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仙年画经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壹章 神仙概说

神仙画是对神仙崇拜的产物。民俗信仰主要是神仙信仰,这种信仰始于远古。

神仙崇拜和祭奠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缘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难以解脱的灾难或恐惧,民众通过祭奠,相信冥冥中有神仙帮助自己,从而摆脱恐惧;或者,民众心里感到空虚无助,因而需要神仙的指引和帮助。

中国古人崇拜神仙,把自身命运寄托于神仙的佑护,显然是对自我力量的不信任,是一种迷信,但民众还是需要以此慰藉和安定自己的灵魂。

人类最早不是神仙崇拜,而是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始于人类历史初期的原始社会。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对大自然中的种种怪异现象感到迷惘和无法理解,故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存在着可以主宰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于是就产生了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受自然力量的支配有关,由于这种异己力量长期以来仍在时时地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自然崇拜至今仍残存于民间,成为一种信仰民俗文化现象。

神仙画是对神仙崇拜的产物。民俗信仰主要是神仙信仰,这种信仰始于远古。

从原始人类的壁画等艺术文物中我们看到,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水火、动物植物等等。在人类信仰的演进过程中,如大地崇拜、风雨崇拜和生殖崇拜等自然崇拜演变为神仙崇拜。

多神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众多的神灵,大致可分为自然神和人神两大系统。

人们之所以崇拜神仙,其深层原因是出于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对于较好处境的渴求;特别是当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自己的命运并非绝对无望,而是出现了某种前景,却又难以把握的时候,一般都会更加迫切而虔诚地向信奉的神灵祈求。这也是各地各种寺庙香火旺盛的一大原因。

这些神仙人物,如玉皇大帝、龙王、土地爷、灶王爷等等都带有中国特色。在信仰者心里,他们有超凡的力量,可以把信仰者带离苦海,使信仰者脱离灾难,幸福降临。

所以,神仙崇拜首先根源于人们祈福求安的心理。旧时,民众敬奉灶君、土地爷、财神爷、城隍爷、玉帝等,意在保佑平安,招财进宝,一般在重要节日便烧纸、焚香、拜祷。

民间信仰首先是天地信仰,祭天地全神。旧时,祭天地习俗南北都较为普遍。尤其春节,家家设天地桌,摆供品,焚烧印有“天地全神”的纸马,祈求天地全神保平安。

民间信仰首先是天地信仰,祭天地全神。旧时,祭天地习俗南北都较为普遍。尤其春节,家家设天地桌,摆供品,焚烧印有“天地全神”的纸马,祈求天地全神保平安。

其次,还有一系列俗神,如福禄寿三星、喜神、财神、门神、龙王、送子娘娘神、谷神等为人们所信仰。

在诸神中,人们对那些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神仙敬奉最勤。例如对灶神祭祀最多,除小年隆重祭祀,平日逢改善生活,亦必用筷子夹一点食物置于灶王像前,俗称“奠奠”。更有虔诚主妇,则一年到头每餐必奠。这是因为人们相信灶神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玉皇汇报自己的一年的功过,如果把自己的过错汇报上去,玉皇就会降灾于己,因而心生恐惧,必须和灶神搞好关系。

所以灶王爷是最深入民间的神,人们信仰它,是因为它具有三种职能:一、民以食为天,灶王爷掌管饮食;二、司职命运;三、监察善恶。

因而民间对灶王爷都是笃信虔诚的,将它供在家中灶头。

生前有功于人,死后为神,这是中国造神的一个准则。在人神信仰中,关羽为人造神之顶点。其他如二郎神、东岳大帝、孔圣人、姜太公等,都是国人普遍崇拜的人神。

在民间神龛和民间年画里,魏徵、唐僧、孙悟空、薛仁贵、樊梨花、赵匡胤、杨宗保、穆桂英、包拯、济公等,也都是座上神灵,充分表现了中国造神的随意性。

社会上百工技艺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是行业神。行行有神,既有一行多神,也有多行一神。行业神是社会分工在神祀上的反映。所供神灵,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或传说中的人物。

天地全神/清

祭拜神仙有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形成了民俗。而祭神拜鬼求仙的载体之一就是民间绘画,主要是年画、水陆画、庙画等,可称为神仙画。此外,还有一些雕刻艺术形式。

神仙画,指用来祭神拜鬼、彰显神仙的画。自古以来有些人有迷信观念,当个人意志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就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从而祭神拜鬼求仙,以避灾或祈福。

神仙在民间美术中出现较多,主要有三皇圣祖、文武财神、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八仙、东方朔、张仙送子、三星图、天女散花、送子观音等。

