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走进洪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选官制度

那些给朱元璋打天下的将军们最终功高震主,朱元璋为了子孙的江山,对他们一次次挥动屠刀。周德兴、傅友德、冯胜、郭英、冯胜等几十员大将均被杀死。伴随着这些大将,更多的朝廷官员被杀死。

那么,明朝的选官制度又是怎样呢?

这个王朝一定要有无数个人为它干活儿,皇上也有定期给他们发工资(俸禄),官僚体制维持着王朝的正常运转。

当然了,在古代做官是无比荣耀的事情,最起码不用交赋税,见到县官不用下跪,还能吃皇粮。但是做官不是那么好做的,你必须考试合格,就是我们常说的科举制度。

相比于先代,明代的科举制度又玩出了新花样,暂且不论朱元璋有什么新玩法。让我们先看一看先代的科举又是怎么回事儿。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正规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代。(也就是现在教科书上常说的隋炀帝设进士科)

科举制度也分好几级,首先是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放在现在也可能算一个小升,童试通过者名曰秀才。第二级考试称为会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考,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三级考试是国家级考试,这些考试叫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吧。但是,如果你想要考取公务员,必须还要经历一次考试————殿试。殿试通过者叫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如果你考中秀才,那么你可以每三年去一次省城参加考试。乡试的多数时间是在秋天,因此,乡试也成为秋试,考中的头一名叫解元。如果没有考中,那就再复读三年。如果考中了就可以去京城考试,会试也是三年举行一次,考中的第一名叫会元。如果你的会试通过了,然后恭喜你,你还有最后一关考试——殿试。你这在大殿上连头也不敢抬,皇上问你答,皇帝根据策问情况定下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如果你在清代,它会有朝考,皇帝会根据殿试名次和朝考分数给你官做。

没错,考官就是这么不容易,你要忍耐几十年,如果哪一次考试发挥失常了,还会复读。另外考试的录取率极低看诺大的唐朝,能录取的只有34000人。两宋一共有几百万的应试,能考中的不过只有五万人。

仅管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很低,但是在古代也不乏有学神。例如唐代名相房玄龄18岁中进士,在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叫崔元翰的状元更是连中三元。这可不得了,在科举之诞生到废除1000多年当中连中三元的人,少而又少。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朝一人,元朝一人,明朝一人,清朝两人,而这个崔元翰更是连中三元第一人。

泱泱中华自科举制诞生至废除却只有13位连中三元的人。可见连中三的难度性。

在现代的考试当中,同学们都在明亮的教室里,晚上有灯光,夏天有空调,若逢高考还有家长陪考呢。但是如果在古代,连想都不要想,要教室没有,要风扇就更没有了。只不过每场考试的时间比现在要长得多,每场考试三点,每个人都是单间,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这样相比来看,我们现代学子是多么的幸运。

在这种学习条件下,要考出好成绩是很难的。但是,太祖皇帝朱元璋还是不满意,下面就说一下朱元璋的新花样。

朱元璋设立八股取士,只允许从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每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朱元璋这样做,无非想得到忠诚于自己的官员,但确保巩固统治。他通过八股考出的官员。多是一些书呆子,一副痴人面孔。这无异于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但是朱元璋的创新性政策,完善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更加规范化,制度。对近代及现代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去旧出新,一定要下大力度,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另外,我们要增强师资力量,加大加大教育支出,鼓励高素质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因为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严师出高徒”。让最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