历程,这些难得的美术作品和相关文献与其他文化领域的成果相比,有其独特的丰富性。这里不乏一个资深工笔画大家对工笔画艺术各种操作规范、价值标准以及其所归纳的法则表达。更难得的是,通过全集可以见到一个工笔画大家养成的心路历程。我敢肯定地说,《邹传安全集》为当代中国工笔画领域的艺术家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本,而那些对工笔画艺术所涉不深的爱好者、研究者都会因全集而受益匪浅。

我受老师之命,编辑《邹传安全集·综合卷》,经老师审定该卷收入最多的是老师的写生作品,包括写生和白描189件,画稿43件,写意画41件,早年从事日用瓷图案设计稿34件,课徒稿包括石式12件、线型示范5件,这些作品和文献相互印证,构成研究老师工笔花鸟画艺术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为后人了解他的治艺之路及其学术研究领域不同层面提供了难得的一手的资料。

老师在1956年以弱冠之龄被招到新化瓷厂做彩绘学徒,长期从事日用瓷图案设计,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调到娄底地区文联,在新化瓷厂工作了近30年。在1959年,新化瓷厂通过湖南省轻工业厅送他至醴陵陶瓷研究所学习釉下彩,使他能随林家湖先生学习白描。起初林家湖先生简单地讲授了用笔方法之后便布置他勾摹白描,他摹了勾,勾了摹,一直坚持了三四个月光景,勾出画稿厚厚一沓,就这样他在实践中打下了扎实的线条功夫。第二年,林家湖先生看出了他的天赋,于是将他带到家中,出示了珍藏的清代名家邹一桂的花鸟画册,那一刻,老师如受电击,生活中熟悉的花鸟惟妙惟肖地再现在他面前,花的质感,鸟的翎毛,居然可以刻画得如此细腻逼真,笔墨可以如此奇妙!从此,他深深地被传统工笔画所折服。可以说林家湖先生是老师从艺路上的引路人,先生擅长瓷器釉下彩,国画造诣虽有限,却开拓了老师的眼界,教给了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一步一步将身为彩绘学徒的老师引到传统工笔画的道路上来。20世纪60至70年代,政治运动频繁,全国美术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于正值青壮年的老师来说,在瓷厂工作的身份非但没有让他远离艺术,反而给他研习工笔花鸟画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加上他聪慧努力,在新化瓷厂这片小天地里埋头工作,潜心绘事。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日用瓷图案设计水平的提升,使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写生在老师年轻的时候算得上日课,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他退休后隐居深圳,而收入综合卷的写生作品,其实也只是老师全部写生作品的很小一部分,题材包括花、鸟、虫、鱼、古木等。中国哲学自古以来有师法天地、万物之论,而表现在传统绘画领域则是为自然写照、为万物传神。老师不但注重并善于学习传统绘画典范,同时更重视师法自然,这些写生稿正是他从生活和自然中寻找艺术灵感的明证,更是其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养分和源头。

老师在20世纪70年代经常利用工作、出差和节假日的机会进行写生,收集素材、感悟生活。40余年来,写生稿达千余幅。收入全集中的写生和白描,最早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两张《茶花写生白描》,最多的是七八十年代的作品,90年代后的作品收入15张,最晚的是标记为2001年9月21日在深圳家中写生的《龙吐珠》。

老师在不同时期会对某一种花卉作专题的写生和研究,如:1975年间的菊花,1976年间的茶花,1977年间的月季,1992年间的牡丹。特别是在1975年11月到1976年的2月间,老师画了大量的花卉写生,其中1975年11月17日至30日的写生《菊花》就收入28张,1976年2月16日至27日在云南昆明写生的《茶花》收入15张,收入《菊花》《茶花》从正、反、侧、仰、俯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将一朵花由苞蕾画起,到将开、半开、盛开,直至凋零等形态一一表现出来。不仅造型提炼准确,线条更是遒劲有力,虚实相生,让人感叹灵气十足。同时,多数写生稿都有写生对象的特点、写生时间和地点的详细、准确的记录,反映老师观察入微的严谨、认真态度。1983年4月间老师应邀到湖南轻工学校上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将学校教具科的禽鸟标本一一借到宿舍写生,这其中收入综合卷的有13张之多,还有1983年7月间和1984年8、9月间画的草虫4张,以及1975年画的金鱼3张。老师的禽鸟、草虫写生,尽管是对着标本写生的,但造型灵活生动,优美传神。