一般被认为有辟邪作用的神仙年画有馗头或奎头、紫微星、天地全神、观音、说法图、花神、槽头兴旺、栏门判、天师镇宅等。

天地全神/清

祭神拜鬼在古代成为风俗,很多古籍都有描述,其中《荆楚岁时记》对元日至月末有种种民俗行事的描述最为全面。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脚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必饮酒次第,从小起。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帖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正月末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

元月至于月晦,井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


这段文字记录了古代祭神拜鬼的种种仪式和形式。如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逐山臊(或作山魈)恶鬼,贴画鸡、挂土鸡、造桃板、绘门神,以及用芦苣火照井厕,同样为的是阻挡魑魅鬼怪的侵扰。就连老少长幼的饮食佩带都与防邪避鬼有关,“却鬼丸”的名字直截了当地表明了对鬼的抗拒。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祭神拜鬼有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对抗抵制,二是拜恳祈求。

众神/清

众神/清

用钱系于杖脚投粪扫土,以祈求如愿;作豆糜加油涂于门户,以媚蚕神;迎紫姑,以占卜和祈福。如愿、蚕神和紫姑,都是民间信仰的善神。紫姑在成神之前还是一个有着人间悲苦遭遇的女子,由于对人没有恶意,还肯助人,人们就对她怀有好感。

紫微正照/佛山年画

祭神拜鬼的仪式还可见于《东京梦华录》的记载: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


又云交年日以后,京师“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之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

交年,即新年旧年相交之意。由此可见,过年的民俗行事首先是指向神灵世界的,其次是指向人际社会的,而这两个目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自身趋利避害的目的。过年习俗包含着人们自身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

天师斩五毒/潍县年画

五毒的构成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一些区别。有三种说法比较常见:一说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说则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又一说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毒虫纷纷出动,疠疫常常发生,致使五月有“恶月”之称,五月初五又有“恶日”之称。这一天,人们想方法设法辟瘟驱邪,以求安康,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或石榴、蒜头等,或悬挂、张贴各种符咒以及绘有五种毒虫图案的五毒符。五毒符实际上也是一种巫术符咒,其中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但悬挂、张贴更多的还是张天师神像,尤其是“天师斩五毒”年画。传说张天师神通广大,有龙虎护法,能除五毒并辟瘟消灾。因此,民间习俗常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以驱邪除祟、防疫防病、镇宅佑安。

太公在此/桃花坞年画

太公即姜子牙,本名吕尚,姓姜,吕氏,字尚父,全称太公宠元广庆天尊。

姜太公先在辽东隐居了40年,后又到周国的南山隐居,西周初年被封为太师;由于辅助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是周代齐国的始祖。以后,被道教吸收为驱鬼辟邪的神仙,记入道教的《列仙传》,后来在道教里的地位比周文王、周武王还要高。

道教的符箓法术,常见于“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帖,用于结婚喜事和乔迁新居,可见姜太公的影响之大。而此年画正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红帖的形象化和艺术化。

风伯/绵竹年画

风伯是古代人对风神的一种称呼,亦有谓风神为风师者,又称飞廉、箕伯等。它是传说中掌管风的神,为道教俗神,其职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至今,在永州祁阳还有一座风伯山,相传是当年风伯神所在的山。

在蚩尤和黄帝部落之间发生的那场恶战中,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

风伯被黄帝降伏后,乖乖地做了掌管风的神灵。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

对风伯的奉祀,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

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其中风伯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

雨师/绵竹年画

雨师,道教俗神,亦称萍翳、玄冥等。传说他是掌管雨的神,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他是毕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颗星,属金牛座。后有雨师为商羊或赤松子二说。

从古籍描写中看,赤松子有一种能随着风雨飘来飘去的本领,曾做过炎帝神农氏的雨师,后来从西王母那里得了不死药之类的东西。这不死药在《搜神记》中是赤松子服的冰玉散,《列仙传》中描写是服水玉。水玉在《山海经》的注解里是水晶。

服了冰玉散,能“入火不烧”,也有写作入火自烧。这应该是一种仙人的境界,不烧只能说明自身力量的强大,而自烧就是另一种境界了。赤松子能随风雨而上下,最后成了仙,上了天,顺便还拐走了炎帝的小女儿。

直到高辛氏的时候,赤松子才想到自己的职责,又回到人间做雨师。

雨水决定一年的收成,干旱缺雨,会带来颗粒无收的后果;雨水过多,产生洪涝灾害,也会带来减产和无收。所以,古人对雨神的崇拜甚为虔诚,各县都建有风云雷雨等神坛,很多地方还专门建有只为祈求风雨的祠庙。

财神/民国

中国古代信仰的财神有多个,此年画中的财神为范蠡。范蠡被称为陶朱公,是生财有道的文财神。他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是春秋越国重臣,曾助勾践复仇灭吴,功成隐退(一说逃逸),民间有多种传说。有关经商的传说为,范蠡出逃后,浮海到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三次发财,三次散财给穷人。后在陶邑定居,号为“陶(暗喻‘逃’)朱(高官红袍的颜色)公”,因能发家致富和乐于散财,被奉为偶像。

范蠡做生意积累了数万家财,成为陶地的大富翁,后又分财于百姓,天下人都赞美陶朱公,拜其为财神,因又能广散钱财,故被称为文财神。

紫微高照/绵竹年画

赵公明,骑黑虎。此年画中的形象为赵公明。

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被称为赵玄坛,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又名赵公元帅或黑虎玄坛,他与钟馗是同乡,都为陕西终南山人。

赵公明是一位在诸多古代典籍中有记载的人物。晋代《搜神记》中,称“三将军赵公明”,以冥神的面目出现。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赵公明秦时避世山中,修行功成,被玉帝封为神霄副帅。后随张天师入鹤鸣山,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黑面多须,骑黑虎(后世以此为典型图像),守玄坛,护丹室,授为正一玄坛元帅。因能“驱雷役电”,且“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司财、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瘟君鬼帅邪士的本来面目,反被逐渐淡化。尊贵无比的财神,从此横空出世。

隋文帝时,传说赵公明等五瘟神至人间降瘟,赵公明又成为瘟神之一。

明朝,赵公明成为作恶多端的八部鬼帅之一,专向人间传播“下痢”(痢疾),后被张天师降服。

在小说《封神演义》里,赵公明成为峨眉山罗浮洞修炼的道仙,武艺高强,骑黑虎,持铁鞭,备有定海珠、缚龙索等宝物,出山助纣为虐,被射杀。后姜子牙封其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即“财神”),下辖招宝纳珍等四神,初具财神模样。

赵公明司财,能使人宜利和合,发家致富,这正符合世人求财的愿望,周围常附之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

神像/明清

神像/明清

神像/明清

神像/明清

古人迎神祭神是为了接福。各地迎神祭神的风俗不完全相同。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礼毕焚香,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宇还不能忘了上供。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他们的手下还在人间,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一一登记在案。

可见,人们迎神祭神,不仅仅是祈福禳灾,还有担心自己的过错被神灵发现而受到惩罚的心理。从这点上看,迎神祭神是人类的弱点所致。

神像/明清

神像/明清

神像/明清

年节民俗行事有些看来庄严隆重,其实是人们的娱乐性活动。

比如驱傩,本来是面对鬼怪邪魔的一场抗争,有它独特的严肃性、紧张性,其所用的假面、衣饰和整个的化装舞俑,本是为了加强抗争的力度,达到驱傩逐祟的目的,然而,这一切却同时成为一种文娱的演出,表演者和观赏者都因此亢奋或激动。

又比如,燃点爆竹,本意在于驱赶“山臊恶鬼”,可是那突发而震耳的巨大响声,同时也给燃放者以情绪的振奋和快意的享受。透过种种民俗行事,可看到人类娱乐性的深层精神需求和心理欲望。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一系列节日民俗逐步由“为神而行”变为“为人而行”,神仙画给人物质消费的同时,精神享受的意义也增长着,而原先的祭祀祷祝性质则日益呈现淡化趋势。

道教神仙中的名称、地位、排名一直很乱,甚至将佛祖也排在道教里面,其法力排在三清之前。

还有大量的天王、元帅、天将、星宿、雷电、天师、龙王、阎王、山神、土地等神,往往互不相属,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能力,常常权力交叉、宝贝互用、争权夺利,还常常大打出手,弄得玉帝也常常为如何安排座次头痛不已。

神像/清

这样杂乱无序的神仙传说一直到明代,有两部文学作品给中国传统的神仙大概排了一下座次,一部是《封神演义》,一部是《西游记》。

神像/清

神像/清

依照道经《太真科》,道教诸神共分为九品:第一品九天真王,第二品三天真皇,第三品太上真人,第四品飞天真人,第五品灵仙,第六品真人,第七品灵人,第八品飞仙,第九品仙人。

王重阳等内丹家常将仙分成天仙、地仙、人仙、神仙和鬼仙五个级别。

从最高的天界大神,到宇宙星辰、山川尊神、地方散仙,都被道教收编。而那些狐精鬼怪等等,未入品级之列。其中,最高一个境界和等级的神仙是天神,道教的天神就是生活在天上的神仙,是道教诸神中地位最高的神仙,也是道教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教天神的基本特征就是生活在天国一般的极乐世界当中,长生不死,而且有主宰、创造、管理整个世界的神通力量。