在长期的写生中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生、记忆、默写的造型观念和方法。我曾有幸陪伴老师写生,发现他写生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具体写生之初,他总是通过缜密观察,选取绝妙角度,将一枝一叶、一瓣一朵熟记于心,一旦动笔,神思泉涌,挥笔而就;二是注重时间的连贯性,以观察研究对象整个生长过程。他到深圳后,出去写生较少,但对家中自养的花,他也会时常写生,还饶有兴趣地记录自养的石斛兰、仙客来、百合、杜鹃等不同的生态特点,如:“石斛兰……花正面色紫,背粉紫而浅,蕊心浅黄。叶绿色而厚,茎黄绿,叶落则为粉绿,有紫筋。由茎顶或顶侧抽韧梗,着花二三朵。”“仙客来,此柱浅粉,瓣根部深瑰色,美而雅……”这些描述简洁而周密,将一位花鸟画家的专业素养以及喜爱花草的情怀表露无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老师画了大量的写生,但他创作时,从没有看到他参考写生画稿。我想老师在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中,已把花鸟树石的形象记忆在头脑里,可谓烂熟于心,形成依靠观察、记忆、默写、揣摩等方法,在起稿时花鸟形象就在老师笔下倾泻而出。

还需提到的是,强调创作小稿的重要性并认真绘制小稿是老师创作的重要特色和环节,是老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艺术态度的一种体现。老师在他平常创作的近千张小稿中选取了76张收入综合卷中,这些创作小稿下笔工整,谋篇布局极为用心。创作小稿是为了解决创作中基本的构图、比例、造型、色彩、黑白等关系,同时对绘画的形式和语言进行归纳和提炼,在结构、空间、主次的处理和安排等方面进行探索,在尊重第一感觉的基础上,迅速地把最初的设想和感受快速地呈现出来,寻找最合适的表现形式、绘画语言,也有利于提升自己构图和组织画面的能力。在有些小稿上,每有下一阶段创作中需注意的事项,老师也都会详尽地标注,这可以使自己在正稿绘制时少走弯路。这些小稿都能与全集中工笔画创作相互印证,共同反映老师工笔花鸟画艺术的发生、发展与成型的过程。

在综合卷中老师还选定他30多年前在新化瓷厂的日用瓷图案设计稿36张,2张成品照。这些日用瓷图案设计稿大体分为朵花、边花、满花设计,图案多为传统的菊花、苜蓿、满天星、野蔷薇、紫芸草等传统器物所用花卉和福寿等喜庆题材,设计图稿以淡雅设色为主,部分重彩设色,可以说这些设计的取材和用色充分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既达到了日用瓷的造型要求,又以清新、雅致的艺术手法引领着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这些设计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日用瓷图案设计和工笔画创作的某种趋同性,并成为我们研究老师工笔花鸟画创作的重要内容和参考。

收入综合卷里的还有写意花鸟画41张,课徒稿包括线型示范5张、石式12张。这些作品全是老师客居深圳所作,作画的时间比较集中在每年的春节期间,这是老师工笔画创作之余的一种探索和调剂。这些作品笔墨纯熟,格调高雅,从其格式规范、笔墨技法、构图布局中都可看到老师多年创作习惯的印记,多是工写兼用,可以说工笔的画法已浸润到老师的骨髓,使其心中早有规矩,而不逾藩篱。在工写创作技法和诗文情趣上亦有突出的个人特色,题材中既有老师时常创作的翎毛幽禽,也有在工笔画中不常涉及的园蔬兰石。在有些写意画的题诗中,不仅流露出老师的乡居之念,也表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反思。

而作为线型示范和石式的课徒稿,是老师教学和技法探索的内容之一。老师早已出版了《工笔花鸟画技法》一书,该书范图达百余幅,从工笔花鸟画的历史缘起到绘制技法,再由实践到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工笔花鸟画的技法和特色,可以说是他半生心血的集结。自1990年年初出版后深受推崇,为不少大专院校教学所采用,迄今已连印10余次,而这里收入的是没有出版的几张,也可以作为综合卷内容的补充。

我自1983年起追随老师学习,到今年已经35年了。师恩如山,关爱如海。35年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感觉无数次萦回在我心间。庆幸的是从1999年老师客隐鹏城起,他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我都有幸参与其中,并尽心尽力,唯恐有违师愿。《邹传安全集》的出版是老师的心愿,更是中国美术界的大事。藐予小子,忝列其名,与有荣焉!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陈湘波

戊戌正月元宵节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