道教中的天神就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然后依次排列就是玉皇大帝,以及他的臣属星辰扶桑大帝、东王公、西王母、玄天上帝、东华帝君、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太白金星等等。

道教历史上位居仙列的先哲有:广成子、黄帝、老子、关尹、庄子、列子、张道陵、魏伯阳、黄初平(黄大仙)、葛玄、葛洪、许逊、魏华存、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孙思邈、司马承桢、成玄英、吴筠、杜光庭、谭峭、陈抟、王文卿、张继先、陈景元、北五祖(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南五祖(张紫阳、石泰、薛式、陈楠、白玉蟾)、北七真(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张三丰、杜道坚、李道纯、张宇初、陆西星、王常月。

在《封神演义》中,道教教主太上老君、阐教教主元始天尊、截教教主共同议立封神榜。阐教门人因三尸未除,犯下杀戒而入世受劫难。阐教、截教中众门人道行最高的成仙,道行次高的入封神榜成神,道行较低的入轮回成人。

还有部分门人入西方教,如阐教中慈航道人(后为观世音菩萨)、文殊广法天尊(后为文殊菩萨)、普贤真人(后为普贤菩萨)、燃灯道人(后为燃灯古佛),截教中金光仙(后为观音坐骑金毛犼)、虬首仙(后为文殊菩萨坐骑青狮)、灵牙仙(后为普贤菩萨坐骑白象)、长耳定光仙(后为长耳定光佛)、多宝道人(后为多宝佛)。

释教当时还没有正式成立,到南极子(仙翁)、慈航道人(观音)入释后,才成立。

神像/清

中国的神仙繁多,法力各异,且难分高下,不相统属。中国的神仙多出于宗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道教中流传的神仙最多。

但各位神仙的法力和统属往往在传说中自相矛盾。不过,道教传说中有几个神仙的法力和权力是公认的。一是道教三清,二是玉皇大帝,三是王母娘娘,四是观音,五是财神,六是福禄寿三星,七是灶神。

民间绘画中的神仙,除了门神、财神、灶王、土地等各种纸马神像年画外,还有一些各行业的祖师崇拜,因崇拜而成为神。民间画师尊重民众的信仰,将这些祖师绘制成神仙画,在出行、谢医、迁居、祈福等敬神活动中使用。

神像/明清

古代并非只信神,也有信人自身力量的。以神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转向,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

孔子是中国最早不相信鬼神的人。《论语·述而》中有一段描写孔子与弟子子路的对话: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有诸?”表达了孔子对祈祷的怀疑态度。在孔子看来,祈祷本身是否有理并不重要。如果无此理,便不用祈祷;如果有此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仁义、顺乎天道,也就等于是天天祈祷了。反之,如果“获罪于天”,便“无所祷也”。

《论语·述而》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雍也》中说:“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认为,真正决定人命运的并不是祷于鬼神,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爱人”、施“仁”。

在孔子看来,神仙属于“天道”的问题,而天道远、人道迩,与“人道”相关的人事才是人们在有限生命中应该关注的中心问题。知道应该知道且能够知道的事,做应该做的事,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智者。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即是说,在现实中,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反而去祭祀不该你祭祀(“非其鬼”)的鬼神,这不仅是献媚,更是怯懦的表现。

孔子引导弟子们把关注的视域转移到现实的人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论语·中庸》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孔子认为,生者在“慎终追远”的过程中,应勇敢地担当起对已逝者的承诺和对他者的责任,而不是对神仙的崇拜。

神像/明清

孔子关注的不是祭祀形式,而是祭祀的人文意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也就是说,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的时候,好像神真在那里。如果自己不参加祭祀而让他人代之,则等于没祭。这体现了孔子不欺人也不自欺的理性精神。

楚简《鲁邦大旱》篇记载的孔子与鲁哀公的答对颇能说明这一事实。


鲁邦大旱,哀公谓孔子:“子不为我图之?”孔子答曰:“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唯正刑与德。”哀公曰:“庶民以我不知以说之事鬼也,若之何哉?”子曰:“正刑与德以事上天,鬼神感之,大旱必止矣。”


孔子因势利导,以退为进,把“正刑与德”与“鬼神感之”结合起来。

正如刘向在《说苑》中所言:“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

尽管思想家是深刻而理性的,然而,民间祭拜神仙的风俗愈演愈烈,并波及皇家,最后甚至是皇帝引导民众崇拜神仙,形成众神起舞、波澜壮阔的祭拜神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